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不務正業的主持人玩科普,憑什麼節目播放1500萬次,收穫20萬粉絲?

2014年,網路電臺剛剛興起,旭崠個人創意的科普節目《原來是這樣》在喜馬拉雅FM上試水播出。短短兩期,迅速突破十萬點擊量。時隔三年,旭崠依然在這個平臺上,以周更的時間單位,

分享一直以來他最想要分享的內容。作為一個沒有團隊來運營,單純靠著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經驗來操作的科學普及類節目,《原來是這樣》的收聽量已經累積達到了1533萬次,擁有20萬固定粉絲。

在《原來是這樣》、《極客秀》的基礎上,作為天文學的“骨灰級粉絲”,旭崠又和志同道合的上海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施韡聯手推出了專注於天文學領域的付費精品類節目《天文原來是這樣》,在國內首家協力廠商知識付費內容評測榜單——新知榜上,

跟高曉松的《矮大緊指北》《蔣勳細說紅樓夢》等內容共居文化類前十。

不播情感雞湯,不做技能教學。他想專注的事情只有科學。作為電臺主持人,在這個領域裡,他似乎遊刃有餘。到底這個科學節目為什麼能被那麼多人接受?他聚攏高黏性粉絲的秘訣又是什麼?

“躺在銀河下的時候,看著滿天的繁星。你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就是自己特別的渺小。可能地球上所有的沙子加起來都不及宇宙中星星的數量。但是宇宙那麼複雜,都能用一些非常簡潔的公式來描繪,

這就是天文的魅力了。”

——《天文原來是這樣》主播旭崠

那個愛看《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成了主持人

那時上海的夏天好像還沒這麼熱。

周圍的男孩子都紮著堆玩著聖鬥士星矢的模型,或是旋轉陀螺。六歲的旭崠趴在家裡,鋪著大大涼席子的床上。捧著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津津有味地看。為什麼螢火蟲會發光?為什麼星星會眨眼?為什麼星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為什麼我有兩隻耳朵?

多彩浩瀚的科學世界,在這個午後,在一個六歲小男孩的心裡,慢慢地打開了它的神秘之門,透出光來。

他對科學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初中和高中,代表著學校去參加一些生物、化學競賽,拿些大大小小的獎回來。跟小時候那本十萬個為什麼,放在同一個櫃子裡。由於學業上的成績突出,學校又派他去參加一個主持人大賽。在一群“藝術特長生”裡。這個擅長自然科學的小男孩,

不唱歌、不跳舞,反而說不清楚理由的脫穎而出了。

那時他想,咦,這個我也可以的。其實好像做主持人,也蠻有意思的?

大學畢業後,進了市級電臺。

對於很多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的人來說,這是一份值得豔羨的工作。從未忘記過那個“科學夢”的旭崠,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想做科普節目主持人。可能由於受眾相對會較少,而且基於嚴肅的科學題材,趣味性也很難做的比較豐富等原因。整個上海的傳統電臺沒有一檔關於科學類的節目。他那時已經在大學接受過完整的播音主持訓練了,但是當他字正腔圓,專業地處理著重音、停連,播著新聞的時候,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在傳統的平臺裡面做節目,節目定位的本身會有一些限制,做的內容可能沒有辦法完全做的很“盡興”。播完節目,關好話筒,收拾好耳機,準備下班的新聞主播旭崠想:有沒有辦法,可以滿足我做節目的“癮”?

