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紅土豐碑——閩西對中國革命的十大貢獻(上)

曾漢輝

在革命戰爭年代,閩西老區人民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犧牲,

作出了重大貢獻。

———胡錦濤

閩西,我很熟悉。這是原中央蘇區所在地,對全國的解放、新中國的建立、党的建設、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習近平

閩西位於福建省西部,所轄範圍包括了原龍岩州的龍岩、漳平、甯洋和原汀州府轄下的長汀、上杭、永定、武平、連城、寧化、清流、歸化(現明溪)等縣,

是一塊紅色土地,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

2006年1月13日,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在福建視察,蒞臨閩西時鄭重強調:“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9年2月13日,胡錦濤同志在視察閩西看望五龍村群眾時,進一步指出:“在革命戰爭年代,閩西老區人民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犧牲,

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4年10月31日上午,在古田參加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閩西老紅軍、“五老”人員和軍烈屬時指出:“閩西,我很熟悉。這是原中央蘇區所在地,對全國的解放、新中國的建立、党的建設、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閩西和江西贛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蘇區,對黨和革命的貢獻是最大的。要永遠銘記老區人民為革命作出的貢獻,

永遠不要忘記老區、永遠不要忘記老區人民,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這是兩任党的總書記對閩西老區的充分肯定和一片深情的肺腑之言。

重溫中國革命史,總結閩西人民的奮鬥業績,筆者認為閩西對中國革命有十大突出貢獻。

一、閩西是中國土地革命的一面光輝旗幟

閩西是繼海陸豐、井岡山之後最早實行土地革命的區域。1928年8月,在永定大暴動之後,成立了溪南區蘇維埃政府,

閩西革命蘇區領導人鄧子恢、張鼎丞領導群眾組織分配土地,實行土地革命,提出了溪南區土地分配的“七條”原則,特別是提出了“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採取抽多補少的分配原則,地主富農和貧農、中農一樣分田”的辦法,既科學又實在。1929年、1930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兩次入閩後,在總結閩西土地革命實踐的基礎上親自指導召開了閩西“一大”和“南陽會議”,
就有關土地問題和富農問題作出決議,形成了包括“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土地分配原則,為我黨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內容,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紅軍長征後,閩西黨組織和遊擊隊以革命武裝幫助農民抗租,領導保田運動,開展保田鬥爭,保護了土地革命成果,保護了群眾利益,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閩西約有20多萬畝的土地一直保留在14.6萬農民手中,這是全國絕無僅有的輝煌業績。

二、閩西是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1929年3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首次入閩,隨後他又七次來到閩西,在閩西、贛南轉戰了六年多。這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閩西贛南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總結了朱毛式的、李文林式的、方志敏式的,又吸收了閩西張鼎丞、鄧子恢式的最新鮮的經驗,在閩西寫下了《古田會議決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初稿、《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初稿、《才溪鄉調查》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形成了建黨建軍、中國革命道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蘇區民主建政等五大理論,特別是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的“三塊基石”:即對中國革命有著決定意義的正確革命道路的論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適合中國國情的建黨建軍綱領的《古田會議決議》,表達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反對本本主義》,從而使閩西有幸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三、閩西是中央蘇區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

紅四軍首次入閩,攻佔汀州城,在辛耕別墅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確定了“在國民黨內戰初期,以贛南、閩西20餘縣為範圍,從遊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於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再將這一割據區域與湘贛邊界的割據區域相連接。”從而初步繪製了中央蘇區的藍圖。接著毛澤東指導促成了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它成為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隨後毛澤東又親手創建了閩西革命根據地,使之成為繼井岡山之後中國共產黨在南方所建立較早而又比較鞏固的一塊在全國有影響的革命根據地。1931年秋,以贛南、閩西為基礎的中央蘇區成立後,閩西蘇區先後轄有永定、上杭等10多個縣(市)的蘇維埃政權,200余萬人口,占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此後閩西的長汀等地逐漸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閩西的甯化成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閩西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核心,是中央蘇區的東南屏障,它在抵禦和牽制福建、廣東方向的敵人,配合中央主力紅軍開展反“圍剿”戰爭以及捍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的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目前,閩西所轄的全境所有縣(市)都是中央蘇區縣。

