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書評|感同身受,需要多大的能量

看完全書,我都記不住書的作者名字:露絲•本尼迪克,

只是覺得和神探夏洛克有著相似的名字。但是,一個美國人,西方人,用她固有的價值理念去解讀日本,多少還是辛苦的,畢竟在兩個獨立的價值體系。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自然我們無法讓自己有著相同的答案。好在,女性作者的視角和筆觸相對比較細膩,至少讀起來並不是特別的晦澀。一個東方人,看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人。讀別人家對自己鄰居的看法,用這樣的想法去讀,
還是有些收穫的。

1

世界之大,我們之狹隘

一本1946年問世的書,在今日讀來,有沒有意義,我想先陳設我的幾個想法。

首先,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和新鮮感是多麼重要——管它是出於政治原因亦或其他。我很主觀地想要置身到那個時代:世界遠沒有現在這麼多元,

聯絡也沒有這麼便捷,但是有人開始主動嘗試瞭解並且企圖客觀地感知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這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正如作者所描述的,二戰期間和二戰時候,美國人談起日本人,不瞭解也不同意他們的言行,但是有什麼關係?這並不妨礙想瞭解的渴望。一種想要突破的欲望本身就是多麼值得褒獎。

況且,本尼迪克僅僅是依賴二手資料,訪談等方式獲取寫作素材,

而就憑藉此完成了這樣的一份研究,是需要多麼深厚的思辨和歸納的能力。

設問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個美國孩子如果被養在日本,他們的價值和思考方式是不是會有不同?同樣,一個日本孩子在美國撫養,會不會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更加開放些?按照現在的說法是我們那麼努力地想要培養孩子成為世界公民,

那他們該懷有怎樣的站位和價值觀?

第三,書中最擅長的方式就是比較。這是對文化解讀的最好方式,站在我的價值位階來告訴你世界是怎樣的——多少有了點共同體的意味。記得以前有文章比較中日孩子在夏令營的文章,在國內引起很大反思,這樣的寫作方式是如此深刻而直接。我試想著,

當時的或者現在的讀者,尤其和作者有著相同的文化的人們,是不是讀者在解讀的時候更加鮮活。

Anyway,我都嘗試拋去自己原來的站位,在一個清空的狀態下去理解作者的文字,這應該是一個最基本的狀態。

2

矛盾而獨立,複雜和簡單

有人對書名做瞭解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這兩者象徵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而我最為觸動的不是作者對日本的舉例子中有多麼典型,理解有多麼深刻——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圈子、價值觀點的人寫出的東西能夠讓我們讀來不禁感歎:貌似是這麼回事,是多麼難得。

尤其是對日本的一些文化現象、人情社會的描述,在同為東方人的我讀來都覺得相當精准。印象最深的就是對於“恩”、“人情”的表達——類似義務又高於義務的東西。日本人不大願意接受別人的恩情,所有他們在性格中是多了些冷漠。書裡舉的一個例子是,一個三個男孩和女孩的父親,在妻子去世後獨自將孩子撫養長大,遵守著所有的價值信條,年老時想要和暗娼相伴終身,卻被子女質疑——類似的事情都在上演,選擇題一般的價值難題。然而在日本人眼中,世界是這樣的:給是正常的,接受的人給補償才是美德。書裡的答案有兩個:做回普通人或者成為道德完人,作者的觀點傾向於前者。可是,在被價值觀和道德體系綁架,卻又渴望人性解放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兩難的事情。

在做這個章節的複盤的時候,順帶聽了羅胖講的王陽明心法,有個觀點非常好。他提到所謂的致良知,那麼良知到底是什麼,而每個人的良知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我也嘗試從原來主觀的評判中跳了出來。事情複雜,是因為我們什麼都想要,要所謂的圓滿,而當選擇了一種的時候,就變得簡單了。

