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進孩子的世界|到底該不該學畫畫

飛飛絮語:

相信每個父母都如我一樣,在孩子畫畫方面有很多困惑和疑問:

孩子到底應不應該學畫畫?

如果學的話,多大開始學合適?找什麼樣的繪畫機構或者老師?

如果不學的話,

在家裡怎麼引導?

帶著這些問題,我追著@速寫本子 (木朵米卡爸爸)問了又問。作為大名鼎鼎的繪本作者、建築及室內設計師,木朵爸爸談了很多。

他說:“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問題,很難給出一個非對即錯的答案。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節奏,所以這些看法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而我給出的建議,一不針對繪畫天才,二不針對已經從小決定要走專業繪畫路線的孩子,

這個群體少數又特殊。我更希望這些想法能夠幫助到那些普通的、把畫畫當作興趣和方法而受益終身的孩子。”

孩子到底應不應該學畫畫

籠統地講,我個人並不建議孩子過早地學畫畫。當然,要解釋一下對於兩個詞彙的理解和界定。

第一,孩子,是多大的孩子?第二,學畫畫是哪種學法?

關於年齡,我個人覺得孩子6歲之前,有的孩子甚至在8-10歲之前,都沒必要學習專業的繪畫技法。如果是希望接受專業美術學院式的培訓,建議在堅持畫畫習慣的基礎上,12歲以後再開始系統專業學習。當然,孩子的年齡也一樣不是劃定的統一標準,每個孩子的心智和手部肌肉發育的進程都不一樣,所以年齡上的建議也僅僅是個大致輔助線,

而非絕對數值。父母需要觀察和瞭解自己的孩子,充分尊重的興趣和意願,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判斷、選擇。

這裡的“學”指的就是正經八本地找個機構或者老師,跟著老師的教材或者教案定期上課,學習技法。不是覺得這樣完全不好,只是現實條件下,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優秀機構或者老師,往往跟自己努力成為孩子的畫畫陪伴者一樣,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更重要的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把孩子的這個時間段交給機構和老師,等於放棄了這個陪伴的過程,或者說放棄了跟孩子一起互動的機會。

我的理解是,在孩子6-8歲左右之前,畫畫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畫畫,而是孩子具有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跟說話一樣,是一種簡單的情緒表達方式,所以保留自信和興趣,比掌握技法更為重要。對於父母,鼓勵、觀察和引導孩子畫畫,

是陪伴,是通過畫面瞭解孩子、融入教育的一種方式,這種經歷彌足珍貴。

一個孩子每週定期上繪畫課,看似饒有興趣,卻很少在家裡主動拿起畫筆;出去旅行,博物館裡同伴小朋友在畫畫,他寧可一直無聊等著,也不願意坐下來一起畫上一會兒。

——畫畫在他的概念裡,已經不再是不是一種有意思的表達和記錄方式,而是幻化成了每週一次的一個課外課程代稱。

另外一個孩子,跟著專業老師學了好幾年,已經掌握了一定繪畫基礎和技巧,被親朋好友定義為會畫畫的孩子。一群孩子提議畫畫,沒有命題,任意發揮。結果,其他孩子早己大筆一揮開始各種創作,他卻遲遲不動筆,後來問到,才知道是沒有規定主題,不知道自己要畫什麼,另一方面,也因為對自己要求頗高,不允許畫得不好,因此思慮過多,猶豫不決,不能輕鬆下筆。

——畫畫在他的概念裡,成了他心裡定義的“特長”,而非能夠愉悅生活的興趣者愛好。

當然,孩子的適應和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孩子過早地學習技法,會受到技法的束縛,或者是心理的束縛,而有的孩子則因為掌握了更為專業的技法,能夠在課餘的時間裡更自信、大膽地畫畫。也有從來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沒有參加過專業的繪畫課程,卻因為興趣和良好的習慣,一直是畫筆不離手的狀態。

木朵的好朋友小雪,沒上過畫畫班,卻是個極愛畫畫的孩子。放學後在畫,出去旅行在畫,吃飯等著上菜的時間也在畫,有點兒空閒的時間都用來畫畫了。自己把家裡的人肖像畫了一遍又畫,堅持畫日記,把自己編的故事畫成繪本。她已經習慣了用畫畫來記錄生活和表達情感,甚至用畫畫增加了一種跟爸爸媽媽溝通的方式。

——畫畫在她的概念裡,是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種習慣,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無論是快樂興奮的時候,還是受挫傷心的時候,都願意把畫畫作為情緒釋放的方式。

不知道爸爸媽媽更喜歡哪一種狀態?

