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些流失海外的頂級文物,希望早日回家!

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但自19世紀中期以來,由於國外列強的掠奪和戰爭,加上文物走私等因素,大量中國古代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不乏精品、孤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有統計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

而民間所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如此想來,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要超過1600萬件。

小紅果在這裡盤點了一下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珍品,讓我們再次回顧先輩們的藝術成就和智慧吧。當然,這裡盤點的文物只是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冰山一角,還有無數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流失文物回到祖國。

▲青銅雙羊尊(商代)

▲現藏: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雙羊尊筒形口,腹為雙羊前軀相背狀。羊角大彎曲,尊口下飾弦紋和龍面饕餮紋,較為罕見。羊頜下及腹下飾扉棱,象徵須和腹部垂毛。飾龍面紋,腹飾鱗紋,腿飾龍紋。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現藏: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

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唐代摹本。但由於英國方面知識欠缺,保管不善,將其攔腰截為兩段,並出現了掉渣現象。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唐)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歷代帝王圖》為絹本,

設色,縱51.3釐米,橫531釐米,是閻立本人物畫代表作,又稱《古帝王圖》。

從畫像來看,雖仍有程式化的傾向,但在人物個性刻畫上表現出很大的進步,不落俗套,而顯得個性分明;畫中按等級森嚴的封建倫理觀念,處理人物的大小。《歷代帝王圖》用重色設色和暈染衣紋的方法,有佛教藝術的影響。

▲張萱《搗練圖》(唐)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搗練圖》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

▲天龍山第21窟的菩薩頭(唐)

▲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天龍山第21窟的菩薩頭,是典型的天龍山唐代造像的樣式。菩薩頭束著唐代婦女常見的高髮髻,頸部刻出三道蠶紋線,櫻桃小嘴及圓嘟嘟的臉龐,是盛唐以胖為美的經典造型。整尊頭像精美細膩,膚色光潔柔美,神態安詳逼真,是中國石雕造像中的極品之作。

唐代是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這尊天龍山唐代菩薩頭像可以說代表了唐代造像的最高水準,曾經在1935年倫敦中國藝術博覽會時轟動一時。

▲器汝窯天青釉碗(宋)

▲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

整個碗高7.1釐米,碗口直徑16.9釐米,圈足直徑7.5釐米,重350克。撇口,外鑲銅邊。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有細小開片。外底有5個細小芝麻狀支釘痕,內底刻有楷書乾隆禦題詩。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這件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收藏一件。

▲曜變天目茶碗(宋)

▲現藏:東京靜嘉堂文庫

曜變天目茶碗乃南宋的傳世孤品,後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對裡面神奇的曜變圖案更是覺得神妙莫測,於是他們便用“碗中宇宙”一詞來對該碗進行讚美性的描繪。之所以說此碗是舉世無雙的珍品,是因為將曜變天目茶碗放在黑暗之中,它本身所具有的一個個耀斑會閃出略顯妖異的光芒來,而且顏色變幻,高深莫測。雖然這茶碗直徑也就12釐米,卻能令觀賞者們對之產生宇宙星空之聯想。

▲大維德花瓶(元)

▲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

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象耳大瓶,共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於元代至正年間,即西元1351年燒造,由於手工燒造條件形成的差異,其中一支較為清晰。

大維德花瓶最重要之處在於頸部的楷書題記,合計五行63字,內文及位置完全相同。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流失海外的無數國寶,至今仍只能在異國的土地上對歷史低吟淺唱,遙訴對故國家園的綿綿思念。文物是民族的血脈,企盼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無法釋懷的牽掛。

圖片、文字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

▲天龍山第21窟的菩薩頭(唐)

▲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天龍山第21窟的菩薩頭,是典型的天龍山唐代造像的樣式。菩薩頭束著唐代婦女常見的高髮髻,頸部刻出三道蠶紋線,櫻桃小嘴及圓嘟嘟的臉龐,是盛唐以胖為美的經典造型。整尊頭像精美細膩,膚色光潔柔美,神態安詳逼真,是中國石雕造像中的極品之作。

唐代是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這尊天龍山唐代菩薩頭像可以說代表了唐代造像的最高水準,曾經在1935年倫敦中國藝術博覽會時轟動一時。

▲器汝窯天青釉碗(宋)

▲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

整個碗高7.1釐米,碗口直徑16.9釐米,圈足直徑7.5釐米,重350克。撇口,外鑲銅邊。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有細小開片。外底有5個細小芝麻狀支釘痕,內底刻有楷書乾隆禦題詩。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這件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收藏一件。

▲曜變天目茶碗(宋)

▲現藏:東京靜嘉堂文庫

曜變天目茶碗乃南宋的傳世孤品,後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對裡面神奇的曜變圖案更是覺得神妙莫測,於是他們便用“碗中宇宙”一詞來對該碗進行讚美性的描繪。之所以說此碗是舉世無雙的珍品,是因為將曜變天目茶碗放在黑暗之中,它本身所具有的一個個耀斑會閃出略顯妖異的光芒來,而且顏色變幻,高深莫測。雖然這茶碗直徑也就12釐米,卻能令觀賞者們對之產生宇宙星空之聯想。

▲大維德花瓶(元)

▲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

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象耳大瓶,共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於元代至正年間,即西元1351年燒造,由於手工燒造條件形成的差異,其中一支較為清晰。

大維德花瓶最重要之處在於頸部的楷書題記,合計五行63字,內文及位置完全相同。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流失海外的無數國寶,至今仍只能在異國的土地上對歷史低吟淺唱,遙訴對故國家園的綿綿思念。文物是民族的血脈,企盼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無法釋懷的牽掛。

圖片、文字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