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潘霜喜 少林金剛八式 傳統武術格鬥實戰威力驚人!

少林金剛八式——潘霜喜少林金剛八式之降龍掌精解少林金剛八式之降龍掌少林金剛八式之丹鳳掌金剛八式之伏虎拳少林金剛八式之穿捶少林金剛八式之野馬掌少林金剛八式之分心掌八式之炮捶少林金剛八式之雙推掌少林金剛八式之分心掌少林金剛八式

一、修身——少林金剛八式概述

天地人為三才,人居其中,修身之本在於養浩然正氣,養明明之德。

經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此為內聖,

修身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為外王。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修身不單指身體的修煉,其根本則為修養,養浩然正氣,養明明之德。立身處世,即為修身之本;厚德載物,則為修身之道。

通過少林金剛八式的練習可錘煉人之正氣,以禪宗般若智慧開悟世俗塵緣中的品德心。禪武雙修,在動中參悟修身動禪之“金剛真經”。金剛八式為少林寺高僧強健筋骨、磨煉超凡意志力的功力性拳術,

亦稱功法練習。因其練功時均是一動作左右式重複練習,故非有持之以恆、滴水穿石之精神不能悟得禪緣。拳論: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練習傳統功夫不能有投機取巧之想法,一步一個腳印,容不得半點虛假。今天,在市場經濟強烈的衝擊下,能下一番工夫練習傳統功夫者,的確不多。傳統功夫的練習,最為關鍵的是思想品德的修煉,是做人處世恒久心與寬宏高尚心性的修煉。

少林金剛八式由八個動作組成,一降龍、二伏虎、三穿捶、四丹鳳掌、五野馬掌、六分心掌、七炮捶、八雙推掌,練功時以左右式反復練習為主。其動作風格講究大開大合、直來直去,外主剛猛、內示安逸,氣勢磅礴、勁力迅猛,表現了古黃河流域中原人淳樸豪放的人文性格。功法練習路線以進退來回一條線為主,有拳打臥牛之地的優勢。步法以提腳鉤踢、跺腳震步、碾步闖勁為主要表現形式,

行拳時上下相隨,伸縮開合,發放縱橫交錯的陰陽合勁。

二、大象無形——金剛八式勁道

大象無形,善抱者不脫;無為而為,隨勢而變。

拳諺講:鐵不煉不能成鋼,力不練則不能成勁。如何把周身之僵橫拙力打造成剛柔互濟之活勁,

不單要下一番苦工夫練習,更重要的是把功夫的修煉融入生活之中,循序漸進,功到自然成。切忌“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之一時興起的功夫衝動熱。

少林金剛八式的勁力練習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勁,即顯於外的剛勁,爆發力極強的崩勁,此為三分柔七分剛。第二階段是暗勁,即隱於無形的短促內勁,也稱寸勁,能于無意間發放身體各個部位方向的寸勁,此為四分柔六分剛。第三階段是化勁,即變勁,圓滑滾動的活勁,大象無形,無形無法,隨勢而變,此為五分柔五分剛,即拳論曰:五陰五陽為妙手是也。

明勁的練習講究動作的連貫性與節奏感,是在功法練習一段時期以後的勁力遞增期,練習明勁功夫者與未曾練習過傳統功夫者所習練的僵勁有本質的區別。長久習練僵勁,對於筋骨肌肉有嚴重的創傷性,久則氣滯血淤。須知明勁的練習是依照傳承的功法而習練的,功法的編排均是以伸縮開合、畫圓螺旋為主要運動形式,有利於經絡的暢通。持之以恆練習,下一階段便是暗勁。

暗勁的練習講究動作的斜推勁,如推土機的短促前推勁,進退、進退,意在從各個角度搶攻對方的中線。前腳踩踏後腳蹬地,前手銼後手鉤,邁步如鐵犁,出手似耕地。這種勁力隱藏於動作的虛實變化之中,故稱暗勁。

化勁的練習是功夫練至高境界的無為態,亦是剛柔並濟的活勁,剛則是意志力堅剛而恒久,柔則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大象無形,不拘於形式的束縛,心中有便是最真。拳論:拳到無意方為真,萬變不離其中。以中為核心,以陰陽平衡為中。

金剛八式勁道的核心要素是杠杆勁、彈簧勁與纏絲勁三種勁力相輔相成,組合運用。

杠杆勁則是運用上下的、左右的或前後的相合勁,即局部的與整體的交叉合勁來破壞對方的平衡,如鉤提、掛摔、提打等。

彈簧勁是通過身法與四肢在伸縮、進退、開合中的爆發彈勁。實用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多用於近距離接觸對方時發放的短勁。

纏絲勁是順勢借力之勁,有順纏、逆纏、大纏、小纏之分。以逸待勞、引進落空,表現了纏絲勁以巧勝拙的智慧運動。

在每一動作中均能反映出三種勁力的個異性與共存性,若練習單一的勁力則犯了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錯誤。杠杆勁中含有纏絲勁,纏絲勁中含有彈簧勁。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拳論: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方為懂勁。若杠杆勁與纏絲勁組合,沒有了彈簧勁則失去了短促的暗勁。若杠杆勁與彈簧勁組合,沒有了纏絲勁則缺少了四兩撥千斤的化勁。若纏絲勁與彈簧勁組合,沒有了杠杆勁則缺少了大開大合的明勁。因此勁道的使用,貴在柔化,如江河之水,隨勢而變。

在遠距離攻擊時使用大開大合的明勁,近距離時使用短促強悍的暗勁,雙方聽勁時則使用纏絲柔軟的化勁。凡此皆在意,不可著相。勁道的練習與應用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把握時間尋找最佳的位置攻擊對方。時間是勁道的速度,空間是勁道的位置。大象無形、上善若水,把練習的速度放慢,無限地擴展勁道的空間,便是修身養生之本。

三、金剛八式功法練習擷英

剛柔曲直、縱橫捭闔、起落進退、收如貓伏、縱如虎放、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則是修習金剛八式的不變法門。

少林金剛八式之降龍掌精解

少林金剛八式是高僧釋德根(1914~1963年)所傳,由八個招式組成,動作雄壯有力,迅猛剽悍,如雷霆萬鈞,勢不可擋,講究氣發力發、手隨聲發。其演練要求是直來直去、大開大合、外形剛猛、內主安逸。據拳譜記載,金剛八式分別是一降龍、二伏虎、三分心掌、四穿捶、五蓋捶、六野馬掌、七捧肘推山、八單鳳掌。為了弘揚金剛八式,筆者將降龍掌的練習與應用做一介紹,供愛好者參考。 一、練習方法 成虛步看掌式,前臂微屈探掌而出,後掌防護於肋部,目視正前方(圖1)。左掌變勾手拉至胸前,右掌由內向外翻轉,向前穿出與左掌背相合,同時上身前傾,右腳提起高不過膝(圖2)。速以右腳踏地落步,同時左掌下拉至肋部,右掌由外向內翻轉,成螺旋勁向前方打出(圖3)。再右掌變勾手拉至胸前,與左掌背相合,上身前傾,提左腳(圖4),速以左腳踏地落步,同時右手下拉,左掌以螺旋勁向前打出(圖5)。如此反復練習,來回打成一條線。

要點:以後腳尖蹬地發勁,隨肩胯調動傳勁於手腳,踏地即擊掌,打出降龍掌的霹靂勁。 二、技術分解

降龍掌的前後勾手主要用於抓捋對方,起防守作用。前後手相合,顧打合一,形成向前探擊的螺旋勁。前腳踏地主要用於踏擊對方脛骨、腳背或直踏對方中門,貼身靠打。實戰技擊千變萬化,故應用降龍掌時應因勢利導,隨機應變。 三、輔助練習

為了增強降龍掌的實用性,可以配合練習打沙袋、擊木樁。練習打沙袋、擊木樁時,要先做熱身活動,如做俯臥撐、降龍掌單操練習等,使身體各部得到放鬆,以免貼樁抖勁時挫傷筋骨。 下面介紹降龍掌抖勁練習,成實戰戒備式,前掌心向上與胸平,後手防護於肋部,目視前方(圖6)。抖胯送肩,勁達掌根(圖7),打出即收回。如此反復練習,左右式動作相同。 要點:後腳尖蹬地,發勁於刹那間。 四、實踐應用 1.防短刀搶攻擊面:對方手持短刀欲刺我腹部(圖8),我觀其肩臂一聳,速以後手抓捋對方肘臂(圖9),同時出降龍掌重擊對方面門(圖10)。 要點:眼毒膽壯,進步貼身,捋打合一。 2.防短棍搶攻擊面:對方手持短棍欲劈擊我頭部(圖11),我觀其肩動,趁棍起未落之際速進步,以前手抓捋對方持棍手臂的肘部(圖12),同時以後掌施螺旋勁直擊對方面門(圖13)。 要點:眼隨手走、手隨足落,智勇合一,攻敵於不備。 3.防抓胸擊面:對方以單手緊抓我胸部,欲施暴行(圖14),我觀其眼神,趁其不備,速以左手下捋其右手(圖15),進步出掌,直擊對方面門(圖16)。 要點:捋手即進步,以螺旋抖勁直擊面門。 4.防抓肩頂膝擊面:對方以兩手抓我雙肩,欲以膝蓋頂擊我腹部(圖17),我順其來勢,以後手捋壓對方大腿(圖18),速進步,以降龍掌順勢擊打對方面門(圖19)。 要點:進步貼身,不待對方頂膝之勁%

