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伏天帶孩子去哪裡玩 各博物館暑期展覽攻略請收好

杭州市府機關幼稚園的孩子在絲綢博物館認真觀察展品。

酷熱的7月,孩子們都進入了暑假模式。不想讓孩子每天憋在家裡,不想讓孩子每天看電視、刷手機、玩遊戲,那麼安排孩子們去哪裡呢?

把親子活動安排到安靜而內涵豐富的博物館去,怎麼樣?

也許,博物館在很多人心中,是一個“高冷”的存在,安靜深邃,和我們的生活有著不小的距離感。于我們的孩子而言,它可能更是“陌生”和“高深”的代名詞。

博物館,對孩子來說真是如此不可親近嗎?日前,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我們卻看到了一群來自幼稚園的“博物館控”以及他們展現的超乎想像的“博物館學識”。

一次主題課程

養成一群小“博物館控”

6月29日上午,中國絲綢博物館開設了一個特別的展廳——“初·蘊——‘發現生活’博物館課程” 展示會,為期三天。展廳現場,繪畫、綢傘、DIY全手工塗鴉和剪裁服飾、紮染織物等作品琳琅滿目、精彩別致,孩子們似小精靈般歡快地呈現著“我心中的絲綢之路”所積累的豐碩成果。

“阿姨,你好,你想聽我給你介紹我們大二班的展示作品嗎?”“這是我們自己設計的絲綢服裝,你也可以掃描二維碼,裡面錄製的講解也是我講的”……我們簡直要被這些自信又稚氣的孩子的講解萌翻了,直想對他們豎起大拇指說贊。

此次主題活動,是杭州市政府機關幼稚園“初·蘊——‘發現生活’博物館課程”的濃縮展示,也是該園為期4個月的“我的絲綢之路——絲綢博物館專案主題活動”的一次成果獻禮。

受邀參觀的家長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幼兒教師們面對孩子們的這些成果都非常感慨和激動,紛紛圍觀、討論和拍照。一位參加現場活動的家長說:“這個活動是送給孩子最好的幼稚園畢業禮物,非常贊!”

從一次雨天的秋游開始,“初·蘊——‘發現生活’博物館課程”成為了杭州市政府機關幼稚園中班和大班每月一次的主題課程。

幼稚園沒有帶孩子走馬觀花地遊覽,而是確定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和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傘扇館進行反復深入的“自主式學習”。

蠶寶寶如何吐絲?絲綢怎麼來?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吸引孩子們的有“蠶寶寶館”“織絲館”“印染”“服式”,孩子們一起觀看,一起記錄,一起尋找關於絲的答案。走出博物館的孩子們,將自己所看、所想、所悟進行了實戰操作。有的孩子嘗試設計娃娃的絲綢服裝,

有的孩子會把自己感興趣的圖案畫到絲綢上並且繡出來,對蠶寶寶飼養感興趣的孩子,則詳細記錄蠶寶寶成長的過程……當再去博物館時,孩子們便有了自己的小主張,設計自己的絲綢手絹、雨傘、服裝,創意無限。

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傘扇館的孩子們,他們一會兒觸摸,一會兒探討,時不時還問這問那。中六班班主任高珊紅回憶:“第一次看到制傘機器,孩子們會互相比較各個部件的大小和寬窄;第二次再去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開始討論起了每個部件的作用。後兩個月,孩子們就動手自行設計制傘機器了,不僅有開關、腳踏板,還有放傘的地方、出傘口、放傘面的設置。”從最初的“走馬觀花”到“駐馬觀花”再到“下馬觀花”,小小研究員們的認真勁兒可見一斑。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被漸漸點燃……

越來越多的家長驚喜地發現,這不僅僅是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發現生活和美的過程。一位媽媽分享道:“之前我買新衣服,我兒子會說‘好看’或者‘不好看’,現在他會說‘媽媽,要是你的袖子再長一點會更好看’或者‘媽媽你衣服上的繡花好漂亮’。”

