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製造大省”的戰略抉擇 振興製造業江蘇再出發

面對全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挑戰與機遇,

振興製造業,成為製造業大省江蘇的堅定選擇。

昨天上午,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製造業大會,這是多年來江蘇第一次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專題圍繞製造業發展召開大會。當天下午,省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對剛剛發佈的支持製造業發展兩大檔進行專題解讀。

辯證看待“虛與實”:

不能“自廢武功”

製造業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作為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江蘇從製造業起步,以實體經濟見長,製造業總產值達15.3萬億元,約占全國的1/8、全球的3%左右。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奠定了江蘇經濟大省的地位。可以說,沒有製造業,就沒有江蘇今天的發展局面。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陷入了困境。

一些實業資本流入虛擬經濟領域,出現明顯的“脫實向虛”現象,一些製造企業發展步履維艱、信心動搖,製造業對社會投資的吸引力不斷下降。

“現在講振興製造業,首要的是提振信心、喚醒狀態,既要直面碰到的問題,又要視野開闊些、看得更遠些,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問題的認識上,要有新的視角。”省委書記李強對振興製造業態度堅決,“現在發達國家都從虛擬經濟中回過頭來搞製造業,

如果我們因一時困難就搖擺不定,丟掉發展根基,那就無異於自廢武功”。

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永甯對此深有感觸。從27年前一個投資僅5萬元、7名工人的家庭作坊,到如今成為總資產超50億元、年營業收入超15億元,全球員工2300餘人的國內最大挖掘機專用高壓油缸供應商和全球最大的盾構機高壓油缸供應商,讓他深深領悟到製造業的魅力。

專注製造,雖然未必能帶來像“虛擬經濟”那樣的一時暴利,但卻可以為企業帶來長久的回報,對地方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產生的積極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辯證看待“新與舊”:

不能“顧此失彼”

全省製造業大會強調,要緊緊圍繞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強省目標,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為建設經濟強省提供堅實支撐。

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先進製造業是主幹。江蘇將重點做好兩篇文章:一篇是增量帶動、以“新”促“高”的文章。另一篇是存量提升、推“陳”出“新”的文章。李強特別強調,“一些地方把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對立起來,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可以丟掉傳統製造產業,對傳統製造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重視不夠,對其轉型升級的支持不夠。這種態度是要不得的。”

以“新”促“高”,確實是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重要路徑。創辦於2002年的無錫先導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業績呈現出翻番式增長。公司董事長王燕清坦言,他們的主要做法就是堅持走高端路線:始終把國際一流企業作為競爭對手,從零開始自主研發,在高壓電力電容市場用3年時間把壟斷多年的美國品牌趕出中國市場,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最大的鋰電池設備製造商和國內最大的光伏設備製造商。“可以自豪地說,現在我們的設備比國外進口的還要高端,價格甚至更貴。”

但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江蘇的傳統產業占製造業60%以上,推“陳”出“新”同樣價值非凡。有著70多年傳統製造歷史的徐工集團率先“大象轉身”,建立起自己的物聯網平臺,對全國2萬台機器進行24小時遠端監控和動態管理,為30萬使用者提供智慧升級服務;在已建成的4個大型智慧化製造基地內,智慧製造設備占比達到80%,有效提高了企業的柔性生產製造水準和生產效率……率先嘗到“創新紅利”的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直言:“智慧製造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只有促進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才能在關鍵領域搶佔先機。徐工集團通過發力智慧製造,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型升級。”

辯證看待“兩隻手”:

不能調控缺位

振興製造業,市場是決定性力量;但在製造業面臨較大壓力的當下,政府出手合理調控,亦是當務之急。

省長石泰峰指出,總體上看,當前製造業企業正面臨“速度下滑、增量放緩、效益降低”的困境,投資信心不足,發展動力衰減,迫切需要“扶上馬、送一程”。要設身處地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強化政策創新,豐富政策內容,推動政策集成,支持企業健康發展。

昨天的大會上,發佈了江蘇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以及省政府辦公廳出臺的《關於推進中國製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範建設的實施意見》兩份檔,推出了一系列振興製造業的政策舉措。

省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忠在解析兩份檔時指出,“重在扶持”是檔的最大特色,其中不少扶持政策為省政府正式檔中首次明確。比如,針對企業層面,首次明確了8項獎勵:對省級優秀示範智慧車間、符合條件的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給予獎勵;組織重大技術攻關招標,對中標單位給予不超過1000萬元支持等。而對於蘇南5市,檔還分別明確了各地的產業集群發展重點,力避產業趨同。

重構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製造大省”再出發,期待邁上新高度! 本報記者 杭春燕

創辦於2002年的無錫先導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業績呈現出翻番式增長。公司董事長王燕清坦言,他們的主要做法就是堅持走高端路線:始終把國際一流企業作為競爭對手,從零開始自主研發,在高壓電力電容市場用3年時間把壟斷多年的美國品牌趕出中國市場,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最大的鋰電池設備製造商和國內最大的光伏設備製造商。“可以自豪地說,現在我們的設備比國外進口的還要高端,價格甚至更貴。”

但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江蘇的傳統產業占製造業60%以上,推“陳”出“新”同樣價值非凡。有著70多年傳統製造歷史的徐工集團率先“大象轉身”,建立起自己的物聯網平臺,對全國2萬台機器進行24小時遠端監控和動態管理,為30萬使用者提供智慧升級服務;在已建成的4個大型智慧化製造基地內,智慧製造設備占比達到80%,有效提高了企業的柔性生產製造水準和生產效率……率先嘗到“創新紅利”的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直言:“智慧製造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只有促進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才能在關鍵領域搶佔先機。徐工集團通過發力智慧製造,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型升級。”

辯證看待“兩隻手”:

不能調控缺位

振興製造業,市場是決定性力量;但在製造業面臨較大壓力的當下,政府出手合理調控,亦是當務之急。

省長石泰峰指出,總體上看,當前製造業企業正面臨“速度下滑、增量放緩、效益降低”的困境,投資信心不足,發展動力衰減,迫切需要“扶上馬、送一程”。要設身處地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強化政策創新,豐富政策內容,推動政策集成,支持企業健康發展。

昨天的大會上,發佈了江蘇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以及省政府辦公廳出臺的《關於推進中國製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範建設的實施意見》兩份檔,推出了一系列振興製造業的政策舉措。

省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忠在解析兩份檔時指出,“重在扶持”是檔的最大特色,其中不少扶持政策為省政府正式檔中首次明確。比如,針對企業層面,首次明確了8項獎勵:對省級優秀示範智慧車間、符合條件的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給予獎勵;組織重大技術攻關招標,對中標單位給予不超過1000萬元支持等。而對於蘇南5市,檔還分別明確了各地的產業集群發展重點,力避產業趨同。

重構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製造大省”再出發,期待邁上新高度! 本報記者 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