少林金剛八式之降龍掌

降龍掌為金剛八式之開山式,其動作勁力迅猛,勢巧架大。震腳發勁,形似金剛羅漢;縮身變勁,意如神仙下凡。剛柔並濟、形神兼備。因練習與實用時氣勢石旁礴,勁力縱橫,有降龍除魔之勢,故名降龍掌。

“降龍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氣功內丹術中講,龍指心火,虎指腎水。謂以真意(元神之用)使心火下降而濟腎水,腎水上潤以制心火,則水火交☆禁☆合無間,性情自伏而助丹成。《性命圭旨全書》:“降之者,制其心中真火。”“伏之者,伏身中真水。”

在金剛八式中,降龍掌與伏虎拳的勁力走向呈陰陽相對之勢,上下對應,消長互濟。拳諺:降龍伏虎逞剛強,手打起落人難防。腳打踩意不空,消息全憑後腳蹬。說明降龍掌與伏虎拳的勁道練習,均是發放一身之整體合力。降龍掌的主要勁力是以前掌發放向前下方的搓擦斜勁為主,其整體的合勁突出在一個點上,若干個點形成的集中力便是降龍掌之整勁。在勁力的走向上講究邁步斜行了,起腳踩步,以步法的斜行線,使前腿向外側擠勁。手法的搓擦勁是雙手離心後形成的短疾暗勁。

降龍掌勁力的關鍵是前腳落步必踏腳踩步,後腳蹬地必隨身而變,身法正反旋轉必保持中線垂正。如此虛實分明,使周身氣血暢通,打拳時動作不敢有一絲怠慢,心亦不敢有一絲疏忽。此于修身之道,內則強魂魄精神,外則實筋骨皮肉。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2;圖2為側面)。

吸氣,雙手掌由兩腿外側緩緩抬起成捋手式,同時雙膝微屈,以右腿丁步式,目視左手前方(圖3)。上動不停,右腳震步成虛步式,左前撐右手防守,目視左手虎口(圖4)。此又稱三體式,即上中下三路虛實分明,虛則為柔,實則為剛。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實存體作為利用物,虛體才是真正的用處。

二、左降龍掌式

接上式,吸氣,左腳向左側方邁步一腳寬,隨即右腳蹬地前跟成丁步式,同時雙手順時針畫圓置於右側胸肋前,成防守式,提胯收腹,身法右旋,目視正前方(圖5)。

呼氣,右腳迅速向右側方斜踏步,腳外緣著力,同時右手從左手掌背上,向前下方發力,身法炸開,勢如降龍除魔,重心在右腿,左手防護於右肋部,目視右掌虎口(圖6)。

三、右降龍掌式

接上式,吸氣,右腳向右側方邁一步(一腳寬),隨即左腳前跟,成丁步式,左手帶右手逆時針畫圓成防守式置於胸肋前,目視右手前方(圖7)。

呼氣,右腳向左側前方踏步,同時左手從右手掌背向前發力,勁至掌根,目視左手虎口(圖8)。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9、10)。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金剛八式之伏虎拳

伏虎拳,伏則為按,有伏虎之意;練功發勁時按手式與挑拳式形成上下相爭之力,結合身法之變化一按一挑,升降協調,近則伏按,遠則挑掀;因跺腳發力,伏按挑拳時有伏虎擒龍之勢,故名伏虎拳。

在練習伏虎拳時務須做到松肩沉肘,開胯松膝,力求一個松字。松于上則為寬心順氣,松於下則為圓襠固精。少林拳針對松的練習講究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即每一動作都是由松至圓而至方,曲則為圓,直則為方。做到外圓內方,動作螺旋運轉時為圓,瞬間發力時則為方。在螺旋運動的動作中為曲,曲而不曲謂之直,由圓形的運動而產生的勁力為直。在瞬間發勁的動作中為曲,直而不直謂之曲,發放短促的彈崩勁後為曲。如此鬆緊自如,曲直有方,大方無偶,辯證地認識曲直與圓方之間的巧妙變化。在圓轉之中練松,使體內之氣血隨動作的伸縮變化而暢通於經絡之中,以此開九竅升清降濁,宣腠理調和營衛。

練拳術之本意是為修身,修身之本在於養浩然正氣,正氣源於經絡暢,經絡暢則臟腑和,臟腑和則氣血通。長久耍拳身體之氣血陰陽平衡,浩然之氣則自正也。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右手從大腿外側抬起,左手掌心向上收於腰部,同時左腳成丁步式,目視右手虎口(圖2)。

接上式,呼氣,右腳跺腳震步,左腿伸出成虛步式,同時左手掌前撐,右掌置於肋部,目視左手虎口。身體重心在右腿,左腿與左手上下在一垂線,形成上中下與手眼身三路相合的三齊式(三體式)(圖3)。

二、右伏虎拳

接上式,吸氣,左腳向左側方邁步一腳寬,後腳緊隨身法的變化而前跟,腳尖點也成虛步式,同時雙手順時針畫圓置於胸肋部,肩胯交叉相合,身法緊縮,重心在左腿,目視側前方(圖4)。

呼氣,右腳向側前方踏腳震步,後腳蹬地,左手下按,右手之挑拳隨身法的斜闖勁而上挑,目視右拳(圖5)。

三、左伏虎拳

接上式,吸氣,右腳向左側方邁步一腳寬,左腳隨即前跟步,成丁步式,雙手逆時針在胸前畫圓,肩胯帶脊柱交叉相合,身法縮合(圖6)。

呼氣,左腳向側前方踏腳震步,左右手上下發力,以後腳之蹬勁帶身法向側前方發力,形成整體的挑勁,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手拳前方(圖7)。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隨即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挑拳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穿捶

穿捶是練習以捶帶身、碾步闖勁、身捶相合之渾厚勁為主的功法動作。因其勁力的運行路線是以前手所畫之圓圈為空間,速以後手之中平拳帶身法從前手所劃之圈中穿過,故名穿捶。

穿捶的勁力猶如少林大槍之中平槍,以捶代搶,左右式的畫圓即是攔拿之式,穿捶便是紮槍。如此大槍不離懷,槍中有捶,捶中有槍,身如抖杆,進退縮展,剛柔並濟。

少林六合大槍是歷代習武之人所需掌握的超長器械(長4.2米),練習與使用時要求知行合一。六合大槍之攔拿紮與穿捶的勁力有異曲同工之妙,練習時務做到拳即是槍、身即是杆、拳槍合一之意境。

穿捶的功架以低步大馬為主,通過震腳挪步來變換身法之左右式。轉換的過程是六合,發勁的瞬間是三齊。六合即肩與胯相合、肘與膝相合、手與腳相合,心與意相合、意與氣相合、氣與勁相合。六合的實用方法在於圓通,在轉的過程中上升則為螺旋式上升,形成向上的飄浮勁;向下則為螺旋式下降,形成向下的沉墜勁。三齊即手、眼、腳三點一線(上下之垂線),上下一體形成進退自如的闖勁,即斜向下的碾搓勁。

拳諺:寧挨一摔,不挨一闖。闖勁是一種極具震撼力的衝撞勁,穿捶的闖勁是手臂外側與前腿內側相合的剪刀勁結合身法前沖的靠撞勁,貼地前滑形成的強悍整勁。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左腳向側前方開一大步(寬於弓式,重心在後腿,勢沉勁縮,目視正前方(圖2)。

呼氣,右手後拉,左手前沖形成無堅不摧的崩彈勁,重心在前腿,由體至面至線最後到點,整體的勁力凝聚于左拳,目視左拳前方,此無極生太極式(圖3)。

二、右穿捶式

接上式,吸氣,收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同時左拳逆時針畫圓拉於胸前,右拳抱於腰間,身法成六合式,保持中心線中正,重心在左腿,目視正前方(圖4)。

上動不停,呼氣,左拳向後拉力,右拳向則穿插,同時右腳向前方上大馬步,闖步發勁,上下相合,三齊在一垂線上,重心在前腿,肩背部的前後勁炸開傳至於右拳,目視右拳前方(圖5)。