選擇什麼樣的機構或者老師

當然,我理解很多爸爸媽媽覺得自己不會畫畫,不懂得怎麼引導孩子,或者沒有那麼多時間進行陪伴。這種情況下,如果仍舊希望給孩子營造藝術氛圍,創造畫畫的機會,讓孩子瞭解更多的藝術常識,並不排斥可以尋找適合的機構。尤其是在孩子對畫畫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同時對繪畫的知識或者技巧表現出極強的求知欲望,家長不能滿足時。

“學”畫畫,我把“學”加上引號,其實是想強調,針對前面提到的較小年齡段的孩子,我認為的合適的機構,真正提供的應該是一種互動遊戲式的課程,而非機械學習技法的課程。也就是說,孩子們在這樣的機構裡學畫畫,更多的是在進行一種用繪畫、雕塑或者手工等方式作為工具的遊戲。

那麼具體來說怎麼考量呢?

1.引導孩子怎麼觀察和思考

授課的老師不是“教”會孩子怎麼畫畫,簡單直接地傳授技法。而是有意識地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指導孩子觀察、思考和表現。

2.帶孩子系統接觸和認識藝術發展歷史的特點,嘗試不同的原材料和繪畫風格

讓孩子瞭解美術史的背景和各大流派,鼓勵孩子天馬行空的創作,自由地發揮,而非千篇一律的模仿。

3.對孩子的作品有多樣化預期和評價方法

不追求產出所謂像樣兒的“作品”讓孩子和家長借此炫耀,而是關注孩子創作的過程,耐心傾聽孩子對於自己創作的“故事”的理解,珍視孩子作品中的天真和不完美。對於作品的評價,不是畫得好不好,像不像,而是能夠發現孩子的性格和繪畫特點,有針對性地鼓勵、啟發和引導。

每一個機構都會有自己宣導的理念,當然,也會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有各種妥協。所以家長在選擇機構以及與授課老師溝通的時候,不妨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注重過程而非結果,這會讓老師更輕鬆地進行教學。

經歷過這個階段之後,往上一個年齡段,或者已經擁有良好繪畫習慣和繪畫理解能力的稍大的孩子,就可以系統地尋找更為專業的繪畫機構學習不同的繪畫門類以及技法,從素描到色彩,逐步接觸水彩、油畫、雕塑、插畫等。

怎麼引導孩子畫畫?

木朵算是愛畫畫的孩子,7歲多,已經用了好幾個最大號的塑膠箱子來存放她的“大作”。我們經常一起畫畫,我讓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隨便用我的顏料,雖然有時候也會偶爾心疼我的水彩顏料被她當成油畫各種塗抹。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會隨時走到畫桌前畫兩筆,想畫的時候就不停地畫,不想畫的時候也會停上一個階段,但之後再畫,就能發現她有不一樣的突破和理解。上學了,她在學校跟著美術老師上藝術課,老師不講技法,但會給他們講梵古、康定斯基、達芬奇,讓他們嘗試體會這些人的風格。她放學了,就會跟我侃侃而談。

畫畫在她的概念裡,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就是最自然不過的小遊戲,畫畫的時候她覺得特別放鬆開心。我很羡慕她,不管什麼時候,拿起畫筆,就無比自信和篤定。

我理解很多父母並不在家裡畫畫,但一樣有美好的願望和想法,希望陪伴孩子,可真正陪伴的時候又覺得無計可施,倍受打擊。我想,那可能是因為沒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把本來好玩的事情弄的不好玩了。在陪木朵畫畫的這些年,我也同樣在一直思考,怎樣的引導是最適合的。

幾條建議,不妨試試看,也許你能發現更多的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1. 給孩子無聊的時間

什麼意思呢?別把孩子的時間排得太滿,給孩子一定的無事可做的時間,才有可能有創作的興趣和機會。要知道,很多歐洲小鎮的普通人都能歌善舞、能寫會畫,有的就是因為冬天太長、適合工作時間太短、人煙稀少、無事可做,這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至少說明任何藝術創作,沒時間不行。

