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中產為什麼越忙越窮,越努力越焦慮?

中國社科院發佈的社會藍皮書顯示,家庭年收入20萬到30萬的中產階層中,

三分之一的家庭每年都會自費出國旅遊,然而,在這些被調查者中,高達六成的人認為自己不屬於中產,甚至“很窮”。

出國“買買買”的是你,叫苦“窮窮窮”的還是你,難道中國的中產階層是“假”的中產?

中國中產階層的“多重焦慮”

讓我們先看兩組資料。

(中國人均GDP水準及增速)

中國城鄉差異大,人均收入沒有準確的資料。以歷年人均GDP為參照物,可以看到,伴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這是“買買買”的底氣。2016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達1.22億人次,蟬聯世界第一,人均花費900美元。有錢才能任性啊。

(近十年來中國通貨膨脹率)

收入增長、生活水準提高是事實,中產階層“叫窮”也並非無病呻吟。雖然人均收入在漲,通貨膨脹卻如同一隻饕餮巨獸,蠶食著增加的收入。上海證券報預測今年的通脹率約為5.5%。也就是說,你的收入必須比去年增加5.5%以上,才能維持原來的購買力。精打細算的上班族,頓時感受到殘酷現實的“滿滿惡意”。

房價的上漲更加直觀。2003-2013年,北上廣深房價平均每年上漲13.1%。

北京的房價,十年間翻了七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翻了三倍,只能“望房興歎”了。

(2003年-2014年,北京房價、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價格指數對比)

“鋼琴課6000元,書法班3000元,英語輔導班1萬元,數學輔導班1萬元,加起來需要4萬元。”一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

在網上曬出了暑假的教育支出。如果普通中產的收入按10萬元算,一個假期的輔導班,就花掉了三分之一。教育/養老支出成為壓垮中產的最後一根稻草。

即使收入增長跑得過通脹,你跑得過人工智慧嗎?這兩天,阿裡巴巴搞了一個大新聞,無人超市開業!機器人搶奪人類工作,正在成為現實。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的飯碗將被機器人搶走。人工智慧放大了中產階層失業的風險。

(阿裡巴巴無人超市)

通貨膨脹讓“支出”增大,失業風險讓“收入”不穩,這就是中國中產總覺得“越忙越窮,越努力越焦慮”的原因。剛剛“富”起來的中國中產,正面臨房子、教育、養老等“多重焦慮”,亟需尋求工資收入之外的財富增值方法。

如何讓財富增值?

第一要求穩,幻想著“一夜暴富”,換來的往往是“一夜返貧”。外部環境壓力大,財富積累不易,中產階層不能冒險。

第二要長遠,沒有長遠的規劃,結果只能是,年輕時“風光無限”,年老後“窮困潦倒”。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中產階層應該將財富規劃得更長遠,以保障退休後的生活品質。

“中長期+穩健”的投資方式,無疑是化解中產階層“焦慮”的最佳選擇。

然而,遺憾的是,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儲蓄、銀行理財、股市、房子等投資方式,要麼收益太低,要麼風險太大,要麼流動性太差,難以滿足中產階級“中長期穩健”的財富增值需求。

拿什麼來“拯救”你?脆弱的中產。

投資組合理論的美國實踐

穩健收益、分散風險的“中長期穩健”投資,看似簡單,實則困難。

正如每個人都知道“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卻很少有人懂的:怎麼選結實的籃子,如何挑新鮮的雞蛋。

其實,早在1952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科維茨(Markowitz)就給出了答案——基於資產配置的投資組合理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科維茨)

該理論提出,要以投資組合的方式,探索收益與風險的平衡點。核心觀點是,踩准經濟趨勢,準確配置大類資產(股票、債券、房地產、商品等)。以中國為例,根據近年來的經濟趨勢,2015年配置股票,2016年配置房產,就能完勝市場。

美國迅速發展的資本市場,為馬科維茨的思想提供了實踐的沃土。近年來,投資組合理論的碩果之一,便是基金組合(FOF)。

所謂的基金組合,顧名思義,就是把幾個基金組合在一起。當然,組合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背後有先進的資產配置理念、精密的基金篩選方法和科學的組合邏輯。

舉例來說,面對同樣的原材料、調味料,普通人只能做出家常菜,米其林三星大廚卻能做出頂級美味。原因在於,他們擅長配比食材、懂得拿捏火候,這就是“組合”的力量。

因為風險低、收益高,FOF受到美國中產階級的追捧。與1995年相比,共同基金資產只增長了4.8倍,FOF資產增長高達205倍!截止2016 年,FOF 資產管理規模達到 18703億美元,已成為美國主流的投資方式。

(1995年-2016年,FOF規模及占共同基金比例)

基金組合的中國“本土化創新”