三、左穿捶式

接上式,吸氣,收右腳于左腳前同時震步發力,勁力上浮,以手帶身,右拳順時針畫圓一圈隨身法變化收於胸前,周身放鬆,肩胯交叉相合,後腳尖蹬地,目視正前方(圖6)。

呼氣,右手向後拉力,左手隨步法之貼地前滑勁而前闖,目視左拳前方(圖7)。

前後勁分開,有向四周外炸的感覺。拳諺講:無極而太極,太極而八極。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穿捶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丹鳳掌

丹鳳掌,又稱搬箏式,即雙手陰陽翻轉如搬箏換位之式。練習時以步帶身,勁力斜闖結合雙手纏絲勁上下交錯,發放螺旋交叉的杠杆勁。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禽經》:“鸞,首翼赤曰丹鳳。”丹鳳掌取其動作舒展大方,動靜和諧,故名丹鳳掌。

丹鳳掌的勁力走向貴在伸縮開合,下盤功架縮時呈陀螺之旋轉,腳後跟的自轉帶動身法公轉,肩胯折疊相合。上盤展胸翻背,沉肩墜肘,項豎身正,頭頂與腳心保持在一垂線上,胸中一團和氣。此即氣沉丹田、虛靈頂勁之真意。

雙手的陰陽翻轉是在順逆纏絲勁的基礎上而運轉的,單手的轉與其對應腳的轉是相應的。掌心為陰,掌背為陽;腳內側為陰,腳外側為陽。當左手掌心向下時相對的左腳內側朝前,此為上下一體皆屬於陰。當右手掌背向下時相對應的右腳外緣朝前,此為上下一體皆屬於陽。在身法團縮時屬陰,勢則為沉;身法伸張時屬陽,勢則為浮。如此身法的左右式變化是陰陽消長、陰陽對立、陰陽轉換、陰陽互根的和諧運動。

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無極,即有生無,無生有。動則分陰陽,靜則合無極。以心意合於肢體,即心意誠於中,肢體行於外。形簡而意繁,勢小而勁多。拳論: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一貫者,即是道。道謂之陰陽平衡,萬法皆不離道,況拳術功夫一道亦為非常之道。動靜、剛柔、虛實、陰陽,此拳術之八綱,以應進退、左右、中定之五步,總合於十三式,凡此皆守中合一之道。故經曰:天得—以清,地得—以寧,神得—以靈,穀得—以盈,萬物得—以生。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左腳向側前方開一大步(寬於肩)呈大馬步式,同時右手舉於頭頂百會穴,左手防護於胸肋部呈打虎式,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前方(圖2)。

呼氣,身法下沉勁力向側前方斜闖,同時右手下按、左手上托,形成上下相搓的合勁,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手掌前方。此無極生太極式(圖3)。

二、右丹鳳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右腳尖點地微向前蹬,同時左手掌以小指為軸帶動身法逆時針畫圓一周收於胸前,右手置於左腿外側呈交叉合勁式,收腹提胯,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前方(圖4)。

上動不停。呼氣,右腳蹬地以腳外緣向前方鏟地發勁,左腳有前蹬之式,同時左手下按、右手上托,借身法前闖勁結合手臂的纏絲勁與杠杆勁形成短促激進的暗勁,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三、左丹鳳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右腳于左腳前,震步發力,同時右手掌以小指為軸帶動身法順時針劃圓一周收於胸前,左手置於右腿外側呈交叉合勁式,左右膝關節屈膝不可成直角,身法縮合,上下一體,胸中一團和氣,重心在右腿,目視左掌前方(圖6)。

上動不停。呼氣,左腳向側前方斜鏟勁至腳外緣,同時右手掌向下伏按、左手掌斜向上推託,如此勁力四貫,縱橫交錯,猶如霸王搬箏之手到擒來,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掌前方(圖7)。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八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翻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野馬掌

野馬掌是以練習側面的斜推勁為主,動作雄壯有力,起腿鉤腳,落步鏟腿,晃膀發力,勁至梢節。因其勁力迅猛淩厲勢如野馬賓士,故名野馬掌。

野馬掌的勁力以沉墜勁為主要表現形式,在向側前方發勁時帶有下沉的架勢。拳架的沉穩全取決於重心的垂正,重心是依靠前後、左右、上下六面之勁而維繫其中正平衡。在人體六個面均有其平衡的中點,六個點依其相對應的角度而連線,構成內空外圓的活體太極圓。圓如滾珠、圓如皮球、圓如彈簧球、圓如鋼球。如此則正反、順逆、大小均依據中正為法則。由小至大,由少至多,由正及反,由順至逆,由強至弱。凡此皆屬道之動。道之動是指和自然方向相反的軌跡“有無”或“強弱”,道之用是指自然方向的軌跡“有無”或“弱強”。不論是軌跡道之動還是軌跡道之用,都是人的心法走過的軌跡。“天人合一”即是指這兩種軌跡的完美契合。故經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向發展,是自然規律的運動;顯示柔弱,是自然規律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而有形則產生於無形。)

大道至簡,拳術之修為貴在中和。以武入道,在中和之理中悟道,曉得正反順逆均取法於陰陽,在拳術之初是為無極,動則生太極。知此有無相生之道,便能悟得形簡意繁、式少勁多的少林拳派功夫之真諦。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雙腿屈膝,邁左腳開步,腳尖點地,成丁步式,重心在右腿,雙手置於胸前——防守式,目視側前方(圖2)。

呼氣,身法下沉,勁力向側前方斜闖,後腳蹬地,有前沖之意,同時雙手掌心向前、虎口相對向側前方發勁,前手的勁向前推,後手的勁向下沉,重心在左腿,目視雙手掌前方,此無極生太極式(圖3)。

二、右野馬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身法隨步法之旋轉而內裹,雙手逆時針畫圓於胸腹前,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前方(圖4)。

上動不停,呼氣,後腳蹬地直接上步,勁達右腳外緣,有斜鏟之意,雙手虎口相對,力達掌根,整體之勁力下沉,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三、左野馬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屈膝提胯,身法呈弓形,旋轉相合,雙手順時針畫圓於胸腹前,左腳尖自轉,保持右腳之湧泉穴與頭頂之百會穴在一垂線上,目視左肩前方(圖6)。

上動不停,呼氣,身法前栽,步法斜鏟,意注丹田,雙手從小腹丹田處向側前方發勁,重心在右腿,目視左掌前方(圖7)。

此即拳諺中所講,“極柔弱而後極堅剛,極緩慢而後極迅猛”。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分心掌八式之炮捶

分心掌是以練習左右之橫勁與上下之豎勁的蓋砸橫掃勁力的功法動作,因動作的運行路線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的四面勁力,有開肩展背之效,故名分心掌。

分心掌的橫勁與豎勁兩者交替互變,橫以濟豎,豎以濟橫。豎者,肩至足底作一垂線;橫者,兩背及手外側作一橫線。以身而論,則豎者自腋至兩肩井穴;橫者,自六腑轉於脊骨背也。自襠至足底,自膝至於臀,是以腿而言之也。拳論曰:來脈轉關,圓轉周折。便是橫豎交叉,開合相宜勁力的練習。關者,隘也。來脈轉關之本意是通過動作的開合圓轉運動,來達到通經脈中的俞穴,起到活氣血調陰陽的內壯強身之效。

武術中有開四關的功夫,上則為兩肩,下則為兩胯,上下對應共稱四關。肩開則勁能傳於掌,胯開則勁能傳於足。肩部之肩井穴有抽風祛寒、活血通經之功;胯部之環跳穴有祛寒逐瘀、通達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之功。俞穴是一個點,通過上下點的疏通來完成一條線的暢通,線則為經絡,每一經絡均有其相應的臟腑。五臟與六腑表裡互應,構成十二經絡相合。這就形成點、線、面、體與穴位、經絡、臟腑、三焦包膜的整體氣血循環鏈。氣乃無形之體,無形之氣可生有形之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行拳走架,伸縮開合,纏繞擰轉,開關轉樞,即是以開通氣血之關隘要穴為根本。開肩必練四面大勁,開胯必練提襠屈膝。以身法之圓轉周折開心脈之氣血暢通,如此則身心相合,此為練習分心掌之本意。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同時開左腳間距寬於肩,以左腳尖點地內旋,身法下沉,同時雙手抱於對側膀臂。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2)。

呼氣,以左腳尖為螺旋點,身法旋轉,螺旋式上升(保持脊柱與四肢的中正平衡),雙臂騰展,開胸撕背,勁至雙手掌背,目視左手前方(圖3)。

二、右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暗藏鉤腿式)震步置於右腿前,隨即身法左轉,雙手交叉式置於胸腹前,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4)。

呼氣,右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同時雙手掌自下而上向雙肩側下方發勁,有蓋砸之勢,勁至掌背,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上動不停,吸氣,提左腳震步,以右腳尖為支點帶身法螺旋下沉,雙手交叉自然抱於對側膀臂,收腹提襠,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6)。

