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行走吉林|松江水泥廠 階段記憶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在哈達灣有一座水泥廠,

曾叫做吉林市松江水泥廠(以下簡稱松江水泥廠)。它投產至今已有八十年歷史,機器依然轟鳴,但是名稱已改,松江水泥廠只是一段階段性記憶了。

偽滿,投產

筆者在翟立偉的《吉林舊影》中找到了松江水泥廠前身偽“滿洲大同洋灰株式會社吉林工廠”的照片,一共三張。一張是廠房,1943年拍攝,高大的廠房,高低錯落的坡頂建築,遠處兩根煙囪。圖說上講“(廠房內)設備有烘乾機、原料粉碎機、水泥回轉窯冷卻機、水泥粉末機等”;一張是工廠的牌匾,

木質豎匾,上書“大同洋灰株式會社吉林工廠”,行楷繁體漢字;另一張是洋灰貯藏罐,前景是兩處平房,中景是兩個圓柱形的混凝土罐子,遠景是高大的廠房。同時,翟立偉也增加了偽“滿洲大同洋灰株式會社吉林工廠”的介紹:“1933年12月,日本大同洋灰株式會社投資300萬元,在吉林哈達灣建廠,1935年投產。後來為滿足豐滿大壩的水泥供應,
又投資1200萬元進行擴建。最高設計能力年產28萬噸。除滿足吉林市需要外,部分輸往日本、東南亞和關內各地。自1935年3月投產至1945年,共生產1370477噸。”

偽“滿洲大同洋灰株式會社吉林工廠”是侵華日寇在吉林省城吉林市基礎建設的主要生產基地,也是當年亞洲最大水利發電站豐滿發電廠的大壩建設中,水泥的供應商,可見這個工廠在吉林省乃至日寇侵華的重要性。

而後,1945年8月,日寇投降退出吉林,工廠停產。

建國,新生

老工人王師傅給筆者講起松江水泥廠:“建國後,松江水泥廠並沒有直接生產。1958年,工廠恢復改建,大會戰開始。直到1960年,一號水泥窯建成投產,1970年,二號水泥窯建成投產,設計生產能力50萬噸。這段時間一直都是初級生產,和吉林市水泥廠一起供應吉林市建設使用,基本可以滿足需要。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大,松江水泥廠也準備擴大生產。

1980年至1986年之間,建設了一座石灰石礦山,並建設三號窯,這個三號窯採用國際窯外分解新技術,生產能力大大的提高,松江水泥廠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我們每天三班倒,一邊生產,一般調試新設備,讓三號窯消缺改造,順利生產。”

王師傅在相關資料中找到了關於松江水泥廠的記載,並給筆者看:“1984年,松江水泥廠正式命名。廠區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2個分廠、3個公司、7個車間。

職工3838人,其中技術人員163人。石棉小波瓦為部、省優產品;425#、525#普通水泥和石棉中波瓦為省優產品。1977年被評為國家建材工業系統大慶式企業,多次評為省、市先進企業。1987年獲市經濟效益杯,並定為省預備級企業。1991年達產達標。1993年,企業的經濟效益躍上巔峰,位居東北地區九大水泥企業之首。”

生產,改制

家住和平家園的劉女士從小在松江水泥廠西側居住,她說起松江水泥廠:“小時候住平房,家裡有院子,但是不敢在院子裡晾衣服,只要起風一刮,衣服上就是一層灰,白洗了。就像現在網上的笑話一樣,現在紅磚、沙子都有,只要起風水泥就運來了,蓋房子沒問題。”劉女士一邊說一邊笑。

劉女士還說起小時候曾進過松江水泥廠廠區:“一進院門,右拐不遠就是生產車間,還有火車專用線。走在車間之間的道路上,路上的水泥有三四釐米深,不能有風,有風就會刮一腳面子。道路的盡頭有一座高大的廠房,現在想想就像你拿來的老照片差不多,高高的,上面灰灰的都是水泥面子。在院裡走一圈,白色的襯衫就變成淺灰色的,回家洗可難洗了,因為這個媽媽還曾臭駡了我一頓。”

在《吉林市志(1986—2003)》中有記載:松江水泥廠是吉林市污染大戶, 1986年前,煙塵、粉塵排放量達18000噸/年以上,廢氣排放量60億立方米/年。1986年,企業從治理煤風掃磨黑煙入手,投資40萬元,將原效率不高的旋風除塵器更換,使粉塵排放量大大降低,並逐年改建改進。乘坐公車,看到車外灰濛濛的天空,便知道松江水泥廠到站了。

松江水泥廠,經歷了始建、續建、輝煌,1994年生產效益開始滑坡。1999年進入低谷,9月26日,經吉林市人民政府批准,企業在無資金、無原料、員工長期開不出資的情況下被迫停產。2000年河北省唐山市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對松江水泥廠重組,改稱冀東水泥吉林有限責任公司,至此松江水泥廠退出歷史舞臺。(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5年)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生產,改制

家住和平家園的劉女士從小在松江水泥廠西側居住,她說起松江水泥廠:“小時候住平房,家裡有院子,但是不敢在院子裡晾衣服,只要起風一刮,衣服上就是一層灰,白洗了。就像現在網上的笑話一樣,現在紅磚、沙子都有,只要起風水泥就運來了,蓋房子沒問題。”劉女士一邊說一邊笑。

劉女士還說起小時候曾進過松江水泥廠廠區:“一進院門,右拐不遠就是生產車間,還有火車專用線。走在車間之間的道路上,路上的水泥有三四釐米深,不能有風,有風就會刮一腳面子。道路的盡頭有一座高大的廠房,現在想想就像你拿來的老照片差不多,高高的,上面灰灰的都是水泥面子。在院裡走一圈,白色的襯衫就變成淺灰色的,回家洗可難洗了,因為這個媽媽還曾臭駡了我一頓。”

在《吉林市志(1986—2003)》中有記載:松江水泥廠是吉林市污染大戶, 1986年前,煙塵、粉塵排放量達18000噸/年以上,廢氣排放量60億立方米/年。1986年,企業從治理煤風掃磨黑煙入手,投資40萬元,將原效率不高的旋風除塵器更換,使粉塵排放量大大降低,並逐年改建改進。乘坐公車,看到車外灰濛濛的天空,便知道松江水泥廠到站了。

松江水泥廠,經歷了始建、續建、輝煌,1994年生產效益開始滑坡。1999年進入低谷,9月26日,經吉林市人民政府批准,企業在無資金、無原料、員工長期開不出資的情況下被迫停產。2000年河北省唐山市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對松江水泥廠重組,改稱冀東水泥吉林有限責任公司,至此松江水泥廠退出歷史舞臺。(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5年)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