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除了“搶人”,這座城市全面打響重構中國城市版圖的第一槍

文丨張銀銀

不少杆友都知道,杠杆遊戲川渝經濟、金融界朋友很多。

但從來沒有過,在某一天,這些川渝的哥們、姐們幾乎齊刷刷轉發,同一個當地朋友的朋友圈內容。並創下了該位金融界人士被點贊的紀錄。

——成都主要領導公開說,該市離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心城市有差距。甚至還拿兄弟城市重慶作比,認為雖各有比較優勢,但成都的優勢在減弱、差距在加大。

一向城市形象極佳的成都,這是要幹什麼?杠杆遊戲被震撼!

因為這一提法,

張銀銀從來沒有從成都官方那裡聽到過。在我看來,這是比砸幾個億效果都要好的城市形象展示。

而這次成都公開言論背後,該市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無論講問題、找差距,還是未來發展路徑,都極為務實、精准、謙虛、蓄力,令人影響深刻。

那一天,2017年7月2日,成都召開了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高調宣誓大力發展產業。

在既有的觀念中,杠杆遊戲會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官會”。但意想不到,成都主要領導在這次會上談了問題和差距,並把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我國城市版圖中的最高層級的實現,和夯實產業支撐緊緊關聯在了一起。

正視差距首先是務實,找准產業支撐這一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

則是水準和智慧,也是實幹和決心。

所以,杠杆遊戲理解我那些川渝的精英朋友們,齊刷刷轉發了這樣的朋友圈。聰明的人最明白,什麼是一個城市發展最重要的。

借這個機會,以成都為例子,杠杆遊戲決定寫一寫,城市發展的根本杠杆。也會扯幾句,人才爭奪戰歸根結底靠什麼。還會談一談做國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最需要什麼?

1、一座偉大的城市只有正視差距,具備國際視野,

才能實現雄心壯志

成都,在國內外到底是什麼形象?

我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熊貓的故鄉,文化旅遊資源大市,美食之都,購物之城……這是內秀的展示,也有城市行銷和文旅、商業優勢的體現。

在我國城市版圖中,成都又處於什麼位置?

我國大省四川的省會,區域中心城市;偏重商業指標的新一線城市領軍者,被支援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這些看法和定位,則展示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

是其經濟、金融、商業、交通物流、文化等多方能力的排序。

無論城市形象,還是在我國城市版圖中的位次,成都都很優秀。

可哪一座較大的城市,沒有自己的高光標籤和獨特優勢。我國特大、超大城市們最看重的“國家中心城市”指標,二線城市中,也並非成都獨有。

除了四大直轄市和廣州外,深圳早已是GWY欽定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鄭州、武漢也都被支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而後面還有一堆追兵,杭州、南京、瀋陽、西安、長沙……誰又比誰差多少?

成都當然有自己的獨到優勢,正如杠杆遊戲的好朋友西部君說,成都在西部的地位那是超然的。無論從實力基礎,還是從長江經濟帶規劃看,成渝城市群本來就是這條我國經濟大動脈上的三巨頭之一。在長江經濟帶的西端,成渝當然是最牛的。

但請注意,即便如此,其超然地位很大程度上說,也只是在西部。而西部普遍欠發達。特別是在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方面,其能力明顯又不如兄弟重慶。

在該市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主要領導對此的表述,是極為務實和謙虛的。實話說,杠杆遊戲要贊一次。熟悉銀銀的杆友都知道,杠杆遊戲很少公開點贊。

這不僅是務實的作風,和對戰略格局的清晰把握,更是奮發進取的動力和方法切口。正因為看到差距,深刻洞悉並明白、承認差距,成都才開了這樣一次大會。重要的是,成都不僅找到了差距所在,更找到了補齊短板的抓手和方法。

被支援“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意味著成都拿到我國城市最高等級序列入場券;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的先後加持,則為成都建設面向亞歐、輻射西南的經濟中心提供了政策支撐。

這樣的歷史機遇,如果不用心準備好、不抓住,錯失的恐怕不僅僅是良機,而是在中國城市版圖上的地位!

孫子雲:“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成都深諳此道,在初步拿到國家中心城市指標後,就必須全面發展謀劃,需要頂層設計。謀劃什麼、設計什麼?城市發展和人一樣,首先就是看自己缺什麼,看自己適合什麼?

