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江蘇濱海,一座與《水滸傳》有著不解之緣的縣城

(原創)作者:于博寧

《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偉大的豐碑。

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近期,有關專家研究發現,宋江的重要原型是元末明初領導鹽民起義的張士誠,籍貫江蘇的施耐庵(1296—1730)作為元末明初的文人,曾擔任過張士誠的高級幕僚,對淮北鹽民起義十分熟悉,他在創作《水滸傳》時就在宋江身上投射了大量張士誠的影子,將大量沿海鹽民起義的素材寫進了《水滸傳》。

歷史溯源,據《元史·董摶霄傳》記載:十四年,除水軍都萬戶,俄陛樞密院判官,從丞相脫脫征高郵,分戌鹽城。興化賊巢在大縱,德勝兩湖間,凡十有二,悉剿平之,即其地築芙蓉寨,賊入輒迷故道,盡殺之,自是不復敢犯。賊恃習水,渡淮北據安東州。摶霄招善水戰者五百人與賊戰安東之大湖,大敗之,遂複安東。十六年,剿平北沙、廟灣、沙浦等寨,尋進兵泗州,不利,賊乘勝東下,

斷我軍糧道,乃回軍屯北沙,糧且絕,與賊死戰凡七晝夜,賊敗走,奪賊船七十餘乃得渡淮,保泗州。此段《元史》記載的是張士誠領導的一支起義軍在沿海沙浦等要寨和元朝廷部隊激戰最後失敗一事。

《濱海縣誌》上也有記載,所說的“大縱、德勝兩湖間”12個水寨,

只有位置無寨名。沙浦與北沙、廟灣組成互為照應聯絡的3個寨,又地處鹽民起義軍水寨中最東側的一個,為起義軍堅持到最後從海上攻打海州的一個水寨。北沙、廟灣雖然近海,但不在海上,沙浦則是地處大海之中的沙島,至明清時還被稱作“沙浦港”,最偏僻、最可守、最易儲糧、存鹽,也是最適宜保存實力的根據地。無論大縱、德勝,還是北沙、廟灣皆無可比擬。北沙歷史上歸阜東,
雖與沙浦為同縣地,但元代的北沙、廟灣已與陸地相連,唯有沙浦,孤懸海中,易守難攻,最符合組織水軍從海上進攻海州和山東的出發地條件,成為《水滸傳》作者筆下水泊梁山的背景原型。如今的沙浦是濱海縣東坎鎮的一個行政村。

史上真正的宋江,

也跟濱海有緣。《宋史》記載,宋江為“淮南盜”,於西元1119年在黃河以北一帶起義,一路南下,攻打淮陽軍,接著佔據楚州,所以說,濱海一帶海域在南宋期間,曾經是宋江的領地。西元1121年,宋江率部從楚州向海州進發,乘船路過濱海海域到達海州灣,宋江劫得大船十多艘,屯兵於海上,面對海州知州張叔夜的小股官兵挑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料卻中了張叔夜誘敵之計,當伏兵四起、戰船被燒時,隊伍鬥志頓消,隊形立散,宋江眼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不得不接受招安。

隊伍鬥志頓消,隊形立散,宋江眼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不得不接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