2012年之後,喜馬拉雅FM等一系列網路電臺慢慢開始興起。

旭崠晚上刷朋友圈,無意間翻到一個不是播音專業的朋友,發佈了自己的電臺節目。雖然只是一個不到十分鐘的心情獨白。他一下子興奮了,原來還可以這樣做一檔廣播節目。可以完完全全屬於我自己的。旭崠獨自選題,策劃,找電臺的搭檔做嘉賓加入。“就是玩兒,如果有幾百人來聽,我覺得已經很高興了。”

他終於擁有屬於他自己的科學節目了。

“在電臺,一檔節目覆蓋收聽的人群可能會有幾十萬人。但是聽眾和我的互動是非常非常少的。我分不清這是平臺的聽眾還是我的粉絲。而這個節目,哪怕只有幾百個人,但是這幾百個人就是沖著我來的呀。我們會不會有一個很好的互動呢?”旭崠這樣告訴新知榜。

在《原來是這樣》裡,第一期節目《2B鉛筆的秘密》聽眾有一兩百人,旭崠很滿足——原來真的有人來聽他一直想要分享的這些喃喃自語。第二期,《顛覆你的星座觀》,播完上線,旭崠健身去了。回來一看,他傻眼了,過萬的點擊量!第二天,就有了接近十萬的點擊量。他意料不到的是,本是自己抱著“玩票”心態來過過癮的這個節目,突然就火了。

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列子》中這樣描述伯牙與子期的相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旭崠與施韡的相遇也如此般。

施韡在一個為期9天的天文科普活動中跟旭崠被安排在了同一個房間,那是在青海的一次觀測活動。接觸中,施韡驚訝於一個電臺DJ竟會對天文專業的知識瞭解這麼多。對於他們共同所熱愛的天文學,以前原本陌生的兩人頓感投機,相見恨晚,這個活動結束之後,他們從“室友”變成了朋友,兩人在專業見解及多樣思維上互有補充。

現任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的施韡,在上海松江大學城6所高校開設了天文學的選修課程。從事各種天文科普類活動已經16年。

施韡說,自己對天文的興趣仿佛與生俱來。據說,施韡母親抱著才1歲的他在院子乘涼,突然天空裡出現了一個不明飛行物,施韡馬上就注意到了,對著天空張牙舞爪,口裡咿咿呀呀,興奮不已。第二天,上海的《新民晚報》就刊登出了這條不明飛行物的新聞。他媽媽打趣道,這也許就是施韡跟天文學結緣的原因。

(施韡旭崠跟天文科普夏令營的孩子在一起)

此後,旭崠邀請施韡來自己的《原來是這樣》做嘉賓,一個可能是最懂天文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一個可能是最有媒體意識的天文科普人。倆人一拍即合,名字中各取一字,給組合取了一個詼諧幽默的名字,叫“崠施笑評”。

《原來是這樣》——崠施組合的第一期《狹義相對論入門》就受到了很多《原樣》固定粉絲的歡迎。專業的自然知識和專業的媒體制作水準相結合,崠施組合的幾期節目也成了《原樣》裡最火爆的節目。

(圖片來自施韡朋友圈他眼中的天空)

中國其實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商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那時,天文的普及程度很高。

如今為什麼在義務教育裡有地理課程普及,天文普及反而不夠呢?

“天文的原理或者基礎,其實都拆分到了地理,物理,歷史等學科裡面。電腦和光學,都會隨之得到發展。對工業,對現代技術都是有推動作用的。”施韡這樣告訴新知榜,“人類是有一種求知欲的,人有一種欲望去瞭解到我們不知道的一些知識。我們自然的,宇宙運行的一種規律。”

在他們的節目《天文原來是這樣》中,會採取相對深入淺出的方式,做一個關於天文學的百科全書。

“首先明確一點,我們是做科學傳統,保持科學理性的思維。其間也會講一些故事,八卦(包括科學家軼事,傳說等)來增強趣味性。”施韡還是保持他一貫穩重、耐心的慢性子學究形象,“不過我很佩服旭崠有一點。作為一個專業媒體人,從不搞噱頭,不炒爆點。會客觀的堅持科學的理性。”

也是這樣的認真,讓施韡跟他合作到現在。

(旭崠和施韡)

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一些人

當下,大家越來越尊重原創,內容創業,知識付費開始興起。喜馬拉雅的工作人員找到旭崠,希望讓他把已經有二十萬固定粉絲的《原來是這樣》從免費節目改為付費節目。但旭崠最初拒絕了這個邀請。

