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村小規模養殖也能年入10萬,看看這個農民的創業故事和方法吧

對農村來說,大多數農民都是小規模的養殖一些雞鴨牛羊等,但是這樣做很難帶來比較高的經濟效益,如果是想擴大養殖規模,就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那麼在這種無法擴大規模的情況下,

農民小規模養殖到底怎麼樣才能賺到更多呢?看看這個創業養殖故事也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走進瓜州縣沙河鄉臨河村,只見該村養殖社區牛羊膘肥體壯。村民陳五十九指著滿圈的牛兒興奮地告訴記者:“2013年從事養殖業以來,我從1頭牛養到了現在的30頭,今年能收入10萬元。

”在陳五十九的帶動下,養殖社區的農戶也開始養牛,全養殖社區共有上百隻牛。

陳五十九回憶說,五年前,沙河鄉的土地板結嚴重,地裡種的莊稼產量不高,他便萌發了養羊的想法。這個想法正好與村民張元平不謀而合。

接著張元平聯合他和村上的其他4位農民,向鄉上上報了修建養殖社區的計畫,沒想到鄉上很支持他們的想法,免費為他們提供了建設圖紙,社區按照退牧還草的標準修建,政府還給了他們20萬元的專項補助。

養殖社區建好後,水電不通,基礎設施差,農戶們克服種種困難搞起了養殖。

“當時想大幹一場,貸了16萬元養了200只羊,誰知當年養羊的人多,市場不景氣,整整賠了10萬元。”雖然有過慘痛的養殖經歷,但陳五十九從沒有氣餒,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他查閱資料發現,近幾年牛肉價格穩定,便改變養殖策略開始養牛。

市場上吃草的牛一頭大約要賣7000多元,手頭資金不足,怎麼辦?陳五十九開始琢磨,並在多個牛羊肉交易市場考察,他發現可以先嘗試低價購進未斷奶的小牛養,這樣經過餵養,等到5個月之後再賣出去可以節省不少資金。

“這個辦法一試就成功了,經濟效益上去後,其他養殖戶也跟著我開始養牛。”陳五十九說,他從最初的1頭牛養到了現在的30頭,2016年秋天,他還清了之前的貸款,又向銀行貸了16萬元,預計,今年養殖方面可收入10萬元。

陳五十九除了養牛還種植了30畝地的枸杞和苜蓿。

陳五十九的兒子和兒媳結婚後就去新疆打工了。他和老伴每天5點起床開始喂牛,喂到7點然後再下地幹活,一年下來30畝地可收入4萬元。他說,由於經濟實力有限,只能先對付養著,等攢幾年錢,一定要擴大規模。陳五十九家養的都是西門塔爾牛,主要就是自繁自養,然後賣給販子或者屠宰場。沒事的時候,他也東奔西走下去收購牛。

瓜州縣沙河鄉群眾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是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轉。陳五十九一家四口占齊了這三大產業,通過他們的努力,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他說,由於經濟實力有限,只能先對付養著,等攢幾年錢,一定要擴大規模。陳五十九家養的都是西門塔爾牛,主要就是自繁自養,然後賣給販子或者屠宰場。沒事的時候,他也東奔西走下去收購牛。

瓜州縣沙河鄉群眾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是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轉。陳五十九一家四口占齊了這三大產業,通過他們的努力,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