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討厭接收到微信語音訊息?

“我希望能增加一個開關,關閉後就不允許任何人給我發語音訊息。”

越來越多的人對語音訊息產生抗拒,原因卻各有不同。你是因為什麼呢?

語音不方便即時收聽

因為語音比文字更強硬地打斷了當下這一時刻的活動,特別具有侵略性。

試想下,你老闆正在跟你訓話,根本不可能打開語音聽資訊,朋友正在跟你聊天,你更不能不禮貌地拿起手機不顧朋友的感受。

在這點上,文字就顯得溫柔了很多,我們可以稍微一心二用地快速流覽文字,

即刻做出反應。

但對於語音卻需要專注地聽,對於大腦加工資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看到語音訊息,我們難免會感覺很有壓力。

語音可能包含更多無用資訊

對於發語音的人來說,成本相對較低,說話速度總是要快於打字的,所以很容易在關鍵資訊之外夾雜著很多並不重要的內容,

但是對於聽語音的人來說卻不是如此。

也許你只是想知道一個是或否的答案,可對於對方的50秒語音,你卻只能照單全收,儘管你真正在乎的只是其中2秒的內容。

如果換成文字,我們只對其中部分資訊保持敏感就可以,其他內容可以略過或快速加工。

有一次幫人買東西,我發圖片讓她確認是不是買對了,對方發來三段60秒的語音。

我耐心聽完發現,其實她只要告訴我她不確定,需要馬上查一下再告訴我就可以了,但是我們卻都花費了3分鐘時間交換了無用的資訊。

3分鐘也許算不得什麼,但是如果每一回合的溝通我們都要浪費3分鐘,一天下來,我們就有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處理無用資訊,浪費了時間,也影響心情。

語音不方便查找和確認

本以為這樣更方便,但其實如果你們是用語音交流,你會發現特別容易混淆和犯錯。

見面地點的名字可能聽不清,你需要再次確認,否則很容易跑錯場;上周約定本周的見面時間,如果你沒記清,就要回頭重新收聽語音,再次確認時間;工作內容繁多,對方的語音冗長,你可能需要邊聽邊整理才不會遺漏。

如果是用文字溝通,地名複製在導航軟體裡即可,見面時間用搜索即可第一時間找到,回顧工作要求只需再閱讀一次就好。

文字絕對比語音更精准更有效率啊!

語音更像是一種侵犯

剛才說的原因都比較理性,其實不喜歡聽語音訊息,也有很多感性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雖然語音只是資訊傳遞的一種介質,但我們會把這種介質定義為更私密的途徑。

如果是朋友、家人、愛人發來消息,你可能很樂得去收聽,因為你們的關係相對更緊密,你願意在方便的情況下去聽聽他對你說了什麼。

這不會讓我們不適,因為關係親近,你會更輕鬆心態更開放去知道他想跟你表達的任何。

但當一個並不相熟的人發來語音,或者在你正處於一個私人空間和時間的情境下,你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

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僅在接收資訊,也要一併收下對方的語調語速語氣,這其中都夾雜著對方的情緒和狀態。

可是,你或許並沒有準備好去瞭解這一切。

這就好像突然來敲門的是你的家人朋友,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就打開門,但如果是關係並不密切的同事領導鄰居,你估計會深吸一口氣,心裡還帶著遲疑。

你們的關係親疏,決定著交流方式是否適當,語音訊息本身並不包含區別,但這種方式更適合於親近的人交流。

我曾遇到過幾次尷尬的情況,在某個群里加我好友的人,打招呼的第一句竟然是語音。

還有許久未聯繫的普通朋友,忽然發來的消息也是通過語音。

我雖然知道這並不是什麼錯誤,但在收到消息的一瞬間,還是覺得有點反感,內心會有一種抗拒:我們的關係好到可以這樣隨意發語音嗎?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在心裡有一種界限,這種界限可能是感性的,但它還是規範和左右著我們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度。關係正是界限的刻度,我們會用這個刻度來衡量,哪些事哪些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

其實,在如今資訊交換頻繁的時代,接收合適的資訊,用恰當的方式接收資訊,而不被無用和侵略性強的資訊打擾,也是對自我的保護。畢竟我們不想讓自己陷入過量的資訊負載裡,甚至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

每次在用語音溝通之前,我都會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所以總是會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

在產品還沒有語音功能開關的時候,先主動徵求得到對方的同意,開關其實就在你手裡。讓對方選擇是否同意接收語音,讓他感覺到禮貌和尊重,這才是語音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歡迎訂閱《腦洞又夠大》

雖然語音只是資訊傳遞的一種介質,但我們會把這種介質定義為更私密的途徑。

如果是朋友、家人、愛人發來消息,你可能很樂得去收聽,因為你們的關係相對更緊密,你願意在方便的情況下去聽聽他對你說了什麼。

這不會讓我們不適,因為關係親近,你會更輕鬆心態更開放去知道他想跟你表達的任何。

但當一個並不相熟的人發來語音,或者在你正處於一個私人空間和時間的情境下,你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

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僅在接收資訊,也要一併收下對方的語調語速語氣,這其中都夾雜著對方的情緒和狀態。

可是,你或許並沒有準備好去瞭解這一切。

這就好像突然來敲門的是你的家人朋友,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就打開門,但如果是關係並不密切的同事領導鄰居,你估計會深吸一口氣,心裡還帶著遲疑。

你們的關係親疏,決定著交流方式是否適當,語音訊息本身並不包含區別,但這種方式更適合於親近的人交流。

我曾遇到過幾次尷尬的情況,在某個群里加我好友的人,打招呼的第一句竟然是語音。

還有許久未聯繫的普通朋友,忽然發來的消息也是通過語音。

我雖然知道這並不是什麼錯誤,但在收到消息的一瞬間,還是覺得有點反感,內心會有一種抗拒:我們的關係好到可以這樣隨意發語音嗎?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在心裡有一種界限,這種界限可能是感性的,但它還是規範和左右著我們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度。關係正是界限的刻度,我們會用這個刻度來衡量,哪些事哪些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

其實,在如今資訊交換頻繁的時代,接收合適的資訊,用恰當的方式接收資訊,而不被無用和侵略性強的資訊打擾,也是對自我的保護。畢竟我們不想讓自己陷入過量的資訊負載裡,甚至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

每次在用語音溝通之前,我都會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所以總是會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

在產品還沒有語音功能開關的時候,先主動徵求得到對方的同意,開關其實就在你手裡。讓對方選擇是否同意接收語音,讓他感覺到禮貌和尊重,這才是語音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歡迎訂閱《腦洞又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