差距方面,近的國內和重慶、杭州比產業,有需要狂追的地方。放長遠、看更廣,在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方面,構建技術、知識密集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方面,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成都明顯還要努力。

或許,全球產業鏈、全球競爭力這些措辭,讓人覺得很虛、很遠。但稍微動腦子想一想,只用了不到40年,我國從一個極端貧弱之國,超過日本,融入世界,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何況,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超過13億人口,毫無疑問不僅僅是需要,而是現實註定了會有上十個,千萬級人口體量,並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城市。

而這些城市,幾乎肯定就是在國家中心城市中誕生。如果不認清這一點,可以說是白拿了“國家中心城市券”。

2、找到差距更要找到辦法,別人家是如何用杠杆撬動城市發展的?

而談到全球視野、全球競爭力,有一點不得不談。

以人類海洋(藍色)經濟為中心的經濟觀察家,很少會注意到,成都、重慶是我國離歐洲最近的兩個超大城市。只要站在這個角度才能理解中歐(成都、重慶)班列,之於這兩個城市,乃至整個長江上游的價值。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陸經濟體,曾經,蜀道難的西蜀,帶給成都一定的劣勢。但今天,世界是平的,實體經貿和資訊資訊通道,皆是陸空水實現快速閉環。

站在歐中節點上,成都也好,重慶也好,這個優勢都是無與倫比的。但,實現優勢的經濟實力轉化,不是空談區位優勢這麼簡單,根本上需要符合自身特點的產業支撐,需要把自己融入世界經貿通道和結構中去。

如上文所述,每個特大、超大城市都有自己的高光點。你追我趕,沒有哪個城市在等著成都成為“XXX”中心。

且不說遠,近與臨近的重慶相比。這個比較或許在很多人眼中有些忌諱,但註定是最不可避免,也是最有價值的對照。所以,成都市的主要領導,在該市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才不諱:

雖各有比較優勢,但成都的優勢在減弱、差距在加大。2016年成都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占重慶的69%、75%、84%,而增速還分別低3個、3.5個、1.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差距仍在擴大。

在杠杆遊戲看來,城市之爭,本質上就是對產業的爭奪。人才不也因為有產業才會來,來了才會有更好的產業優勢,閉環。

以成都的短板製造業為例。無論高新技術企業,還是規上工業產值,都低於同樣被支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武漢和鄭州。

武漢作為傳統的工業大市、老工業基地,成都比他低似乎可以理解,且成都也有自己的製造業和其他產業強項。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的是,這幾年鄭州,無論在工業產值還是工業利稅上,都實現了對武漢的超越。

2015年,鄭州工業完全把武漢甩在了後面。當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約1.5萬億元,雖然和蘇州、上海、佛山、天津、重慶差距還很大,但已經居27個省會城市第二,僅次於廣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3434.1億元,比上年增長9.2%。利稅1541.3億元,增長6%。利潤1057億元,增長6.7%。

通過《武漢統計年鑒2016》,可以看到,2015年武漢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374.9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僅480.65,不及鄭州一半。

而鄭州實現這一切,靠的就是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工業鯰魚。在其製造業進步的同時,因為外向型經濟的發力,國際航空貨郵、進出口值,也把成都,更把昔日的大哥武漢甩到了後面。

同樣,和鄭州類似,重慶IT資訊製造業崛起,其力度、廣度、深度較鄭州更大。這方面就不多說,只談一點:靠這個,重慶雖然航空貨郵低於成都,但國際貨郵量,也把昔日的西南進出口王拉下馬。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取的資料,2016年,成都國際航空貨郵量為9.8萬噸,占該城市機場全部貨郵輸送量的16%,而重慶達到12.4萬噸,占重慶機場全部貨郵輸送量的34.3%,鄭州為27萬噸,占比達到60%。

不久前杠杆遊戲分析過,航空第四城的爭奪,根本上是國際航空樞紐的爭奪,而核心指標恐怕就是國際航線和國際貨郵。想一想,國際貨郵增速背後,鄭州、重慶的例子意味著什麼?重構了一座城市的產業生態!

實事求是地說,同為人口、農業大省,河南省會鄭州這方面的進步,根本上改變了鄭州乃至河南的思維和產業進取方式。

杠杆遊戲武斷地說,僅僅是利用了一個產業做杠杆,鄭州實現了飛躍。當然,鄭州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鄭州富士康為代表的產業,畢竟處於產業鏈後端。

毫無疑問,無論是人才、資源、經濟基礎,成都在二線城市中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成都可以做到的,不僅僅是做大、做強一兩個新產業,而是實現一大堆產業矩陣的突破。

