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老式自行車到共用單車 80後修車21年見證自行車王國變遷

今日,在成都龍潭工業園區的一處庫房裡,整齊地擺放著上千輛共用單車。

仔細一看,其中有一些車負著傷。修車師傅周映全和同事身著藍色帶反光條的背心,仔細查看著每輛車的傷勢,裝上新的座墊鈴鐺,重新調校,跪地擦拭……他熟練地處理著單車的每一道傷,最快幾分鐘就能讓它們煥然新生。很難想像,出生於1980年的周映全修車已經整整21年了。在自行車風靡全國的1997年,他就在上海組裝起了人生的第一輛自行車。21年來,他親眼見證了中國自行車文化的起起伏伏。

1990's

老式自行車被賽車打敗

他是國營單位的臨時工

中國是公認的“自行車王國”,一個西方舶來物曾是年輕人婚娶夢想“三轉一響”中的大件高檔物件之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受國人歡迎、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莫過於經濟而便捷的自行車了。

在1997年之前,出生在四川省射洪縣農村的周映全對自行車的概念就是:郵遞員騎著綠色的28圈,挨家挨戶送郵件。他沒想到,從那一年開始,自己會和自行車結下不解之緣。

1997年,在上海永久自行車廠上班的堂哥回鄉了。聽了堂哥的介紹,初中文化的周映全想著只有幹點技術活才能儘快掙錢,便跟著去上海打工。在這個國營單位裡,他是一個合同工,

夢想著有朝一日憑藉自己的技術轉為正式工人。

在師傅手把手教導培訓後,周映全以速度快、誤差小的優勢,成功躋身編圈流水線。老式自行車前圈32,後圈28,他順利地做了1個半月,直到代加工的賽車零部件大量出現。賽車是36的圈,花型不一樣,編錯一個地方,

整個圈就不能用。而他,不幸出錯了。

“你們就是什麼都不上心”,師傅這句嚴苛的話深深刺傷了周映全,也給他的職業生涯印上了烙印,“就沖這句話,只要給我一個自行車維修平臺,我就絕對做到最好,證明給師傅看。”

那時機動車少,上班族都騎自行車,周映全每天組裝一兩百台車,維修四五十輛車,工作量雖大,一點都不感覺累。他一干就是4年,400多元的月工資卻越來越不夠用了。

隨著賽車、輕便車大量佔領市場,對老式自行車形成衝擊,自行車廠的經營性質也從國營變為私營,生意也越來越不景氣。2001年,周映全選擇了回四川。

2000's

電動自行車開始流行

他自己開了維修鋪子

在上海,周映全學會了組裝維修自行車的手藝,回四川以後該在哪裡一展拳腳呢?一位老鄉告訴他,去德陽吧,那裡有個二重廠,工人多,自行車也多。2001年,他便去德陽二重廠附近租了個小鋪面修自行車。那時手頭寬裕的人都騎賽車,輕便自行車也很普遍。

周映全自己當了老闆,便大大縮短了自己的工作時間,每天工作七八小時,修二三十輛車,能掙一兩百元。這樣輕鬆安逸的生活過了幾年後,周映全結婚生子,也把自己的維修鋪面搬到了愛人的家鄉安嶽縣。

他記得,在成都,2005年左右,電動自行車就很普遍了;在安嶽,電動自行車的大量出現,則推遲到了2009年。維修電動車的收入占了總收入的2/3,每天維修的自行車只有十來輛,成為次要收入。

周映全毫不擔心這種變化,因為在兩年前的2007年,他專門到成都新北社區向親戚學習了電動自行車的維修技術,在其指導下鍛煉了一個星期。那時的電動自行車與自行車有很多共同之處,坐墊、輪圈、把手都一樣,增加的是電瓶和線路。控制器電子板、電機、電磁場……周映全對電動自行車的零件如數家珍,還給電動自行車安裝過GPS。

雖然每天最高收入能達到300元,周映全要算計水電的成本,還要擔心下一次房租會不會再漲。

2016年

共用單車進入成都

他成了“互聯網+”公司的運維

周映全非常關注自行車行業的發展,2016年上半年,就通過新聞瞭解到上海出現了一種新的自行車形式——共用單車。

機會出現在2016年11月,隨著第一輛共用單車在成都投放,這種新的互聯網+交通方式市場爭奪激烈。而靈活方便、低碳環保,幾乎人人都會騎車的成都很快接受了共用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接駁地鐵公交,解決“最後一公里”。

