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真的會讀書嗎?看歷史“名人”的讀書法,找到最適合你的方式

什麼是真正的讀書?讀書讀的是什麼?對於這兩個問題,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見解。一起來看看史上那些大文豪,科學家們是怎樣讀書的吧!

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好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蘇東坡:“八面受敵”讀書法

他認為人們在讀書時,往往會感到處處都是有用的知識,猶如“八面受敵”,每次讀書,只求一點,容易集中深入,徹底攻破一“敵”,像打仗那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一次破一面“敵”。

魯迅:泛覽、活讀

1、泛覽。“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不要專看一個人的作品”“明知道和自己意見相反的書也要翻一翻”。

2、硬看。對較難讀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

3、專情。選幾個方向深入研究。

4、活讀。要獨立思考。

5、參讀。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

吳晗:“摘卡片式”讀書法

凡遇有價值的資料,就抄在卡片上,每張卡片只記一件事、一段話,並且記上出處。日積月累,卡片多了,就按照內容分類保管。他親手整理了幾萬張卡片,把大量的資料儲存起來,隨用隨取。

華羅庚:“厚薄”讀書法

華羅庚先生主張讀書分兩步:第一步“由薄變厚”,

即讀書要扎扎實實,每一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溯源,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比這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能學會分析、歸納、抓住本質,做到融會貫通,就是“由厚到薄”。

楊振寧:“滲透式”讀書法

楊振寧認為,大凡學習方法,無非是“滲透性”讀書和“按部就班”的常規式讀書。知識是相互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

專心學習一門課程,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可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

鄭板橋:“精當”讀書法

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

要適合自己的水準和工作需要。“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

顧炎武:“三讀”讀書法

“三讀”即複讀法、抄讀法、遊讀法。他給自己規定:每年半年時間讀書,半年時間複習,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的,又動手又動腦,強化記憶。顧炎武篤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方法。他從45歲開始了大規模的遊學生活。做到了書本知識與實際知識相結合,學以致用。

素材來源於湖南考試招生

編輯整理:知翼、劉亮、湯佳

做到了書本知識與實際知識相結合,學以致用。

素材來源於湖南考試招生

編輯整理:知翼、劉亮、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