四、閩西是紅軍的創建地、紅軍的故鄉、將帥的搖籃

1928年6月,永定大暴動後,在金砂金穀寺創建了福建省第一支紅軍部隊(閩西紅軍營:營長張鼎丞,黨代表鄧子恢),此後,還把杭、永、岩的暴動武裝整編為閩西紅軍第七軍十九師,下轄3個團。1929年6月初,紅四軍第二次入閩第二次攻下龍岩城後,為適應形勢的需要決定將閩西地方紅軍充實到紅四軍一、二、三縱隊,同時組建紅四軍第四縱隊,閩西紅軍第七軍成為四縱隊的骨幹力量。1930年6月,根據汀州會議精神,決定紅四軍與閩西、贛西南的主力紅軍,進行混合整編,在長汀南寨廣場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朱德,總政委毛澤東,從而使紅四軍從下井岡山時的3000多人,發展到20000余人,成為全國戰鬥力最強的一支紅軍部隊,閩西子弟兵成為紅一軍團的主力。此後發展成為紅一方面軍,成為全國紅軍的主力部隊。爾後,閩西積極開展“擴紅”運動,閩西人民踴躍報名參加紅軍,先後組建了紅九軍、紅十二軍、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新十二軍、紅十九軍等多支紅軍部隊。在整個革命戰爭年代,閩西有10萬餘人參加了紅軍和遊擊隊。建國初期被授銜的10位開國元帥有9位、10位大將有8位、57位上將有33位、177位中將有113位以及眾多少將都在閩西工作戰鬥過,閩西當之無愧成為共和國將帥的搖籃。同時,閩西籍的開國將軍71位(2位上將、7位中將、62位少將),占福建全省開國將軍總數的86%。

五、在閩西召開的新老“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為總結1927年南昌起義至1929年12月期間紅軍中的共產黨同各種錯誤思想作鬥爭的豐富經驗,肅清一切舊式軍隊影響,用馬列主義武裝黨和軍隊,1929年12月28-29日,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在上杭古田溪背村的曙光小學(即廖氏宗祠)召開。出席大會的有紅軍各縱隊、支隊、大隊黨代表和士兵黨員代表、閩西地方幹部代表及婦女代表等120余人。大會由陳毅主持,會上,毛澤東作長篇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還傳達中央“九月來信”並作了關於廢止肉刑和槍斃逃兵的報告。會議總結了紅四軍建軍以來的經驗教訓,批判了紅四軍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堅持以無產階級思想建設人民軍隊。會議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等一系列原則,第一次開啟了人民軍隊新的啟航點。會議選舉毛澤東為前委書記。這次會議確定的建黨建軍原則不僅為紅四軍黨和軍隊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對全黨全軍的建設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曾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兩次為古田會議題詞,2004年9月6日的題詞是: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時隔85年,2014年10月31日,11月1-2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提議和決策下,全軍420位代表、320位將軍齊聚古田、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確定了政治工作的時代方略和時代主題,重塑了軍魂,又一次開啟了人民軍隊新的啟航點。古田是我黨確定“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地方;是我軍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軍隊定型的地方,也是我們黨立規矩定制度的地方。(未完待續)

(作者為中共龍岩市委黨校副校長、古田幹部學院副院長)

這是全國絕無僅有的輝煌業績。

二、閩西是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1929年3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首次入閩,隨後他又七次來到閩西,在閩西、贛南轉戰了六年多。這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閩西贛南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總結了朱毛式的、李文林式的、方志敏式的,又吸收了閩西張鼎丞、鄧子恢式的最新鮮的經驗,在閩西寫下了《古田會議決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初稿、《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初稿、《才溪鄉調查》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形成了建黨建軍、中國革命道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蘇區民主建政等五大理論,特別是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的“三塊基石”:即對中國革命有著決定意義的正確革命道路的論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適合中國國情的建黨建軍綱領的《古田會議決議》,表達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反對本本主義》,從而使閩西有幸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三、閩西是中央蘇區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

