華文網

不間斷騎游黃河長江第60天,白銀市到皋蘭縣,游青城古鎮,拍大峽電站

7月6日晴

白銀市→青城古鎮→闖王墓→白銀市→皋蘭縣

出發14:18 收工18:25 騎程45公里累計4588公里

從寧夏沙坡頭起直到甘肅白銀,沿黃無可騎之路。白銀到黃河邊有一座號稱黃河第一古鎮的青城古鎮,

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

青城:黃河第一古鎮

青城古鎮為宋仁宗年間秦州刺史狄青巡邊時所築,所以叫青城。

歷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煙為主的貨物集散地,水陸交通發達,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雲集,泊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現存的50多處民宅四合院古建築,

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青城古鎮街道

名勝古跡

青城書院,內有李自成族譜

從白銀到青城古鎮是獨頭路,來回各40公里,騎行划不來,便乘車前往一看究竟。

這幾年騎行中看的古鎮多了,青城古鎮還是有些特色,有三處國家文物保護景點,無意中卻看到闖王墓的指示牌,大惑不解;闖王明明死在江西的九宮山,當地也有闖王墓,怎麼青城也冒出個闖王墓,便請教鎮上開導遊車的師傅。

當地司機兼導遊(左)指點迷津

他講確有此事。李自成兵敗之前就看中青城,他令三叔帶著大量銀兩在青城的後山腳下置買土地房屋以留後手。兵敗後化裝成和尚隱居在青城,一有風吹草動便躲進山洞裡,居高臨下,十分安全,直到圓寂。對此李氏家譜中有詳細的記載。聽說我要到大峽水電站,他說,無需,大峽大壩不讓人參觀,闖王墓後面的小山上確是大峽水電站最佳拍攝點。

謝過師傅後,頂著烈日步行2公里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山坡上看到闖王墓,這是李氏族人于2007年清明立的,孰真孰假,不得而知。

出青城沿著黃河的岔河步行

此地是農牧過渡區

岔河上的泵站

再向前看到黃河

大峽水壩大橋淩空飛架

沿著這條磚路向前

遠遠看到龍頭堡子山

在一處農舍後面看到闖王墓,左右是他的衛士墓

龍頭堡子山下的闖王墓

查閱史料得知,近年來,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

據“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提出者、當地70多歲的退休測繪師、歷史研究愛好者羅士文介紹,根據當地流傳久遠的口頭傳說,他先後多次踏訪榆中青城、白銀武川、靖遠北灣一帶的李氏後人,並最終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

對李自成史事研究頗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陝北史事研究》中,對《李自成兵敗歸隱榆中青城》進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歸隱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後認為,當時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統治的薄弱地區,因而李自成兵敗後會選擇西北落腳,而且李自成瞭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礎。另外,他認為,青城有奇人隱士生存的歷史,也有利於隱居的環境,並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護照顧。

看過李自成墓後,攀上不長的陡山路到小山頂,大峽水利樞紐一覽無遺,大壩建在峽谷最窄處,濁黃的黃河水流湍急,一瀉千里。

龍頭堡子上的旗子不知何意

上山的小路很陡

登高遠眺,大峽大壩盡收眼底

大峽大壩近景

水流濁黃,一瀉千里

原路返回青城乘車到白銀,沿109國道騎車前往皋蘭。剛出白銀的一路緩上,到109國道,路面狹直不平,仍多上坡。

出白銀,路過職高

騎上109京藏國道

蘑菇型山石

進入皋蘭縣境,豁然開朗,道路寬而平,且多為緩下,輕鬆進入縣城住下。

青城書院,內有李自成族譜

從白銀到青城古鎮是獨頭路,來回各40公里,騎行划不來,便乘車前往一看究竟。

這幾年騎行中看的古鎮多了,青城古鎮還是有些特色,有三處國家文物保護景點,無意中卻看到闖王墓的指示牌,大惑不解;闖王明明死在江西的九宮山,當地也有闖王墓,怎麼青城也冒出個闖王墓,便請教鎮上開導遊車的師傅。

當地司機兼導遊(左)指點迷津

他講確有此事。李自成兵敗之前就看中青城,他令三叔帶著大量銀兩在青城的後山腳下置買土地房屋以留後手。兵敗後化裝成和尚隱居在青城,一有風吹草動便躲進山洞裡,居高臨下,十分安全,直到圓寂。對此李氏家譜中有詳細的記載。聽說我要到大峽水電站,他說,無需,大峽大壩不讓人參觀,闖王墓後面的小山上確是大峽水電站最佳拍攝點。

謝過師傅後,頂著烈日步行2公里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山坡上看到闖王墓,這是李氏族人于2007年清明立的,孰真孰假,不得而知。

出青城沿著黃河的岔河步行

此地是農牧過渡區

岔河上的泵站

再向前看到黃河

大峽水壩大橋淩空飛架

沿著這條磚路向前

遠遠看到龍頭堡子山

在一處農舍後面看到闖王墓,左右是他的衛士墓

龍頭堡子山下的闖王墓

查閱史料得知,近年來,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

據“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提出者、當地70多歲的退休測繪師、歷史研究愛好者羅士文介紹,根據當地流傳久遠的口頭傳說,他先後多次踏訪榆中青城、白銀武川、靖遠北灣一帶的李氏後人,並最終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

對李自成史事研究頗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陝北史事研究》中,對《李自成兵敗歸隱榆中青城》進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歸隱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後認為,當時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統治的薄弱地區,因而李自成兵敗後會選擇西北落腳,而且李自成瞭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礎。另外,他認為,青城有奇人隱士生存的歷史,也有利於隱居的環境,並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護照顧。

看過李自成墓後,攀上不長的陡山路到小山頂,大峽水利樞紐一覽無遺,大壩建在峽谷最窄處,濁黃的黃河水流湍急,一瀉千里。

龍頭堡子上的旗子不知何意

上山的小路很陡

登高遠眺,大峽大壩盡收眼底

大峽大壩近景

水流濁黃,一瀉千里

原路返回青城乘車到白銀,沿109國道騎車前往皋蘭。剛出白銀的一路緩上,到109國道,路面狹直不平,仍多上坡。

出白銀,路過職高

騎上109京藏國道

蘑菇型山石

進入皋蘭縣境,豁然開朗,道路寬而平,且多為緩下,輕鬆進入縣城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