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微黨課」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黨建篇

上世紀90年代初,習近平總書記

三、“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

歷史的經驗證明,是黨帶領閩東人民取得了翻身解放,也只有黨才能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我們應當繼續加強党的建設,突出地抓好思想建設、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

——習近平《擺脫貧困·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

在福建,習近平先後在甯德、福州擔任黨委一把手多年,如何加強党的建設,是他始終關注的問題,

也是著力探索的問題。其中,思想建設、班子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是他重要的抓手。

習近平到寧德上任,別的行李少得很,卻帶了幾大箱書。

到任見面會上,習近平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學習”。他說:“閩東是老區、革命根據地,我來這裡工作,對我本身也是一個鼓舞,要好好向大家學習。”姚智梅說,當年謙虛好學的習近平給班子同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陳增光回憶說,習近平在甯德工作時,

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學習,讀書學習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他特別喜歡看馬克思主義原著,看毛澤東、鄧小平的著作。“當年工作時,我經常到習近平的辦公室。辦公桌上,在一堆檔材料中經常能看到翻開的《鄧小平文選》”。

抓思想建設,習近平著重抓學習,高度重視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是一個顯著特點。

1990年5月,在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幹部的臨別贈言中,習近平不無感慨地說,

馬列主義是我們觀察一切現象、處理一切問題的武器,特別是觀察一切社會現象、處理一切社會問題的武器。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幹部,如果不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如果不用馬列主義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要在革命鬥爭中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增強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是不可能的。

1997年和2001年習近平分別發表了“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略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兩篇學習馬列主義的論文。

“習近平外出開會和調研都帶著書,休息時一有空就拿出來潛心研讀,見到有新書、好書便立刻買下來讀。”陳增光向記者回憶道。

讓大家記憶猶新的是習近平“夜找書店”的故事。

1989年7月19日,時任甯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到壽寧縣下黨鄉調研。下党是壽甯最邊遠的山鄉。習近平一行從縣城出發,沿崎嶇山路步行2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

晚飯後,他們又步行回來,到住處已是晚上10點多。大家不僅疲憊不堪,而且腳上都磨出了血泡,匆匆處理一下,都趕緊回房休息了。處理完腳上的血泡後,習近平思考著白天調研的收穫,竟然毫無睡意。他問地委隨行人員:“知不知道哪裡有書店?”大家都回答不清楚。於是,他決定自己到街上找找。

深夜的壽寧街頭,一片寂靜,空空蕩蕩,偶有行人經過。習近平一路走,一路問,終於找到了一家書店。他很高興,走進書店,看了又看,找到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趕緊買下來,回到賓館細細品讀。

多次陪同習近平調研的連德仁在日記中記載:每次習書記來壽甯,晚飯後必到街上逛書店,而且是認認真真看,不是簡單地逛一逛就走了。

讓連德仁印象更深的是,習近平第一次到壽寧調研,就要求縣裡把《壽寧縣誌》找出來認真閱讀。這還不夠,他又請人找來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任壽甯知縣期間寫的《壽寧待志》。採用第一人稱寫就的《壽寧待志》,既是有地方色彩的志書,又是馮夢龍在任四年的總結。習近平邊看邊點頭,對提倡男女平等和“無訟”理念的馮夢龍倍加讚賞。

1988年8月10日,習近平到霞浦縣調研工業。晚上,他看完《霞浦縣誌》,又點名要看清代李拔編撰的《福寧府志》。工作人員找到後,他高興地說:“今晚可以輕鬆地過了。”

有一次,與習近平一同調研的陳增光忍不住問道:“習書記,這麼辛苦跑了一天,為什麼還要加班看縣誌?”習近平對陳增光說:“一縣之志,就是一縣之史。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學縣誌,就是學當地的人文歷史;尊重縣誌,就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歷史記載,有正面,也有反面,可以供後人借鑒。”

