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佐心家長課程實錄丨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關係不好?

肖晶博士表示:親子關係之所以差,

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在學齡時期,親密關係的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高的。

很多父母想的是怎樣提高孩子的成績,但是親子關係不重視,你會和孩子越來越遠,而要再重新培養,就很難了。

(本文根據肖晶博士在佐心家長的演講課程內容整理而成,內容為全部的1/12,後臺回復“親密”獲得音訊回播。)

主講人|肖晶博士

佐心家長創始人、首師大心理系副教授

在我們的科研過程中,我們走進了大量的家庭,我們發現,不管是高收入、高知識份子的家庭還是邊遠山區的家庭,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家長不太重視親密關係,家長也不懂怎樣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在家庭教育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應該怎麼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懂事在成長過程中的壞處

在我特別小的時候,

有一次我去上海,經過河南,在路過道口的時候,有買的道口燒雞,出於小孩天然的本能,我給我媽說我想吃。

但是我媽的教育就是:“在人多的場合你要懂事,我如果願意給你買我會給你買的,如果你吵著要買我就不給你買。而且你吵著要買好像是家裡缺你吃的,這樣不好。”

火車只停五分鐘,我不表達,她也不知道。五分鐘之後火車就開了。

直到多年以後的現在,我們首師大對面有一個道口燒雞,

我經常莫名其妙地買一個放著,就吃一點點,覺得味道很糟糕,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想買。

不過我清楚的知道,雖然都是燒雞,但這不一樣!

這是報復性補償。

補償是阿德勒用於形容個體嘗試通過發展自身能力來超越想像或現實中低劣感的行為的術語。

正常的補償是良質,但過度補償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

這種過度補償我們要注意,況且人的成長是有規律的。

我現在特別擔憂的一件事是:孩子沒有孩子的本性,小孩比大人還善解人意。

比如說一個小孩,看到零食和玩具應該會有出自本能的想要擁有,但如果小孩特別善解人意,說“媽媽我不買,你上班特別辛苦,掙錢不容易,這個玩具以後長大了我自己買。”但是這樣不好,小孩要有小孩的樣子,長大之後才不會有這種報復性的補償。

讓孩子從“懂事”到健康地“不懂事”

家長通常面對這一類事情會手足無措,

不知道怎麼樣去處理這一類事情。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面對孩子,家長要無條件積極關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並不代表不管,也不代表什麼都順著他、溺愛。比如你可以溫柔地拒絕。比如孩子說媽媽我再打一個小時遊戲行不行?你可以說,不可以,在表態之後儘量軟化語氣,來向孩子示弱:其實我是願意讓你打的,但是等下爸爸回來會生氣的。

你可以看到,你示弱,孩子會覺得會跟你是一起的,我們在想辦法要怎麼對付爸爸。你只要做到這一點,你就是成功了。

你不要讓孩子認為,你和另一半是聯合起來對付他,盡可能讓他認為你跟他是一夥的,他跟他爸爸也是一夥的,他跟兩邊都是一夥的,他能做主,實際上他什麼主都做不了。這點就和員工一樣,不需要真的做主,但是要有主人翁的意識。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就是用溫柔的形式去堅定你的內容,重要的是形式。

我們習慣把時間精力投資於一些直接可見的東西上,比如孩子的成績等等。而對於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只有在關係危機爆發的時候才重視。

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做的關於人生投資和產出的績效的研究,發現現在投在孩子身上的錢是划算的、投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划算的、投在孩子身上的情感是划算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到離開學校進入職場之後,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金錢、情感都是不划算的,因為投入產出比非常的低。只有在學齡時期,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高的。

尤其是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家長,每天跟孩子陪伴、情感溝通的時間,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極其划算的事情。

因此,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就提出,人對於孩子的投資越早越好,學齡期間是最划算的。現在多一點時間陪孩子,對未來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會非常的有益。

怎樣建立親密關係?