他完全沒有想過這是可以變現的事情。雖然,現在付費內容逐漸開始被很多人接受,也有相當大一部分粉絲提議:“你可以這樣,我們會支持你。”但他說,“我最原始的初衷是想把科學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而不希望因為付費這個事情,就把這個節目的大門關上。這是我一直擔心的一件事情。”

(原樣叨友會.旭崠的社群)

在越來越多人的建議下,他也不希望踏空這一次知識付費的大環境,因為這個在他看來,也是一種正能量。不僅僅是尊重原創,尊重知識。付了費,你會聽的更認真。把這個看成是你介於“消遣”和“課程”之內的東西。

“我小時候,癡迷於少年兒童大百科全書和十萬個為什麼,天文那一課我是看的最開心的。讓原樣火起來的幾期節目也是和天文有關的。並且,是內部聽眾朋友興趣點第一大的分類。曆法、星座背後都有很多天文知識,天文既高冷,又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網上的天文類節目很少,主要服務于天文愛好者,很多人喜歡表像的東西,忽視背後的數理之美。流連於那些震撼人心的現象,卻忽視了原理。這個節目是一個參與化的分類,“太陽系最美的十大景色,時間的奧秘,白天也會有月亮,火星上可以終於種土豆嗎?”面向更多人,讓“天文小白”也能變成“天文知識入門者”。

他想做的是有一點“情懷”的事情,雖然他自己覺得這樣說很俗。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一些人,“我也不是特別的渴望金錢。在我業餘的時間,能做這樣一個事情。通過這個產品,給真正有需求的愛好者,跟這個領域真正有關係的愛好者一個平臺。”也會組織關於粉絲之間的交流會,之後很可能還會組織粉絲的觀星活動。

(旭崠與水兄在聽眾見面活動上的分享)

他沒有團隊,全是靠個人,朋友。有時,社群的粉絲會幫幫忙。晚上9點下班以後,他才能開始準備《原來是這樣》等一系列新媒體節目的文案內容,時常工作到淩晨兩三點。

“每天如此嗎?”我問。

“幾乎每天如此。偶爾周日或者週一會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看書,或是聚會。如果時間按照這個連軸轉還好,最怕有什麼突發事件。就感覺特別的忙。”

有一個冬天,他工作到早上六七點,上海剛剛日出。旭崠問自己,到底要不要那麼拼。隨後就把這個念頭放下了,“原來做節目可以做得這麼開心”的心情,從小到大對科學的堅持與執念。都會支撐他一直把《原來是這樣》做下去。

新知榜問他,“在《天文原來是這樣》之後,還會不會推出其他的系列付費精品課程?”

“想過做生物,但得看我有沒有時間了。”旭崠笑笑。

新知榜短評——冷門卻被偏愛的天文學,重拾你的好奇心

綜合購買指數8.3分

在我們所接觸到的眾多知識付費產品中,天文學作為相對冷門的科普類知識節目,看似輸在了起跑線上,卻以驚人的銷量和口碑贏的了市場認可。兩位元作者的組合——“崠施笑評”,把正兒八經的天文科學,講的是幽默搞笑,輕鬆有趣。在忠實聽眾裡既有普通小學生,又有名校博士,足以見得節目內容深淺適宜,主播功力爐火純青。看到他們天文科學與初心情懷碰撞出的火花,你可曾回憶起兒時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科學夢呢?

整個上海的傳統電臺沒有一檔關於科學類的節目。他那時已經在大學接受過完整的播音主持訓練了,但是當他字正腔圓,專業地處理著重音、停連,播著新聞的時候,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在傳統的平臺裡面做節目,節目定位的本身會有一些限制,做的內容可能沒有辦法完全做的很“盡興”。播完節目,關好話筒,收拾好耳機,準備下班的新聞主播旭崠想:有沒有辦法,可以滿足我做節目的“癮”?

