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背負抗衡互金希望,而今客少盈利難,“過氣網紅”社區銀行很尷尬

曾幾何時,被傳統銀行業當做抗衡互聯網金融的“最後一公里”,實現“彎道超車”的希望;現實卻是,難以實現盈利,淪落到“賠錢賺吆喝”的尷尬地位……這就是如今的社區銀行。

從全國第一家社區銀行開業,

至今已有4年多的時間。和最初兩年的“火熱”相比,最近兩年社區銀行逐漸“低調”,新增網點增速減緩、門庭冷落屢見不鮮。

論功能的完善程度,比不上傳統物理網點;論便捷程度,幾乎能被電子銀行完全替代,這樣“雞肋”的社區支行該如何定位?

▲近幾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滬上多家銀行社區支行發現,半小時都難見到一兩位元客戶,有些網點來了客戶,卻無法辦理業務。

曾經:被寄予厚望

所謂“社區支行”,是銀行物理網點的一種特殊形式。

它設置在社區之內,定位于服務周邊居民,在營業時間、網點佈局、業務範圍等方面均與傳統網點有很大不同。

它在新興之初,曾被業內人士普遍看作“抗衡互聯網金融,

實現‘彎道超車’”的新希望。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在互聯網金融和傳統大行的競爭中,中小銀行並無特別的優勢。但在當時,社區支行審批較快,可批量發展,讓這些中小銀行在短時間內做到較大規模。同時,通過進社區的這種模式,銀行能提高與客戶之間的黏性。”

從業務範圍看,社區支行主要經營理財銷售、個人貸款、財富管理、繳費結算,

同時還定期開展商戶優惠、金融知識講座等活動。但是,社區支行不能辦理對公業務,也不能辦理安全等級要求較高的人工現金業務,如現金開戶、大額取現等,其他業務則可通過自助機具完成,如自助開卡、自助繳費、一定額度的轉帳匯款等。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社區支行不存在帶著玻璃隔板的‘高櫃’,安全等級較低。”曾剛解釋說。

社區銀行這個概念的雛形發端于民生銀行。2013年4月,民生銀行在大連與同業開了一個金融研討會,民生銀行原董事長董文標提出了金融便利店的概念。隨後,在2013年上半年,民生、興業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啟動了社區銀行戰略。

據悉,民生銀行曾提出要在三年內在全國設立超過1萬家金融便利店,

光大銀行則計畫2013年內推出200家社區銀行網點。此外,浦發、中信、平安、華夏等股份制銀行均已採取積極態度。而擁有地域優勢的地方銀行,如北京農商行、南京銀行等也開設了社區銀行網點,而長沙銀行宣佈將設立100家社區銀行。

這些銀行大規模動作引起了監管層的擔憂。

2013年12月,銀監會印發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開始整頓股份制銀行大量開設社區銀行的做法,要求社區支行設立應履行相關行政審批程式,實行持牌經營。這意味著此前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自助+諮詢”的模式被叫停,一些已設立的網點必須打回去重新申請牌照或直接叫停。

半年之後,社區銀行等來了一個好消息。

2014年6月,銀監會發佈《關於推進簡政放權改進市場准入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城市商業銀行省內新設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新設不跨省的二級分行由所在地銀監局審批。這一利好政策再次點燃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開立社區網點的熱情。

根據《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2014年,全國共設立社區網點8435個。其中,小微網點937個,滿足了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多重需求。

不過,某些地方也存在“謹慎”的個例。

“直到現在,在我們這裡,社區支行的審批埠還是封閉的,只存在少數社區支行還開著。”某一線城市國有銀行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業要保持“五大行為主體,其他小銀行百家爭鳴”的局勢,任何人不能破壞。當初某銀行太過冒進造成一家獨大,破壞了這個氛圍才讓監管層出手。

現狀:賠錢賺“吆喝”

雖然在上述城市關閉了審批埠,而且部分銀行減少了相應的社區支行數量,如興業銀行,其社區支行的數量已從去年的1000多家減少到今年的900多家,但大多數城市還是可以增設社區支行,例如上海地區。

《國際金融報》記者根據上海銀監局發佈的批復公告統計,截至7月14日,今年以來,上海地區共新增13家社區支行,關閉一家社區支行。其中,新增社區支行中有6家來自民生銀行、3家來自北京銀行,2家平安銀行,剩餘兩家分別屬於光大銀行與浙江稠州商業銀行。

那麼,如今,社區支行是怎樣的生存狀態呢?

