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十八度的高溫下,他們的生活與你不同

余姚也是國內最大的塑膠集散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時候,余姚塑膠的年交易量已達二百億元人民幣。塑膠以及與塑膠相關的產業,在余姚隨處可見。

最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陷入了持續的高溫蒸煮模式,

網上紛紛曬出了各自極端天氣下的生活百態。其實,很多時候坐在有電扇、有空調的房間裡,並不能體會有這樣一些群體,在高溫下,他們的生活與你不同。

小任,貴州人,時年約三十八九歲,是工廠招的第一批工人。

2006年,

小任剛入廠時,工資是計算時薪,3.5元/小時,每天早上七點到廠簽到,不加班的話,下午五點下班。如果趕訂單,一般最晚到晚上十點下班(不可太晚,因為第二天早上七點要正常上班)。

除了計時工資,小任的養老、醫療等保險一概沒有。剛來的時候朋友還怕政府部門來查,但周邊的全沒有,你交了,就意味著你的成本增加,直接關乎企業生存。小任們來的時候對工廠的要求是必須保證工作量:每天不能少於十個小時,

每月要幹滿三十天。印象裡,小任即使是生病,也都堅持上班。

剛開始的時候,朋友一條生產線配六個工人,四個人配料,二個人看機器加包裝成品。一般機器三個小時生產一噸,四個人拆包、拌勻、裝包、上料,二個人包裝成品,人手比較富裕。後來,朋友發現總有一二個偷懶睡覺,再與周邊工廠一交流,就將一條線縮減到三個人。於是,小任們從早上七點上班,

全天就基本上在快節奏的體力勞動中停不下來了。

小任在廠裡幹了也有十年了,計時工資也已漲到18元/小時。現在,像這樣的工廠已經在拌料、包裝方面逐步引入了機器,工人已越來越少。另外,這樣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像小任這樣四十歲以上的人在做,招不來年輕人。

類似的工廠在逐年減少。我問過小任,歲數再大點去做什麼?小任說就回貴州老家,至於回家還種不種地,

小任不願去想,也不敢想。

有時想想,像富士康那樣的工廠,對小任來說應該是天堂。

老馮,余姚本地人,六十六七歲,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看倉庫,迄今已有二十年。老馮看倉庫沒有工資,自然也談不上養老、醫療等保險。

老馮的收入主要靠進出貨物。

來的貨物卸到倉庫,由老馮從車上搬下來,在倉庫裡碼放整齊,貨主繳納15元/噸的卸貨費。有買家來提貨,老馮再把倉庫裡的貨給買家裝到車上,買家也是給老馮15元/噸的裝車費。裝卸費這些年倒是基本上沒變。

前幾年我有一次看見老馮卸車。十三米的卡車一車拉來三十八噸塑膠,老馮和另外一個差不多年紀的人一起卸。他們一次扛二包,五十公斤,步履依然有力。我很吃驚,三萬八千公斤的貨物,二個六十歲的老者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人工從卡車上卸下來,再在倉庫裡碼為六、七米高的整齊規律的小山峰。有時,倉庫一天要來好幾車貨。

隨著時光的流逝,老馮一天比一天老了,老馮扛包的架勢已顯露出有些吃力,常常是扛一會出的汗就把衣服濕透了,以前可不這樣。我跟老馮已經很熟悉了。有一次我問老馮,將來歲數再大一些怎麼辦?老馮笑笑,老了就不幹了唄。

是啊,只要還扛得動,老馮的日子就還可以繼續。

老周也是余姚本地人,六十歲。一直在塑膠城蹬三輪車。

余姚塑膠城裡有一支人數眾多的三輪車隊伍,負責各個企業的貨物運輸。長途貨運或者數量較大的貨運一般由物流公司直接安排,但一般零散的貨物,或者短途貨物,則大多由這些三輪車承擔。

老周幹這一行也已經十幾年了。在余姚幹體力的這些行當,前幾年還有年輕人在做。最近已越來越少看見年輕人了。

老周他們一般拉一車不超過一噸,5-10公里範圍內,裝車、運走、到客戶或物流那裡卸下來,一趟掙30元。有時,貨送到了,從客戶那裡幾千、幾萬元的貨款取回來,送給貨主,分文不差。

常常看到余姚的三輪車為了趕時間逆行、闖紅燈。有時很為他們捏一把汗。

這麼些年,老周們風裡、雨裡跑來跑去,只要有活,嚴寒酷暑對他們而言都不是事。老周們生活得很快樂,從未聽過他們抱怨,他們很高興家的邊上有個這麼大的塑膠城。

有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做企業已十幾年,對經濟形勢自然也時時關心。只是有時有些詫異,對經濟走向和貨物行情的看法,專家的研判和解讀往往不及小任、老馮、老周們。仔細往深裡想想也不奇怪:專家們眼睛盯的是諸如央行逆回購,M1、M2等指標,有時這些東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吊詭難料。而工廠裡產出的多少,倉庫裡和市場裡的流通量都是最真實的。或許,對經濟的冷暖,小任、老馮、老周們是春江裡的那些鴨,才感知最深。

我很吃驚,三萬八千公斤的貨物,二個六十歲的老者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人工從卡車上卸下來,再在倉庫裡碼為六、七米高的整齊規律的小山峰。有時,倉庫一天要來好幾車貨。

隨著時光的流逝,老馮一天比一天老了,老馮扛包的架勢已顯露出有些吃力,常常是扛一會出的汗就把衣服濕透了,以前可不這樣。我跟老馮已經很熟悉了。有一次我問老馮,將來歲數再大一些怎麼辦?老馮笑笑,老了就不幹了唄。

是啊,只要還扛得動,老馮的日子就還可以繼續。

老周也是余姚本地人,六十歲。一直在塑膠城蹬三輪車。

余姚塑膠城裡有一支人數眾多的三輪車隊伍,負責各個企業的貨物運輸。長途貨運或者數量較大的貨運一般由物流公司直接安排,但一般零散的貨物,或者短途貨物,則大多由這些三輪車承擔。

老周幹這一行也已經十幾年了。在余姚幹體力的這些行當,前幾年還有年輕人在做。最近已越來越少看見年輕人了。

老周他們一般拉一車不超過一噸,5-10公里範圍內,裝車、運走、到客戶或物流那裡卸下來,一趟掙30元。有時,貨送到了,從客戶那裡幾千、幾萬元的貨款取回來,送給貨主,分文不差。

常常看到余姚的三輪車為了趕時間逆行、闖紅燈。有時很為他們捏一把汗。

這麼些年,老周們風裡、雨裡跑來跑去,只要有活,嚴寒酷暑對他們而言都不是事。老周們生活得很快樂,從未聽過他們抱怨,他們很高興家的邊上有個這麼大的塑膠城。

有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做企業已十幾年,對經濟形勢自然也時時關心。只是有時有些詫異,對經濟走向和貨物行情的看法,專家的研判和解讀往往不及小任、老馮、老周們。仔細往深裡想想也不奇怪:專家們眼睛盯的是諸如央行逆回購,M1、M2等指標,有時這些東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吊詭難料。而工廠裡產出的多少,倉庫裡和市場裡的流通量都是最真實的。或許,對經濟的冷暖,小任、老馮、老周們是春江裡的那些鴨,才感知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