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前半生》職場女性PK全職媽媽,誰的教育方式更好?

最近引發全民討論的《我的前半生》你看了嗎?

劇情直戳當代女性的痛點,

引發各種花式討論“家庭主婦”生存現狀的問題,

各位媽媽們有沒有在該劇裡,

找到自己的狀態,或曾經的影子?

今天波仔就帶大家來對比一下“職場女性”和“全職媽媽”,誰的教育方式要略勝一籌?

根據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邊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是一位典型的全職太太,正遭遇著人生中的大轉折,面對孩子寫作業,羅子君覺得小學一年級,有必要學的那麼複雜嗎?會數123就行了。

爸爸手把手教孩子學習數學,

然而孩子張嘴就要叫媽媽。

爸爸也是一臉無奈,

覺得怎麼能這麼教育孩子呢?

而她的“情敵”淩玲,

對待孩子寫作業的態度,

則是陪伴孩子一起做作業,指導孩子。

如果孩子不願意做很多作業,

她開始講道理,直到兒子明白了為止。

兩個孩子都是一年級的學生,但兩位媽媽的做法卻截然相反,拋開道德層面的事情不談,不討論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很多人認為單就從育兒角度來說,淩玲的做法還是可圈可點的。

淩玲輔導兒子做功課時,

她兒子抱怨,她對兒子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大人和小孩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務,如果你明天想過好日子,你今天就必須努力。

有的人說,淩玲的教育方式符合著名美國家庭教育書籍《正面管教》中“正面管教”型(有規矩也有自由),即 養育孩子,

希望教會孩子自律、負責、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也有人認為,幼兒時期的安全感,就是子君這樣的媽媽才能給予的,淩式的媽媽卻容易讓孩子變得患得患失。

《正面管教》中說:

你如果希望孩子們控制他們的行為,你就要做自我控制的榜樣。不但要自身做得優秀,還要有正確的育兒觀。

那麼,什麼樣的育兒觀才是“正確的”?

BBC有一部叫《育兒的秘密》(Parenting Secrets)的紀錄片,講的是英國人不同的育兒方式,但節目裡面提到的幾種家長,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可以“對號入座”的例子。不同的父母類型,不同的育兒觀,大家也一起來看看,我們自己更像哪一種?能不能找到自己育兒的秘密?

“虎媽”母親

這位母親A是非洲裔,有3個孩子。她抓孩子抓得很緊,對孩子的期望很高。

孩子每天學習加課外活動的時間是12個小時。放了學直接帶孩子去體育館訓練,先坐兩個多小時的公車再轉火車,晚飯是提前做好的就在火車上吃。她不斷鼓勵孩子更高更快更好。

“如果你們將來要好的工作大的房子,現在就得努力。”是不是很眼熟?

這麼看,這位媽媽屬於《正面管教》的第一種類型——嚴厲型,目前看上去頗有成果,牆上都是獎狀。不過,報導中沒有採訪孩子心態和感受。

“放羊媽”母親

這位母親B則和上一位完全相反,她是“放羊”一派,白人,全職母親,育有5個男孩。

她認為哲學理念和基本技能是早教的重點,家裡沒有時刻表,沒有嚴密周詳的早教大綱。

她5歲和6歲的兒子不去學校,每天跟她去樹林走一天,走到哪裡是哪裡。她認同北歐教育的方法,準備7歲才正式開始孩子的讀寫教育。

“超級全職”媽媽

母親C有6個孩子,全職在家帶孩子。在她家,父親在育兒問題上沒有什麼決定權。

兩歲前孩子不離身,交給爸爸都不可以;晚上和三個孩子一起睡。孩子想喝多久奶就喝多久,孩子要抱就一直抱著。她在家自己教自己的孩子學習。

這個鏡頭是她抱著奶娃,一邊教一個女兒乘法表,一邊教另一個孩子英語,可以看到還有一個孩子明顯在搗亂。

職場精英媽媽

媽媽D是職場高管,有4個孩子。早出晚歸出國出差一樣不落。因為收入高,壓力大,請人來照顧孩子,丈夫也樂於在家工作,給孩子們做飯。

她因為工作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的重要時刻,但她說,她出去工作更開心,雖然社會常常讓像她這樣的職業婦女背上愧疚感。

有趣的是,她家女孩子的地位明顯比男孩子高,也更自信。女孩子都想像媽媽一樣以後做職業女性,再找一個顧家的丈夫。

育兒方式如此不同,背後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每一種育兒方式的背後,反映的是父母的價值觀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在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某些育兒理念和方式會被當做“正確的”,但推到大眾面前,可能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回饋。

這也是有老舊的和有爭議的育兒觀有很多家長不認同的原因。

在片子裡,主線的兩位母親A、B要到各自的家中做客,相互交流。互訪期間,“虎媽”母親A就忍不住悄悄跟丈夫打電話說,“五歲了還不認識字,這不行吧?”