呼氣,身法抖動瞬間發勁至雙膀臂,肩背部肌肉有撕裂感為佳,目視右手掌(圖7)。

三、左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右腳于左腿前,落腳震步,身法右轉,雙手交叉置於胸腹前,右腳前蹬,重心在右腿,保持左肩與右腿在一垂線上,目視左肩側前方(圖8)。

呼氣,左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隨即雙手掌背由下至上畫一立圓至頂點時向下發劈蓋之勁,沉肩墜肘,勁至掌背,目視左手掌前方(圖9)。

吸氣,提右腳震步,雙手交叉互抱對側膀臂,隨身法下沉而螺旋沉墜,左腳尖為旋轉點,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10)。

呼氣,身法瞬間抖顫,有卷炮爆炸之勢,勁力外炸,目視左手側前方(圖11)。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 遍為佳。

四、收式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12、13)。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炮捶亦稱蓋捶,是以身法帶手法、使用拳背發放斜向下的蓋壓勁為主,因其勁力是從懷中爆發而出的爆炸勁,又有窩裡炮一說,故名炮捶。 炮捶的勁力是典型的螺旋杠杆勁,通過身法的沉降起浮、伸縮開合,佐以步法的點蹬扣擺,使整體之勁力聚于手法,形成了踏腳蹬地、蓋捶壓頂、勢不可擋的炮彈勁。 炮勁是諸多拳系中共稱之勁道,因勁力的發放是以縮合松柔為前提,反之開放爆炸便是炮勁的發放。拳諺“握拳如卷餅”就是講的縮合勁,如同紙卷之鞭炮,卷得越緊炸得越響。這是針對局部爆炸勁的比喻。炮勁的攻擊價值則取決於它的遠距離攻擊優勢,洞察秋毫,尋機而發,在瞬息萬變的實戰中做到聲東擊西,指上打下。 少林拳勁力的變化異常巧妙,學武術練功夫並非一味地苦練一招一式,高層次的功夫是智慧的修煉。練功夫即是修身,修身之道如同良醫之治病,望聞問切,四診八綱,治病求本,遵循天人合一之自然規律。然庸醫之治病只治其標,不分表裡虛實,如治熱證純用寒涼之濟,不知五行生克、臟腑相生之理,害人最深。 庸醫之治病如同武夫之呆練花法虛架一般,視精深之拳理於不顧,至老死亦難窺武學大道之門徑。武醫同源,勁道的變化玄機均不出動靜、虛實、剛柔、陰陽之理,要八綱互參,做到周身無處不是勁,周身處處皆虛實,才是真正的變勁之道。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落于原地,左腳成丁步式,同時雙手置於右肋部,目視左肩側前方(圖2)。 上動不停,呼氣,右手下壓於胸前,左手從右手前穿過,右手與左手形成前後勁的分力,同時左腳前戳點地成虛步式,重心在右腿,目視左掌虎口(圖3)。

二、右炮捶式 接上式,吸氣,左腳向左側方邁一步(一腳寬),右腳隨之前跟,收胯屈膝,身形如伏貓狀,同時左手下壓,右手以下栽拳發力,膀臂內旋,意注拳面(圖4)。 上動不停,呼氣,左腳蹬地,右腳向側前方跨步踏腳,勁達腳外緣,同時右手下壓,左手屈臂向側前方崩臂彈勁,目視右拳前方,身形放如猛虎,勢如鋼炮之爆炸(圖5)。

三、左炮捶式 接上式,吸氣,右腳向右側方邁一步(一腳寬)走斜線,左腳隨即前蹬,緊隨其後,屈膝不得低於90度,同時右手成掛捶式,防護於胸前,左拳內旋向前下方栽拳,目視左拳(圖6)。 上動不停,呼氣,右手下壓,左手收於懷中,左手臂速以螺旋勁從懷中爆發而出,發勁於拳背,同時右腳蹬地,左腳向側前方跨步踏腳,以一身之整勁爆發於瞬間,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拳(圖7)。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蓋捶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雙推掌

雙推掌,又稱捧肘推山式,因練習時以雙手畫圓(勁走螺旋線),發放以向前下方的斜推勁為主,後腳蹬地,身法前撲,以一身之整勁聚於雙掌,有推山移位之勢,故名。

少林拳派功夫的核心功夫是八大圓與十二小圓,無論是舉手投足、行走坐臥,還是踢打摔拿,均不離八大圓與十二小圓的組合變化。八大圓與十二小圓的運動範圍又都離不開前後、左右、上下六個面,每一個面均有八個點。這八個點便是八卦的方位,四正四偶,依五行生克理論相互為用,從而形成縱橫交錯、虛實轉折的勁道功夫,手法的圓與步法的圓在左右式交替過程中是交叉旋轉的,其中間螺旋杠杆勁則為脊柱之旋轉。瞬間發勁時手與腳是在一垂線上,有斜有正,對應交叉,而其根本必須保持身法中正。雙推掌的勁力變化便是依據螺旋斜線運動的規律,以斜式練正勁,形成陰陽平衡的斜中正。

畫圓的練習是位置的改變,即換位攻擊對方的薄弱處,避實擊虛。雙推掌的練習是通過步法的挪位改變自己的位置,擴大運動空間,身法的旋轉是加速手法的變化時間,即通過擴大運動空間尋找最佳的攻擊點,同時結合手法變化的時間瞬間發勁。空間便是八卦變化的點,時間則是太極旋轉的巧勁。如此以周身之松柔勁畫圓,身輕步活,以瞬間之短勁湧動氣血,發放山崩地裂之霹靂悍勁。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二、右雙推掌式

吸氣,意注于臍下丹田。呼氣,提左腳外旋落腳震步,以腳外緣著地,身法隨即左轉,同時雙手在胸腹前畫一斜平圓,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2)。

上動不停,吸氣,以左腿為支撐腿,起腿成提腿護膝式,同時雙手順勢置於胸腹部成防守式(圖3)。

接上式,呼氣,右腳前蹬跨一步,落地生根成弓步式,雙掌順勢隨身法前推,保持身法中正,重心在前腿,目視雙掌正前方(圖4)。

三、左雙推掌式

接上式,吸氣,意注于臍下丹田。呼氣,身法起浮,提右腳于左腿前,震步發力,同時雙手順時針在胸前畫圓,手法淩厲,有向後的抖帶勁,身法右轉,肩胯旋轉相合,目視左肩側前方(圖5)。

吸氣,雙手順勢置於胸腹前成防守式,同時左腿以膝帶腳前提成提腿護膝式(圖6)。

呼氣,左腳前蹬腿,向前跨一步以弓步前衝勁帶身法斜闖,發勁於雙手掌根,目視雙掌正前方(圖7)。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震步、推掌發勁 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分心掌

分心掌是以練習左右之橫勁與上下之豎勁的蓋砸橫掃勁力的功法動作,因動作的運行路線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的四面勁力,有開肩展背之效,故名分心掌。

分心掌的橫勁與豎勁兩者交替互變,橫以濟豎,豎以濟橫。豎者,肩至足底作一垂線;橫者,兩背及手外側作一橫線。以身而論,則豎者自腋至兩肩井穴;橫者,自六腑轉於脊骨背也。自襠至足底,自膝至於臀,是以腿而言之也。拳論曰:來脈轉關,圓轉周折。便是橫豎交叉,開合相宜勁力的練習。關者,隘也。來脈轉關之本意是通過動作的開合圓轉運動,來達到通經脈中的俞穴,起到活氣血調陰陽的內壯強身之效。

武術中有開四關的功夫,上則為兩肩,下則為兩胯,上下對應共稱四關。肩開則勁能傳於掌,胯開則勁能傳於足。肩部之肩井穴有抽風祛寒、活血通經之功;胯部之環跳穴有祛寒逐瘀、通達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之功。俞穴是一個點,通過上下點的疏通來完成一條線的暢通,線則為經絡,每一經絡均有其相應的臟腑。五臟與六腑表裡互應,構成十二經絡相合。這就形成點、線、面、體與穴位、經絡、臟腑、三焦包膜的整體氣血循環鏈。氣乃無形之體,無形之氣可生有形之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行拳走架,伸縮開合,纏繞擰轉,開關轉樞,即是以開通氣血之關隘要穴為根本。開肩必練四面大勁,開胯必練提襠屈膝。以身法之圓轉周折開心脈之氣血暢通,如此則身心相合,此為練習分心掌之本意。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同時開左腳間距寬於肩,以左腳尖點地內旋,身法下沉,同時雙手抱於對側膀臂。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2)。

呼氣,以左腳尖為螺旋點,身法旋轉,螺旋式上升(保持脊柱與四肢的中正平衡),雙臂騰展,開胸撕背,勁至雙手掌背,目視左手前方(圖3)。

二、右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暗藏鉤腿式)震步置於右腿前,隨即身法左轉,雙手交叉式置於胸腹前,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4)。