紅四軍首次入閩,攻佔汀州城,在辛耕別墅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確定了“在國民黨內戰初期,以贛南、閩西20餘縣為範圍,從遊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於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再將這一割據區域與湘贛邊界的割據區域相連接。”從而初步繪製了中央蘇區的藍圖。接著毛澤東指導促成了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它成為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隨後毛澤東又親手創建了閩西革命根據地,使之成為繼井岡山之後中國共產黨在南方所建立較早而又比較鞏固的一塊在全國有影響的革命根據地。1931年秋,以贛南、閩西為基礎的中央蘇區成立後,閩西蘇區先後轄有永定、上杭等10多個縣(市)的蘇維埃政權,200余萬人口,占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此後閩西的長汀等地逐漸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閩西的甯化成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閩西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核心,是中央蘇區的東南屏障,它在抵禦和牽制福建、廣東方向的敵人,配合中央主力紅軍開展反“圍剿”戰爭以及捍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的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目前,閩西所轄的全境所有縣(市)都是中央蘇區縣。

四、閩西是紅軍的創建地、紅軍的故鄉、將帥的搖籃

1928年6月,永定大暴動後,在金砂金穀寺創建了福建省第一支紅軍部隊(閩西紅軍營:營長張鼎丞,黨代表鄧子恢),此後,還把杭、永、岩的暴動武裝整編為閩西紅軍第七軍十九師,下轄3個團。1929年6月初,紅四軍第二次入閩第二次攻下龍岩城後,為適應形勢的需要決定將閩西地方紅軍充實到紅四軍一、二、三縱隊,同時組建紅四軍第四縱隊,閩西紅軍第七軍成為四縱隊的骨幹力量。1930年6月,根據汀州會議精神,決定紅四軍與閩西、贛西南的主力紅軍,進行混合整編,在長汀南寨廣場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朱德,總政委毛澤東,從而使紅四軍從下井岡山時的3000多人,發展到20000余人,成為全國戰鬥力最強的一支紅軍部隊,閩西子弟兵成為紅一軍團的主力。此後發展成為紅一方面軍,成為全國紅軍的主力部隊。爾後,閩西積極開展“擴紅”運動,閩西人民踴躍報名參加紅軍,先後組建了紅九軍、紅十二軍、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新十二軍、紅十九軍等多支紅軍部隊。在整個革命戰爭年代,閩西有10萬餘人參加了紅軍和遊擊隊。建國初期被授銜的10位開國元帥有9位、10位大將有8位、57位上將有33位、177位中將有113位以及眾多少將都在閩西工作戰鬥過,閩西當之無愧成為共和國將帥的搖籃。同時,閩西籍的開國將軍71位(2位上將、7位中將、62位少將),占福建全省開國將軍總數的86%。

五、在閩西召開的新老“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為總結1927年南昌起義至1929年12月期間紅軍中的共產黨同各種錯誤思想作鬥爭的豐富經驗,肅清一切舊式軍隊影響,用馬列主義武裝黨和軍隊,1929年12月28-29日,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在上杭古田溪背村的曙光小學(即廖氏宗祠)召開。出席大會的有紅軍各縱隊、支隊、大隊黨代表和士兵黨員代表、閩西地方幹部代表及婦女代表等120余人。大會由陳毅主持,會上,毛澤東作長篇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還傳達中央“九月來信”並作了關於廢止肉刑和槍斃逃兵的報告。會議總結了紅四軍建軍以來的經驗教訓,批判了紅四軍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堅持以無產階級思想建設人民軍隊。會議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等一系列原則,第一次開啟了人民軍隊新的啟航點。會議選舉毛澤東為前委書記。這次會議確定的建黨建軍原則不僅為紅四軍黨和軍隊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對全黨全軍的建設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曾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兩次為古田會議題詞,2004年9月6日的題詞是: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時隔85年,2014年10月31日,11月1-2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提議和決策下,全軍420位代表、320位將軍齊聚古田、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確定了政治工作的時代方略和時代主題,重塑了軍魂,又一次開啟了人民軍隊新的啟航點。古田是我黨確定“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地方;是我軍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軍隊定型的地方,也是我們黨立規矩定制度的地方。(未完待續)

(作者為中共龍岩市委黨校副校長、古田幹部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