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時隔15年劉若英再回烏鎮,懷念曾經好久不見

回到烏鎮。

是的,我回來了,好久不見。

不見,不見得是不想念。你們的惦念,其實我都知道。

第一次來烏鎮是2001年的冬天,當時快過年了,特別特別冷,我們來為《似水年華》勘景,對烏鎮的第一印象是——淳樸、寧靜,

甚至有點原始。我當時剛去過威尼斯,我覺得烏鎮就像是一個小的威尼斯一樣,生活跟水有那麽緊密的聯繫,洗衣服在裡頭,喝水煮飯也從這裡面來,家家戶戶都不用關門,晚上八九點都睡了。來到烏鎮這樣一個充滿歷史和故事的地方,所有關於我自己的經歷都變得那麽短,那麽渺小。

導演當時就想,一定要依照這個景來寫一個故事,可沒想到這故事這麽長,

直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都成為故事中的人。

距離和烏鎮的第一次見面,已經十五、六年了,日子不短。這次回來,車快開到烏鎮的時候,我看到高速公路上“烏鎮”和“桐鄉”兩個指示牌,很多回憶在那一瞬間都回來了,歷歷在目。其實本來並沒有預設什麽心情,

就覺得像是來看老朋友,但是看到路牌的那一刻還是激動得哭出來了,不知道這算不算近鄉情怯。

他們說,你現在擁有很多。可是,回憶無關於你此刻擁有什麽,回憶是獨立在那裡的,並不是說你現在擁有了什麽,回憶就不重要了,現在擁有的東西是以後的回憶。我不能說人生絕對公平,但他也沒有殘忍到全部拿走,至少還有回憶。

再回來烏鎮,這裡不太一樣了,

變得更有規模、更國際化,她的發展超過很多人的預期。她的變遷與成長是沒有跟文化脫離的,像是烏鎮大劇院、木心美術館、還有水劇場……我一看到我就很想來唱,很想來演,我相信不管是以怎樣的方式,我跟烏鎮的緣分一直在繼續著。

對於我這樣的“初代烏鎮遊客”而言,

最最開心看到的還是烏鎮淳樸的東西依然在,古跡保留得還是那麽完好,街道甚至比之前更乾淨了,烏鎮的特色和那種獨一無二的吸引人的氛圍並沒有因為她的發展而流失掉。記得那天我問:“烏鎮什麽時候是淡季?”得到的回答是——“只有你們的淡季,烏鎮是沒有淡季的。”哈哈,當時來拍《似水年華》的時候真的沒想過她會變成這樣子,我也算是見證烏鎮發展的一群人中的一個吧,
但她也看著我們慢慢老去。

烏鎮的十年跟女人的十年是一樣的,女人的十年跟男人的十年是不一樣的,女人的十年她可以經歷很多事情,她可以經歷結婚生子,她可以經歷年華老去。對我而言,以前覺得很重要的事情,現在沒有覺得那麽重要了,以前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可能現在覺得蠻重要的。

以前有些東西,好像一定要有一個說法。現在覺得人活到這個歲數,越來越能夠瞭解,沒有那麽多過不去的事,如果往後十年再看現在,這些東西又更加的輕描淡寫。人與人之間的分分合合是很自然的事情,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分開,或者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合在一起,我跟烏鎮就是這樣。人要活得夠老,活得夠久,才會有這些感覺,才會有老朋友,有回憶。

這些年我沒有再代言烏鎮,但這個地方跟我的情感很像是過去的戀人,有些戀人即便沒有在一起,可是曾經有的情感是一直在那裡的,不會變,在這裡留下的美好是不會變的,尤其是我每次看到你們因為我來這裡,每一年的聚會,每一次跟我說的話,我覺得我再回到這裡,能讓你們知道其實我也都還在,你們也都還在,我真的想給你們一個驚喜。當我回到這裡的時候,我希望你能感覺到,這就是你們認識的劉若英,這就是你們認識的烏鎮,這就是你們自己。

希望看到這些文字的你,也能有屬於你的遇見,以及,再遇見。

以前有些東西,好像一定要有一個說法。現在覺得人活到這個歲數,越來越能夠瞭解,沒有那麽多過不去的事,如果往後十年再看現在,這些東西又更加的輕描淡寫。人與人之間的分分合合是很自然的事情,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分開,或者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合在一起,我跟烏鎮就是這樣。人要活得夠老,活得夠久,才會有這些感覺,才會有老朋友,有回憶。

這些年我沒有再代言烏鎮,但這個地方跟我的情感很像是過去的戀人,有些戀人即便沒有在一起,可是曾經有的情感是一直在那裡的,不會變,在這裡留下的美好是不會變的,尤其是我每次看到你們因為我來這裡,每一年的聚會,每一次跟我說的話,我覺得我再回到這裡,能讓你們知道其實我也都還在,你們也都還在,我真的想給你們一個驚喜。當我回到這裡的時候,我希望你能感覺到,這就是你們認識的劉若英,這就是你們認識的烏鎮,這就是你們自己。

希望看到這些文字的你,也能有屬於你的遇見,以及,再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