3、產業杠杆可以撬動的,不僅僅是國家中心城市理想

以前很多人會說,成都三產占比較高,明顯高於二產,這是產業結構更優的表現。稍有經濟理論的人就知道,二產的生產效率、效益普遍是高於三產的。

所以,很好解釋,為何歐洲的經濟增速普遍偏低,因為他們大部分國家進入了工業化後期,甚至是衰老期。也很好解釋,為何重慶、長沙、鄭州經濟增速像坐上了直升機。

回到國際比較,三產方面,除了英國,除了倫敦,可以說歐洲沒有一個城市其三產的效率、效益可以和美國、紐約媲美。

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金融、文娛、高端服務業的霸主地位,迄今無可動搖。正是因此,杠杆遊戲發現,即便同樣是三產為主,美國經濟增速普遍比歐洲國家高,哪怕是金融危機後。因為,其佔據了世界三產的最上游,獲得了更多利潤和效率優勢。

而回到我國,可以說除了京滬,目前還沒有一個城市有資格玩“製造業空心化”。我國整體的世界產業分工和結構位置,決定了,我們離美國的經濟模式還有很遠距離。事實上,美國三產過於強大,二產衰落,也有自己的憂慮和壞處。多任美國總統,都在談製造業回歸。

正如此次成都主要領導意識到的,製造業占比是否突破50%,是評判一個城市工業化是否充分發育的重要標誌。

上海製造業占比最高達到過77%,並且占比超過50%的時間長達20年,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而成都製造業占比在2012年達到46%的峰值,2013、2014年連續兩年保持45%以上占比後,即呈下降趨勢,從未超過50%的“分水嶺”。

換句話說,成都還未完全“享受”到二產帶給其的效益,就出現了偏頗。國家中心城市,可不僅僅是看文旅、商貿,而是全方位在全國都得具備影響力。

此次,成都市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並發佈《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梳理這份白皮書,成都重拾多個產業雄心:按照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融合產業、都市現代農業三大類,鎖定電子資訊、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現代金融等37個重點行業,佈局打造66個重點產業功能區……

首先,杠杆遊戲注意到,這些重點行業是成都具備衝擊全國影響力可能的。且不少製造業的佈局,非常有助於成都工業快速提振和經濟增長。高端服務業方面,則是優勢延續。

其次,空間功能的佈局,優化和最大程度利用好了成都各區縣、功能板塊的產業基礎、自然稟賦。

說到這裡,杠杆遊戲覺得十分有必要拿成都的兄弟重慶作比。4、5年前,重慶各區縣的主體功能分區、區域板塊產業佈局謀劃就基本完成——且工業是重中之重,每年的工業固投都是全國第一。

也就更好理解,為何重慶近幾年可以保持較快增長,因為每個板塊明確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適合幹什麼!

此次,成都謀劃未來發展,梳理《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明顯重點抓產業這根杠杆,以期撬動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找准了思路和辦法。

而在7月12日,成都發佈產業新政50條,從人才集聚培育、技術創新供給、土地資源保障、財政金融服務、資料資源支撐、優化產業生態等方面進行政策細化,無疑給該市未來產業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有意思的一個點是,成都的目標不僅僅於此。在經歷了上一輪國際大都市、國際性城市追逐熱潮之後,可以說整個中國還敢說自己要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已經屈指可數。一個城市有什麼樣的基礎和實力,其實都是心知肚明的。

成都這一次,試圖通過產業杠杆站穩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然後更大的目標是積蓄衝刺世界城市的能量。

如上文所述,不要覺得這個目標遙不可及,中國經濟的明天屬於每個中國城市。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註定會誕生多個世界級的城市、城市群、灣區。提出這個目標,做好人設、產業蓄力,一切真是有可能。

很多年後,區域經濟觀察人士或許還會記得,2017年的某一天,有一座超級城市提出,產業在城市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沿著這條路堅定走下去。

作者:張銀銀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佈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

而後面還有一堆追兵,杭州、南京、瀋陽、西安、長沙……誰又比誰差多少?

成都當然有自己的獨到優勢,正如杠杆遊戲的好朋友西部君說,成都在西部的地位那是超然的。無論從實力基礎,還是從長江經濟帶規劃看,成渝城市群本來就是這條我國經濟大動脈上的三巨頭之一。在長江經濟帶的西端,成渝當然是最牛的。

但請注意,即便如此,其超然地位很大程度上說,也只是在西部。而西部普遍欠發達。特別是在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方面,其能力明顯又不如兄弟重慶。

在該市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主要領導對此的表述,是極為務實和謙虛的。實話說,杠杆遊戲要贊一次。熟悉銀銀的杆友都知道,杠杆遊戲很少公開點贊。

這不僅是務實的作風,和對戰略格局的清晰把握,更是奮發進取的動力和方法切口。正因為看到差距,深刻洞悉並明白、承認差距,成都才開了這樣一次大會。重要的是,成都不僅找到了差距所在,更找到了補齊短板的抓手和方法。

被支援“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意味著成都拿到我國城市最高等級序列入場券;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的先後加持,則為成都建設面向亞歐、輻射西南的經濟中心提供了政策支撐。

這樣的歷史機遇,如果不用心準備好、不抓住,錯失的恐怕不僅僅是良機,而是在中國城市版圖上的地位!

