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場會議釋放太多信號,我們最關心這一點!

搞清楚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四個問題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傳遞出諸多重磅信號,

其中,“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表述,位於突出位置。

近幾年,中國的實體經濟在一路高歌猛進、即將邁入世界之巔的房地產面前,簡直欲哭無淚。

國家以“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為未來中國金融發展定調,也堅定了重振實體經濟的決心。那麼,有關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好好回答這幾個問題。

如果實體經濟主要指生產製造業和有店鋪經營的生活服務業的話,這些年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實體經濟難過,生意難做。

因實體經濟生產創造著GDP財富,且其他金融、地產、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依附于實業,所以一種普遍的擔憂是中國經濟怎麼辦?

應該說,是低端、無技術含量、環境污染嚴重、缺乏議價能力的勞動密集型實體經濟很難!因為這些行業進入門檻低,產能過剩造成相互壓價利潤攤薄,而人力/行銷等成本(隨著經濟發展,這些成本必然上漲)卻在一個勁地上升。

這就是實體經濟艱難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供應太多了,只好價格惡性競爭,此時再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增加產量,那不是送死嗎?

所以,不是錢進不了實體經濟,

是錢已經不再進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這類實體經濟。錢已經不再進入缺乏創意、沒有成本意識、管理粗放、只是簡單供應數量的店鋪類實體經濟。

(錢為什麼進不了實體經濟?)

現在有一種觀點幾乎成了共識:虛擬經濟蠶食、擠壓、摧毀了實體經濟。

譬如認為,大量錢進入房地產等資產市場和股票等資本市場,產生了擠出效應,資金抽離實體部門,讓其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應該承認,資產炒作、高房價對實體經濟有負作用,但並不是高房價毀滅了實體經濟。

資本天生就具有逐利性,是因為實體經濟無利可圖,缺乏核心競爭能力,資金才會逃離跑到樓市里,而不是資金流入樓市形成了對實體的碾壓。

所以,

應該說資金脫實向虛是果而不是因,實體經濟融資“失血”成必然。

(高房價的背後:中國實體經濟深度大調查)

實體經濟為什麼難搞?怎麼會落到今天的局面?

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中國高賦稅”的肺腑之言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又把實體經濟萎靡歸罪於稅費。

但高稅賦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根本原因——企業的高稅賦可以通過提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無法提高的原因的是供應充足價格競爭。除了福耀玻璃這樣的正規大公司,更多的中小實體不得已通過偷漏稅生存——而今偷漏稅仍在,可以前能活,現在卻不能活了,為什麼?還是產能過剩啊。

當年四萬億的功過仍沒有定論,但它的一個問題是製造了大量的過剩產能——水泥、鋼鐵、玻璃……並讓一些本該淘汰的落後產能得以生存延續——過量的投資產生了大量的需求,這些需求讓落後產能的商品又有了市場。

如此來看,實體經濟的困難如何破?答案是研發創新,生產出創造需求的商品!

實際上,國家一直在鼓勵研發創新,並在政策、稅收、資金上給予了許多優惠,問題是研發創新太難,時間跨度、投資回報不可測,風險太大!

在這種投入回報不成正比,存在很大風險的情況下,小額資金/民營資金又怎麼會捨得下血本花大錢去研發呢?

也因此,國家的很多扶持政策在執行中總是大打折扣:新能源汽車騙補、雙創騙補、文化創意產業騙補……甚至一些企業就是為了騙補貼而不是踏踏實實的做實業。

此外,實體經濟企業本身也難辭其咎。

很多企業就像一個巨嬰,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麼激進要麼蜷縮,總不能根據自己的現狀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大多數都是“高舉紅旗,原地踏步”,要麼根本不動,要麼項目夭折,要麼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比如,一家企業根本沒有技術可言、車間管理一塌糊塗的企業,帖上個“堅守實業”的標籤,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點。

有些企業管理者的思維很像“文盲”,搞不懂“轉型”和“轉行”的區別,喜歡模仿抄襲,賺快錢,這行利潤不行了就趕緊換另一個行業。

並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一個企業冒然轉到全新的行業,既沒有行業經驗,又沒有客戶基礎和管理團隊,失敗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在一個行業內專注地去經營,長期地去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那個行業中的痛點問題是什麼,才能夠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此外,這幾年互聯網行業急速發展,像一個幽靈一樣籠罩在中國經濟的上空,給製造企業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就是迷信“模式創新”。

今天的傳統製造企業熱衷於各種各樣的“模式”,線下代理商不行了改做電商、微商、直播、社群行銷,C2C、C2B、C2M、O2O、OAO令人眼花繚亂。但無論建了多少平臺,自己的品牌與產品依舊不值錢。

其實無論什麼模式,最終能讓我們記住的,還是好的品牌和產品。無論模式如何變遷,管道如何改變,品牌都能平移、跨越這些障礙。而品牌的背後,歸根到底還是你的產品,能不能給客戶和消費者以信任感。

(調研了1135家製造企業,終於明白他們是如何作死的)

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是一個十分宏大的命題,畢竟金融企業的類型、模式、理念等各有不同,很難一言以蔽之。因此,我們選取專注股權投資的國有金融企業作為對象,畢竟,股權投資之於產業,國有企業之於實體經濟,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世界和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多重挑戰,套利空間和政策紅利的消失,讓原來短視化的獲利模式難以為繼。沒有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股權投資也就喪失了獲利的根基。