呼氣,右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同時雙手掌自下而上向雙肩側下方發勁,有蓋砸之勢,勁至掌背,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上動不停,吸氣,提左腳震步,以右腳尖為支點帶身法螺旋下沉,雙手交叉自然抱於對側膀臂,收腹提襠,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6)。

呼氣,身法抖動瞬間發勁至雙膀臂,肩背部肌肉有撕裂感為佳,目視右手掌(圖7)。

三、左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右腳于左腿前,落腳震步,身法右轉,雙手交叉置於胸腹前,右腳前蹬,重心在右腿,保持左肩與右腿在一垂線上,目視左肩側前方(圖8)。

呼氣,左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隨即雙手掌背由下至上畫一立圓至頂點時向下發劈蓋之勁,沉肩墜肘,勁至掌背,目視左手掌前方(圖9)。

吸氣,提右腳震步,雙手交叉互抱對側膀臂,隨身法下沉而螺旋沉墜,左腳尖為旋轉點,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10)。

呼氣,身法瞬間抖顫,有卷炮爆炸之勢,勁力外炸,目視左手側前方(圖11)。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 遍為佳。

四、收式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12、13)。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第三階段是化勁,即變勁,圓滑滾動的活勁,大象無形,無形無法,隨勢而變,此為五分柔五分剛,即拳論曰:五陰五陽為妙手是也。

明勁的練習講究動作的連貫性與節奏感,是在功法練習一段時期以後的勁力遞增期,練習明勁功夫者與未曾練習過傳統功夫者所習練的僵勁有本質的區別。長久習練僵勁,對於筋骨肌肉有嚴重的創傷性,久則氣滯血淤。須知明勁的練習是依照傳承的功法而習練的,功法的編排均是以伸縮開合、畫圓螺旋為主要運動形式,有利於經絡的暢通。持之以恆練習,下一階段便是暗勁。

暗勁的練習講究動作的斜推勁,如推土機的短促前推勁,進退、進退,意在從各個角度搶攻對方的中線。前腳踩踏後腳蹬地,前手銼後手鉤,邁步如鐵犁,出手似耕地。這種勁力隱藏於動作的虛實變化之中,故稱暗勁。

化勁的練習是功夫練至高境界的無為態,亦是剛柔並濟的活勁,剛則是意志力堅剛而恒久,柔則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大象無形,不拘於形式的束縛,心中有便是最真。拳論:拳到無意方為真,萬變不離其中。以中為核心,以陰陽平衡為中。

金剛八式勁道的核心要素是杠杆勁、彈簧勁與纏絲勁三種勁力相輔相成,組合運用。

杠杆勁則是運用上下的、左右的或前後的相合勁,即局部的與整體的交叉合勁來破壞對方的平衡,如鉤提、掛摔、提打等。

彈簧勁是通過身法與四肢在伸縮、進退、開合中的爆發彈勁。實用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多用於近距離接觸對方時發放的短勁。

纏絲勁是順勢借力之勁,有順纏、逆纏、大纏、小纏之分。以逸待勞、引進落空,表現了纏絲勁以巧勝拙的智慧運動。

在每一動作中均能反映出三種勁力的個異性與共存性,若練習單一的勁力則犯了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錯誤。杠杆勁中含有纏絲勁,纏絲勁中含有彈簧勁。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拳論: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方為懂勁。若杠杆勁與纏絲勁組合,沒有了彈簧勁則失去了短促的暗勁。若杠杆勁與彈簧勁組合,沒有了纏絲勁則缺少了四兩撥千斤的化勁。若纏絲勁與彈簧勁組合,沒有了杠杆勁則缺少了大開大合的明勁。因此勁道的使用,貴在柔化,如江河之水,隨勢而變。

在遠距離攻擊時使用大開大合的明勁,近距離時使用短促強悍的暗勁,雙方聽勁時則使用纏絲柔軟的化勁。凡此皆在意,不可著相。勁道的練習與應用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把握時間尋找最佳的位置攻擊對方。時間是勁道的速度,空間是勁道的位置。大象無形、上善若水,把練習的速度放慢,無限地擴展勁道的空間,便是修身養生之本。

三、金剛八式功法練習擷英

剛柔曲直、縱橫捭闔、起落進退、收如貓伏、縱如虎放、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則是修習金剛八式的不變法門。

少林金剛八式之降龍掌精解

少林金剛八式是高僧釋德根(1914~1963年)所傳,由八個招式組成,動作雄壯有力,迅猛剽悍,如雷霆萬鈞,勢不可擋,講究氣發力發、手隨聲發。其演練要求是直來直去、大開大合、外形剛猛、內主安逸。據拳譜記載,金剛八式分別是一降龍、二伏虎、三分心掌、四穿捶、五蓋捶、六野馬掌、七捧肘推山、八單鳳掌。為了弘揚金剛八式,筆者將降龍掌的練習與應用做一介紹,供愛好者參考。 一、練習方法 成虛步看掌式,前臂微屈探掌而出,後掌防護於肋部,目視正前方(圖1)。左掌變勾手拉至胸前,右掌由內向外翻轉,向前穿出與左掌背相合,同時上身前傾,右腳提起高不過膝(圖2)。速以右腳踏地落步,同時左掌下拉至肋部,右掌由外向內翻轉,成螺旋勁向前方打出(圖3)。再右掌變勾手拉至胸前,與左掌背相合,上身前傾,提左腳(圖4),速以左腳踏地落步,同時右手下拉,左掌以螺旋勁向前打出(圖5)。如此反復練習,來回打成一條線。

要點:以後腳尖蹬地發勁,隨肩胯調動傳勁於手腳,踏地即擊掌,打出降龍掌的霹靂勁。 二、技術分解

降龍掌的前後勾手主要用於抓捋對方,起防守作用。前後手相合,顧打合一,形成向前探擊的螺旋勁。前腳踏地主要用於踏擊對方脛骨、腳背或直踏對方中門,貼身靠打。實戰技擊千變萬化,故應用降龍掌時應因勢利導,隨機應變。 三、輔助練習

為了增強降龍掌的實用性,可以配合練習打沙袋、擊木樁。練習打沙袋、擊木樁時,要先做熱身活動,如做俯臥撐、降龍掌單操練習等,使身體各部得到放鬆,以免貼樁抖勁時挫傷筋骨。 下面介紹降龍掌抖勁練習,成實戰戒備式,前掌心向上與胸平,後手防護於肋部,目視前方(圖6)。抖胯送肩,勁達掌根(圖7),打出即收回。如此反復練習,左右式動作相同。 要點:後腳尖蹬地,發勁於刹那間。 四、實踐應用 1.防短刀搶攻擊面:對方手持短刀欲刺我腹部(圖8),我觀其肩臂一聳,速以後手抓捋對方肘臂(圖9),同時出降龍掌重擊對方面門(圖10)。 要點:眼毒膽壯,進步貼身,捋打合一。 2.防短棍搶攻擊面:對方手持短棍欲劈擊我頭部(圖11),我觀其肩動,趁棍起未落之際速進步,以前手抓捋對方持棍手臂的肘部(圖12),同時以後掌施螺旋勁直擊對方面門(圖13)。 要點:眼隨手走、手隨足落,智勇合一,攻敵於不備。 3.防抓胸擊面:對方以單手緊抓我胸部,欲施暴行(圖14),我觀其眼神,趁其不備,速以左手下捋其右手(圖15),進步出掌,直擊對方面門(圖16)。 要點:捋手即進步,以螺旋抖勁直擊面門。 4.防抓肩頂膝擊面:對方以兩手抓我雙肩,欲以膝蓋頂擊我腹部(圖17),我順其來勢,以後手捋壓對方大腿(圖18),速進步,以降龍掌順勢擊打對方面門(圖19)。 要點:進步貼身,不待對方頂膝之勁%

少林金剛八式之降龍掌

降龍掌為金剛八式之開山式,其動作勁力迅猛,勢巧架大。震腳發勁,形似金剛羅漢;縮身變勁,意如神仙下凡。剛柔並濟、形神兼備。因練習與實用時氣勢石旁礴,勁力縱橫,有降龍除魔之勢,故名降龍掌。

“降龍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氣功內丹術中講,龍指心火,虎指腎水。謂以真意(元神之用)使心火下降而濟腎水,腎水上潤以制心火,則水火交☆禁☆合無間,性情自伏而助丹成。《性命圭旨全書》:“降之者,制其心中真火。”“伏之者,伏身中真水。”

在金剛八式中,降龍掌與伏虎拳的勁力走向呈陰陽相對之勢,上下對應,消長互濟。拳諺:降龍伏虎逞剛強,手打起落人難防。腳打踩意不空,消息全憑後腳蹬。說明降龍掌與伏虎拳的勁道練習,均是發放一身之整體合力。降龍掌的主要勁力是以前掌發放向前下方的搓擦斜勁為主,其整體的合勁突出在一個點上,若干個點形成的集中力便是降龍掌之整勁。在勁力的走向上講究邁步斜行了,起腳踩步,以步法的斜行線,使前腿向外側擠勁。手法的搓擦勁是雙手離心後形成的短疾暗勁。