日前,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家銀行社區支行後,發現了以下幾點問題:

1客戶少,老年客戶居多,支行功能不夠完善。

剛從梅雨季節出來,7月中旬的上海已然進入“高溫”模式。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上海地區的社區支行仿佛還停留在“烏雲”的陰影下,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平時半小時都難見到一位元客戶,即使偶爾來了一些客戶,我們也不一定能辦理他們所需業務。”上海某股份制銀行社區支行的一位元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最近天氣炎熱,客戶就更少了。

2工作人員不固定。

便利店大小的建築面積,兩至三台ATM機,一兩個員工,這是大多數社區支行的“配置”。但在記者走訪過程中,有社區支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其所在的社區支行沒有固定員工,員工均實行輪休制,她自己也是近日剛從附近的支行調遣過來的。此外,還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社區支行員工的離職率相對較高。

3盈利難。

滬上某股份制銀行徐匯支行工作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社區支行只有非現金業務才能辦理,例如賣理財、開卡、開網銀之類,生意自然沒有正常支行好。

“社區支行就是純粹賣理財,平時較閑,所以近兩年我行已經不開新的社區支行了,怕虧本。”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針對這個現象,曾剛分析,社區支行的產品供應量十分有限,而且由於開在社區中,其客戶物件也相對有限,在這兩個有限條件下,社區支行很難實現盈虧平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社區支行的數量越大,銀行賠錢的可能就越大。

“如果以賠錢的方式能提升銀行與客戶的聯繫或者增加客戶流量,這也是可以被銀行接受的。但問題是目前整個金融消費者的使用者習慣中,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很多客戶甚至連正常的全功能物理網點都不願意去,更何況這些功能幾乎全被電子銀行涵蓋的社區支行。”曾剛表示,從這個角度看,社區支行目前基本上已經淪為“雞肋”。

未來:如何定位

在賠錢賺“吆喝”都不一定有效的情況下,社區支行該如何重新定位,調整方向繼續發展呢?

一位元國有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他仍看好社區支行的未來,但相對而言更適合在二三線城市發展。

雖然目前電子銀行發展較快,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客戶分層。例如,不同年齡段的客戶,對於電子銀行和社區服務的喜愛程度不同。“社區支行繼續發展的趨勢不會變,不過將來可能會發展成類似于‘無人超市’那樣。”該國有銀行人士說。

而曾剛也表示,只是局限于傳統銀行傳統業務的社區支行,其存在意義並不大。它或可作為銀行整個網路管道戰略規劃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不過,曾剛認為,通過這種方式,社區銀行只能作為一種補充管道存在,雖有一定價值,但其範圍和數量均較為有限。因此他還提出了另一個設想———轉化社區支行功能,將其作為未來銀行線下場景的聚合點。

曾剛表示,由於目前互聯網的擠壓,銀行在場景方面的結合較為薄弱。或可考慮將社區銀行的網點發展成銀行線下場景的一個聚合點。這些網點不僅限於銷售產品,而是把整個社區的經濟生活,甚至包括社區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借此提高客戶對銀行的黏性,直接拓展對客戶的服務空間,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一些相對可持續的交易場景。

“但是這種設想就意味著社區銀行的功能不再局限於簡單的網點,而是成為一個銀行去整合社區生態場景的一個工具,這對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曾剛坦言稱。

開始整頓股份制銀行大量開設社區銀行的做法,要求社區支行設立應履行相關行政審批程式,實行持牌經營。這意味著此前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自助+諮詢”的模式被叫停,一些已設立的網點必須打回去重新申請牌照或直接叫停。

半年之後,社區銀行等來了一個好消息。

2014年6月,銀監會發佈《關於推進簡政放權改進市場准入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城市商業銀行省內新設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新設不跨省的二級分行由所在地銀監局審批。這一利好政策再次點燃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開立社區網點的熱情。

根據《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2014年,全國共設立社區網點8435個。其中,小微網點937個,滿足了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多重需求。

