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騙局一場 巴鐵“黑科技”最終也沒能驚豔世界

據北京警方7月2日通報,華贏凱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資,白某某等32人已被依法刑拘。而華贏凱來正是曾經引起關注的“巴鐵”投資方。測試軌道拆除、公司主要負責人落網,

巴鐵神話終“破滅”。

▲2017年6月22日,停靠在富民路南段的巴鐵。

儘管當初展示軌道只有300米,但在一開始,外形酷炫的巴鐵就被賦予了振興中國製造的意義,民間發明家宋有洲被稱為巴鐵之父。

之後,宋有洲與主營P2P理財業務的華贏凱來合作,成立了巴鐵科技公司。

去年還一度亮相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被認為是“驚豔世界”的黑科技。

▲巴鐵二百米處的網站的鐵軌被拆除。

只是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實證明巴鐵不過是一場民間科學偽裝的金融騙局,並沒有任何創新科技可言;而所謂的綜合試驗,只是單方面吸引投資的噱頭。

這些年非法集資手段的創新套路開始越來越深。傳統非法集資騙局,借著金融創新的名義,與民間科學“強強聯手”,而從投資者的數量和投資金額來看,簡直是所向披靡。

在金融創新的旗幟下,上一輪的P2P跑路潮已經充分暴露了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空白風險。這對於金融監管,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混業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金融的權責邊界,

亟待法律的明晰。

但是不可否認的另一重現實是,投資者財商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如今投資領域騙局屢現的原因。

說到底,金融詐騙和非法集資的套路再深,無非依然還是舊瓶裝新酒,跑不出龐氏騙局的模式——以高息誘惑你把錢給他,一段時間後卷錢跑路。巴鐵騙局只不過是換了個“民科”的華麗外殼。

▲施工的拆除地面。

哪怕投資者具備基礎的投資風險意識和對民間科學的識別判斷能力,也能夠在投資時多一點投資成本收益的計算,多一重風險考察的審慎。在巴鐵騙局之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媒體報導,那些購買了巴鐵基金的個人投資者們,多半都是被“民間發明”的前景和高收益所迷惑。

只是沒想到的是,你看上了別人的利息,

別人要的卻是你的本金。

如今巴鐵神話破滅,但如果改變不了投資者的財商和投資風險意識,巴鐵式的投資騙局套路必然還會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