2. 提供豐富的材料和觸手可及的機會

建議在家裡有個專門給孩子畫畫的小畫桌,把常用的畫本、畫紙、畫筆、顏料以及相關輔助工具隨時就位,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不同的畫材,體會不同的繪畫效果。孩子隨時坐下就能畫,比起要準備半天才開始畫要多出很多可能性。外出就餐、聚會或者旅行時,給孩子隨身攜帶簡單的繪畫工具。慢慢形成習慣,畫畫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跟孩子一起看大師的作品

有可能的話,多看真跡和原畫,給孩子講有趣的藝術家和作品背後的故事。藝術史上太多重量級的作品是凝聚了偉大藝術家們一生的探索和摸索,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力量對孩子而言,比他們在拍賣市場的價格更有價值。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也是天生的鑒賞家,TA們對作品的感知能力是成人無法企及的,TA們能夠從大師的作品中受到無限啟發。

4.鼓勵孩子畫頭腦中的事物,臨摹和寫生是輔助方法

儘量鼓勵孩子用自己頭腦中的印象來繪畫,所謂想著畫而非照著畫,你會發現越小的孩子越有自信,你也會發現習慣了這種方法後,TA們觀察的仔細度和記憶、消化能力遠超過成人。當然,臨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臨摹的作品不適合。上一條中提到的大師的作品,是臨摹物件的極好樣本。另外,臨摹的標準不是要臨摹的像,而是要在臨摹的過程中體會原作者的意圖,感受作品本身的意義。寫生同理,走到室外或者大自然,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學習觀察和記錄是繪畫和陪伴的好方法。

5.引導孩子生活中玩兒創意

把畫畫延伸到生活中,而非一定每次畫畫都正襟危坐。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畫畫的方式來玩兒,很多物料也都可以用來玩兒。各種廢舊物品,甚至食物食材,都是可以用來創作。讓生活充滿美和創意才是我們想讓孩子堅持畫畫的最終目標。此部分玩兒法,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速寫本子公號文章:《木朵畫 | 來吧,跟木朵一起玩兒畫畫》。

6.把畫畫當成工具,學習知識的方法

如果把畫畫當成一件神聖的事情,當然會有壓力,但如果把畫畫就當成一種工具,就像學英語就是為了掌握一種生活交流的技能,貌似接受起來就簡單了很多。可以跟孩子一起學古詩,用畫古詩的方式來學,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畫生活日記,畫自編繪本,畫情緒手冊,畫家庭樹,畫旅行手帳,畫畫可以讓很多事情更加有儀式感。

7.給孩子鼓勵和自由,謹慎評價和指導孩子的作品

切忌不用“畫得像”來做誤導,不要在技法上做過多非專業的指導。孩子的畫本來也沒有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畫的標準,一定要充分尊重他們,給他們創作的自由,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是非常值得鼓勵的。評價可以觀察的是否細緻、情感表達方面進行,學會傾聽孩子講述關於作品的靈感和理解。

8.如果可以,請陪TA一起

跟孩子一起畫畫,不管是否有基礎,也許你會發現,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最期待的,父母和孩子也會各自受益。自己要先成為熱愛生活的人,懂得觀察生活的父母,之後才能在陪伴的過程中,影響孩子的同時,從孩子身上獲得靈感,繼而發現更好玩有意思的陪伴方法,如此良性迴圈,孩子會自然而然地跟父母一起提升對生活的認知和審美。

孩子從小畫畫,不是長大非要成為藝術家的。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畫畫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培養了對TA們生活的熱愛。無論TA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是否與繪畫有關,堅持畫畫都會讓TA更加能懂得和創作生活的美好。

其實,這些能力,隨時開始培養都不晚,爸爸媽媽不妨開始試著跟孩子一起畫畫,親子繪畫也是個不錯的開始呢。

——畫畫在他的概念裡,已經不再是不是一種有意思的表達和記錄方式,而是幻化成了每週一次的一個課外課程代稱。

另外一個孩子,跟著專業老師學了好幾年,已經掌握了一定繪畫基礎和技巧,被親朋好友定義為會畫畫的孩子。一群孩子提議畫畫,沒有命題,任意發揮。結果,其他孩子早己大筆一揮開始各種創作,他卻遲遲不動筆,後來問到,才知道是沒有規定主題,不知道自己要畫什麼,另一方面,也因為對自己要求頗高,不允許畫得不好,因此思慮過多,猶豫不決,不能輕鬆下筆。