基金組合這麼好,中國為什麼不學習借鑒一下呢?遺憾的是,由於立法遲緩,由於相關法規尚不完善,國內公募市場還沒有FOF產品。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基金組合還是一個新事物,但有一個人卻已獨自在中國探索、踐行了10年之久。

他就是眾祿金融董事長、薛掌櫃創始人薛峰,中國“基金組合服務”之父。

翻開薛峰的履歷,仿佛看到了中國基金行業的發展史:

上世紀90年代初,薛峰成為中國第一批證券從業人士,穿上了“紅馬甲“。入行的時間,恰比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張晚了一年。

從業26年,薛峰先後創辦國內首個”網上基金超市”——基金買賣網,眾祿金融成為國內唯一專業基金銷售服務試點機構、唯一一家參與法規制定的協力廠商基金銷售機構、首批獨立基金銷售機構……

因為走在了探索中國專業基金銷售服務模式的前列,2015年,薛峰帶領的眾祿金融,成為第一家掛牌新三板的協力廠商基金銷售機構,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薛峰的領先,更體現在對基金組合的探索上。早在2006年,薛峰就從美國引入資產配置理念,成立了國內首個基金組合研究院。次年推出國內首款基金組合服務。

可惜,與美國相比,中國資本市場不成熟,投資者散戶情緒化嚴重,易受政策影響。照搬源自美國的資產配置理論,只會“水土不服”。豐富的從業經驗告訴薛峰,只有不斷進行“本土化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

歷時十年,薛峰和眾祿金融團隊,精研資產配置理論,深耕中國資本市場,先後對基金組合服務進行四次反覆運算,於2017年正式推出了第五代基金組合服務——薛掌櫃。

“中產財富焦慮”的

最佳解決方案

人各有異,人各有需。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商店很難買到稱心的衣服,在服裝店就不同了,因為有專業的裁縫量體裁衣,能夠定制到最適合自己的服裝。

如果將基金市場比作服裝市場,那麼,薛掌櫃是專業裁縫,而非售貨員;基金組合服務是定制服裝,而非成衣。

只有個性化、定制化的“中長期穩健”理財服務,才是解決“中產財富焦慮”的最佳方案。

薛掌櫃的理財收益怎麼樣?還是要拿真實資料說話。2007年至2016年,上證指數、滬深300年化收益率僅為1.34%、4.82%,而同期,薛掌櫃基金組合服務10年平均年化收益率11.3%。如果堅持中長期投資,意味著你的資產10年翻3翻。

更出人意料的是,當其他平臺都想盡可能多地拔消費者的“羊毛”,薛掌櫃卻打破行業規則,首創“不達超額收益,不收任何服務費”模式,如果達不到服務費起征點(即客戶的年化收益率達不到7%-9%),不收取任何服務費。讓投資者先賺錢,既體現了薛掌櫃的信心與底氣,也主動將自己與投資者“捆綁”在一起,互惠共贏,共同進退。

此外,薛掌櫃專家團隊會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即時優化調整基金種類、風格及比例,分散風險,從而確保投資者抵禦市場波動,實現穩健收益。

經歷美國市場的淬煉洗禮,再加上中國本土化的創新,第五代基金組合服務薛掌櫃,確實為中國中產階層化解財富焦慮,提供了一個上佳的選擇。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社會快速變革,每個人被挾持得無法動彈,想攀爬,卻止於原地。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發達的資本市場,為每個人創造財富,提供新的可能。

在這個時代,有人因變化而焦慮、為舊時代的逝去痛心,有人因變化而期待、為新時代的到來興奮。

你想做哪一個?

幻想著“一夜暴富”,換來的往往是“一夜返貧”。外部環境壓力大,財富積累不易,中產階層不能冒險。

第二要長遠,沒有長遠的規劃,結果只能是,年輕時“風光無限”,年老後“窮困潦倒”。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中產階層應該將財富規劃得更長遠,以保障退休後的生活品質。

“中長期+穩健”的投資方式,無疑是化解中產階層“焦慮”的最佳選擇。

然而,遺憾的是,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儲蓄、銀行理財、股市、房子等投資方式,要麼收益太低,要麼風險太大,要麼流動性太差,難以滿足中產階級“中長期穩健”的財富增值需求。

拿什麼來“拯救”你?脆弱的中產。

投資組合理論的美國實踐

穩健收益、分散風險的“中長期穩健”投資,看似簡單,實則困難。

正如每個人都知道“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卻很少有人懂的:怎麼選結實的籃子,如何挑新鮮的雞蛋。

其實,早在1952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科維茨(Markowitz)就給出了答案——基於資產配置的投資組合理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科維茨)