孫子雲:“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成都深諳此道,在初步拿到國家中心城市指標後,就必須全面發展謀劃,需要頂層設計。謀劃什麼、設計什麼?城市發展和人一樣,首先就是看自己缺什麼,看自己適合什麼?

差距方面,近的國內和重慶、杭州比產業,有需要狂追的地方。放長遠、看更廣,在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方面,構建技術、知識密集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方面,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成都明顯還要努力。

或許,全球產業鏈、全球競爭力這些措辭,讓人覺得很虛、很遠。但稍微動腦子想一想,只用了不到40年,我國從一個極端貧弱之國,超過日本,融入世界,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何況,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超過13億人口,毫無疑問不僅僅是需要,而是現實註定了會有上十個,千萬級人口體量,並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城市。

而這些城市,幾乎肯定就是在國家中心城市中誕生。如果不認清這一點,可以說是白拿了“國家中心城市券”。

2、找到差距更要找到辦法,別人家是如何用杠杆撬動城市發展的?

而談到全球視野、全球競爭力,有一點不得不談。

以人類海洋(藍色)經濟為中心的經濟觀察家,很少會注意到,成都、重慶是我國離歐洲最近的兩個超大城市。只要站在這個角度才能理解中歐(成都、重慶)班列,之於這兩個城市,乃至整個長江上游的價值。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陸經濟體,曾經,蜀道難的西蜀,帶給成都一定的劣勢。但今天,世界是平的,實體經貿和資訊資訊通道,皆是陸空水實現快速閉環。

站在歐中節點上,成都也好,重慶也好,這個優勢都是無與倫比的。但,實現優勢的經濟實力轉化,不是空談區位優勢這麼簡單,根本上需要符合自身特點的產業支撐,需要把自己融入世界經貿通道和結構中去。

如上文所述,每個特大、超大城市都有自己的高光點。你追我趕,沒有哪個城市在等著成都成為“XXX”中心。

且不說遠,近與臨近的重慶相比。這個比較或許在很多人眼中有些忌諱,但註定是最不可避免,也是最有價值的對照。所以,成都市的主要領導,在該市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才不諱:

雖各有比較優勢,但成都的優勢在減弱、差距在加大。2016年成都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占重慶的69%、75%、84%,而增速還分別低3個、3.5個、1.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差距仍在擴大。

在杠杆遊戲看來,城市之爭,本質上就是對產業的爭奪。人才不也因為有產業才會來,來了才會有更好的產業優勢,閉環。

以成都的短板製造業為例。無論高新技術企業,還是規上工業產值,都低於同樣被支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武漢和鄭州。

武漢作為傳統的工業大市、老工業基地,成都比他低似乎可以理解,且成都也有自己的製造業和其他產業強項。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的是,這幾年鄭州,無論在工業產值還是工業利稅上,都實現了對武漢的超越。

2015年,鄭州工業完全把武漢甩在了後面。當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約1.5萬億元,雖然和蘇州、上海、佛山、天津、重慶差距還很大,但已經居27個省會城市第二,僅次於廣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3434.1億元,比上年增長9.2%。利稅1541.3億元,增長6%。利潤1057億元,增長6.7%。

通過《武漢統計年鑒2016》,可以看到,2015年武漢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374.9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僅480.65,不及鄭州一半。

而鄭州實現這一切,靠的就是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工業鯰魚。在其製造業進步的同時,因為外向型經濟的發力,國際航空貨郵、進出口值,也把成都,更把昔日的大哥武漢甩到了後面。

同樣,和鄭州類似,重慶IT資訊製造業崛起,其力度、廣度、深度較鄭州更大。這方面就不多說,只談一點:靠這個,重慶雖然航空貨郵低於成都,但國際貨郵量,也把昔日的西南進出口王拉下馬。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取的資料,2016年,成都國際航空貨郵量為9.8萬噸,占該城市機場全部貨郵輸送量的16%,而重慶達到12.4萬噸,占重慶機場全部貨郵輸送量的34.3%,鄭州為27萬噸,占比達到60%。

不久前杠杆遊戲分析過,航空第四城的爭奪,根本上是國際航空樞紐的爭奪,而核心指標恐怕就是國際航線和國際貨郵。想一想,國際貨郵增速背後,鄭州、重慶的例子意味著什麼?重構了一座城市的產業生態!