不難看出,博物館教育正以越來越豐富的形式顯現出課堂教育所無可比擬的生動直觀性。

教育是個圈

文化浸潤潤物無聲

將場館教育與課堂教育有機結合,“沒有圍牆的學校”把教育的視野從學校轉向家庭和社會。在杭州市府機關幼稚園園長馮偉群園長看來,把孩子引進博物館,去接受民族文化的浸潤,正是幼稚教育的作用之一。“從文化的角度來講,博物館是歷史的沉澱,是人類智慧的積累,是富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的地方。”

全程參與、親身體驗、個性表達。這是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兒童,在參與社會文化活動中的一道重要軌跡。“兒童是大社會中的一個小公民,只有在社會參與過程中,通過自我認知世界,才能在不斷自我建構知識、個性和價值觀的過程中形成世界觀。”馮偉群園長說。

“初·蘊——‘發現生活’博物館課程”的展示活動不僅向家長展現了孩子的所學和所得,更重要的是,也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視角向社會展示和說明他們的見解。我們不僅看到了各種手繪、紮染、塗鴉、傘扇製作等作品表達,還有孩子們用稚氣的語言講述的博物館認知和作品的製作故事,掃掃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孩子不僅是在學,也在向社會表達和傳播。

“如果說基礎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一種長期耕耘,那麼民族涵養、文化氣韻的傳承,正是國民教育體系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在長時間的浸潤過程中養成的。”在現場參觀的教育專家、浙江大學劉力教授看來,杭州市府機關幼稚園的“博物館課程”,做出了一次有益、大膽的嘗試以及一道可以為之堅持和拓展的命題。他說:“這樣的學習不僅幼稚園可以做,每個家長都可以做,比如就從帶孩子去博物館開始。”

博物館“探寶”

穿越時空的“發現之旅”

所以,暑假去哪兒?帶著娃去博物館“探寶”吧。“不管幾歲,都可能在博物館裡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只要他願意。”劉力教授這樣表示。

浙江人文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素稱“文物之邦”。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浙江大地上的古代文化遺存宛若綴滿歷史長卷的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浙江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近300家,照相機博物館、印學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鼠疫災難陳列館、雪菜博物館、竹子博物館、電力博物館……你能想到的和沒能想到的都有,博物館不僅對於孩子是個“寶藏”,對於家長也絕對是開眼界、長見識。

暑熱天裡,去博物館,是個說走就走的“發現之旅”,而且出行方便、參觀時間可控。博物館也動足了腦筋,專門準備了暑期活動,用各種特色展覽或參與式項目,讓博物館完全不再“高冷”。

比如安吉生態博物館推出了主題為“玩味十足——中國民間玩具展”的博物館之夏系列活動,活動共分為知歷史、學本事、聽故事、懂禮儀、賞音律、玩遊戲六大版塊內容。現場可參觀各式古代玩具,參與投壺、射箭、木射、滾鐵環等古代傳統遊戲項目,走進博物館,你可以體驗祖先是怎麼玩遊戲的。

“2000多年前,那時候的絲綢就這麼漂亮啊。”一個媽媽跟著孩子一起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裡慨歎。你知道這些遠古的絲綢是如何才能保存下來的嗎?絲綢博物館暑假的古道新知活動,通過專業人員的現場操作,向公眾展示最新的文物保護技術,如脆弱絲織品的絲蛋白加固技術、考古現場脆弱遺跡的薄荷醇臨時加固技術、壁畫的數位化資訊採集技術、壁畫脫鹽技術等。

還有位於杭州西溪濕地的中國濕地博物館更是一下子推出了包含有12項內容的暑期活動大聯盟,有教授考古手工課的博物館藝術之旅、強化反恐意識的反恐科普展、縫製驅蚊香囊、“五水共治”親子水上運動會……

記者專門收集了省內部分重點博物館推出的暑假特別展覽活動,以下“發現指南”收好不謝!

