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底下人不願意全身心跟你幹?心卻不在?員工沒投入工作,是老闆這 4 件事沒做好

蓋洛普公司針對職場投入度的最新調查顯示,2 成的人對所做工作感到相當疏離,且至少 5 成的人也不怎麼投入。這項結果令許多企業領袖備感驚訝,他們認為大家都該在工作上找到重心。

但每個人的動力本就不同,有的人尋覓具啟發性的事物;有的人覺得歸屬感最重要;有的人喜愛不斷挑戰智力、解決問題。因此,對某些人來說,工作僅為了付帳單、旅遊或照顧家庭,不能定義他們的生活。

與其責備重心不在工作的人,設法激勵或改變他們,

不如轉換工作型態,讓工作滿足其需求。丹 ‧ 桂格裡(Dan Gregory)與齊倫 ‧ 費南根在SUCCESS 網站上分享了以下 4 個點子:

1. 設身處地、製造人人有感的口號

許多公司的任務指令落落長,員工根本記不住,更遑論被那些口號啟發。所以,最好將公司的口號改得精簡、好記又有感,可試想,這句話被印在T恤上會有人想穿嗎?如果有人想,可能就成功了。

2. 把失敗變得不可能

要求員工不准失敗,

對不在乎工作的人來說,或許太嚴苛。不如想像員工很懶惰、不願多付出,預先把公司作業模式調整為「不可能失敗」。

雖此做法看似消極,但畢竟縝密設計優於紀律,即便員工出包,系統還是能繼續運作;好的是,如果員工投入程度高,就能替業務加分,也代表公司作業模式是穩固的。

3. 對症下藥,拿員工在乎的事物激勵他們

企業領袖常以為員工的工作動力來自于升遷機會與主管認可,但有些人可能只想好好陪孩子成長,參與小朋友每一場球賽,這時升遷恐怕非其所願。

較好的策略是,提供員工更多彈性時間陪伴家庭,或者加薪讓他們替孩子存大學基金。先瞭解員工需求,才能對症下藥,激勵他們。

4. 仔細觀察蛛絲馬跡

很多人想進 Google 工作,因為 Google 賣的是夢想、極佳的福利。雇主征才時,要仔細思考銷售術,怎麼推銷自家企業,讓人想進公司打拚,平時多觀察蛛絲馬跡,就能發掘員工需求。

好比常秀獎盃、獎狀的人,會看重主管評價與升遷機會;桌上擺有異國照片的人,或許容易被特休假期激勵,

因為他(她)喜歡出國旅遊。如果真不知道員工需求,不妨直接開口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