降龍掌勁力的關鍵是前腳落步必踏腳踩步,後腳蹬地必隨身而變,身法正反旋轉必保持中線垂正。如此虛實分明,使周身氣血暢通,打拳時動作不敢有一絲怠慢,心亦不敢有一絲疏忽。此于修身之道,內則強魂魄精神,外則實筋骨皮肉。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2;圖2為側面)。

吸氣,雙手掌由兩腿外側緩緩抬起成捋手式,同時雙膝微屈,以右腿丁步式,目視左手前方(圖3)。上動不停,右腳震步成虛步式,左前撐右手防守,目視左手虎口(圖4)。此又稱三體式,即上中下三路虛實分明,虛則為柔,實則為剛。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實存體作為利用物,虛體才是真正的用處。

二、左降龍掌式

接上式,吸氣,左腳向左側方邁步一腳寬,隨即右腳蹬地前跟成丁步式,同時雙手順時針畫圓置於右側胸肋前,成防守式,提胯收腹,身法右旋,目視正前方(圖5)。

呼氣,右腳迅速向右側方斜踏步,腳外緣著力,同時右手從左手掌背上,向前下方發力,身法炸開,勢如降龍除魔,重心在右腿,左手防護於右肋部,目視右掌虎口(圖6)。

三、右降龍掌式

接上式,吸氣,右腳向右側方邁一步(一腳寬),隨即左腳前跟,成丁步式,左手帶右手逆時針畫圓成防守式置於胸肋前,目視右手前方(圖7)。

呼氣,右腳向左側前方踏步,同時左手從右手掌背向前發力,勁至掌根,目視左手虎口(圖8)。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9、10)。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金剛八式之伏虎拳

伏虎拳,伏則為按,有伏虎之意;練功發勁時按手式與挑拳式形成上下相爭之力,結合身法之變化一按一挑,升降協調,近則伏按,遠則挑掀;因跺腳發力,伏按挑拳時有伏虎擒龍之勢,故名伏虎拳。

在練習伏虎拳時務須做到松肩沉肘,開胯松膝,力求一個松字。松于上則為寬心順氣,松於下則為圓襠固精。少林拳針對松的練習講究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即每一動作都是由松至圓而至方,曲則為圓,直則為方。做到外圓內方,動作螺旋運轉時為圓,瞬間發力時則為方。在螺旋運動的動作中為曲,曲而不曲謂之直,由圓形的運動而產生的勁力為直。在瞬間發勁的動作中為曲,直而不直謂之曲,發放短促的彈崩勁後為曲。如此鬆緊自如,曲直有方,大方無偶,辯證地認識曲直與圓方之間的巧妙變化。在圓轉之中練松,使體內之氣血隨動作的伸縮變化而暢通於經絡之中,以此開九竅升清降濁,宣腠理調和營衛。

練拳術之本意是為修身,修身之本在於養浩然正氣,正氣源於經絡暢,經絡暢則臟腑和,臟腑和則氣血通。長久耍拳身體之氣血陰陽平衡,浩然之氣則自正也。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右手從大腿外側抬起,左手掌心向上收於腰部,同時左腳成丁步式,目視右手虎口(圖2)。

接上式,呼氣,右腳跺腳震步,左腿伸出成虛步式,同時左手掌前撐,右掌置於肋部,目視左手虎口。身體重心在右腿,左腿與左手上下在一垂線,形成上中下與手眼身三路相合的三齊式(三體式)(圖3)。

二、右伏虎拳

接上式,吸氣,左腳向左側方邁步一腳寬,後腳緊隨身法的變化而前跟,腳尖點也成虛步式,同時雙手順時針畫圓置於胸肋部,肩胯交叉相合,身法緊縮,重心在左腿,目視側前方(圖4)。

呼氣,右腳向側前方踏腳震步,後腳蹬地,左手下按,右手之挑拳隨身法的斜闖勁而上挑,目視右拳(圖5)。

三、左伏虎拳

接上式,吸氣,右腳向左側方邁步一腳寬,左腳隨即前跟步,成丁步式,雙手逆時針在胸前畫圓,肩胯帶脊柱交叉相合,身法縮合(圖6)。

呼氣,左腳向側前方踏腳震步,左右手上下發力,以後腳之蹬勁帶身法向側前方發力,形成整體的挑勁,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手拳前方(圖7)。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隨即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挑拳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穿捶

穿捶是練習以捶帶身、碾步闖勁、身捶相合之渾厚勁為主的功法動作。因其勁力的運行路線是以前手所畫之圓圈為空間,速以後手之中平拳帶身法從前手所劃之圈中穿過,故名穿捶。

穿捶的勁力猶如少林大槍之中平槍,以捶代搶,左右式的畫圓即是攔拿之式,穿捶便是紮槍。如此大槍不離懷,槍中有捶,捶中有槍,身如抖杆,進退縮展,剛柔並濟。

少林六合大槍是歷代習武之人所需掌握的超長器械(長4.2米),練習與使用時要求知行合一。六合大槍之攔拿紮與穿捶的勁力有異曲同工之妙,練習時務做到拳即是槍、身即是杆、拳槍合一之意境。

穿捶的功架以低步大馬為主,通過震腳挪步來變換身法之左右式。轉換的過程是六合,發勁的瞬間是三齊。六合即肩與胯相合、肘與膝相合、手與腳相合,心與意相合、意與氣相合、氣與勁相合。六合的實用方法在於圓通,在轉的過程中上升則為螺旋式上升,形成向上的飄浮勁;向下則為螺旋式下降,形成向下的沉墜勁。三齊即手、眼、腳三點一線(上下之垂線),上下一體形成進退自如的闖勁,即斜向下的碾搓勁。

拳諺:寧挨一摔,不挨一闖。闖勁是一種極具震撼力的衝撞勁,穿捶的闖勁是手臂外側與前腿內側相合的剪刀勁結合身法前沖的靠撞勁,貼地前滑形成的強悍整勁。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左腳向側前方開一大步(寬於弓式,重心在後腿,勢沉勁縮,目視正前方(圖2)。

呼氣,右手後拉,左手前沖形成無堅不摧的崩彈勁,重心在前腿,由體至面至線最後到點,整體的勁力凝聚于左拳,目視左拳前方,此無極生太極式(圖3)。

二、右穿捶式

接上式,吸氣,收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同時左拳逆時針畫圓拉於胸前,右拳抱於腰間,身法成六合式,保持中心線中正,重心在左腿,目視正前方(圖4)。

上動不停,呼氣,左拳向後拉力,右拳向則穿插,同時右腳向前方上大馬步,闖步發勁,上下相合,三齊在一垂線上,重心在前腿,肩背部的前後勁炸開傳至於右拳,目視右拳前方(圖5)。

三、左穿捶式

接上式,吸氣,收右腳于左腳前同時震步發力,勁力上浮,以手帶身,右拳順時針畫圓一圈隨身法變化收於胸前,周身放鬆,肩胯交叉相合,後腳尖蹬地,目視正前方(圖6)。

呼氣,右手向後拉力,左手隨步法之貼地前滑勁而前闖,目視左拳前方(圖7)。

前後勁分開,有向四周外炸的感覺。拳諺講:無極而太極,太極而八極。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穿捶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丹鳳掌

丹鳳掌,又稱搬箏式,即雙手陰陽翻轉如搬箏換位之式。練習時以步帶身,勁力斜闖結合雙手纏絲勁上下交錯,發放螺旋交叉的杠杆勁。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禽經》:“鸞,首翼赤曰丹鳳。”丹鳳掌取其動作舒展大方,動靜和諧,故名丹鳳掌。

丹鳳掌的勁力走向貴在伸縮開合,下盤功架縮時呈陀螺之旋轉,腳後跟的自轉帶動身法公轉,肩胯折疊相合。上盤展胸翻背,沉肩墜肘,項豎身正,頭頂與腳心保持在一垂線上,胸中一團和氣。此即氣沉丹田、虛靈頂勁之真意。

雙手的陰陽翻轉是在順逆纏絲勁的基礎上而運轉的,單手的轉與其對應腳的轉是相應的。掌心為陰,掌背為陽;腳內側為陰,腳外側為陽。當左手掌心向下時相對的左腳內側朝前,此為上下一體皆屬於陰。當右手掌背向下時相對應的右腳外緣朝前,此為上下一體皆屬於陽。在身法團縮時屬陰,勢則為沉;身法伸張時屬陽,勢則為浮。如此身法的左右式變化是陰陽消長、陰陽對立、陰陽轉換、陰陽互根的和諧運動。

