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三視野|譚旭光:一個把發動機賣得比房地產都賺錢的人

濰柴動力7月12日晚間上調半年度業績預告。

公司預計2017年1-6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由183,000萬元-215,000萬元調整為242,000萬元-269,0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25%-150%。

創建於1946年的濰柴,是目前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汽車及裝備製造集團之一,

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341億元,名列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第171位,中國製造業500強第73位,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第2位。

獲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背後的執掌人——譚旭光。

鐵腕治軍

譚旭光1961年出生于山東,90年代末,在一輪產能“大躍進”後,

國有企業陷入大面積虧損。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濰坊柴油機廠也未能倖免,這家老國企因經營不善,到1998年欠款3個億,半年發不出薪水,賬上只有8萬現金,基本處於停工狀態。

1998年7月29日,譚旭光上任後第一次職代會讓廣大職工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和方向

危難之際,37歲的譚旭光被推到了前臺。這個16歲入廠、在研究所當了十年試驗工人的小夥子,憑藉此後在銷售戰線上的突出業績,成為廠裡耀眼的新星。

上任當天,譚旭光向上千名職工立下軍令狀:15天內補發兩個月工資。

為了兌現這一承諾,他跑銀行行長家門口,整整堵了一天,終於把對方給感動,答應貸給他1000萬。

同時,他還約法三章:

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

不當太平官;

撲下身子,真抓實幹,為企業幹實事,為職工辦好事;

以身作則,清正廉潔,要求職工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不允許職工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同時,譚旭光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大幅裁減人員,53個科室砍到35個,數千名員工被重新安置。他們中很多爺孫三代都是濰柴人,有些還是高幹子弟。

有人勸他,你剛上任,位子還不穩,做事悠著點。譚旭光說:“不改革,濰柴只有死路一條!我等得起,

全廠職工等不起。”

大刀闊斧之下,一幹部坐不住了,在會上跳出來拍桌子罵人。譚旭光手起刀落,在五分鐘內決定將其免職。蠢蠢欲動的人從此消停了。

減員之後是降薪。為了節約成本,積累資金發展生產,譚旭光宣佈,一兩年內在崗職工只能領60%的工資,內退職工領60%的70%。

這個決定立刻在廠內引起騷動。幼稚園園長聽說後,扔下孩子不管,跑到廠區大鬧,譚旭光當晚開會決定,

將此人驅逐出企業。

內退職工也聞風而動,圍在工廠門口討說法。這一次,沒等譚旭光出手,在崗職工就拍案而起,嗆聲道:有本事你們內退的上!

長期的紀律渙散,導致工人們品質意識薄弱,殘次品頻出。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譚旭光在廠內召開千人大會,當著所有人的面,帶頭砸毀300台殘次品,並要求所有人以身作則,從源頭抓起,不放過每一道工序。

對於那些腦袋還停留在大門外的濰柴人,譚旭光堅決請他們回家休息。

經過一番鐵腕整治,很多積弊得到糾正,工廠恢復了秩序。對此,譚旭光說:“改革需要迎著矛盾上,立竿見影地撞擊和解決矛盾,是國企改革獲得成功的關鍵。”

鬥牛士精神

譚旭光屬牛,他本人也很喜歡牛,最愛聽西班牙鬥牛士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只要有激情,沒有幹不成的事。

這種永不言敗的鬥牛士精神是譚旭光的真實寫照。

早年幹銷售,他被派到印尼開拓市場,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每天頭頂烈日,手捧地圖,跑遍印尼的很多地方,拿下一個又一個當地代理商。

譚旭光去之前,濰柴在印尼的年銷量只有六七台;等他走時,這個數字已經變成360多台,出口額則從30萬美元猛增至6000萬美元,幾乎貢獻了公司一半的收入。

1999年,國慶50周年大閱兵,國家緊急採購一批軍用重型卡車。負責供貨的廠家在採購發動機時,卻發現無人敢接單。

這時,膽大包天的譚旭光站了出來,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並立下按時交貨的軍令狀。那個時候,離他接任廠長一職還不到一年。