後來她也坦承:“因為自己是第一代移民,所以希望孩子通過努力有更好的將來。”而習慣放羊般養孩子的母親B看法就是:“慢慢來,不著急的。”

所以,別人的育兒方式更好嗎?

也許表面上,它能達到我們的某個心理預期,但是否適合我們自己,需要我們是對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環境進行再次審視。

我們的大腦喜歡有規則的東西,確定的、有章可循的規則,這讓我們覺得安全。

但是生活不是整齊歸一的,不能被修剪成合意的式樣放進一個公式當中,育兒也是如此。

育兒的秘密在於父母的價值觀,不被形形色色的“育兒觀”迷了眼,多和孩子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家的那一款很重要。

但節目裡面提到的幾種家長,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可以“對號入座”的例子。不同的父母類型,不同的育兒觀,大家也一起來看看,我們自己更像哪一種?能不能找到自己育兒的秘密?

“虎媽”母親

這位母親A是非洲裔,有3個孩子。她抓孩子抓得很緊,對孩子的期望很高。

孩子每天學習加課外活動的時間是12個小時。放了學直接帶孩子去體育館訓練,先坐兩個多小時的公車再轉火車,晚飯是提前做好的就在火車上吃。她不斷鼓勵孩子更高更快更好。

“如果你們將來要好的工作大的房子,現在就得努力。”是不是很眼熟?

這麼看,這位媽媽屬於《正面管教》的第一種類型——嚴厲型,目前看上去頗有成果,牆上都是獎狀。不過,報導中沒有採訪孩子心態和感受。

“放羊媽”母親

這位母親B則和上一位完全相反,她是“放羊”一派,白人,全職母親,育有5個男孩。

她認為哲學理念和基本技能是早教的重點,家裡沒有時刻表,沒有嚴密周詳的早教大綱。

她5歲和6歲的兒子不去學校,每天跟她去樹林走一天,走到哪裡是哪裡。她認同北歐教育的方法,準備7歲才正式開始孩子的讀寫教育。

“超級全職”媽媽

母親C有6個孩子,全職在家帶孩子。在她家,父親在育兒問題上沒有什麼決定權。

兩歲前孩子不離身,交給爸爸都不可以;晚上和三個孩子一起睡。孩子想喝多久奶就喝多久,孩子要抱就一直抱著。她在家自己教自己的孩子學習。

這個鏡頭是她抱著奶娃,一邊教一個女兒乘法表,一邊教另一個孩子英語,可以看到還有一個孩子明顯在搗亂。

職場精英媽媽

媽媽D是職場高管,有4個孩子。早出晚歸出國出差一樣不落。因為收入高,壓力大,請人來照顧孩子,丈夫也樂於在家工作,給孩子們做飯。

她因為工作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的重要時刻,但她說,她出去工作更開心,雖然社會常常讓像她這樣的職業婦女背上愧疚感。

有趣的是,她家女孩子的地位明顯比男孩子高,也更自信。女孩子都想像媽媽一樣以後做職業女性,再找一個顧家的丈夫。

育兒方式如此不同,背後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每一種育兒方式的背後,反映的是父母的價值觀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在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某些育兒理念和方式會被當做“正確的”,但推到大眾面前,可能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回饋。

這也是有老舊的和有爭議的育兒觀有很多家長不認同的原因。

在片子裡,主線的兩位母親A、B要到各自的家中做客,相互交流。互訪期間,“虎媽”母親A就忍不住悄悄跟丈夫打電話說,“五歲了還不認識字,這不行吧?”

後來她也坦承:“因為自己是第一代移民,所以希望孩子通過努力有更好的將來。”而習慣放羊般養孩子的母親B看法就是:“慢慢來,不著急的。”

所以,別人的育兒方式更好嗎?

也許表面上,它能達到我們的某個心理預期,但是否適合我們自己,需要我們是對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環境進行再次審視。

我們的大腦喜歡有規則的東西,確定的、有章可循的規則,這讓我們覺得安全。

但是生活不是整齊歸一的,不能被修剪成合意的式樣放進一個公式當中,育兒也是如此。

育兒的秘密在於父母的價值觀,不被形形色色的“育兒觀”迷了眼,多和孩子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家的那一款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