學習專業課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題目:老媽和女朋友掉進河裡的時候,先救誰?——記得當時是這樣給標準的:娘親是有撫養義務的,所以得先救老娘。而如果換是老媽和妻子掉進河裡,則應先救妻子,因為從婚姻家庭的角度講,夫妻間的扶助義務更近點。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的時候,卻是——娘親是撫養之恩,永生難報,那這樣的答案又變得站不住腳了。

不要試圖去解釋對還是錯,每個選擇都是正確的,只是和你的選擇的價值觀不一樣而已。你只是在嘗試讓自己的價值觀和這個周遭的世界同步。

請別輕易地把自己束縛了。

3

放下成見,只需要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地書寫,才讓作者在資料不是很全面的情況下寫出這樣深得人心的作品。這是我理解的最深刻的一點。書的翻譯者也表達了:寧願在某種程度上冒犯,也要盡力去尊重作者的觀點。那對於我們,應該是欣然地接受作者的寫作內容,譯者的翻譯態度,把他們想要表達的觀點在我們日益繁瑣的日子裡去感知和體會。

這是一本帶有學術思想的書籍,然而,我只能活生生地讀出這些隻言片語。但我確信,在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維度上又多了一種可能性。

感謝稻讀群友“弓長”分享書評

歡迎粉絲入群討論,回復【233】加群

- THE END -

理解有多麼深刻——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圈子、價值觀點的人寫出的東西能夠讓我們讀來不禁感歎:貌似是這麼回事,是多麼難得。

尤其是對日本的一些文化現象、人情社會的描述,在同為東方人的我讀來都覺得相當精准。印象最深的就是對於“恩”、“人情”的表達——類似義務又高於義務的東西。日本人不大願意接受別人的恩情,所有他們在性格中是多了些冷漠。書裡舉的一個例子是,一個三個男孩和女孩的父親,在妻子去世後獨自將孩子撫養長大,遵守著所有的價值信條,年老時想要和暗娼相伴終身,卻被子女質疑——類似的事情都在上演,選擇題一般的價值難題。然而在日本人眼中,世界是這樣的:給是正常的,接受的人給補償才是美德。書裡的答案有兩個:做回普通人或者成為道德完人,作者的觀點傾向於前者。可是,在被價值觀和道德體系綁架,卻又渴望人性解放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兩難的事情。

在做這個章節的複盤的時候,順帶聽了羅胖講的王陽明心法,有個觀點非常好。他提到所謂的致良知,那麼良知到底是什麼,而每個人的良知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我也嘗試從原來主觀的評判中跳了出來。事情複雜,是因為我們什麼都想要,要所謂的圓滿,而當選擇了一種的時候,就變得簡單了。

學習專業課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題目:老媽和女朋友掉進河裡的時候,先救誰?——記得當時是這樣給標準的:娘親是有撫養義務的,所以得先救老娘。而如果換是老媽和妻子掉進河裡,則應先救妻子,因為從婚姻家庭的角度講,夫妻間的扶助義務更近點。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的時候,卻是——娘親是撫養之恩,永生難報,那這樣的答案又變得站不住腳了。

不要試圖去解釋對還是錯,每個選擇都是正確的,只是和你的選擇的價值觀不一樣而已。你只是在嘗試讓自己的價值觀和這個周遭的世界同步。

請別輕易地把自己束縛了。

3

放下成見,只需要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地書寫,才讓作者在資料不是很全面的情況下寫出這樣深得人心的作品。這是我理解的最深刻的一點。書的翻譯者也表達了:寧願在某種程度上冒犯,也要盡力去尊重作者的觀點。那對於我們,應該是欣然地接受作者的寫作內容,譯者的翻譯態度,把他們想要表達的觀點在我們日益繁瑣的日子裡去感知和體會。

這是一本帶有學術思想的書籍,然而,我只能活生生地讀出這些隻言片語。但我確信,在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維度上又多了一種可能性。

感謝稻讀群友“弓長”分享書評

歡迎粉絲入群討論,回復【233】加群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