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宣講家網評論丨當前金融工作三項任務 三個支點 三大機制——學習貫徹落實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

在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進入到“L”型底部,“穩”的局面基本形成,築底企穩的態勢日益明顯的大背景下,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於7月14—1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必須加強党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迴圈、健康發展。本文根據會議精神,結合當前金融運行和工作中的重點問題,並根據我國未來經濟金融的發展方向,提出以“三項任務、三個支點、三大機制”學習會議精神的基本框架。

一、我國金融事業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了重大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五年來,我國在金融產業、金融體系、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突破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金融產業取得了重大發展。2015年,金融增加值達到5.3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8.44%,占比水準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分別高1.5和2.2個百分點),並實現了16%的增長,這一增速是當年GDP增速的2.19倍。2016年,雖然增速和占比有所下降,但增加值規模達到了6.21萬億元,金融業增加值穩居全球第二位,距離美國只相差約3000億美元。

我國的金融體系也在不斷完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三大傳統行業都實現了快速的擴張,

2016年,我國銀行業的存貸款規模分別達到了156萬億元和112萬億元;證券業總資產為5.79萬億元,淨資產為1.64萬億元,淨資本為1.47萬億元;保險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10萬億元,同比增長27.50%。此外,信託、基金、期貨等行業也在快速成長。截至2016年年末,我國信託業管理的信託資產進入到“20萬億時代”,達到20.22萬億元,增速高達24%;而基金業則在公募和私募兩大領域都實現了恢復性發展,擺脫了股市波動給企業和行業發展帶來的影響;而期貨市場則實現了累計成交額超過180萬億元,
累計成交量40億手的良好成績,期貨公司也得了穩定地發展。

金融改革在探索中不斷取得突破,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金融體制改革進行了全面設計規劃,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改革目標。根據三中全會的統一部署,2014年5月,國務院頒佈了“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對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安排;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啟動了現代保險服務改革;2015年4月,國務院批復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的改革總體方案;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了健全機制、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總體上保持了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雙向開放取得新進展,金融監管得到改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增強。

二、以“三項任務”為抓手,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工作

在金融行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也表現出較高的運行風險:銀行表外業務急劇膨脹,資產規模已經超過銀行資產負債表內資產的水準;金融杠杆快速累加,政府、企業、家庭三大資產負債表全面承壓;房地產泡沫壓力仍在積累,整體市場尚處於抑制風險的階段;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出現擾動,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有所波動。因此,必須以“三項任務”為抓手,全面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工作。

第一,服務實體經濟。什麼是實體經濟?能夠滿足社會的最終需求的商品和服務就是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關鍵要做好三個方面:一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生產,強調產出效率的提高和產出品質的提升;二是服務於生產的商品服務與最終需求之間的匹配,即支援有效供給;三是有效鞏固和提升區域的比較優勢,有效形成產業的競爭優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要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準,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堅持品質優先,引導金融業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第二,防控金融風險。中央在用詞上已經有了變化,從“防範”變成了“防控”。顧名思義,“防範”的意思是防備,也即防而有備,以防為主;而“防控”的意思是預防、控制,即防控並重,兼防兼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央對待金融風險的態度明顯強調行動的重要性,要讓監管行動起來,風險預警和處置手段運行起來,市場扭曲和泡沫要消解下去。防控金融風險的關鍵是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會議強調,金融管理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目的是化解金融體系的風險,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調整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因此,深化金融改革要從監管體制、市場機制和產業組織三個層面著手,堅持防風險、提效率、強監管的“三位一體”,協調有序地進行。從防風險的改革來看,要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加強外部市場約束;從提效率的改革來看,要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從強監管的改革出發,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監管資訊共用,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授權地方政府部分監管事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推進金融改革。”

從“三項任務”之間的關係來看,既具有並列的特徵,又彼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邏輯聯繫。從並列的角度講,“三項任務”各自成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追求產出效率和品質,防控金融風險追求底線思維下的風險管理,深化金融改革追求對市場機制的完善和提升;而從邏輯聯繫的角度講,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目的,把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作為核心目標,把深化金融改革作為根本動力,促進經濟與金融良性迴圈。”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既要同時起步,做好“三項任務”,又要重視彼此間的聯繫和呼應,實現協同效應的最大化。

三、堅持“三個支點”,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三個支點”來自于“三項任務”在工作中形成的關鍵節點和核心問題,也即以“三個支點”作為金融工作的基本取向和戰略要求,並構建金融發展和市場運行的“大邏輯”。根據會議精神,將“三個支點”的內容概括為:以收益率作為資源配置的第一選擇,推動經濟去杠杆,減低資產久期。

