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仁義之師打仗一定會勝利嗎?看完他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宋襄公是個資質平平的人,宋國的實力也不強大,可是成為霸主的誘惑實在太大了。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三年春季,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他事先末徵求齊國、楚國的意見,自作主張擬了一份秋季在宋國會合諸侯,

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並把時間定在當年秋季。楚成王和齊孝公兩人對宋襄公的這種做法很不滿意,心裡卻不痛快。但礙於情面,還是簽了字。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

宋襄公以為自己可以當盟主,結果呢?不僅沒有當上,人還被楚國捉了過去,後來楚國覺得他沒啥用,又放了。

從那時起,宋襄公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於楚國兵強馬壯,也沒什麼辦法出氣。後來。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

出出胸中惡氣。過了不久。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宋襄公認為是個機會,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出兵伐鄭。鄭文公知道消息後,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應來救援鄭國。

楚成王沒直接去救鄭國,卻統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宋襄公這下慌了手腳,顧不上攻打鄭國,帶領宋軍星夜往國內趕。待宋軍在漲水邊紮好營盤,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宋襄公卻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可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並繡有 "仁義"二字。要用 "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們。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定能取勝。"宋襄公卻指著戰車上的 "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麼仁義之師?”等到楚軍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佈陣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說:"趁楚軍還亂哄哄地佈陣,我們發動衝鋒,尚可取勝。"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麼淨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沖了過來。宋軍看到楚軍兇猛膽都嚇破了,掉頭便逃。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還沒來得及沖向前去,便被楚軍圍住,腿上還中了一箭。幸虧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救出他來。等他出來逃命,宋軍已早逃散,糧草,兵車金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杆 "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

宋國的百姓們對宋襄公都罵不絕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義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他身邊的將士們聽了,都在心中暗罵宋襄公。三天后,宋襄公也就去世了。

我們發動衝鋒,尚可取勝。"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麼淨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沖了過來。宋軍看到楚軍兇猛膽都嚇破了,掉頭便逃。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還沒來得及沖向前去,便被楚軍圍住,腿上還中了一箭。幸虧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救出他來。等他出來逃命,宋軍已早逃散,糧草,兵車金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杆 "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

宋國的百姓們對宋襄公都罵不絕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義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他身邊的將士們聽了,都在心中暗罵宋襄公。三天后,宋襄公也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