2012年之後,喜馬拉雅FM等一系列網路電臺慢慢開始興起。

旭崠晚上刷朋友圈,無意間翻到一個不是播音專業的朋友,發佈了自己的電臺節目。雖然只是一個不到十分鐘的心情獨白。他一下子興奮了,原來還可以這樣做一檔廣播節目。可以完完全全屬於我自己的。旭崠獨自選題,策劃,找電臺的搭檔做嘉賓加入。“就是玩兒,如果有幾百人來聽,我覺得已經很高興了。”

他終於擁有屬於他自己的科學節目了。

“在電臺,一檔節目覆蓋收聽的人群可能會有幾十萬人。但是聽眾和我的互動是非常非常少的。我分不清這是平臺的聽眾還是我的粉絲。而這個節目,哪怕只有幾百個人,但是這幾百個人就是沖著我來的呀。我們會不會有一個很好的互動呢?”旭崠這樣告訴新知榜。

在《原來是這樣》裡,第一期節目《2B鉛筆的秘密》聽眾有一兩百人,旭崠很滿足——原來真的有人來聽他一直想要分享的這些喃喃自語。第二期,《顛覆你的星座觀》,播完上線,旭崠健身去了。回來一看,他傻眼了,過萬的點擊量!第二天,就有了接近十萬的點擊量。他意料不到的是,本是自己抱著“玩票”心態來過過癮的這個節目,突然就火了。

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列子》中這樣描述伯牙與子期的相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旭崠與施韡的相遇也如此般。

施韡在一個為期9天的天文科普活動中跟旭崠被安排在了同一個房間,那是在青海的一次觀測活動。接觸中,施韡驚訝於一個電臺DJ竟會對天文專業的知識瞭解這麼多。對於他們共同所熱愛的天文學,以前原本陌生的兩人頓感投機,相見恨晚,這個活動結束之後,他們從“室友”變成了朋友,兩人在專業見解及多樣思維上互有補充。

現任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的施韡,在上海松江大學城6所高校開設了天文學的選修課程。從事各種天文科普類活動已經16年。

施韡說,自己對天文的興趣仿佛與生俱來。據說,施韡母親抱著才1歲的他在院子乘涼,突然天空裡出現了一個不明飛行物,施韡馬上就注意到了,對著天空張牙舞爪,口裡咿咿呀呀,興奮不已。第二天,上海的《新民晚報》就刊登出了這條不明飛行物的新聞。他媽媽打趣道,這也許就是施韡跟天文學結緣的原因。

(施韡旭崠跟天文科普夏令營的孩子在一起)

此後,旭崠邀請施韡來自己的《原來是這樣》做嘉賓,一個可能是最懂天文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一個可能是最有媒體意識的天文科普人。倆人一拍即合,名字中各取一字,給組合取了一個詼諧幽默的名字,叫“崠施笑評”。

《原來是這樣》——崠施組合的第一期《狹義相對論入門》就受到了很多《原樣》固定粉絲的歡迎。專業的自然知識和專業的媒體制作水準相結合,崠施組合的幾期節目也成了《原樣》裡最火爆的節目。

(圖片來自施韡朋友圈他眼中的天空)

中國其實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商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那時,天文的普及程度很高。

如今為什麼在義務教育裡有地理課程普及,天文普及反而不夠呢?

“天文的原理或者基礎,其實都拆分到了地理,物理,歷史等學科裡面。電腦和光學,都會隨之得到發展。對工業,對現代技術都是有推動作用的。”施韡這樣告訴新知榜,“人類是有一種求知欲的,人有一種欲望去瞭解到我們不知道的一些知識。我們自然的,宇宙運行的一種規律。”

在他們的節目《天文原來是這樣》中,會採取相對深入淺出的方式,做一個關於天文學的百科全書。

“首先明確一點,我們是做科學傳統,保持科學理性的思維。其間也會講一些故事,八卦(包括科學家軼事,傳說等)來增強趣味性。”施韡還是保持他一貫穩重、耐心的慢性子學究形象,“不過我很佩服旭崠有一點。作為一個專業媒體人,從不搞噱頭,不炒爆點。會客觀的堅持科學的理性。”