第一,以收益率作為資源配置的第一選擇。資產回報率由收益率和溢價率構成,收益率是指因為產出擴張而帶來的收益增加,進而形成的收益回報;而溢價率則是因為資產價格上漲而帶來的資產增值,進而形成的溢價回報。收益率和溢價率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收益率的提高是形成溢價率的基礎,而溢價率的上升也會影響收益率的表現。從資產回報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的角度出發,收益率的基礎作用越大,資產市場的穩定性就越好,而如果收益率低於了合理的比例(比如低於了銀行貸款利率或是溢價率的折算值),則會顯著加大資產市場風險,形成較為嚴重的資產泡沫,並導致金融市場機制的扭曲。比如銀行的表外業務以溢價型投資為主,而表內業務則以收益型信貸為主,銀行表外業務的快速增長,說明溢價率與收益率之間的關係被破壞,溢價率與貨幣(流動性)供給更為相關,而不再受到收益率的直接影響。

更重要的是,收益率所對應的是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無論是核算基礎(平均價格核算),還是固定資產折舊等問題,都使得收益率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效率指標和發展評價指標。而溢價率則與資產市場的投資活動緊密相關(無折舊,且邊際價格核算),特別是在無收益溢價的情況下,溢價率則成為資產泡沫和金融“脫實向虛”的重要指標。

在會議的決議裡,強調要創新金融調控思路和方式,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和流動性基本穩定,不斷改善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要優化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和金融機構佈局,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地可持續性,著力強實抑虛。這些都是追求收益率或以收益率作為資源配置第一選擇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第二,推動經濟去杠杆。去杠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明確涉及這一說法,但其指向是生產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減少債務、去杠杆的情況。以經濟去杠杆的表述定調未來五年中國金融改革和市場發展,意義十分巨大。這說明我國將逐步擺脫以“非生產性資產——債務”累加迴圈鏈條的影響,主動剔除貨幣性的資產溢價,重視金融運行效率和成本,推動股權融資和投貸聯動的發展。會議指出,要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把國有企業降杠杆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僵屍企業”工作;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經濟去杠杆,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係。

第三,減低資產久期。減低資產久期有兩個重要涵義:一是將資產的處置管道拓展,持有的靈活性增加,從而使資產在使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資產持有者的久期減低;二是推進金融市場的效率化、品質化進程,優化資產市場結構,將資產品質、資產收益和資產久期統一起來,以品質的提高來提高收益,進而減低久期。作為第一個涵義,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資產的轉換問題,即股轉股、股轉債、債轉債,甚至是債轉股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伴隨著資產轉換應著力做好“持有者風險越來越小,而資產證券品質越來越高”的邏輯鏈條,以確保轉換過程的平穩、可持續。作為第二個涵義,則強調金融市場的效率性改革,讓更加富有效率的中小金融機構和專業化服務機構以更大的範圍和能力參與金融市場,並發揮作用和效力。從“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創新來看,由於受到國際金融市場久期錯位、風險敞口的影響,資產價格的穩定性受到壓力,而我國相應採取的沿線國家資產國內抵(質)押、亞洲債券市場、300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機構沿線國家投資基金等舉措,都是減低資產久期,鼓勵投資者廣泛參與的重要舉措。

會議認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鼓勵發展綠色金融等。通過這些安排,可以把資產久期管理與金融市場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李克強總理指出,“要以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

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問題。由於房地產目前的累積泡沫較多,去杠杆的壓力較大,且資產久期較長,又缺乏有效的可轉換的衍生品(如MBS、CDO等),從而導致房地產市場成為金融改革的壓力所在和風險所在。抑制房地產泡沫,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的政策調控和治理改革的難度巨大。

四、推動“三大機制”建設,助力金融市場沿循效率、平衡、穩定的路徑演進

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迴圈健康發展的進程中,核心是要形成效率提高、風險平衡、市場穩定的演進路徑。而要形成這樣的良性互動關係,則需要針對當前金融市場中的深層次、結構性和系統性問題實施補短板、減層級、降成本的改革。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構建金融穩定發展機制、風險協同監管機制和資金“穿透”機制等三大機制。

第一,金融穩定發展機制。該機制強調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實現金融穩定的基礎,並有序協同推進經濟和金融的良性迴圈發展,實現金融運行與重大專案投資、國家創新體系、金融資產管理和政府政策資源相統一的組織框架。在機構設立上,應構建以國務院主要領導擔任主任,“一行三會”、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共同參與的“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同時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會議指出,要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第二,風險協同監管機制。受到風險的分散性、突發性和耦合性的影響,金融風險監管機制應注重中央與地方的協同,根據風險處置的要求,在堅持中央統一規則的基礎上,以有效處置為第一目標,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監管事權,壓實地方監管責任,加強金融監管問責。會議指出,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