——畫畫在他的概念裡,成了他心裡定義的“特長”,而非能夠愉悅生活的興趣者愛好。

當然,孩子的適應和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孩子過早地學習技法,會受到技法的束縛,或者是心理的束縛,而有的孩子則因為掌握了更為專業的技法,能夠在課餘的時間裡更自信、大膽地畫畫。也有從來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沒有參加過專業的繪畫課程,卻因為興趣和良好的習慣,一直是畫筆不離手的狀態。

木朵的好朋友小雪,沒上過畫畫班,卻是個極愛畫畫的孩子。放學後在畫,出去旅行在畫,吃飯等著上菜的時間也在畫,有點兒空閒的時間都用來畫畫了。自己把家裡的人肖像畫了一遍又畫,堅持畫日記,把自己編的故事畫成繪本。她已經習慣了用畫畫來記錄生活和表達情感,甚至用畫畫增加了一種跟爸爸媽媽溝通的方式。

——畫畫在她的概念裡,是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種習慣,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無論是快樂興奮的時候,還是受挫傷心的時候,都願意把畫畫作為情緒釋放的方式。

不知道爸爸媽媽更喜歡哪一種狀態?

選擇什麼樣的機構或者老師

當然,我理解很多爸爸媽媽覺得自己不會畫畫,不懂得怎麼引導孩子,或者沒有那麼多時間進行陪伴。這種情況下,如果仍舊希望給孩子營造藝術氛圍,創造畫畫的機會,讓孩子瞭解更多的藝術常識,並不排斥可以尋找適合的機構。尤其是在孩子對畫畫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同時對繪畫的知識或者技巧表現出極強的求知欲望,家長不能滿足時。

“學”畫畫,我把“學”加上引號,其實是想強調,針對前面提到的較小年齡段的孩子,我認為的合適的機構,真正提供的應該是一種互動遊戲式的課程,而非機械學習技法的課程。也就是說,孩子們在這樣的機構裡學畫畫,更多的是在進行一種用繪畫、雕塑或者手工等方式作為工具的遊戲。

那麼具體來說怎麼考量呢?

1.引導孩子怎麼觀察和思考

授課的老師不是“教”會孩子怎麼畫畫,簡單直接地傳授技法。而是有意識地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指導孩子觀察、思考和表現。

2.帶孩子系統接觸和認識藝術發展歷史的特點,嘗試不同的原材料和繪畫風格

讓孩子瞭解美術史的背景和各大流派,鼓勵孩子天馬行空的創作,自由地發揮,而非千篇一律的模仿。

3.對孩子的作品有多樣化預期和評價方法

不追求產出所謂像樣兒的“作品”讓孩子和家長借此炫耀,而是關注孩子創作的過程,耐心傾聽孩子對於自己創作的“故事”的理解,珍視孩子作品中的天真和不完美。對於作品的評價,不是畫得好不好,像不像,而是能夠發現孩子的性格和繪畫特點,有針對性地鼓勵、啟發和引導。

每一個機構都會有自己宣導的理念,當然,也會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有各種妥協。所以家長在選擇機構以及與授課老師溝通的時候,不妨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注重過程而非結果,這會讓老師更輕鬆地進行教學。

經歷過這個階段之後,往上一個年齡段,或者已經擁有良好繪畫習慣和繪畫理解能力的稍大的孩子,就可以系統地尋找更為專業的繪畫機構學習不同的繪畫門類以及技法,從素描到色彩,逐步接觸水彩、油畫、雕塑、插畫等。

怎麼引導孩子畫畫?

木朵算是愛畫畫的孩子,7歲多,已經用了好幾個最大號的塑膠箱子來存放她的“大作”。我們經常一起畫畫,我讓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隨便用我的顏料,雖然有時候也會偶爾心疼我的水彩顏料被她當成油畫各種塗抹。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會隨時走到畫桌前畫兩筆,想畫的時候就不停地畫,不想畫的時候也會停上一個階段,但之後再畫,就能發現她有不一樣的突破和理解。上學了,她在學校跟著美術老師上藝術課,老師不講技法,但會給他們講梵古、康定斯基、達芬奇,讓他們嘗試體會這些人的風格。她放學了,就會跟我侃侃而談。

畫畫在她的概念裡,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就是最自然不過的小遊戲,畫畫的時候她覺得特別放鬆開心。我很羡慕她,不管什麼時候,拿起畫筆,就無比自信和篤定。