我們在一個學校給一年級的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問他們覺得孔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的孩子就寫孔融是個大笨蛋。

現在的孩子更多的是要利己的,與他有關的就關注,與他無關的,哪怕是家庭內的是他都會排斥。

因此,你說的內容一定要跟他有關係。這與時代文化有關係,這一時代的孩子他是個人主義導向的,我們在構建親子關係當中一定要重視與他有關,讓他開心,他才會聽你的。

建立關係是需要兩個很重要的心理品質的:

第一是共情。第二是同理心。

過程中要有溝通,有專注,有期待,有希望,有互動,有社會的支持。

很多的家長跟孩子之間就沒有家庭的支持,最終導致孩子跟你的關係不好。因為他說的你聽不懂,你說的他不願意聽。大家想一下,你知不知道孩子喜歡吃什麼食物?知不知道他和誰關係最好?知不知道他都喜歡哪些明星?喜歡玩什麼遊戲?

所以促進親子關係的密碼第一個就是理解孩子背後的含義。

搭建親密關係的技巧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很多家長的積極關注是有條件的。比如孩子不講衛生可以,不愛學習就不行。一定要注意,家長對孩子的關注要是全方位的,除了學習,他的交友圈子、點滴的改變,都需要家長進行積極地關注。

鼓勵孩子表達真實的情感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要盡可能像橡皮筋一樣,是有彈性的。而不像玻璃一樣,稍微有一些碰撞就碎了。比如說今天考的好了關係就特別的親,明天考砸了,關係就破裂。

小孩就會發現你跟他的關係是有代價的。他必須要像你喜歡的樣子那樣去生活,他才能夠獲得你積極地關注。

這樣有什麼壞處呢?未來他長大了,你老了,那他對你的關注也是有條件的——我可以孝順你,但你不能嘮叨、不能發脾氣,你得幫我帶孩子等等……

這樣根本不可能做到賞識的教育。我希望父母能誇誇孩子,很多情況下父母看到的都是負性的思維。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認知偏向。你注意問題的視角永遠是消極的,記憶的提取永遠的痛苦的這段記憶。你會發現你整個人生都是不快樂的。

描述你的感受

儘量不要說你的態度、價值觀的判斷。比如說小孩討厭他的姥姥,你可以說“你這麼說媽媽也覺得很意外,能和媽媽說說你為什麼這麼想麼?”你要有這樣一個好奇的心態,孩子才願意跟你搭建溝通的橋樑。親子關係用錢是捂不熱的。也絕不是考上大學就可以不管了的。很多的家長是很功利性的,把孩子當成包袱,希望越早丟掉越好。

我覺得父母帶著這樣一種心態去帶孩子,親子關係怎麼可能能夠做的好?未來老年的不幸福已經註定了——孩子出一筆錢送你到敬老院。因為你就是用這樣的心態在帶孩子,孩子也會用這樣的心態來回饋你。

總結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

比如孩子賴床,很多父母直接把孩子拎起來,書包背好,拍醒,吃飯,吃完就上學。有一天孩子自己掙扎著起來了,父母還是像往常一樣對待他,你會發現孩子再也不會做這種努力了,因為他的改變你看不到。

孩子的成長不是辦公室,很多時候沒有解決方案,就是不斷地陪伴、不斷地去處理這些問題,他就能成長。到了一定的年紀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比如小孩現在玩遊戲是個問題,到了咱們這個年齡就不是問題了,24小時都能玩反倒不想玩了。階段性的煩惱不要太一驚一乍,用科學的方法去陪伴,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解決,效果就能好。

如果你要理解魚,就要把自己變成水。如果你想讓孩子跟你有更好的親子關係,你一定要理解他這個年齡段的特徵、規律以及他喜歡的溝通的方法和喜歡被獎勵的形式。

也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心中,不只是依靠父母的權威。

- END -

*本文根據智慧家長合作計畫系列課程內容整理而成,有刪節,原文15389字。

但是等下爸爸回來會生氣的。

你可以看到,你示弱,孩子會覺得會跟你是一起的,我們在想辦法要怎麼對付爸爸。你只要做到這一點,你就是成功了。

你不要讓孩子認為,你和另一半是聯合起來對付他,盡可能讓他認為你跟他是一夥的,他跟他爸爸也是一夥的,他跟兩邊都是一夥的,他能做主,實際上他什麼主都做不了。這點就和員工一樣,不需要真的做主,但是要有主人翁的意識。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就是用溫柔的形式去堅定你的內容,重要的是形式。

我們習慣把時間精力投資於一些直接可見的東西上,比如孩子的成績等等。而對於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只有在關係危機爆發的時候才重視。

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做的關於人生投資和產出的績效的研究,發現現在投在孩子身上的錢是划算的、投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划算的、投在孩子身上的情感是划算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到離開學校進入職場之後,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金錢、情感都是不划算的,因為投入產出比非常的低。只有在學齡時期,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高的。

尤其是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家長,每天跟孩子陪伴、情感溝通的時間,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極其划算的事情。

因此,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就提出,人對於孩子的投資越早越好,學齡期間是最划算的。現在多一點時間陪孩子,對未來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會非常的有益。

怎樣建立親密關係?