該理論提出,要以投資組合的方式,探索收益與風險的平衡點。核心觀點是,踩准經濟趨勢,準確配置大類資產(股票、債券、房地產、商品等)。以中國為例,根據近年來的經濟趨勢,2015年配置股票,2016年配置房產,就能完勝市場。

美國迅速發展的資本市場,為馬科維茨的思想提供了實踐的沃土。近年來,投資組合理論的碩果之一,便是基金組合(FOF)。

所謂的基金組合,顧名思義,就是把幾個基金組合在一起。當然,組合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背後有先進的資產配置理念、精密的基金篩選方法和科學的組合邏輯。

舉例來說,面對同樣的原材料、調味料,普通人只能做出家常菜,米其林三星大廚卻能做出頂級美味。原因在於,他們擅長配比食材、懂得拿捏火候,這就是“組合”的力量。

因為風險低、收益高,FOF受到美國中產階級的追捧。與1995年相比,共同基金資產只增長了4.8倍,FOF資產增長高達205倍!截止2016 年,FOF 資產管理規模達到 18703億美元,已成為美國主流的投資方式。

(1995年-2016年,FOF規模及占共同基金比例)

基金組合的中國“本土化創新”

基金組合這麼好,中國為什麼不學習借鑒一下呢?遺憾的是,由於立法遲緩,由於相關法規尚不完善,國內公募市場還沒有FOF產品。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基金組合還是一個新事物,但有一個人卻已獨自在中國探索、踐行了10年之久。

他就是眾祿金融董事長、薛掌櫃創始人薛峰,中國“基金組合服務”之父。

翻開薛峰的履歷,仿佛看到了中國基金行業的發展史:

上世紀90年代初,薛峰成為中國第一批證券從業人士,穿上了“紅馬甲“。入行的時間,恰比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張晚了一年。

從業26年,薛峰先後創辦國內首個”網上基金超市”——基金買賣網,眾祿金融成為國內唯一專業基金銷售服務試點機構、唯一一家參與法規制定的協力廠商基金銷售機構、首批獨立基金銷售機構……

因為走在了探索中國專業基金銷售服務模式的前列,2015年,薛峰帶領的眾祿金融,成為第一家掛牌新三板的協力廠商基金銷售機構,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薛峰的領先,更體現在對基金組合的探索上。早在2006年,薛峰就從美國引入資產配置理念,成立了國內首個基金組合研究院。次年推出國內首款基金組合服務。

可惜,與美國相比,中國資本市場不成熟,投資者散戶情緒化嚴重,易受政策影響。照搬源自美國的資產配置理論,只會“水土不服”。豐富的從業經驗告訴薛峰,只有不斷進行“本土化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

歷時十年,薛峰和眾祿金融團隊,精研資產配置理論,深耕中國資本市場,先後對基金組合服務進行四次反覆運算,於2017年正式推出了第五代基金組合服務——薛掌櫃。

“中產財富焦慮”的

最佳解決方案

人各有異,人各有需。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商店很難買到稱心的衣服,在服裝店就不同了,因為有專業的裁縫量體裁衣,能夠定制到最適合自己的服裝。

如果將基金市場比作服裝市場,那麼,薛掌櫃是專業裁縫,而非售貨員;基金組合服務是定制服裝,而非成衣。

只有個性化、定制化的“中長期穩健”理財服務,才是解決“中產財富焦慮”的最佳方案。

薛掌櫃的理財收益怎麼樣?還是要拿真實資料說話。2007年至2016年,上證指數、滬深300年化收益率僅為1.34%、4.82%,而同期,薛掌櫃基金組合服務10年平均年化收益率11.3%。如果堅持中長期投資,意味著你的資產10年翻3翻。

更出人意料的是,當其他平臺都想盡可能多地拔消費者的“羊毛”,薛掌櫃卻打破行業規則,首創“不達超額收益,不收任何服務費”模式,如果達不到服務費起征點(即客戶的年化收益率達不到7%-9%),不收取任何服務費。讓投資者先賺錢,既體現了薛掌櫃的信心與底氣,也主動將自己與投資者“捆綁”在一起,互惠共贏,共同進退。

此外,薛掌櫃專家團隊會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即時優化調整基金種類、風格及比例,分散風險,從而確保投資者抵禦市場波動,實現穩健收益。

經歷美國市場的淬煉洗禮,再加上中國本土化的創新,第五代基金組合服務薛掌櫃,確實為中國中產階層化解財富焦慮,提供了一個上佳的選擇。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社會快速變革,每個人被挾持得無法動彈,想攀爬,卻止於原地。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發達的資本市場,為每個人創造財富,提供新的可能。

在這個時代,有人因變化而焦慮、為舊時代的逝去痛心,有人因變化而期待、為新時代的到來興奮。

你想做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