孩子們會互相比較各個部件的大小和寬窄;第二次再去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開始討論起了每個部件的作用。後兩個月,孩子們就動手自行設計制傘機器了,不僅有開關、腳踏板,還有放傘的地方、出傘口、放傘面的設置。”從最初的“走馬觀花”到“駐馬觀花”再到“下馬觀花”,小小研究員們的認真勁兒可見一斑。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被漸漸點燃……

越來越多的家長驚喜地發現,這不僅僅是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發現生活和美的過程。一位媽媽分享道:“之前我買新衣服,我兒子會說‘好看’或者‘不好看’,現在他會說‘媽媽,要是你的袖子再長一點會更好看’或者‘媽媽你衣服上的繡花好漂亮’。”

不難看出,博物館教育正以越來越豐富的形式顯現出課堂教育所無可比擬的生動直觀性。

教育是個圈

文化浸潤潤物無聲

將場館教育與課堂教育有機結合,“沒有圍牆的學校”把教育的視野從學校轉向家庭和社會。在杭州市府機關幼稚園園長馮偉群園長看來,把孩子引進博物館,去接受民族文化的浸潤,正是幼稚教育的作用之一。“從文化的角度來講,博物館是歷史的沉澱,是人類智慧的積累,是富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的地方。”

全程參與、親身體驗、個性表達。這是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兒童,在參與社會文化活動中的一道重要軌跡。“兒童是大社會中的一個小公民,只有在社會參與過程中,通過自我認知世界,才能在不斷自我建構知識、個性和價值觀的過程中形成世界觀。”馮偉群園長說。

“初·蘊——‘發現生活’博物館課程”的展示活動不僅向家長展現了孩子的所學和所得,更重要的是,也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視角向社會展示和說明他們的見解。我們不僅看到了各種手繪、紮染、塗鴉、傘扇製作等作品表達,還有孩子們用稚氣的語言講述的博物館認知和作品的製作故事,掃掃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孩子不僅是在學,也在向社會表達和傳播。

“如果說基礎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一種長期耕耘,那麼民族涵養、文化氣韻的傳承,正是國民教育體系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在長時間的浸潤過程中養成的。”在現場參觀的教育專家、浙江大學劉力教授看來,杭州市府機關幼稚園的“博物館課程”,做出了一次有益、大膽的嘗試以及一道可以為之堅持和拓展的命題。他說:“這樣的學習不僅幼稚園可以做,每個家長都可以做,比如就從帶孩子去博物館開始。”

博物館“探寶”

穿越時空的“發現之旅”

所以,暑假去哪兒?帶著娃去博物館“探寶”吧。“不管幾歲,都可能在博物館裡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只要他願意。”劉力教授這樣表示。

浙江人文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素稱“文物之邦”。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浙江大地上的古代文化遺存宛若綴滿歷史長卷的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浙江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近300家,照相機博物館、印學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鼠疫災難陳列館、雪菜博物館、竹子博物館、電力博物館……你能想到的和沒能想到的都有,博物館不僅對於孩子是個“寶藏”,對於家長也絕對是開眼界、長見識。

暑熱天裡,去博物館,是個說走就走的“發現之旅”,而且出行方便、參觀時間可控。博物館也動足了腦筋,專門準備了暑期活動,用各種特色展覽或參與式項目,讓博物館完全不再“高冷”。

比如安吉生態博物館推出了主題為“玩味十足——中國民間玩具展”的博物館之夏系列活動,活動共分為知歷史、學本事、聽故事、懂禮儀、賞音律、玩遊戲六大版塊內容。現場可參觀各式古代玩具,參與投壺、射箭、木射、滾鐵環等古代傳統遊戲項目,走進博物館,你可以體驗祖先是怎麼玩遊戲的。

“2000多年前,那時候的絲綢就這麼漂亮啊。”一個媽媽跟著孩子一起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裡慨歎。你知道這些遠古的絲綢是如何才能保存下來的嗎?絲綢博物館暑假的古道新知活動,通過專業人員的現場操作,向公眾展示最新的文物保護技術,如脆弱絲織品的絲蛋白加固技術、考古現場脆弱遺跡的薄荷醇臨時加固技術、壁畫的數位化資訊採集技術、壁畫脫鹽技術等。

還有位於杭州西溪濕地的中國濕地博物館更是一下子推出了包含有12項內容的暑期活動大聯盟,有教授考古手工課的博物館藝術之旅、強化反恐意識的反恐科普展、縫製驅蚊香囊、“五水共治”親子水上運動會……

記者專門收集了省內部分重點博物館推出的暑假特別展覽活動,以下“發現指南”收好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