當時地委班子的成員們都被習近平這種刻苦讀書的勁頭所感染。“習書記愛讀書、好讀書,而且能從書中汲取智慧,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分析現狀、認清趨勢、把握未來。”如今大家聊起時,都說習近平總書記有如此寬廣的世界眼光,洞悉世界發展大勢,歷史典故信手拈來,這與他長期堅持讀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不僅帶頭讀書學習,還在多個場合語重心長地叮囑領導幹部要好學樂學,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經常給自己“加油”,不斷給自己“充電”。

海拔800多米的屏南仙山草場,地遠山高,只有一條狹窄的山間小道通往外面,很少有領導幹部去過。

1989年8月底,主政寧德還不到一年的習近平打破常規,率地委、行署班子成員,各縣(市)委書記及地直機關部門負責人,專門來到這裡,舉辦一期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

盛夏的仙山草場酷暑難耐,大家走得大汗淋漓。實地看到百姓肩挑手提運送農產品,親身感受大山深處百姓的艱苦生活,幹部們頓時感到肩上的責任十分沉重,上了一堂加快發展的“現場課”。

就在這偏遠的大山裡,幹部們平心靜氣、認真學習。圍繞落實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就如何增強党的領導、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大家通過互相交流、碰撞思想,有了很大啟發。

“各級領導幹部要以求實、求真、求深的精神,抓好思想理論建設,帶頭學好、用好馬列主義,真正掌握理論武器。”讀書班小結時,習近平提醒大家,我們的工作比較繁忙,真正脫產學習的機會很少。所以,我們應當有一種雷鋒的“釘子”精神,擠時間學習,爭分奪秒地學習。要虛心向書本學習,虛心向實踐學習。

“在仙山草場,大家邊學邊思邊議,對學習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全區領導幹部的學習風氣濃厚起來。領導班子學習中心組的理論學習自此開創了一種新形式。”回想起這段往事,李金煊不無感歎地說,習近平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習近平這樣忠告地委的同事們。在大家看來,習近平要求幹部注重學習特別是理論學習,就是希望大家能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領導水準和素質,從而增強各級領導班子的戰鬥力。

1988年9月,寧德地委部署在全區開展關於生產力標準的再學習再討論。通過認真的學習討論,不少地方的幹部,提高了認識,開拓了視野,重新分析了本地的優勢和劣勢,尋找落後的主要根源,調整修正了一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促進了經濟工作和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組織建黨,重在隊伍建設。

“習書記關心大家學習工作,也關心大家的成長。”陳增光說,寧德是艱苦地區,優秀人才少,優秀青年幹部更少。習近平主政甯德時,積極探索青年幹部宏觀管理辦法,並大膽試驗。

1989年3月,寧德地委決定對地直機關新任領導實行試用制。從當年起,凡新提任的地直黨、政、群機關副處級和處級領導幹部,一律實行試用制,試用期為一年,期滿考核依成績決定去留。

“習近平同志當年宣導的這一用人制度改革,在全國屬於首創,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年輕幹部多‘墩墩苗’。”張經喜回憶道。

張經喜說,當時閩東落後,幹部思想狀況不一,有的急躁冒進,有的思想貧困,這引起了習近平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中說,青年幹部是党的事業的希望,他們熱情高、有闖勁,但也有許多短處。在成長過程中應當揚長避短。

他提出注意四忌:一忌急於求成。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三把火”該不該燒,什麼時候燒適宜,都要從實際出發。二忌自以為是。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都會對真理產生排斥心理,使我們與真知灼見隔離,與成功無緣。三忌朝令夕改。“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青年幹部要不為一時議論所動,不為一時揚抑所惑,不追趕時尚,不迎合潮流。四忌眼高手低。在“做大事”上,青年幹部都要有一種老實的態度,甘做最普通的事,樂於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

“育人是用人的基礎,是造就和選用高素質人才的前提。習近平同志的這一用人理念一以貫之。”趙守箴說。

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對青年幹部的一番話讓大家感到十分溫暖:對青年幹部既要熱情愛護,又要嚴格要求;既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又要熱忱説明他們克服缺點。從1991年開始,本著“全面鍛煉提高,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福州在年輕幹部中普遍開展了崗位輪換、縱橫交流、外派掛職、擔任助理、壓擔子鍛煉。