最終,他圓滿完成任務,在業內聲名鵲起。

譚旭光不但膽子大,而且非常有遠見。很多事情剛開始做,別人不理解,事後證明,他的做法都是對的。

在他之前,濰柴主要生產重卡發動機,其技術來源於1983年斯太爾引進項目。2000年併入中國重汽後,濰柴40%的訂單來自這個大客戶。

按理說,守著這樣一個財神,濰柴可以衣食無憂了。但譚旭光卻不滿足,他很清楚,單獨為一個汽車廠提供配套,是無法養活一家高水準的發動機廠的。

因此,他希望多挖幾口井,將濰柴打造成一家通用發動機供應商。

經過調查,譚旭光發現,工程機械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於是,命人開發出與之配套的發動機,性能上超越市場上的同類產品。

當他拿著產品上門去推銷時,卻沒有廠家願意試用。最後,在承諾賒銷,而且幫對方賣產品的情況下,才爭取到當地一家工程機械廠。

此後,陸續有中小廠家前來採購,但幾家大廠依舊不鬆口,譚旭光屢次登門被拒。正當他和對方約好,準備再次拜訪時,卻橫生變故。

1999年10月,譚旭光在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斷了四根肋骨,在醫院裡躺了十好幾天都不能動,連廠慶都錯過了。

換別人,怎麼也得先把病養好再說。但譚旭光卻閒不住,帶著傷病堅持赴約。

有老闆目睹此景後,感動得一塌糊塗,當即表態:老譚,你都這樣了,還來跑市場,啥也別說了,從明年開始,一定配你的發動機!

就這樣,譚旭光攻下了工程機械市場。等對手一覺醒來,濰柴已佔領了大半的市場。隨後,他繼續開發客車和船舶市場,很多廠商都裝上了濰柴發動機。

據華商韜略瞭解,到2004年,濰柴的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創造了全國內燃機行業的歷史。

短短六年,麻雀一躍變鳳凰。很多濰柴人說起譚旭光一臉的崇拜,“如果他的眼光跟我們一樣,濰柴不可能翻身,不可能把握住市場機遇。”

技術就是話語權

製造業歸根結底比拼的是技術。

在研究所幹了十年的譚旭光對此心知肚明。上任沒多久,他就赴歐洲考察,結果大受刺激。

外方對他格外“關照”,不但事先安排好路線,還派保安全程跟隨,重要的地方全部蓋上,生怕技術被偷走。這還算是好的,有的企業根本就不讓參觀。

回國後,譚旭光就跟技術人員講,我們一定要造一個世界先進水準的發動機。

當時,濰柴的WD615發動機賣得很火。市場佔有率超過70%,汽車廠都派人到廠裡搶貨,有的乾脆長期駐守。

很多人不理解,守著這麼個金娃娃,幹嘛還要瞎折騰?譚旭光說:中國企業如果總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就只能長期依附於其他國家,沒有自己的話語權。

為此,譚旭光斥鉅資與全球頂尖的奧地利AVL公司合作,在歐洲建立研發中心。

每年有數十位濰柴工程師常駐那裡,全程參與整個研發過程。

此外,譚旭光還走遍全世界所有發動機公司,用各種辦法看人家的東西。回來後,建造了一個在譚旭光看來堪稱世界一流的生產基地。

經過不懈的努力,濰柴人終於研製出自己的藍擎發動機。

這是中國第一款完全自主創新的大功率高速發動機,它不但奠定了濰柴在發動機行業的地位,還一舉終結了中國高端重卡汽車長期依賴外國發動機的歷史。

藍擎發動機出來後,濰柴又從博世(BOSCH)公司獨家引進高壓共軌電噴技術,對其性能加以改進,搶佔高端市場。短短一年,其保有量就超過12萬台。

譚旭光不但與國外先進企業合作,還提出“以我為主、鏈合創新”的思路,聯合產業鏈上數十家零部件供應商,組成一個產品研發共同體。

通過優勢互補,他們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款重卡動力總成,對發動機、齒輪箱和車橋進行匹配,使得整車廠只需設計自己的駕駛室和車廂,整個研發週期縮短為以前的1/5。

