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年前中國一牛人說:只有把日本變成中國一個省 才沒後患

清朝自從咸豐皇帝死了,到洋務運動的三十年間,主事的一直都是太后。慈禧面對光緒小皇帝還是有些親情的,不僅沒有敵意,還對他有些期望,把他當作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

而光緒皇帝親政以後,並不想要做一個慈禧的提線木偶,聽從擺佈。

他想要為這個即將傾倒的老大帝國作出一些改變,找到發揮自己的才華的空間。朝鮮的一封電報傳來,讓光緒一下子像打了雞血一樣,電報說的是日本侵略朝鮮了,換句話說就是日本要挑戰大清帝國的地位,準備開戰了。

在早些時候的中國朝貢體系中,朝鮮一直都是作為藩屬國的存在,一有戰事就會像大哥中國求救,這次也是一樣。而日本出兵朝鮮就是像大清發出戰書,我大清被歐美列強欺負了幾十年,難道還要再讓小日本欺負嗎?光緒心裡想,日本這個彈丸小國,怎麼能打得過大清,這不是來自尋死路嗎?

所以“實習”皇帝光緒就理所應當的認為他的人生高光時刻要來了,自己要準備抓住這次機會,通過一場勝利,來確立自己的權威。同時,向他的監護人——帝國的真正統治者——慈禧太后,證明自己有能力獨自支撐起大清江山。可惜結果卻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他的政治資源和政治能力還均不具備這樣的力量。

可惜戰場上瞬息萬變,這不是小孩子的過家家,朝中大臣尤其是年輕的官員聽到皇帝的表態後,精神振奮,清朝的滿朝文武都和光緒的想法是一樣的,不僅愚昧目光短淺還缺乏對日本的正確認識,其中曾國藩的孫子曾廣均還口出狂言:“大清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擊敗日本,把日本從地圖上抹去。不僅如此,還要將日本變成中國一個省。”

而朝堂上清醒的人只有李鴻章一個,主張避戰求和,當時的清朝無論如何是沒有贏面的。李鴻章主持洋務運動多年,和日本打過太多交道,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早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敵人。久居深宮毫無新興知識的光緒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反而覺得李鴻章只顧自保,

結果就是光緒是皇帝,李鴻章是大臣,只能聽命備戰,李心中只期盼能打的好看一點回到談判桌上不至於敗的太慘。

大清陸軍雖然號稱百萬,但是作為國家正規軍的25萬八旗和40萬綠營早已腐朽透頂,全無一用。可堪一戰的只有北洋淮軍的38000餘人,加上駐紮奉天的奉軍、直隸練軍中一部約14000人,總計不過5萬。除去守衛炮臺要塞的兵力,能夠投入朝鮮,與日軍作戰的僅有2萬5千人。

這樣的實力差距之下結果就是日本吞併了整個朝鮮,還兵至瀋陽沒有遇到任何有實力的抵抗。面對日軍這樣的攻勢,光緒終於意識到不對勁了,這時李鴻章還創造性的提出了拖延日本克敵制勝的辦法,當時年輕氣盛的光緒根本聽不進去,不停的讓前線將士死守硬拼,還動不動就軍法處置,最終就是北洋水師和各艦將領一起覆滅。

光緒帝聽說日本軍艦深入威海旅順等地以後,生怕日軍進攻天津,再由天津到北京,重蹈昔日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悲劇。此時,皇帝如坐針氈,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決心,一屁股坐在龍椅上,一蹶不振。隨後選擇了逃避,變成了激進的主和派。

加上駐紮奉天的奉軍、直隸練軍中一部約14000人,總計不過5萬。除去守衛炮臺要塞的兵力,能夠投入朝鮮,與日軍作戰的僅有2萬5千人。

這樣的實力差距之下結果就是日本吞併了整個朝鮮,還兵至瀋陽沒有遇到任何有實力的抵抗。面對日軍這樣的攻勢,光緒終於意識到不對勁了,這時李鴻章還創造性的提出了拖延日本克敵制勝的辦法,當時年輕氣盛的光緒根本聽不進去,不停的讓前線將士死守硬拼,還動不動就軍法處置,最終就是北洋水師和各艦將領一起覆滅。

光緒帝聽說日本軍艦深入威海旅順等地以後,生怕日軍進攻天津,再由天津到北京,重蹈昔日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悲劇。此時,皇帝如坐針氈,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決心,一屁股坐在龍椅上,一蹶不振。隨後選擇了逃避,變成了激進的主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