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無極,即有生無,無生有。動則分陰陽,靜則合無極。以心意合於肢體,即心意誠於中,肢體行於外。形簡而意繁,勢小而勁多。拳論: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一貫者,即是道。道謂之陰陽平衡,萬法皆不離道,況拳術功夫一道亦為非常之道。動靜、剛柔、虛實、陰陽,此拳術之八綱,以應進退、左右、中定之五步,總合於十三式,凡此皆守中合一之道。故經曰:天得—以清,地得—以寧,神得—以靈,穀得—以盈,萬物得—以生。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左腳向側前方開一大步(寬於肩)呈大馬步式,同時右手舉於頭頂百會穴,左手防護於胸肋部呈打虎式,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前方(圖2)。

呼氣,身法下沉勁力向側前方斜闖,同時右手下按、左手上托,形成上下相搓的合勁,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手掌前方。此無極生太極式(圖3)。

二、右丹鳳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右腳尖點地微向前蹬,同時左手掌以小指為軸帶動身法逆時針畫圓一周收於胸前,右手置於左腿外側呈交叉合勁式,收腹提胯,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前方(圖4)。

上動不停。呼氣,右腳蹬地以腳外緣向前方鏟地發勁,左腳有前蹬之式,同時左手下按、右手上托,借身法前闖勁結合手臂的纏絲勁與杠杆勁形成短促激進的暗勁,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三、左丹鳳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右腳于左腳前,震步發力,同時右手掌以小指為軸帶動身法順時針劃圓一周收於胸前,左手置於右腿外側呈交叉合勁式,左右膝關節屈膝不可成直角,身法縮合,上下一體,胸中一團和氣,重心在右腿,目視左掌前方(圖6)。

上動不停。呼氣,左腳向側前方斜鏟勁至腳外緣,同時右手掌向下伏按、左手掌斜向上推託,如此勁力四貫,縱橫交錯,猶如霸王搬箏之手到擒來,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掌前方(圖7)。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八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翻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野馬掌

野馬掌是以練習側面的斜推勁為主,動作雄壯有力,起腿鉤腳,落步鏟腿,晃膀發力,勁至梢節。因其勁力迅猛淩厲勢如野馬賓士,故名野馬掌。

野馬掌的勁力以沉墜勁為主要表現形式,在向側前方發勁時帶有下沉的架勢。拳架的沉穩全取決於重心的垂正,重心是依靠前後、左右、上下六面之勁而維繫其中正平衡。在人體六個面均有其平衡的中點,六個點依其相對應的角度而連線,構成內空外圓的活體太極圓。圓如滾珠、圓如皮球、圓如彈簧球、圓如鋼球。如此則正反、順逆、大小均依據中正為法則。由小至大,由少至多,由正及反,由順至逆,由強至弱。凡此皆屬道之動。道之動是指和自然方向相反的軌跡“有無”或“強弱”,道之用是指自然方向的軌跡“有無”或“弱強”。不論是軌跡道之動還是軌跡道之用,都是人的心法走過的軌跡。“天人合一”即是指這兩種軌跡的完美契合。故經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向發展,是自然規律的運動;顯示柔弱,是自然規律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而有形則產生於無形。)

大道至簡,拳術之修為貴在中和。以武入道,在中和之理中悟道,曉得正反順逆均取法於陰陽,在拳術之初是為無極,動則生太極。知此有無相生之道,便能悟得形簡意繁、式少勁多的少林拳派功夫之真諦。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雙腿屈膝,邁左腳開步,腳尖點地,成丁步式,重心在右腿,雙手置於胸前——防守式,目視側前方(圖2)。

呼氣,身法下沉,勁力向側前方斜闖,後腳蹬地,有前沖之意,同時雙手掌心向前、虎口相對向側前方發勁,前手的勁向前推,後手的勁向下沉,重心在左腿,目視雙手掌前方,此無極生太極式(圖3)。

二、右野馬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身法隨步法之旋轉而內裹,雙手逆時針畫圓於胸腹前,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前方(圖4)。

上動不停,呼氣,後腳蹬地直接上步,勁達右腳外緣,有斜鏟之意,雙手虎口相對,力達掌根,整體之勁力下沉,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三、左野馬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於右腿前,落腳震步,屈膝提胯,身法呈弓形,旋轉相合,雙手順時針畫圓於胸腹前,左腳尖自轉,保持右腳之湧泉穴與頭頂之百會穴在一垂線上,目視左肩前方(圖6)。

上動不停,呼氣,身法前栽,步法斜鏟,意注丹田,雙手從小腹丹田處向側前方發勁,重心在右腿,目視左掌前方(圖7)。

此即拳諺中所講,“極柔弱而後極堅剛,極緩慢而後極迅猛”。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分心掌八式之炮捶

分心掌是以練習左右之橫勁與上下之豎勁的蓋砸橫掃勁力的功法動作,因動作的運行路線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的四面勁力,有開肩展背之效,故名分心掌。

分心掌的橫勁與豎勁兩者交替互變,橫以濟豎,豎以濟橫。豎者,肩至足底作一垂線;橫者,兩背及手外側作一橫線。以身而論,則豎者自腋至兩肩井穴;橫者,自六腑轉於脊骨背也。自襠至足底,自膝至於臀,是以腿而言之也。拳論曰:來脈轉關,圓轉周折。便是橫豎交叉,開合相宜勁力的練習。關者,隘也。來脈轉關之本意是通過動作的開合圓轉運動,來達到通經脈中的俞穴,起到活氣血調陰陽的內壯強身之效。

武術中有開四關的功夫,上則為兩肩,下則為兩胯,上下對應共稱四關。肩開則勁能傳於掌,胯開則勁能傳於足。肩部之肩井穴有抽風祛寒、活血通經之功;胯部之環跳穴有祛寒逐瘀、通達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之功。俞穴是一個點,通過上下點的疏通來完成一條線的暢通,線則為經絡,每一經絡均有其相應的臟腑。五臟與六腑表裡互應,構成十二經絡相合。這就形成點、線、面、體與穴位、經絡、臟腑、三焦包膜的整體氣血循環鏈。氣乃無形之體,無形之氣可生有形之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行拳走架,伸縮開合,纏繞擰轉,開關轉樞,即是以開通氣血之關隘要穴為根本。開肩必練四面大勁,開胯必練提襠屈膝。以身法之圓轉周折開心脈之氣血暢通,如此則身心相合,此為練習分心掌之本意。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同時開左腳間距寬於肩,以左腳尖點地內旋,身法下沉,同時雙手抱於對側膀臂。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2)。

呼氣,以左腳尖為螺旋點,身法旋轉,螺旋式上升(保持脊柱與四肢的中正平衡),雙臂騰展,開胸撕背,勁至雙手掌背,目視左手前方(圖3)。

二、右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暗藏鉤腿式)震步置於右腿前,隨即身法左轉,雙手交叉式置於胸腹前,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4)。

呼氣,右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同時雙手掌自下而上向雙肩側下方發勁,有蓋砸之勢,勁至掌背,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上動不停,吸氣,提左腳震步,以右腳尖為支點帶身法螺旋下沉,雙手交叉自然抱於對側膀臂,收腹提襠,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6)。

呼氣,身法抖動瞬間發勁至雙膀臂,肩背部肌肉有撕裂感為佳,目視右手掌(圖7)。

三、左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右腳于左腿前,落腳震步,身法右轉,雙手交叉置於胸腹前,右腳前蹬,重心在右腿,保持左肩與右腿在一垂線上,目視左肩側前方(圖8)。

呼氣,左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隨即雙手掌背由下至上畫一立圓至頂點時向下發劈蓋之勁,沉肩墜肘,勁至掌背,目視左手掌前方(圖9)。

吸氣,提右腳震步,雙手交叉互抱對側膀臂,隨身法下沉而螺旋沉墜,左腳尖為旋轉點,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10)。

呼氣,身法瞬間抖顫,有卷炮爆炸之勢,勁力外炸,目視左手側前方(圖11)。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 遍為佳。