近十年來,濰柴在研發上累計投入150多億元,從海外引進300多名高端人才,還建立了全球協同研發平臺。

這些投入給濰柴創造了巨大的效益,僅動力總成就帶來超過300億元的銷售收入。

2009年,濰柴收購法國博杜安公司,填補了15升以上大功率船舶發動機的空白。

2012年,濰柴再下兩城。先是拿下全球最大的豪華遊艇製造企業——義大利法拉帝集團,緊接著又戰略重組德國凱傲。

凱傲旗下擁有兩大核心資產:一個是林德液壓,掌控著全球最高性能的液壓技術,而這恰恰是中國工程機械領域最大的軟肋;另一個是叉車業務,全球排名第二。

通過這三次收購,濰柴真正成為一家全球公司,2015年海外收入占比57%。

在國內,濰柴不但收購了揚柴,挺進中小排量發動機市場,還聯合幾家企業,組建山東重工集團。

在外界看來,濰柴的產業鏈拉得太長,但譚旭光卻認為,這並非盲目擴張,因為濰柴始終堅守主業。曾經有人鼓動濰柴搞房地產,譚旭光不但沒有理會,反而放言:“我要把發動機賣得比房地產還掙錢!”

這些年,由於個別大客戶建立自己的發動機工廠,濰柴的相關業務受到一定衝擊。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譚旭光當初拓展產業鏈的決定是多麼明智。

譚旭光堅決請他們回家休息。

經過一番鐵腕整治,很多積弊得到糾正,工廠恢復了秩序。對此,譚旭光說:“改革需要迎著矛盾上,立竿見影地撞擊和解決矛盾,是國企改革獲得成功的關鍵。”

鬥牛士精神

譚旭光屬牛,他本人也很喜歡牛,最愛聽西班牙鬥牛士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只要有激情,沒有幹不成的事。

這種永不言敗的鬥牛士精神是譚旭光的真實寫照。

早年幹銷售,他被派到印尼開拓市場,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每天頭頂烈日,手捧地圖,跑遍印尼的很多地方,拿下一個又一個當地代理商。

譚旭光去之前,濰柴在印尼的年銷量只有六七台;等他走時,這個數字已經變成360多台,出口額則從30萬美元猛增至6000萬美元,幾乎貢獻了公司一半的收入。

1999年,國慶50周年大閱兵,國家緊急採購一批軍用重型卡車。負責供貨的廠家在採購發動機時,卻發現無人敢接單。

這時,膽大包天的譚旭光站了出來,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並立下按時交貨的軍令狀。那個時候,離他接任廠長一職還不到一年。

最終,他圓滿完成任務,在業內聲名鵲起。

譚旭光不但膽子大,而且非常有遠見。很多事情剛開始做,別人不理解,事後證明,他的做法都是對的。

在他之前,濰柴主要生產重卡發動機,其技術來源於1983年斯太爾引進項目。2000年併入中國重汽後,濰柴40%的訂單來自這個大客戶。

按理說,守著這樣一個財神,濰柴可以衣食無憂了。但譚旭光卻不滿足,他很清楚,單獨為一個汽車廠提供配套,是無法養活一家高水準的發動機廠的。

因此,他希望多挖幾口井,將濰柴打造成一家通用發動機供應商。

經過調查,譚旭光發現,工程機械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於是,命人開發出與之配套的發動機,性能上超越市場上的同類產品。

當他拿著產品上門去推銷時,卻沒有廠家願意試用。最後,在承諾賒銷,而且幫對方賣產品的情況下,才爭取到當地一家工程機械廠。

此後,陸續有中小廠家前來採購,但幾家大廠依舊不鬆口,譚旭光屢次登門被拒。正當他和對方約好,準備再次拜訪時,卻橫生變故。

1999年10月,譚旭光在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斷了四根肋骨,在醫院裡躺了十好幾天都不能動,連廠慶都錯過了。

換別人,怎麼也得先把病養好再說。但譚旭光卻閒不住,帶著傷病堅持赴約。

有老闆目睹此景後,感動得一塌糊塗,當即表態:老譚,你都這樣了,還來跑市場,啥也別說了,從明年開始,一定配你的發動機!