廣為閩東幹部熟知的是,習近平提倡念好知、舉、用、待、育的“人才經”。他說:“幹部問題就跟擺棋子一樣,要擺得恰當,發揮最佳效果,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他強調,閩東是一個窮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講奉獻的人去工作。對閩東幹部的評估不能注重於他近期內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績,而要注重於他是否盡心盡力去做長期性、鋪墊性的工作。

同時,習近平也提出“為官四要”,即“為官之本在於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為官之理在於講奉獻,為官之德在於清廉,為官之義在於明法”。

1990年7月25日,在福州市領導幹部會議上,習近平談到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時說,有“四種人”不能用——

一是做官期望值過高的人。做官要求一直得到滿足,唯獨一次得不到滿足,於是就躺倒不幹。

二是善於鑽營的人,專門去揣摩領導意圖,精力不在工作上。

三是“天橋把式”的人,光說不做,專擺花架子,不肯辦實事,也叫作“空裡客”。

四是欺上瞞下的人。

習近平的話擲地有聲:“要你當官,不是叫你來經營自己的‘安樂窩’,搞自己的‘根據地’,來當‘山大王’。在其位謀其事,謀共產黨的事,謀社會主義的事,不是謀你自己一家一戶的事,不是謀你小集團的利益。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首先在於領導班子一班人,能不能形成一股正氣,為人民謀利益。”

“習書記對當官為什麼、怎樣當好官、選什麼人當官都有自己的思考。”陳增光說,一個地方風氣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人用人的導向。習近平襟懷開闊、識人善任,對幹部既真誠又嚴格。在寧德的兩年,一批德才兼備的幹部走上合適的崗位。

幹部要嚴管,也要保護。

時任平潭縣書記劉嘉靜在開展工作時遇到了一些難題。對此,習近平還專門作了批示,鼓勵劉嘉靜克服困難,大膽地做好工作。過了20多年,劉嘉靜回憶起總書記關愛幹部的情境,仍然很激動。

不僅重視選人用人,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來抓,打牢基礎,把堡壘建在基層。針對農村中存在“少數黨組織落伍了、散夥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見了”的現象,習近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有的村黨支部,說話沒有力氣,農民不願聽,那一定是因為這個黨支部的作用已經是日薄西山。”

1989年1月7日,習近平就加強党的建設作出批示,要在民主評議的基礎上,妥善處置不合格黨員;搞好基層組織建設,調整不適應、不協調、不健全的“三不”班子。

為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1989年,根據寧德地委的部署,全區整頓、調整了429個農村基層黨支部,評出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黨員3650名,占黨員總數4.4%,進一步純潔了黨的組織。“群眾反映這次評議是‘雷聲不大雨點大’。”說起這件事,張經喜歷歷在目。

1991年起,福州市委實施黨的“堡壘工程”建設綱要。兩年後,一類支部從52.8%上升到86.4%,三類支部從8.37%下降到2.4%。全市162傢俱有建立黨組織條件的三資企業全部建立黨組織,還出現了外商主動向市委“討”書記的新氣象。

“‘上頭千條線,下頭一根針’,只有把基層組織建設好,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否則,上級機關的工作就只能是自我迴圈式的空轉,忙來忙去只是瞎忙。”這是習近平1990年6月到羅源、連江、長樂三縣開展調查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這是1995年4月習近平送給福州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的一副對聯,借此褒揚軍門社區以党建創新推動社會管理的好做法。

習近平前後三次到軍門社區調研。2014年11月,已經擔任總書記的習近平第三次到軍門社區調研。他特意走到“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的對聯前,給大家介紹當初為什麼要用“褙”這個字,重溫了他初來軍門社區時看到的情景。