那種一味尋找風口浪尖、只關注短期收益的做法,既無法建立有效的競爭壁壘,也缺乏技術含量,只有扎扎實實從產業的角度做投資,保持冷靜和自持,才是真正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因此,要把股權投資做成一項長期的、可持續的、價值豐厚的事業,就應該以更為主動、更為控制力強的姿態進入實體經濟。

其實,無論是基於股權投資的內在屬性還是時代特點,中國的股權投資都已經走到了需要也必須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更負責任、更有擔當、更有遠見的時代——

股權投資應該與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動態地、深層次地融合。

在此過程中,投資者應從相對被動的支持、協助,走向主動的引導、優化和提升。以往的投資模式,更多的是考慮IPO或者資產重組上市,但如今,投資者應該考慮自主地去創造機會,投資一些有前景的產業,提升被投企業的運營效率、經營狀況、現金流等各方面水準,從而掌握該類企業的成長與盈利模式。

通過投資境內外優秀企業,掌握核心產業和關鍵領域的戰略資源,成為細分領域的領導者,通過全球資源網路和對產業的深度理解,緊密跟蹤和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這才是當今時代股權投資者應有的思維邏輯。

(振興中國實體經濟,需要怎樣的股權投資?)

但高稅賦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根本原因——企業的高稅賦可以通過提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無法提高的原因的是供應充足價格競爭。除了福耀玻璃這樣的正規大公司,更多的中小實體不得已通過偷漏稅生存——而今偷漏稅仍在,可以前能活,現在卻不能活了,為什麼?還是產能過剩啊。

當年四萬億的功過仍沒有定論,但它的一個問題是製造了大量的過剩產能——水泥、鋼鐵、玻璃……並讓一些本該淘汰的落後產能得以生存延續——過量的投資產生了大量的需求,這些需求讓落後產能的商品又有了市場。

如此來看,實體經濟的困難如何破?答案是研發創新,生產出創造需求的商品!

實際上,國家一直在鼓勵研發創新,並在政策、稅收、資金上給予了許多優惠,問題是研發創新太難,時間跨度、投資回報不可測,風險太大!

在這種投入回報不成正比,存在很大風險的情況下,小額資金/民營資金又怎麼會捨得下血本花大錢去研發呢?

也因此,國家的很多扶持政策在執行中總是大打折扣:新能源汽車騙補、雙創騙補、文化創意產業騙補……甚至一些企業就是為了騙補貼而不是踏踏實實的做實業。

此外,實體經濟企業本身也難辭其咎。

很多企業就像一個巨嬰,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麼激進要麼蜷縮,總不能根據自己的現狀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大多數都是“高舉紅旗,原地踏步”,要麼根本不動,要麼項目夭折,要麼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比如,一家企業根本沒有技術可言、車間管理一塌糊塗的企業,帖上個“堅守實業”的標籤,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點。

有些企業管理者的思維很像“文盲”,搞不懂“轉型”和“轉行”的區別,喜歡模仿抄襲,賺快錢,這行利潤不行了就趕緊換另一個行業。

並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一個企業冒然轉到全新的行業,既沒有行業經驗,又沒有客戶基礎和管理團隊,失敗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在一個行業內專注地去經營,長期地去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那個行業中的痛點問題是什麼,才能夠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此外,這幾年互聯網行業急速發展,像一個幽靈一樣籠罩在中國經濟的上空,給製造企業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就是迷信“模式創新”。

今天的傳統製造企業熱衷於各種各樣的“模式”,線下代理商不行了改做電商、微商、直播、社群行銷,C2C、C2B、C2M、O2O、OAO令人眼花繚亂。但無論建了多少平臺,自己的品牌與產品依舊不值錢。

其實無論什麼模式,最終能讓我們記住的,還是好的品牌和產品。無論模式如何變遷,管道如何改變,品牌都能平移、跨越這些障礙。而品牌的背後,歸根到底還是你的產品,能不能給客戶和消費者以信任感。

(調研了1135家製造企業,終於明白他們是如何作死的)

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是一個十分宏大的命題,畢竟金融企業的類型、模式、理念等各有不同,很難一言以蔽之。因此,我們選取專注股權投資的國有金融企業作為對象,畢竟,股權投資之於產業,國有企業之於實體經濟,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世界和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多重挑戰,套利空間和政策紅利的消失,讓原來短視化的獲利模式難以為繼。沒有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股權投資也就喪失了獲利的根基。

那種一味尋找風口浪尖、只關注短期收益的做法,既無法建立有效的競爭壁壘,也缺乏技術含量,只有扎扎實實從產業的角度做投資,保持冷靜和自持,才是真正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因此,要把股權投資做成一項長期的、可持續的、價值豐厚的事業,就應該以更為主動、更為控制力強的姿態進入實體經濟。

其實,無論是基於股權投資的內在屬性還是時代特點,中國的股權投資都已經走到了需要也必須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更負責任、更有擔當、更有遠見的時代——

股權投資應該與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動態地、深層次地融合。

在此過程中,投資者應從相對被動的支持、協助,走向主動的引導、優化和提升。以往的投資模式,更多的是考慮IPO或者資產重組上市,但如今,投資者應該考慮自主地去創造機會,投資一些有前景的產業,提升被投企業的運營效率、經營狀況、現金流等各方面水準,從而掌握該類企業的成長與盈利模式。

通過投資境內外優秀企業,掌握核心產業和關鍵領域的戰略資源,成為細分領域的領導者,通過全球資源網路和對產業的深度理解,緊密跟蹤和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這才是當今時代股權投資者應有的思維邏輯。

(振興中國實體經濟,需要怎樣的股權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