第三,資金“穿透”機制。在金融資金的運行中,利用資管、票據、信託、基金等通道業務,可以形成多個看似獨立的金融網格,在其中,借助擔保、資產證券化、風險對沖等手段和機制形成了看似一個又一個的“無風險”網格個體。但實際上,這些網格卻是金融風險“多米諾骨牌”中的一環,一旦有一個環節(網路)坍塌,將迅速擊穿關聯網格的“無風險”的“面紗”,形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此,要實現以資金來源追溯為核心手段的資金“穿透”機制,打破通道和網路,實現以資金來源為導向的全程統一監管。會議強調,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增強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

當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金融改革與發展任重而道遠。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確保國家金融安全。我們要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做好金融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強化制度建設,提高隊伍素質,促進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金融領域切實得到落實。真正確保國家金融的穩定與安全,更使人民群眾的養老錢、上學錢、看病錢、買房錢等安全花費,真正把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錢袋子管好用好,更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繁榮穩定和國家運行體制的安全。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稿件一經採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徵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我國金融業總體上保持了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雙向開放取得新進展,金融監管得到改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增強。

二、以“三項任務”為抓手,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工作

在金融行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也表現出較高的運行風險:銀行表外業務急劇膨脹,資產規模已經超過銀行資產負債表內資產的水準;金融杠杆快速累加,政府、企業、家庭三大資產負債表全面承壓;房地產泡沫壓力仍在積累,整體市場尚處於抑制風險的階段;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出現擾動,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有所波動。因此,必須以“三項任務”為抓手,全面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工作。

第一,服務實體經濟。什麼是實體經濟?能夠滿足社會的最終需求的商品和服務就是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關鍵要做好三個方面:一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生產,強調產出效率的提高和產出品質的提升;二是服務於生產的商品服務與最終需求之間的匹配,即支援有效供給;三是有效鞏固和提升區域的比較優勢,有效形成產業的競爭優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要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準,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堅持品質優先,引導金融業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第二,防控金融風險。中央在用詞上已經有了變化,從“防範”變成了“防控”。顧名思義,“防範”的意思是防備,也即防而有備,以防為主;而“防控”的意思是預防、控制,即防控並重,兼防兼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央對待金融風險的態度明顯強調行動的重要性,要讓監管行動起來,風險預警和處置手段運行起來,市場扭曲和泡沫要消解下去。防控金融風險的關鍵是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會議強調,金融管理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目的是化解金融體系的風險,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調整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因此,深化金融改革要從監管體制、市場機制和產業組織三個層面著手,堅持防風險、提效率、強監管的“三位一體”,協調有序地進行。從防風險的改革來看,要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加強外部市場約束;從提效率的改革來看,要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從強監管的改革出發,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監管資訊共用,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授權地方政府部分監管事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推進金融改革。”

從“三項任務”之間的關係來看,既具有並列的特徵,又彼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邏輯聯繫。從並列的角度講,“三項任務”各自成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追求產出效率和品質,防控金融風險追求底線思維下的風險管理,深化金融改革追求對市場機制的完善和提升;而從邏輯聯繫的角度講,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目的,把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作為核心目標,把深化金融改革作為根本動力,促進經濟與金融良性迴圈。”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既要同時起步,做好“三項任務”,又要重視彼此間的聯繫和呼應,實現協同效應的最大化。

三、堅持“三個支點”,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三個支點”來自于“三項任務”在工作中形成的關鍵節點和核心問題,也即以“三個支點”作為金融工作的基本取向和戰略要求,並構建金融發展和市場運行的“大邏輯”。根據會議精神,將“三個支點”的內容概括為:以收益率作為資源配置的第一選擇,推動經濟去杠杆,減低資產久期。

第一,以收益率作為資源配置的第一選擇。資產回報率由收益率和溢價率構成,收益率是指因為產出擴張而帶來的收益增加,進而形成的收益回報;而溢價率則是因為資產價格上漲而帶來的資產增值,進而形成的溢價回報。收益率和溢價率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收益率的提高是形成溢價率的基礎,而溢價率的上升也會影響收益率的表現。從資產回報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的角度出發,收益率的基礎作用越大,資產市場的穩定性就越好,而如果收益率低於了合理的比例(比如低於了銀行貸款利率或是溢價率的折算值),則會顯著加大資產市場風險,形成較為嚴重的資產泡沫,並導致金融市場機制的扭曲。比如銀行的表外業務以溢價型投資為主,而表內業務則以收益型信貸為主,銀行表外業務的快速增長,說明溢價率與收益率之間的關係被破壞,溢價率與貨幣(流動性)供給更為相關,而不再受到收益率的直接影響。