實事求是地說,同為人口、農業大省,河南省會鄭州這方面的進步,根本上改變了鄭州乃至河南的思維和產業進取方式。

杠杆遊戲武斷地說,僅僅是利用了一個產業做杠杆,鄭州實現了飛躍。當然,鄭州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鄭州富士康為代表的產業,畢竟處於產業鏈後端。

毫無疑問,無論是人才、資源、經濟基礎,成都在二線城市中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成都可以做到的,不僅僅是做大、做強一兩個新產業,而是實現一大堆產業矩陣的突破。

3、產業杠杆可以撬動的,不僅僅是國家中心城市理想

以前很多人會說,成都三產占比較高,明顯高於二產,這是產業結構更優的表現。稍有經濟理論的人就知道,二產的生產效率、效益普遍是高於三產的。

所以,很好解釋,為何歐洲的經濟增速普遍偏低,因為他們大部分國家進入了工業化後期,甚至是衰老期。也很好解釋,為何重慶、長沙、鄭州經濟增速像坐上了直升機。

回到國際比較,三產方面,除了英國,除了倫敦,可以說歐洲沒有一個城市其三產的效率、效益可以和美國、紐約媲美。

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金融、文娛、高端服務業的霸主地位,迄今無可動搖。正是因此,杠杆遊戲發現,即便同樣是三產為主,美國經濟增速普遍比歐洲國家高,哪怕是金融危機後。因為,其佔據了世界三產的最上游,獲得了更多利潤和效率優勢。

而回到我國,可以說除了京滬,目前還沒有一個城市有資格玩“製造業空心化”。我國整體的世界產業分工和結構位置,決定了,我們離美國的經濟模式還有很遠距離。事實上,美國三產過於強大,二產衰落,也有自己的憂慮和壞處。多任美國總統,都在談製造業回歸。

正如此次成都主要領導意識到的,製造業占比是否突破50%,是評判一個城市工業化是否充分發育的重要標誌。

上海製造業占比最高達到過77%,並且占比超過50%的時間長達20年,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而成都製造業占比在2012年達到46%的峰值,2013、2014年連續兩年保持45%以上占比後,即呈下降趨勢,從未超過50%的“分水嶺”。

換句話說,成都還未完全“享受”到二產帶給其的效益,就出現了偏頗。國家中心城市,可不僅僅是看文旅、商貿,而是全方位在全國都得具備影響力。

此次,成都市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並發佈《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梳理這份白皮書,成都重拾多個產業雄心:按照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融合產業、都市現代農業三大類,鎖定電子資訊、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現代金融等37個重點行業,佈局打造66個重點產業功能區……

首先,杠杆遊戲注意到,這些重點行業是成都具備衝擊全國影響力可能的。且不少製造業的佈局,非常有助於成都工業快速提振和經濟增長。高端服務業方面,則是優勢延續。

其次,空間功能的佈局,優化和最大程度利用好了成都各區縣、功能板塊的產業基礎、自然稟賦。

說到這裡,杠杆遊戲覺得十分有必要拿成都的兄弟重慶作比。4、5年前,重慶各區縣的主體功能分區、區域板塊產業佈局謀劃就基本完成——且工業是重中之重,每年的工業固投都是全國第一。

也就更好理解,為何重慶近幾年可以保持較快增長,因為每個板塊明確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適合幹什麼!

此次,成都謀劃未來發展,梳理《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明顯重點抓產業這根杠杆,以期撬動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找准了思路和辦法。

而在7月12日,成都發佈產業新政50條,從人才集聚培育、技術創新供給、土地資源保障、財政金融服務、資料資源支撐、優化產業生態等方面進行政策細化,無疑給該市未來產業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有意思的一個點是,成都的目標不僅僅於此。在經歷了上一輪國際大都市、國際性城市追逐熱潮之後,可以說整個中國還敢說自己要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已經屈指可數。一個城市有什麼樣的基礎和實力,其實都是心知肚明的。

成都這一次,試圖通過產業杠杆站穩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然後更大的目標是積蓄衝刺世界城市的能量。

如上文所述,不要覺得這個目標遙不可及,中國經濟的明天屬於每個中國城市。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註定會誕生多個世界級的城市、城市群、灣區。提出這個目標,做好人設、產業蓄力,一切真是有可能。

很多年後,區域經濟觀察人士或許還會記得,2017年的某一天,有一座超級城市提出,產業在城市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沿著這條路堅定走下去。

作者:張銀銀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佈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