作為資深的自行車維修師傅,周映全被朋友推薦給一家共用單車企業——1步單車。“上午接到電話,下午就來成都面試了”,進公司工作穩定有保障,還能從事老本行,他絲毫沒有猶豫。組裝GPS、腳踏、把手,一般需要十幾分鐘,他七八分鐘就搞定了。因而,憑藉著豐富的從業經歷和熟練的實際操作,周映全順利入選。

進入新的角色,他不再叫修車師傅,而是運維人員。他所在的運維團隊有60人,其中30人曾是專業的修車師傅,其他人也經過培訓能在現場進行換配件等簡單維修。他們要保證損壞的車輛在48小時內重新投用。共用單車的維修讓周映全學會了一項新的技能——維修藍牙鎖。只要不是主機板問題,他就可以通過儀器檢測,經過升級處理或重新連接藍牙,排除藍牙鎖的故障。

除了維修,運維團隊還要負責車輛的調度,根據後臺資料資訊,把車從使用頻率低的地方運到頻率高的地方,以及尋找GPS信號消失了的車輛。

運維人員的工資有五六千元,加班有加班費,還有五險一金,這樣的待遇讓周映全感到非常滿意。“綠色低碳,還能鍛煉身體”,他很看好共用單車的前景,希望自己能長久幹下去。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嚴丹 攝影記者 王勤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丨江亞玲

隨著賽車、輕便車大量佔領市場,對老式自行車形成衝擊,自行車廠的經營性質也從國營變為私營,生意也越來越不景氣。2001年,周映全選擇了回四川。

2000's

電動自行車開始流行

他自己開了維修鋪子

在上海,周映全學會了組裝維修自行車的手藝,回四川以後該在哪裡一展拳腳呢?一位老鄉告訴他,去德陽吧,那裡有個二重廠,工人多,自行車也多。2001年,他便去德陽二重廠附近租了個小鋪面修自行車。那時手頭寬裕的人都騎賽車,輕便自行車也很普遍。

周映全自己當了老闆,便大大縮短了自己的工作時間,每天工作七八小時,修二三十輛車,能掙一兩百元。這樣輕鬆安逸的生活過了幾年後,周映全結婚生子,也把自己的維修鋪面搬到了愛人的家鄉安嶽縣。

他記得,在成都,2005年左右,電動自行車就很普遍了;在安嶽,電動自行車的大量出現,則推遲到了2009年。維修電動車的收入占了總收入的2/3,每天維修的自行車只有十來輛,成為次要收入。

周映全毫不擔心這種變化,因為在兩年前的2007年,他專門到成都新北社區向親戚學習了電動自行車的維修技術,在其指導下鍛煉了一個星期。那時的電動自行車與自行車有很多共同之處,坐墊、輪圈、把手都一樣,增加的是電瓶和線路。控制器電子板、電機、電磁場……周映全對電動自行車的零件如數家珍,還給電動自行車安裝過GPS。

雖然每天最高收入能達到300元,周映全要算計水電的成本,還要擔心下一次房租會不會再漲。

2016年

共用單車進入成都

他成了“互聯網+”公司的運維

周映全非常關注自行車行業的發展,2016年上半年,就通過新聞瞭解到上海出現了一種新的自行車形式——共用單車。

機會出現在2016年11月,隨著第一輛共用單車在成都投放,這種新的互聯網+交通方式市場爭奪激烈。而靈活方便、低碳環保,幾乎人人都會騎車的成都很快接受了共用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接駁地鐵公交,解決“最後一公里”。

作為資深的自行車維修師傅,周映全被朋友推薦給一家共用單車企業——1步單車。“上午接到電話,下午就來成都面試了”,進公司工作穩定有保障,還能從事老本行,他絲毫沒有猶豫。組裝GPS、腳踏、把手,一般需要十幾分鐘,他七八分鐘就搞定了。因而,憑藉著豐富的從業經歷和熟練的實際操作,周映全順利入選。

進入新的角色,他不再叫修車師傅,而是運維人員。他所在的運維團隊有60人,其中30人曾是專業的修車師傅,其他人也經過培訓能在現場進行換配件等簡單維修。他們要保證損壞的車輛在48小時內重新投用。共用單車的維修讓周映全學會了一項新的技能——維修藍牙鎖。只要不是主機板問題,他就可以通過儀器檢測,經過升級處理或重新連接藍牙,排除藍牙鎖的故障。

除了維修,運維團隊還要負責車輛的調度,根據後臺資料資訊,把車從使用頻率低的地方運到頻率高的地方,以及尋找GPS信號消失了的車輛。

運維人員的工資有五六千元,加班有加班費,還有五險一金,這樣的待遇讓周映全感到非常滿意。“綠色低碳,還能鍛煉身體”,他很看好共用單車的前景,希望自己能長久幹下去。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嚴丹 攝影記者 王勤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丨江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