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俞灝明:失去靚麗還可以做實力派,這是整場不幸事件中的一絲萬幸

對於際遇反差,俞灝明有過憤憤不平,也曾在朋友圈隱晦地抒情。

但當一個又一個訊號抵達,他接受了這個事實,自己不再是做選擇的一方,而是被選擇的一方。總得找一個方式來結束追問,他把很多懊惱歸結於「複出得有點匆忙了,還沒有想好到底要怎麼樣」。

那麼,他還有什麼宏大願景嗎?他想像過40歲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他承認他沒法去想這些事情,「現在都是變化來得比計畫還快。」他的身體被永遠改變了。他對人際關係有了審慎而悲觀的看法,

也愈發寬容了。他過了29歲了。男孩,變成了男人。

文|謝夢遙

採訪|謝夢遙 單琦

編輯|張薇 季藝

攝影|尹夕遠

那件事

那不是一張完美的臉。儘管有粉底遮掩,你仍能看到其中的瑕疵。現在,面對手機直播鏡頭,那張臉蕩漾著微笑。是的,容顏縱然有變,友善、得體、溫文爾雅,這些特質從未離開過俞灝明。

他一直抗拒直播。但他的宣傳「網紅」」。有時,他用身體抵住床鋪大幅度地磨蹭抵禦瘙癢;有時,

他拼命地拍打頭令疼痛轉移瘙癢。

他還要經常回醫院做傷疤護理。護士往他的臉上打進類固醇。「一直伸進去,然後再轉個彎,再打,再轉個彎,再紮。」每次他要給自己做很久的心理建設。

那個偶像劇裡開超跑的端木磊不見了。全身燒傷面積39%。面部額頭以下的皮膚都是紅的,嘴被燒小了,肩胛骨和手臂外側傷勢尤為嚴重,他的手甚至拿不起洗浴的花灑。

劉全有每天幫他洗澡。稍微猛些的水力,都會衝破他的皮膚,劉全有用手遮擋,讓減緩的水流自俞灝明的身體滑過。

他想起胡歌經歷過車禍的新聞——那個不幸的事故以前對他而言只是新聞而已,現在,他能體會到當事人的心理狀態了。那塊飄在他頭上的陰雲更為巨大,「我那個時候所存在的那種不確定性是整張臉。」他說。

臉上的結痂掉落後,他第一次看到那張紅色的臉時,

「感覺都不認識自己了」。沒看到前,他設想過是什麼樣子,真實的情況要糟糕得多。那一瞬間,沒有憤怒,沒有落淚,他只是怔怔地想:「我現在的這個樣子,有沒有可能恢復得跟以前一樣?」

那麼他會想到離開演藝圈,過隱姓埋名的生活嗎?不會。也完全不可能。

真正漫長的,是複健的過程。他穿上彈力衣,進行鍛煉,每天做連續兩個小時手臂拉伸的動作。傷口一次次地撕開。但如果不這樣做,

疤痕就會慢慢收縮,皮肉連在一起,四肢會像皺巴巴的鴨掌。睡覺時也要戴頭套,以防疤痕生長。每天穿這些特定的衣物就要耗時兩三個小時。

母親辭掉工作來照顧他。那段日子有如處在黑暗隧道中,看不到盡頭。一切是那麼乏味。更糟糕的是,好像看不到成果,皮膚沒什麼變化。自暴自棄的情緒出現了,他對他的處境產生厭煩,不願再複健。「就這樣吧,就這樣吧。反正就停留在這兒了。」他對父母說。

反常的是,即便說這些話時,他一次都沒有哭過。他其實是個感性的人,但事發後,也說不清為什麼,就是咬著牙較勁。一聽他說不復健了,母親就會哭。「你別哭了,怎麼這麼容易哭啊。」他勸母親,還是一滴淚也不落下,好像有一股力量,把他繃得緊緊的。

他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在如此變故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

俞灝明的父母看著兒子在絕望的峽谷裡日漸枯萎。在2011年10月,那場爆炸事故發生一年之後,一家人共同做了一個決定,送他去美國洛杉磯休養。

俞灝明的朋友李聖佳成為陪同者,他小俞灝明2歲,剛剛大學畢業尚未工作。他們在日本人聚集區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兩人睡在同一張床上,以便李聖佳可隨時照顧俞灝明。這樣的相處裡,他能夠去感受朋友經歷的肉身折磨。「他睡在床上大概半個小時,身體會癢,他就很發狂,但他又不可以用力地去抓,他只能是自己去忍,或者叫我幫他去按一下,然後就可以消停半個小時。」

事實上,你可以把俞灝明從上海放到洛杉磯,卻很難將消極情緒自動抹除。拯救他的人,唯有他自己。

他對這個異域環境有了探索的好奇心。他們租車把附近都逛了逛,還去到更遠的一些小城市。李聖佳感到,僅僅幾天時間,俞灝明的話就多了起來。他們結交了一些美籍華人,英語普通話混著交流。對方一開始都不知道他是誰,但即便他順其自然地介紹他的過往,對於我來說是更舒服的一種方式。因為我不用再承擔那樣的一個壓力了。」

粉絲往往視偶像如英雄般的存在。一個偶像,怎麼能承認自己的怯懦呢?當俞灝明決定做自己,他可以。

關於這個人的故事,需要再重述一遍嗎?也許需要。一個偶像遭遇突來的不幸,掙扎,煎熬,然後去另一個地方找到了新生。他回來了,重燃熱望,卻被現實慢慢消耗,於是他決定放低期待,與偶像的人設告別。

但是,等一等,如果你仔細看,這故事的邏輯裡有些裂縫。心理危機去了趟美國徹底解決了,這像只存在於電影裡的轉折。關於那場悲劇,他對於導演似有微詞,但對更多的利害關係者未曾置喙。他低調地結束了與燒傷兒童救助機構「烙印天使」的合作,理由是項目過度商業化,這似乎缺少足夠說服力。偶像的記憶,那麼甜蜜,燒傷的標籤,如此苦澀,兩者真能波瀾不驚地共處嗎?

