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鹽城有一“海上布達拉宮”—開山島,知道的很少!

作者:王海 文

“波浪看如倒,蓬萊望若林”。在灌河入海口主航道南側,

距陳家港海岸7.5公里、灌河口外9.5公里處,有一座海上小島,外形呈饅頭狀,海撥36.4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島東80米處有硯臺石,西200米處有大獅、小獅二礁和船山。全島由黑褐色的岸石組成,怪石嶙峋,陡峭險峻,兀踞於海天之間,隱現于煙波浩淼之中。島上山石壁壘,房屋層疊,隔海遠眺像布達拉官,被人們譽為蘇北“海上布達拉宮”、“蓬萊仙島”。

傳說歸傳說,其實開山島是由大自然的造化而形成的。黃河由北向南改道,黃河水帶來了大量泥沙,逐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沖積平原,海岸不斷東移。據史科記載:北宋時,海口在今阜甯縣北沙附近;到南宋時,海口在今響水縣雲梯關附近;至明萬曆六年(西元1578年),海口已延伸到今七套以東。

萬曆十九年,海口到了十套附近。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海口已至新淤尖以下;清道光年間,現孤懸灌河口海中的開山島,落潮時已與大陸連成一片;清咸豐五年,黃河改道北歸後泥沙聚減,海岸不斷被海潮侵蝕,尤以廢黃河口北的響水縣為最,海進陸退則“桑田”又變為“滄海”,灌河口的開山島已遠離海岸線7.5公里,重新淪為海中的孤島。

開山島歷來為國防戰略要地、黃海前哨,雖屬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入海口,地勢險要一直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9年,侵華日軍就是以此為跳板攻佔灌河南岸,地理位置對於海防國防十分重要。解放後,約一個連隊的解放軍曾多年駐守海島。

島上建有營房、餐廳、會堂、辦公室等六七十間,山腳下水淺處建有小型水電站,山頂還建有藍球場,1986年3月,駐守開山島的部隊撤編後,開山島被列為一類民兵哨所移交地言方。“開山島夫妻哨”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從1986年7月15日起,為國守島三十年,是中宣部授予的第10個全國“時代楷模”。30年來,王繼才夫婦抱定“守島就是守家、國安才能家寧”的堅定信念,歷盡艱辛、排除萬難,堅守方寸孤島、為國守護海疆,
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祖國海防事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後獲得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全國十大海洋人物”等榮譽稱號。“ 開山島夫妻哨”事蹟經《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宣傳後,迎來全國各地遊客前往觀摩探訪。

開山島不僅是軍事要地,也是理想的旅遊去處。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雄偉磅礡的氣勢,巍峨壯麗的風采,吸引著眾多遊人前來觀潮、海釣、避暑,尤其是它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是遊人在大海中觀賞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歷代墨客騷人常慕名登臨且多有吟詠:“開山島小島山開”“灌河潮高☆禁☆潮河灌”等回文詩句是它的真實寫照。宋著名詩人、書畫家米芾有《蝶戀花》作如下詠歎: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廣寒宮闕人間世,靄靄春和生海市,整載三山,頃刻隨艙至。

清末本地名詩人曹西園把開山美景列為灌河八景之一,命名為《開山雲岫》,有詩雲:

雲岫蒼茫聳髺鬟,灌河東去是開山。

浮沉欲共潮消漲,水陸都通客往還。

谷口時收船幾隻,岩頭暫構屋三間。

黃河賴爾途遷遷,海上群生利害關。

登島舉目遠眺,只見水天一色,海鷗翔集,追逐點點白帆,令人心曠神怡。漫步海島山徑,只聽濤聲陣陣欲摧島,海風習習催人醨,如置身世外桃源和蓬萊仙境。

開山島不僅是軍事要地,也是理想的旅遊去處。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雄偉磅礡的氣勢,巍峨壯麗的風采,吸引著眾多遊人前來觀潮、海釣、避暑,尤其是它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是遊人在大海中觀賞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歷代墨客騷人常慕名登臨且多有吟詠:“開山島小島山開”“灌河潮高☆禁☆潮河灌”等回文詩句是它的真實寫照。宋著名詩人、書畫家米芾有《蝶戀花》作如下詠歎: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廣寒宮闕人間世,靄靄春和生海市,整載三山,頃刻隨艙至。

清末本地名詩人曹西園把開山美景列為灌河八景之一,命名為《開山雲岫》,有詩雲:

雲岫蒼茫聳髺鬟,灌河東去是開山。

浮沉欲共潮消漲,水陸都通客往還。

谷口時收船幾隻,岩頭暫構屋三間。

黃河賴爾途遷遷,海上群生利害關。

登島舉目遠眺,只見水天一色,海鷗翔集,追逐點點白帆,令人心曠神怡。漫步海島山徑,只聽濤聲陣陣欲摧島,海風習習催人醨,如置身世外桃源和蓬萊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