更重要的是,收益率所對應的是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無論是核算基礎(平均價格核算),還是固定資產折舊等問題,都使得收益率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效率指標和發展評價指標。而溢價率則與資產市場的投資活動緊密相關(無折舊,且邊際價格核算),特別是在無收益溢價的情況下,溢價率則成為資產泡沫和金融“脫實向虛”的重要指標。

在會議的決議裡,強調要創新金融調控思路和方式,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和流動性基本穩定,不斷改善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要優化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和金融機構佈局,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地可持續性,著力強實抑虛。這些都是追求收益率或以收益率作為資源配置第一選擇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第二,推動經濟去杠杆。去杠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明確涉及這一說法,但其指向是生產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減少債務、去杠杆的情況。以經濟去杠杆的表述定調未來五年中國金融改革和市場發展,意義十分巨大。這說明我國將逐步擺脫以“非生產性資產——債務”累加迴圈鏈條的影響,主動剔除貨幣性的資產溢價,重視金融運行效率和成本,推動股權融資和投貸聯動的發展。會議指出,要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把國有企業降杠杆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僵屍企業”工作;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經濟去杠杆,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係。

第三,減低資產久期。減低資產久期有兩個重要涵義:一是將資產的處置管道拓展,持有的靈活性增加,從而使資產在使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資產持有者的久期減低;二是推進金融市場的效率化、品質化進程,優化資產市場結構,將資產品質、資產收益和資產久期統一起來,以品質的提高來提高收益,進而減低久期。作為第一個涵義,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資產的轉換問題,即股轉股、股轉債、債轉債,甚至是債轉股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伴隨著資產轉換應著力做好“持有者風險越來越小,而資產證券品質越來越高”的邏輯鏈條,以確保轉換過程的平穩、可持續。作為第二個涵義,則強調金融市場的效率性改革,讓更加富有效率的中小金融機構和專業化服務機構以更大的範圍和能力參與金融市場,並發揮作用和效力。從“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創新來看,由於受到國際金融市場久期錯位、風險敞口的影響,資產價格的穩定性受到壓力,而我國相應採取的沿線國家資產國內抵(質)押、亞洲債券市場、300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機構沿線國家投資基金等舉措,都是減低資產久期,鼓勵投資者廣泛參與的重要舉措。

會議認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鼓勵發展綠色金融等。通過這些安排,可以把資產久期管理與金融市場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李克強總理指出,“要以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

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問題。由於房地產目前的累積泡沫較多,去杠杆的壓力較大,且資產久期較長,又缺乏有效的可轉換的衍生品(如MBS、CDO等),從而導致房地產市場成為金融改革的壓力所在和風險所在。抑制房地產泡沫,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的政策調控和治理改革的難度巨大。

四、推動“三大機制”建設,助力金融市場沿循效率、平衡、穩定的路徑演進

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迴圈健康發展的進程中,核心是要形成效率提高、風險平衡、市場穩定的演進路徑。而要形成這樣的良性互動關係,則需要針對當前金融市場中的深層次、結構性和系統性問題實施補短板、減層級、降成本的改革。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構建金融穩定發展機制、風險協同監管機制和資金“穿透”機制等三大機制。

第一,金融穩定發展機制。該機制強調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實現金融穩定的基礎,並有序協同推進經濟和金融的良性迴圈發展,實現金融運行與重大專案投資、國家創新體系、金融資產管理和政府政策資源相統一的組織框架。在機構設立上,應構建以國務院主要領導擔任主任,“一行三會”、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共同參與的“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同時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會議指出,要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第二,風險協同監管機制。受到風險的分散性、突發性和耦合性的影響,金融風險監管機制應注重中央與地方的協同,根據風險處置的要求,在堅持中央統一規則的基礎上,以有效處置為第一目標,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監管事權,壓實地方監管責任,加強金融監管問責。會議指出,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

第三,資金“穿透”機制。在金融資金的運行中,利用資管、票據、信託、基金等通道業務,可以形成多個看似獨立的金融網格,在其中,借助擔保、資產證券化、風險對沖等手段和機制形成了看似一個又一個的“無風險”網格個體。但實際上,這些網格卻是金融風險“多米諾骨牌”中的一環,一旦有一個環節(網路)坍塌,將迅速擊穿關聯網格的“無風險”的“面紗”,形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此,要實現以資金來源追溯為核心手段的資金“穿透”機制,打破通道和網路,實現以資金來源為導向的全程統一監管。會議強調,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增強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

當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金融改革與發展任重而道遠。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確保國家金融安全。我們要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做好金融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強化制度建設,提高隊伍素質,促進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金融領域切實得到落實。真正確保國家金融的穩定與安全,更使人民群眾的養老錢、上學錢、看病錢、買房錢等安全花費,真正把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錢袋子管好用好,更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繁榮穩定和國家運行體制的安全。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稿件一經採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徵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