就這樣,譚旭光攻下了工程機械市場。等對手一覺醒來,濰柴已佔領了大半的市場。隨後,他繼續開發客車和船舶市場,很多廠商都裝上了濰柴發動機。

據華商韜略瞭解,到2004年,濰柴的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創造了全國內燃機行業的歷史。

短短六年,麻雀一躍變鳳凰。很多濰柴人說起譚旭光一臉的崇拜,“如果他的眼光跟我們一樣,濰柴不可能翻身,不可能把握住市場機遇。”

技術就是話語權

製造業歸根結底比拼的是技術。

在研究所幹了十年的譚旭光對此心知肚明。上任沒多久,他就赴歐洲考察,結果大受刺激。

外方對他格外“關照”,不但事先安排好路線,還派保安全程跟隨,重要的地方全部蓋上,生怕技術被偷走。這還算是好的,有的企業根本就不讓參觀。

回國後,譚旭光就跟技術人員講,我們一定要造一個世界先進水準的發動機。

當時,濰柴的WD615發動機賣得很火。市場佔有率超過70%,汽車廠都派人到廠裡搶貨,有的乾脆長期駐守。

很多人不理解,守著這麼個金娃娃,幹嘛還要瞎折騰?譚旭光說:中國企業如果總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就只能長期依附於其他國家,沒有自己的話語權。

為此,譚旭光斥鉅資與全球頂尖的奧地利AVL公司合作,在歐洲建立研發中心。

每年有數十位濰柴工程師常駐那裡,全程參與整個研發過程。

此外,譚旭光還走遍全世界所有發動機公司,用各種辦法看人家的東西。回來後,建造了一個在譚旭光看來堪稱世界一流的生產基地。

經過不懈的努力,濰柴人終於研製出自己的藍擎發動機。

這是中國第一款完全自主創新的大功率高速發動機,它不但奠定了濰柴在發動機行業的地位,還一舉終結了中國高端重卡汽車長期依賴外國發動機的歷史。

藍擎發動機出來後,濰柴又從博世(BOSCH)公司獨家引進高壓共軌電噴技術,對其性能加以改進,搶佔高端市場。短短一年,其保有量就超過12萬台。

譚旭光不但與國外先進企業合作,還提出“以我為主、鏈合創新”的思路,聯合產業鏈上數十家零部件供應商,組成一個產品研發共同體。

通過優勢互補,他們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款重卡動力總成,對發動機、齒輪箱和車橋進行匹配,使得整車廠只需設計自己的駕駛室和車廂,整個研發週期縮短為以前的1/5。

近十年來,濰柴在研發上累計投入150多億元,從海外引進300多名高端人才,還建立了全球協同研發平臺。

這些投入給濰柴創造了巨大的效益,僅動力總成就帶來超過300億元的銷售收入。

2009年,濰柴收購法國博杜安公司,填補了15升以上大功率船舶發動機的空白。

2012年,濰柴再下兩城。先是拿下全球最大的豪華遊艇製造企業——義大利法拉帝集團,緊接著又戰略重組德國凱傲。

凱傲旗下擁有兩大核心資產:一個是林德液壓,掌控著全球最高性能的液壓技術,而這恰恰是中國工程機械領域最大的軟肋;另一個是叉車業務,全球排名第二。

通過這三次收購,濰柴真正成為一家全球公司,2015年海外收入占比57%。

在國內,濰柴不但收購了揚柴,挺進中小排量發動機市場,還聯合幾家企業,組建山東重工集團。

在外界看來,濰柴的產業鏈拉得太長,但譚旭光卻認為,這並非盲目擴張,因為濰柴始終堅守主業。曾經有人鼓動濰柴搞房地產,譚旭光不但沒有理會,反而放言:“我要把發動機賣得比房地產還掙錢!”

這些年,由於個別大客戶建立自己的發動機工廠,濰柴的相關業務受到一定衝擊。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譚旭光當初拓展產業鏈的決定是多麼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