那是1991年初,習近平第一次到軍門社區調研,軍門居委會黨支部剛剛成立,辦公條件很簡陋,還是低矮的平房,與社區民房一樣,牆壁上都褙著報紙。

“當時,我們社區黨支部艱苦的工作環境,對習書記觸動很大。他給大家加油鼓勁,每個人都備受鼓舞。”從1972年起,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丹就在這裡工作。林丹說,後來,在社區黨支部帶領下,社區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習近平第二次來調研時,看到這一情況很高興,這副對聯脫口而出。

“20多年來,這副對聯一直貼在我們軍門社區展廳門前,這14個字激勵著社區每一位工作者。”林丹說。在社區黨組織帶領下,黨員、社區管理者、志願者擰成一股繩,為社區管理和服務獻策出力。軍門社區探索出的“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已在福州全市所有社區推廣。

“大夥兒就是記住了對聯上的一句話,齊心協力,創建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還獲得100多項榮譽。”林丹這樣向習近平彙報。習近平叮囑她說,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社區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天天同居民群眾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管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鬥力。”這是2016年習近平對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對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成為福建加強党的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奮力投身新福建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主辦:中共貴定縣委党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推送時間:每週一至週五定時發送

投稿郵箱:gdxwzzb@126.com

聯繫電話:0854-5220003

習近平一路走,一路問,終於找到了一家書店。他很高興,走進書店,看了又看,找到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趕緊買下來,回到賓館細細品讀。

多次陪同習近平調研的連德仁在日記中記載:每次習書記來壽甯,晚飯後必到街上逛書店,而且是認認真真看,不是簡單地逛一逛就走了。

讓連德仁印象更深的是,習近平第一次到壽寧調研,就要求縣裡把《壽寧縣誌》找出來認真閱讀。這還不夠,他又請人找來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任壽甯知縣期間寫的《壽寧待志》。採用第一人稱寫就的《壽寧待志》,既是有地方色彩的志書,又是馮夢龍在任四年的總結。習近平邊看邊點頭,對提倡男女平等和“無訟”理念的馮夢龍倍加讚賞。

1988年8月10日,習近平到霞浦縣調研工業。晚上,他看完《霞浦縣誌》,又點名要看清代李拔編撰的《福寧府志》。工作人員找到後,他高興地說:“今晚可以輕鬆地過了。”

有一次,與習近平一同調研的陳增光忍不住問道:“習書記,這麼辛苦跑了一天,為什麼還要加班看縣誌?”習近平對陳增光說:“一縣之志,就是一縣之史。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學縣誌,就是學當地的人文歷史;尊重縣誌,就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歷史記載,有正面,也有反面,可以供後人借鑒。”

當時地委班子的成員們都被習近平這種刻苦讀書的勁頭所感染。“習書記愛讀書、好讀書,而且能從書中汲取智慧,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分析現狀、認清趨勢、把握未來。”如今大家聊起時,都說習近平總書記有如此寬廣的世界眼光,洞悉世界發展大勢,歷史典故信手拈來,這與他長期堅持讀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不僅帶頭讀書學習,還在多個場合語重心長地叮囑領導幹部要好學樂學,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經常給自己“加油”,不斷給自己“充電”。

海拔800多米的屏南仙山草場,地遠山高,只有一條狹窄的山間小道通往外面,很少有領導幹部去過。

1989年8月底,主政寧德還不到一年的習近平打破常規,率地委、行署班子成員,各縣(市)委書記及地直機關部門負責人,專門來到這裡,舉辦一期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

盛夏的仙山草場酷暑難耐,大家走得大汗淋漓。實地看到百姓肩挑手提運送農產品,親身感受大山深處百姓的艱苦生活,幹部們頓時感到肩上的責任十分沉重,上了一堂加快發展的“現場課”。

就在這偏遠的大山裡,幹部們平心靜氣、認真學習。圍繞落實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就如何增強党的領導、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大家通過互相交流、碰撞思想,有了很大啟發。

