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經濟版圖新亮點

新華社深圳3月2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 周強)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新名詞今年3月5日首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正式亮相後,學界、政界、業界、媒體均予以廣泛關注。

“三角洲經濟在內涵上更強調對內輻射、帶動腹地發展;灣區經濟則更強調對外連接、搶佔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說,“這意味著粵港澳正式從三角洲時代邁入灣區時代。”

灣區經濟是以海港為依託、以灣區自然地理條件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經濟形態,因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作為當今最具代表性的世界一流灣區,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具有經濟集聚功能強大、服務業高度發達、全球重要金融中心、創新能力領先、交通樞紐位置凸顯等典型特徵。”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實際上,由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中山、佛山、肇慶和江門,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的條件,

具備建設比肩世界三大灣區的大體量、高密度、高產出特徵。

“龐大的經濟體量是灣區經濟的決定因素。粵港澳大灣區這一範圍占全國土地面積不足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卻于2015年創造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說,早在2014年,這一區域的生產總值就達到1.3萬億美元,這是三藩市灣區的2倍,

接近紐約灣區水準;進出口貿易額約1.5萬億美元,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

改革開放初期,靠承接香港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轉移,珠三角成為“世界工廠”,並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的經濟格局。進入21世紀,粵港澳產業深度融合,已進入產業協同發展新階段。

“打造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重塑區域經濟空間組織關係,挖掘出新常態下實現經濟增長中高速、產業結構中高端目標的新動能。

”深圳市發改委區域處處長盧文彬說。

灣區經濟因港而生,依海而興。“粵港澳港口群是世界上通過能力最大、水深條件最大的區域性港口群。”長期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省交通集團總經理劉曉華說,未來特別是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礎設施建成,將極大促進沿線經濟要素的流動,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

與此同時,正在加速發展的中國也需要一流灣區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將推動中國重大國家戰略加速落地。

“粵港澳大灣區地區具有強大的經濟輻射能力,已成為中國構建對內對外開發戰略格局的重要支撐。”盧文彬說,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僑鄉、英語和葡語三大文化紐帶,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樑。

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鄭天祥表示,作為中國三大增長極之一,將粵港澳建設成超級灣區,有利於形成北有京津冀一體化、中有長江經濟帶、南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從而帶動華南地區加快發展,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有力支撐。

從粵港澳大灣區出發,往東,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往西,是北部灣經濟區和東南亞;往北,是湖南、江西以及廣闊的中國中部城市群。“內強腹地,外接東盟,重塑周邊經濟。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不僅加快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的產業梯度轉移,而且其產業要素將加速通達北部灣和南寧等地,形成面向東盟的海、陸國際大通道,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樞紐。”郭萬達說。

在不遠的將來,港珠澳大橋將全線貫通,珠江口東西兩岸將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一個比三藩市灣區還要龐大的經濟體正在吐故納新,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經濟版圖的新亮點雛形初現。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甯卡表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提上重要日程,廣東將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創新發展高地。

作為中國三大增長極之一,將粵港澳建設成超級灣區,有利於形成北有京津冀一體化、中有長江經濟帶、南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從而帶動華南地區加快發展,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有力支撐。

從粵港澳大灣區出發,往東,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往西,是北部灣經濟區和東南亞;往北,是湖南、江西以及廣闊的中國中部城市群。“內強腹地,外接東盟,重塑周邊經濟。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不僅加快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的產業梯度轉移,而且其產業要素將加速通達北部灣和南寧等地,形成面向東盟的海、陸國際大通道,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樞紐。”郭萬達說。

在不遠的將來,港珠澳大橋將全線貫通,珠江口東西兩岸將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一個比三藩市灣區還要龐大的經濟體正在吐故納新,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經濟版圖的新亮點雛形初現。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甯卡表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提上重要日程,廣東將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創新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