不過,某些地方也存在“謹慎”的個例。

“直到現在,在我們這裡,社區支行的審批埠還是封閉的,只存在少數社區支行還開著。”某一線城市國有銀行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業要保持“五大行為主體,其他小銀行百家爭鳴”的局勢,任何人不能破壞。當初某銀行太過冒進造成一家獨大,破壞了這個氛圍才讓監管層出手。

現狀:賠錢賺“吆喝”

雖然在上述城市關閉了審批埠,而且部分銀行減少了相應的社區支行數量,如興業銀行,其社區支行的數量已從去年的1000多家減少到今年的900多家,但大多數城市還是可以增設社區支行,例如上海地區。

《國際金融報》記者根據上海銀監局發佈的批復公告統計,截至7月14日,今年以來,上海地區共新增13家社區支行,關閉一家社區支行。其中,新增社區支行中有6家來自民生銀行、3家來自北京銀行,2家平安銀行,剩餘兩家分別屬於光大銀行與浙江稠州商業銀行。

那麼,如今,社區支行是怎樣的生存狀態呢?

日前,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家銀行社區支行後,發現了以下幾點問題:

1客戶少,老年客戶居多,支行功能不夠完善。

剛從梅雨季節出來,7月中旬的上海已然進入“高溫”模式。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上海地區的社區支行仿佛還停留在“烏雲”的陰影下,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平時半小時都難見到一位元客戶,即使偶爾來了一些客戶,我們也不一定能辦理他們所需業務。”上海某股份制銀行社區支行的一位元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最近天氣炎熱,客戶就更少了。

2工作人員不固定。

便利店大小的建築面積,兩至三台ATM機,一兩個員工,這是大多數社區支行的“配置”。但在記者走訪過程中,有社區支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其所在的社區支行沒有固定員工,員工均實行輪休制,她自己也是近日剛從附近的支行調遣過來的。此外,還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社區支行員工的離職率相對較高。

3盈利難。

滬上某股份制銀行徐匯支行工作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社區支行只有非現金業務才能辦理,例如賣理財、開卡、開網銀之類,生意自然沒有正常支行好。

“社區支行就是純粹賣理財,平時較閑,所以近兩年我行已經不開新的社區支行了,怕虧本。”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針對這個現象,曾剛分析,社區支行的產品供應量十分有限,而且由於開在社區中,其客戶物件也相對有限,在這兩個有限條件下,社區支行很難實現盈虧平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社區支行的數量越大,銀行賠錢的可能就越大。

“如果以賠錢的方式能提升銀行與客戶的聯繫或者增加客戶流量,這也是可以被銀行接受的。但問題是目前整個金融消費者的使用者習慣中,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很多客戶甚至連正常的全功能物理網點都不願意去,更何況這些功能幾乎全被電子銀行涵蓋的社區支行。”曾剛表示,從這個角度看,社區支行目前基本上已經淪為“雞肋”。

未來:如何定位

在賠錢賺“吆喝”都不一定有效的情況下,社區支行該如何重新定位,調整方向繼續發展呢?

一位元國有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他仍看好社區支行的未來,但相對而言更適合在二三線城市發展。

雖然目前電子銀行發展較快,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客戶分層。例如,不同年齡段的客戶,對於電子銀行和社區服務的喜愛程度不同。“社區支行繼續發展的趨勢不會變,不過將來可能會發展成類似于‘無人超市’那樣。”該國有銀行人士說。

而曾剛也表示,只是局限于傳統銀行傳統業務的社區支行,其存在意義並不大。它或可作為銀行整個網路管道戰略規劃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不過,曾剛認為,通過這種方式,社區銀行只能作為一種補充管道存在,雖有一定價值,但其範圍和數量均較為有限。因此他還提出了另一個設想———轉化社區支行功能,將其作為未來銀行線下場景的聚合點。

曾剛表示,由於目前互聯網的擠壓,銀行在場景方面的結合較為薄弱。或可考慮將社區銀行的網點發展成銀行線下場景的一個聚合點。這些網點不僅限於銷售產品,而是把整個社區的經濟生活,甚至包括社區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借此提高客戶對銀行的黏性,直接拓展對客戶的服務空間,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一些相對可持續的交易場景。

“但是這種設想就意味著社區銀行的功能不再局限於簡單的網點,而是成為一個銀行去整合社區生態場景的一個工具,這對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曾剛坦言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