“各級領導幹部要以求實、求真、求深的精神,抓好思想理論建設,帶頭學好、用好馬列主義,真正掌握理論武器。”讀書班小結時,習近平提醒大家,我們的工作比較繁忙,真正脫產學習的機會很少。所以,我們應當有一種雷鋒的“釘子”精神,擠時間學習,爭分奪秒地學習。要虛心向書本學習,虛心向實踐學習。

“在仙山草場,大家邊學邊思邊議,對學習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全區領導幹部的學習風氣濃厚起來。領導班子學習中心組的理論學習自此開創了一種新形式。”回想起這段往事,李金煊不無感歎地說,習近平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習近平這樣忠告地委的同事們。在大家看來,習近平要求幹部注重學習特別是理論學習,就是希望大家能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領導水準和素質,從而增強各級領導班子的戰鬥力。

1988年9月,寧德地委部署在全區開展關於生產力標準的再學習再討論。通過認真的學習討論,不少地方的幹部,提高了認識,開拓了視野,重新分析了本地的優勢和劣勢,尋找落後的主要根源,調整修正了一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促進了經濟工作和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組織建黨,重在隊伍建設。

“習書記關心大家學習工作,也關心大家的成長。”陳增光說,寧德是艱苦地區,優秀人才少,優秀青年幹部更少。習近平主政甯德時,積極探索青年幹部宏觀管理辦法,並大膽試驗。

1989年3月,寧德地委決定對地直機關新任領導實行試用制。從當年起,凡新提任的地直黨、政、群機關副處級和處級領導幹部,一律實行試用制,試用期為一年,期滿考核依成績決定去留。

“習近平同志當年宣導的這一用人制度改革,在全國屬於首創,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年輕幹部多‘墩墩苗’。”張經喜回憶道。

張經喜說,當時閩東落後,幹部思想狀況不一,有的急躁冒進,有的思想貧困,這引起了習近平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中說,青年幹部是党的事業的希望,他們熱情高、有闖勁,但也有許多短處。在成長過程中應當揚長避短。

他提出注意四忌:一忌急於求成。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三把火”該不該燒,什麼時候燒適宜,都要從實際出發。二忌自以為是。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都會對真理產生排斥心理,使我們與真知灼見隔離,與成功無緣。三忌朝令夕改。“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青年幹部要不為一時議論所動,不為一時揚抑所惑,不追趕時尚,不迎合潮流。四忌眼高手低。在“做大事”上,青年幹部都要有一種老實的態度,甘做最普通的事,樂於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

“育人是用人的基礎,是造就和選用高素質人才的前提。習近平同志的這一用人理念一以貫之。”趙守箴說。

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對青年幹部的一番話讓大家感到十分溫暖:對青年幹部既要熱情愛護,又要嚴格要求;既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又要熱忱説明他們克服缺點。從1991年開始,本著“全面鍛煉提高,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福州在年輕幹部中普遍開展了崗位輪換、縱橫交流、外派掛職、擔任助理、壓擔子鍛煉。

廣為閩東幹部熟知的是,習近平提倡念好知、舉、用、待、育的“人才經”。他說:“幹部問題就跟擺棋子一樣,要擺得恰當,發揮最佳效果,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他強調,閩東是一個窮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講奉獻的人去工作。對閩東幹部的評估不能注重於他近期內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績,而要注重於他是否盡心盡力去做長期性、鋪墊性的工作。

同時,習近平也提出“為官四要”,即“為官之本在於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為官之理在於講奉獻,為官之德在於清廉,為官之義在於明法”。

1990年7月25日,在福州市領導幹部會議上,習近平談到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時說,有“四種人”不能用——

一是做官期望值過高的人。做官要求一直得到滿足,唯獨一次得不到滿足,於是就躺倒不幹。

二是善於鑽營的人,專門去揣摩領導意圖,精力不在工作上。

三是“天橋把式”的人,光說不做,專擺花架子,不肯辦實事,也叫作“空裡客”。

四是欺上瞞下的人。

習近平的話擲地有聲:“要你當官,不是叫你來經營自己的‘安樂窩’,搞自己的‘根據地’,來當‘山大王’。在其位謀其事,謀共產黨的事,謀社會主義的事,不是謀你自己一家一戶的事,不是謀你小集團的利益。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首先在於領導班子一班人,能不能形成一股正氣,為人民謀利益。”