《時尚先生》寫過俞灝明的故事,他一點也不喜歡,他認為把他的狀態表達得過於消極了。在無錫拍戲期間的一個休工日的上午,他素顏坐在《人物》記者對面,講起了他的故事。一開始是快問快答,但當進入往事,他的敘述節奏慢了下來。這是他第一次和媒體講了這麼長時間的話。那天他邀請記者午飯,並一直聊到了天黑。然後是第二天,第三天。很多敏感的、約定不能說的,他也談及了。

最近的一個午後,俞灝明與劇組朋友聊天。一個演員遇到情感困擾,於是大家開導他,紛紛講起自己的辛酸史。有人說起自己曾破產,落魄到買不起火車票去參加授業恩師葬禮的故事,俞灝明聽哭了。於是,他也參與了分享。在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即便對最親近的人,他也極少傾訴,但這次不同。

就算不是首次,這也是為數僅有的幾次,他在私下場合主動談起那件事。許多人一生中經歷的所有危險,加在一起也不過如此。

「我都經過這麼大的事情了,這個東西還是你自己心態的問題,能有多大事啊?」他說。

(為保護採訪對象隱私,劉全有為化名)

」他對父母說。

反常的是,即便說這些話時,他一次都沒有哭過。他其實是個感性的人,但事發後,也說不清為什麼,就是咬著牙較勁。一聽他說不復健了,母親就會哭。「你別哭了,怎麼這麼容易哭啊。」他勸母親,還是一滴淚也不落下,好像有一股力量,把他繃得緊緊的。

他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在如此變故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

俞灝明的父母看著兒子在絕望的峽谷裡日漸枯萎。在2011年10月,那場爆炸事故發生一年之後,一家人共同做了一個決定,送他去美國洛杉磯休養。

俞灝明的朋友李聖佳成為陪同者,他小俞灝明2歲,剛剛大學畢業尚未工作。他們在日本人聚集區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兩人睡在同一張床上,以便李聖佳可隨時照顧俞灝明。這樣的相處裡,他能夠去感受朋友經歷的肉身折磨。「他睡在床上大概半個小時,身體會癢,他就很發狂,但他又不可以用力地去抓,他只能是自己去忍,或者叫我幫他去按一下,然後就可以消停半個小時。」

事實上,你可以把俞灝明從上海放到洛杉磯,卻很難將消極情緒自動抹除。拯救他的人,唯有他自己。

他對這個異域環境有了探索的好奇心。他們租車把附近都逛了逛,還去到更遠的一些小城市。李聖佳感到,僅僅幾天時間,俞灝明的話就多了起來。他們結交了一些美籍華人,英語普通話混著交流。對方一開始都不知道他是誰,但即便他順其自然地介紹他的過往,對於我來說是更舒服的一種方式。因為我不用再承擔那樣的一個壓力了。」

粉絲往往視偶像如英雄般的存在。一個偶像,怎麼能承認自己的怯懦呢?當俞灝明決定做自己,他可以。

關於這個人的故事,需要再重述一遍嗎?也許需要。一個偶像遭遇突來的不幸,掙扎,煎熬,然後去另一個地方找到了新生。他回來了,重燃熱望,卻被現實慢慢消耗,於是他決定放低期待,與偶像的人設告別。

但是,等一等,如果你仔細看,這故事的邏輯裡有些裂縫。心理危機去了趟美國徹底解決了,這像只存在於電影裡的轉折。關於那場悲劇,他對於導演似有微詞,但對更多的利害關係者未曾置喙。他低調地結束了與燒傷兒童救助機構「烙印天使」的合作,理由是項目過度商業化,這似乎缺少足夠說服力。偶像的記憶,那麼甜蜜,燒傷的標籤,如此苦澀,兩者真能波瀾不驚地共處嗎?

《時尚先生》寫過俞灝明的故事,他一點也不喜歡,他認為把他的狀態表達得過於消極了。在無錫拍戲期間的一個休工日的上午,他素顏坐在《人物》記者對面,講起了他的故事。一開始是快問快答,但當進入往事,他的敘述節奏慢了下來。這是他第一次和媒體講了這麼長時間的話。那天他邀請記者午飯,並一直聊到了天黑。然後是第二天,第三天。很多敏感的、約定不能說的,他也談及了。

最近的一個午後,俞灝明與劇組朋友聊天。一個演員遇到情感困擾,於是大家開導他,紛紛講起自己的辛酸史。有人說起自己曾破產,落魄到買不起火車票去參加授業恩師葬禮的故事,俞灝明聽哭了。於是,他也參與了分享。在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即便對最親近的人,他也極少傾訴,但這次不同。

就算不是首次,這也是為數僅有的幾次,他在私下場合主動談起那件事。許多人一生中經歷的所有危險,加在一起也不過如此。

「我都經過這麼大的事情了,這個東西還是你自己心態的問題,能有多大事啊?」他說。

(為保護採訪對象隱私,劉全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