我理解很多父母並不在家裡畫畫,但一樣有美好的願望和想法,希望陪伴孩子,可真正陪伴的時候又覺得無計可施,倍受打擊。我想,那可能是因為沒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把本來好玩的事情弄的不好玩了。在陪木朵畫畫的這些年,我也同樣在一直思考,怎樣的引導是最適合的。

幾條建議,不妨試試看,也許你能發現更多的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1. 給孩子無聊的時間

什麼意思呢?別把孩子的時間排得太滿,給孩子一定的無事可做的時間,才有可能有創作的興趣和機會。要知道,很多歐洲小鎮的普通人都能歌善舞、能寫會畫,有的就是因為冬天太長、適合工作時間太短、人煙稀少、無事可做,這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至少說明任何藝術創作,沒時間不行。

2. 提供豐富的材料和觸手可及的機會

建議在家裡有個專門給孩子畫畫的小畫桌,把常用的畫本、畫紙、畫筆、顏料以及相關輔助工具隨時就位,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不同的畫材,體會不同的繪畫效果。孩子隨時坐下就能畫,比起要準備半天才開始畫要多出很多可能性。外出就餐、聚會或者旅行時,給孩子隨身攜帶簡單的繪畫工具。慢慢形成習慣,畫畫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跟孩子一起看大師的作品

有可能的話,多看真跡和原畫,給孩子講有趣的藝術家和作品背後的故事。藝術史上太多重量級的作品是凝聚了偉大藝術家們一生的探索和摸索,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力量對孩子而言,比他們在拍賣市場的價格更有價值。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也是天生的鑒賞家,TA們對作品的感知能力是成人無法企及的,TA們能夠從大師的作品中受到無限啟發。

4.鼓勵孩子畫頭腦中的事物,臨摹和寫生是輔助方法

儘量鼓勵孩子用自己頭腦中的印象來繪畫,所謂想著畫而非照著畫,你會發現越小的孩子越有自信,你也會發現習慣了這種方法後,TA們觀察的仔細度和記憶、消化能力遠超過成人。當然,臨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臨摹的作品不適合。上一條中提到的大師的作品,是臨摹物件的極好樣本。另外,臨摹的標準不是要臨摹的像,而是要在臨摹的過程中體會原作者的意圖,感受作品本身的意義。寫生同理,走到室外或者大自然,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學習觀察和記錄是繪畫和陪伴的好方法。

5.引導孩子生活中玩兒創意

把畫畫延伸到生活中,而非一定每次畫畫都正襟危坐。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畫畫的方式來玩兒,很多物料也都可以用來玩兒。各種廢舊物品,甚至食物食材,都是可以用來創作。讓生活充滿美和創意才是我們想讓孩子堅持畫畫的最終目標。此部分玩兒法,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速寫本子公號文章:《木朵畫 | 來吧,跟木朵一起玩兒畫畫》。

6.把畫畫當成工具,學習知識的方法

如果把畫畫當成一件神聖的事情,當然會有壓力,但如果把畫畫就當成一種工具,就像學英語就是為了掌握一種生活交流的技能,貌似接受起來就簡單了很多。可以跟孩子一起學古詩,用畫古詩的方式來學,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畫生活日記,畫自編繪本,畫情緒手冊,畫家庭樹,畫旅行手帳,畫畫可以讓很多事情更加有儀式感。

7.給孩子鼓勵和自由,謹慎評價和指導孩子的作品

切忌不用“畫得像”來做誤導,不要在技法上做過多非專業的指導。孩子的畫本來也沒有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畫的標準,一定要充分尊重他們,給他們創作的自由,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是非常值得鼓勵的。評價可以觀察的是否細緻、情感表達方面進行,學會傾聽孩子講述關於作品的靈感和理解。

8.如果可以,請陪TA一起

跟孩子一起畫畫,不管是否有基礎,也許你會發現,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最期待的,父母和孩子也會各自受益。自己要先成為熱愛生活的人,懂得觀察生活的父母,之後才能在陪伴的過程中,影響孩子的同時,從孩子身上獲得靈感,繼而發現更好玩有意思的陪伴方法,如此良性迴圈,孩子會自然而然地跟父母一起提升對生活的認知和審美。

孩子從小畫畫,不是長大非要成為藝術家的。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畫畫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培養了對TA們生活的熱愛。無論TA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是否與繪畫有關,堅持畫畫都會讓TA更加能懂得和創作生活的美好。

其實,這些能力,隨時開始培養都不晚,爸爸媽媽不妨開始試著跟孩子一起畫畫,親子繪畫也是個不錯的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