也是這樣的認真,讓施韡跟他合作到現在。

(旭崠和施韡)

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一些人

當下,大家越來越尊重原創,內容創業,知識付費開始興起。喜馬拉雅的工作人員找到旭崠,希望讓他把已經有二十萬固定粉絲的《原來是這樣》從免費節目改為付費節目。但旭崠最初拒絕了這個邀請。

他完全沒有想過這是可以變現的事情。雖然,現在付費內容逐漸開始被很多人接受,也有相當大一部分粉絲提議:“你可以這樣,我們會支持你。”但他說,“我最原始的初衷是想把科學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而不希望因為付費這個事情,就把這個節目的大門關上。這是我一直擔心的一件事情。”

(原樣叨友會.旭崠的社群)

在越來越多人的建議下,他也不希望踏空這一次知識付費的大環境,因為這個在他看來,也是一種正能量。不僅僅是尊重原創,尊重知識。付了費,你會聽的更認真。把這個看成是你介於“消遣”和“課程”之內的東西。

“我小時候,癡迷於少年兒童大百科全書和十萬個為什麼,天文那一課我是看的最開心的。讓原樣火起來的幾期節目也是和天文有關的。並且,是內部聽眾朋友興趣點第一大的分類。曆法、星座背後都有很多天文知識,天文既高冷,又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網上的天文類節目很少,主要服務于天文愛好者,很多人喜歡表像的東西,忽視背後的數理之美。流連於那些震撼人心的現象,卻忽視了原理。這個節目是一個參與化的分類,“太陽系最美的十大景色,時間的奧秘,白天也會有月亮,火星上可以終於種土豆嗎?”面向更多人,讓“天文小白”也能變成“天文知識入門者”。

他想做的是有一點“情懷”的事情,雖然他自己覺得這樣說很俗。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一些人,“我也不是特別的渴望金錢。在我業餘的時間,能做這樣一個事情。通過這個產品,給真正有需求的愛好者,跟這個領域真正有關係的愛好者一個平臺。”也會組織關於粉絲之間的交流會,之後很可能還會組織粉絲的觀星活動。

(旭崠與水兄在聽眾見面活動上的分享)

他沒有團隊,全是靠個人,朋友。有時,社群的粉絲會幫幫忙。晚上9點下班以後,他才能開始準備《原來是這樣》等一系列新媒體節目的文案內容,時常工作到淩晨兩三點。

“每天如此嗎?”我問。

“幾乎每天如此。偶爾周日或者週一會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看書,或是聚會。如果時間按照這個連軸轉還好,最怕有什麼突發事件。就感覺特別的忙。”

有一個冬天,他工作到早上六七點,上海剛剛日出。旭崠問自己,到底要不要那麼拼。隨後就把這個念頭放下了,“原來做節目可以做得這麼開心”的心情,從小到大對科學的堅持與執念。都會支撐他一直把《原來是這樣》做下去。

新知榜問他,“在《天文原來是這樣》之後,還會不會推出其他的系列付費精品課程?”

“想過做生物,但得看我有沒有時間了。”旭崠笑笑。

新知榜短評——冷門卻被偏愛的天文學,重拾你的好奇心

綜合購買指數8.3分

在我們所接觸到的眾多知識付費產品中,天文學作為相對冷門的科普類知識節目,看似輸在了起跑線上,卻以驚人的銷量和口碑贏的了市場認可。兩位元作者的組合——“崠施笑評”,把正兒八經的天文科學,講的是幽默搞笑,輕鬆有趣。在忠實聽眾裡既有普通小學生,又有名校博士,足以見得節目內容深淺適宜,主播功力爐火純青。看到他們天文科學與初心情懷碰撞出的火花,你可曾回憶起兒時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科學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