我們在一個學校給一年級的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問他們覺得孔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的孩子就寫孔融是個大笨蛋。

現在的孩子更多的是要利己的,與他有關的就關注,與他無關的,哪怕是家庭內的是他都會排斥。

因此,你說的內容一定要跟他有關係。這與時代文化有關係,這一時代的孩子他是個人主義導向的,我們在構建親子關係當中一定要重視與他有關,讓他開心,他才會聽你的。

建立關係是需要兩個很重要的心理品質的:

第一是共情。第二是同理心。

過程中要有溝通,有專注,有期待,有希望,有互動,有社會的支持。

很多的家長跟孩子之間就沒有家庭的支持,最終導致孩子跟你的關係不好。因為他說的你聽不懂,你說的他不願意聽。大家想一下,你知不知道孩子喜歡吃什麼食物?知不知道他和誰關係最好?知不知道他都喜歡哪些明星?喜歡玩什麼遊戲?

所以促進親子關係的密碼第一個就是理解孩子背後的含義。

搭建親密關係的技巧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很多家長的積極關注是有條件的。比如孩子不講衛生可以,不愛學習就不行。一定要注意,家長對孩子的關注要是全方位的,除了學習,他的交友圈子、點滴的改變,都需要家長進行積極地關注。

鼓勵孩子表達真實的情感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要盡可能像橡皮筋一樣,是有彈性的。而不像玻璃一樣,稍微有一些碰撞就碎了。比如說今天考的好了關係就特別的親,明天考砸了,關係就破裂。

小孩就會發現你跟他的關係是有代價的。他必須要像你喜歡的樣子那樣去生活,他才能夠獲得你積極地關注。

這樣有什麼壞處呢?未來他長大了,你老了,那他對你的關注也是有條件的——我可以孝順你,但你不能嘮叨、不能發脾氣,你得幫我帶孩子等等……

這樣根本不可能做到賞識的教育。我希望父母能誇誇孩子,很多情況下父母看到的都是負性的思維。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認知偏向。你注意問題的視角永遠是消極的,記憶的提取永遠的痛苦的這段記憶。你會發現你整個人生都是不快樂的。

描述你的感受

儘量不要說你的態度、價值觀的判斷。比如說小孩討厭他的姥姥,你可以說“你這麼說媽媽也覺得很意外,能和媽媽說說你為什麼這麼想麼?”你要有這樣一個好奇的心態,孩子才願意跟你搭建溝通的橋樑。親子關係用錢是捂不熱的。也絕不是考上大學就可以不管了的。很多的家長是很功利性的,把孩子當成包袱,希望越早丟掉越好。

我覺得父母帶著這樣一種心態去帶孩子,親子關係怎麼可能能夠做的好?未來老年的不幸福已經註定了——孩子出一筆錢送你到敬老院。因為你就是用這樣的心態在帶孩子,孩子也會用這樣的心態來回饋你。

總結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

比如孩子賴床,很多父母直接把孩子拎起來,書包背好,拍醒,吃飯,吃完就上學。有一天孩子自己掙扎著起來了,父母還是像往常一樣對待他,你會發現孩子再也不會做這種努力了,因為他的改變你看不到。

孩子的成長不是辦公室,很多時候沒有解決方案,就是不斷地陪伴、不斷地去處理這些問題,他就能成長。到了一定的年紀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比如小孩現在玩遊戲是個問題,到了咱們這個年齡就不是問題了,24小時都能玩反倒不想玩了。階段性的煩惱不要太一驚一乍,用科學的方法去陪伴,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解決,效果就能好。

如果你要理解魚,就要把自己變成水。如果你想讓孩子跟你有更好的親子關係,你一定要理解他這個年齡段的特徵、規律以及他喜歡的溝通的方法和喜歡被獎勵的形式。

也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心中,不只是依靠父母的權威。

- END -

*本文根據智慧家長合作計畫系列課程內容整理而成,有刪節,原文1538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