“習書記對當官為什麼、怎樣當好官、選什麼人當官都有自己的思考。”陳增光說,一個地方風氣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人用人的導向。習近平襟懷開闊、識人善任,對幹部既真誠又嚴格。在寧德的兩年,一批德才兼備的幹部走上合適的崗位。

幹部要嚴管,也要保護。

時任平潭縣書記劉嘉靜在開展工作時遇到了一些難題。對此,習近平還專門作了批示,鼓勵劉嘉靜克服困難,大膽地做好工作。過了20多年,劉嘉靜回憶起總書記關愛幹部的情境,仍然很激動。

不僅重視選人用人,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來抓,打牢基礎,把堡壘建在基層。針對農村中存在“少數黨組織落伍了、散夥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見了”的現象,習近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有的村黨支部,說話沒有力氣,農民不願聽,那一定是因為這個黨支部的作用已經是日薄西山。”

1989年1月7日,習近平就加強党的建設作出批示,要在民主評議的基礎上,妥善處置不合格黨員;搞好基層組織建設,調整不適應、不協調、不健全的“三不”班子。

為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1989年,根據寧德地委的部署,全區整頓、調整了429個農村基層黨支部,評出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黨員3650名,占黨員總數4.4%,進一步純潔了黨的組織。“群眾反映這次評議是‘雷聲不大雨點大’。”說起這件事,張經喜歷歷在目。

1991年起,福州市委實施黨的“堡壘工程”建設綱要。兩年後,一類支部從52.8%上升到86.4%,三類支部從8.37%下降到2.4%。全市162傢俱有建立黨組織條件的三資企業全部建立黨組織,還出現了外商主動向市委“討”書記的新氣象。

“‘上頭千條線,下頭一根針’,只有把基層組織建設好,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否則,上級機關的工作就只能是自我迴圈式的空轉,忙來忙去只是瞎忙。”這是習近平1990年6月到羅源、連江、長樂三縣開展調查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這是1995年4月習近平送給福州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的一副對聯,借此褒揚軍門社區以党建創新推動社會管理的好做法。

習近平前後三次到軍門社區調研。2014年11月,已經擔任總書記的習近平第三次到軍門社區調研。他特意走到“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的對聯前,給大家介紹當初為什麼要用“褙”這個字,重溫了他初來軍門社區時看到的情景。

那是1991年初,習近平第一次到軍門社區調研,軍門居委會黨支部剛剛成立,辦公條件很簡陋,還是低矮的平房,與社區民房一樣,牆壁上都褙著報紙。

“當時,我們社區黨支部艱苦的工作環境,對習書記觸動很大。他給大家加油鼓勁,每個人都備受鼓舞。”從1972年起,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丹就在這裡工作。林丹說,後來,在社區黨支部帶領下,社區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習近平第二次來調研時,看到這一情況很高興,這副對聯脫口而出。

“20多年來,這副對聯一直貼在我們軍門社區展廳門前,這14個字激勵著社區每一位工作者。”林丹說。在社區黨組織帶領下,黨員、社區管理者、志願者擰成一股繩,為社區管理和服務獻策出力。軍門社區探索出的“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已在福州全市所有社區推廣。

“大夥兒就是記住了對聯上的一句話,齊心協力,創建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還獲得100多項榮譽。”林丹這樣向習近平彙報。習近平叮囑她說,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社區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天天同居民群眾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管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鬥力。”這是2016年習近平對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對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成為福建加強党的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奮力投身新福建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主辦:中共貴定縣委党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推送時間:每週一至週五定時發送

投稿郵箱:gdxwzzb@126.com

聯繫電話:0854-52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