四、收式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12、13)。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炮捶亦稱蓋捶,是以身法帶手法、使用拳背發放斜向下的蓋壓勁為主,因其勁力是從懷中爆發而出的爆炸勁,又有窩裡炮一說,故名炮捶。 炮捶的勁力是典型的螺旋杠杆勁,通過身法的沉降起浮、伸縮開合,佐以步法的點蹬扣擺,使整體之勁力聚于手法,形成了踏腳蹬地、蓋捶壓頂、勢不可擋的炮彈勁。 炮勁是諸多拳系中共稱之勁道,因勁力的發放是以縮合松柔為前提,反之開放爆炸便是炮勁的發放。拳諺“握拳如卷餅”就是講的縮合勁,如同紙卷之鞭炮,卷得越緊炸得越響。這是針對局部爆炸勁的比喻。炮勁的攻擊價值則取決於它的遠距離攻擊優勢,洞察秋毫,尋機而發,在瞬息萬變的實戰中做到聲東擊西,指上打下。 少林拳勁力的變化異常巧妙,學武術練功夫並非一味地苦練一招一式,高層次的功夫是智慧的修煉。練功夫即是修身,修身之道如同良醫之治病,望聞問切,四診八綱,治病求本,遵循天人合一之自然規律。然庸醫之治病只治其標,不分表裡虛實,如治熱證純用寒涼之濟,不知五行生克、臟腑相生之理,害人最深。 庸醫之治病如同武夫之呆練花法虛架一般,視精深之拳理於不顧,至老死亦難窺武學大道之門徑。武醫同源,勁道的變化玄機均不出動靜、虛實、剛柔、陰陽之理,要八綱互參,做到周身無處不是勁,周身處處皆虛實,才是真正的變勁之道。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落于原地,左腳成丁步式,同時雙手置於右肋部,目視左肩側前方(圖2)。 上動不停,呼氣,右手下壓於胸前,左手從右手前穿過,右手與左手形成前後勁的分力,同時左腳前戳點地成虛步式,重心在右腿,目視左掌虎口(圖3)。

二、右炮捶式 接上式,吸氣,左腳向左側方邁一步(一腳寬),右腳隨之前跟,收胯屈膝,身形如伏貓狀,同時左手下壓,右手以下栽拳發力,膀臂內旋,意注拳面(圖4)。 上動不停,呼氣,左腳蹬地,右腳向側前方跨步踏腳,勁達腳外緣,同時右手下壓,左手屈臂向側前方崩臂彈勁,目視右拳前方,身形放如猛虎,勢如鋼炮之爆炸(圖5)。

三、左炮捶式 接上式,吸氣,右腳向右側方邁一步(一腳寬)走斜線,左腳隨即前蹬,緊隨其後,屈膝不得低於90度,同時右手成掛捶式,防護於胸前,左拳內旋向前下方栽拳,目視左拳(圖6)。 上動不停,呼氣,右手下壓,左手收於懷中,左手臂速以螺旋勁從懷中爆發而出,發勁於拳背,同時右腳蹬地,左腳向側前方跨步踏腳,以一身之整勁爆發於瞬間,重心在左腿,目視左拳(圖7)。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蓋捶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雙推掌

雙推掌,又稱捧肘推山式,因練習時以雙手畫圓(勁走螺旋線),發放以向前下方的斜推勁為主,後腳蹬地,身法前撲,以一身之整勁聚於雙掌,有推山移位之勢,故名。

少林拳派功夫的核心功夫是八大圓與十二小圓,無論是舉手投足、行走坐臥,還是踢打摔拿,均不離八大圓與十二小圓的組合變化。八大圓與十二小圓的運動範圍又都離不開前後、左右、上下六個面,每一個面均有八個點。這八個點便是八卦的方位,四正四偶,依五行生克理論相互為用,從而形成縱橫交錯、虛實轉折的勁道功夫,手法的圓與步法的圓在左右式交替過程中是交叉旋轉的,其中間螺旋杠杆勁則為脊柱之旋轉。瞬間發勁時手與腳是在一垂線上,有斜有正,對應交叉,而其根本必須保持身法中正。雙推掌的勁力變化便是依據螺旋斜線運動的規律,以斜式練正勁,形成陰陽平衡的斜中正。

畫圓的練習是位置的改變,即換位攻擊對方的薄弱處,避實擊虛。雙推掌的練習是通過步法的挪位改變自己的位置,擴大運動空間,身法的旋轉是加速手法的變化時間,即通過擴大運動空間尋找最佳的攻擊點,同時結合手法變化的時間瞬間發勁。空間便是八卦變化的點,時間則是太極旋轉的巧勁。如此以周身之松柔勁畫圓,身輕步活,以瞬間之短勁湧動氣血,發放山崩地裂之霹靂悍勁。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二、右雙推掌式

吸氣,意注于臍下丹田。呼氣,提左腳外旋落腳震步,以腳外緣著地,身法隨即左轉,同時雙手在胸腹前畫一斜平圓,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2)。

上動不停,吸氣,以左腿為支撐腿,起腿成提腿護膝式,同時雙手順勢置於胸腹部成防守式(圖3)。

接上式,呼氣,右腳前蹬跨一步,落地生根成弓步式,雙掌順勢隨身法前推,保持身法中正,重心在前腿,目視雙掌正前方(圖4)。

三、左雙推掌式

接上式,吸氣,意注于臍下丹田。呼氣,身法起浮,提右腳于左腿前,震步發力,同時雙手順時針在胸前畫圓,手法淩厲,有向後的抖帶勁,身法右轉,肩胯旋轉相合,目視左肩側前方(圖5)。

吸氣,雙手順勢置於胸腹前成防守式,同時左腿以膝帶腳前提成提腿護膝式(圖6)。

呼氣,左腳前蹬腿,向前跨一步以弓步前衝勁帶身法斜闖,發勁於雙手掌根,目視雙掌正前方(圖7)。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遍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8、9)。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震步、推掌發勁 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

少林金剛八式之分心掌

分心掌是以練習左右之橫勁與上下之豎勁的蓋砸橫掃勁力的功法動作,因動作的運行路線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的四面勁力,有開肩展背之效,故名分心掌。

分心掌的橫勁與豎勁兩者交替互變,橫以濟豎,豎以濟橫。豎者,肩至足底作一垂線;橫者,兩背及手外側作一橫線。以身而論,則豎者自腋至兩肩井穴;橫者,自六腑轉於脊骨背也。自襠至足底,自膝至於臀,是以腿而言之也。拳論曰:來脈轉關,圓轉周折。便是橫豎交叉,開合相宜勁力的練習。關者,隘也。來脈轉關之本意是通過動作的開合圓轉運動,來達到通經脈中的俞穴,起到活氣血調陰陽的內壯強身之效。

武術中有開四關的功夫,上則為兩肩,下則為兩胯,上下對應共稱四關。肩開則勁能傳於掌,胯開則勁能傳於足。肩部之肩井穴有抽風祛寒、活血通經之功;胯部之環跳穴有祛寒逐瘀、通達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之功。俞穴是一個點,通過上下點的疏通來完成一條線的暢通,線則為經絡,每一經絡均有其相應的臟腑。五臟與六腑表裡互應,構成十二經絡相合。這就形成點、線、面、體與穴位、經絡、臟腑、三焦包膜的整體氣血循環鏈。氣乃無形之體,無形之氣可生有形之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行拳走架,伸縮開合,纏繞擰轉,開關轉樞,即是以開通氣血之關隘要穴為根本。開肩必練四面大勁,開胯必練提襠屈膝。以身法之圓轉周折開心脈之氣血暢通,如此則身心相合,此為練習分心掌之本意。

一、起式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氣沉丹田),舌舐上齶,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1)。

吸氣,提右腳震步,同時開左腳間距寬於肩,以左腳尖點地內旋,身法下沉,同時雙手抱於對側膀臂。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2)。

呼氣,以左腳尖為螺旋點,身法旋轉,螺旋式上升(保持脊柱與四肢的中正平衡),雙臂騰展,開胸撕背,勁至雙手掌背,目視左手前方(圖3)。

二、右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左腳(暗藏鉤腿式)震步置於右腿前,隨即身法左轉,雙手交叉式置於胸腹前,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4)。

呼氣,右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同時雙手掌自下而上向雙肩側下方發勁,有蓋砸之勢,勁至掌背,重心在右腿,目視右掌前方(圖5)。

上動不停,吸氣,提左腳震步,以右腳尖為支點帶身法螺旋下沉,雙手交叉自然抱於對側膀臂,收腹提襠,重心在左腿,目視右肩側前方(圖6)。

呼氣,身法抖動瞬間發勁至雙膀臂,肩背部肌肉有撕裂感為佳,目視右手掌(圖7)。

三、左分心掌式

接上式,吸氣,提右腳于左腿前,落腳震步,身法右轉,雙手交叉置於胸腹前,右腳前蹬,重心在右腿,保持左肩與右腿在一垂線上,目視左肩側前方(圖8)。

呼氣,左腳尖前戳,點地成虛步式,隨即雙手掌背由下至上畫一立圓至頂點時向下發劈蓋之勁,沉肩墜肘,勁至掌背,目視左手掌前方(圖9)。

吸氣,提右腳震步,雙手交叉互抱對側膀臂,隨身法下沉而螺旋沉墜,左腳尖為旋轉點,重心在右腿,目視左肩側前方(圖10)。

呼氣,身法瞬間抖顫,有卷炮爆炸之勢,勁力外炸,目視左手側前方(圖11)。

如此左右式交替可反復練習,一般以8 遍為佳。

四、收式接上式,吸氣,屈膝上右步合于左腳,雙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向下順任脈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無極式(圖12、13)。

初習者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凡推掌發勁時皆以呼氣為主,中間運行時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