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吳秀波賠錢拍《軍師聯盟》是為了報答這個行業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日前已經在江蘇衛視、安徽衛視收官,這部劇在最後階段收視屢創新高,豆瓣評分始終保持在8.2上下,觀眾口碑不衰,意猶未盡。

而據製作方透露,《軍師聯盟》下部已定名為《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預計9月播出。屆時司馬懿中晚年擒孟達、空城計、祁山之戰、火燒上方谷、高平陵事變等驚心動魄的事件將一一上演,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戰場交鋒也讓觀眾們十分期待。

吳秀波無疑是《軍師聯盟》的核心人物,他不僅在劇中擔當主演,將司馬懿從青年演到老年,他還是整部劇集的製作人,從最初的一個想法,耗時四年,籌資四億直至拍攝完成。

《軍師聯盟》怎麼定位的?吳秀波慢悠悠地說:“你叫它古裝現代劇也可以。”他有意不把“歷史”扛在肩上。

正史上對司馬懿的記載僅聊聊千餘字,《三國演義》中構築了司馬懿的“奸雄”形象,他是諸葛亮的剋星,狂妄陰森的人物設定。《軍師聯盟》上下兩部,用80集的體量講述這個歷史人物自26歲出仕開始直至司馬家族一統中國的波瀾一生,大部分是依據歷史記載事件的合理想像與杜撰,讓人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作為第一男主角,劇中的司馬懿有勇、有謀、有文韜、有抱負,一出場便巧妙地化解一場危機,解救了父親。事後曹營首席謀士荀彧對他的評價是:靜水流深。

脫離了封建的君臣忠義思想,正視司馬懿促成中國大一統的歷史功績沒有問題,然而,是否有必要把他演繹成白蓮花一般的無垢君子?在人心的歷史裡,難免糾結。

言及于此,吳秀波躊躇著把滿腦子的想法組織成一個答案,頗有幾分深意地說:“我早已過了在別人講一個開頭的時候就提出疑問的年紀。

我希望我對生命的巨大問號能與你交流。”

把三國戲拍得女性觀眾也饒有興致

《軍師聯盟》籌拍了兩年,劇本兩度推翻重寫。吳秀波請編劇界泰斗鄭萬隆策劃劇本,甄選編劇。

第一稿劇本完全符合史實,但無戲趣;第二稿劇本有趣,也滿足了男性對三國故事的想像,但吳秀波拿回家,太太說沒意思。最後,他請鄭萬隆推薦一位女編劇常江,直至寫到女人讀了也頗有興致。

為什麼必須取悅女觀眾?當今很多影視劇是以“燒腦”和“以男性觀眾為主”兩個指標來顯示“水準”的。但吳秀波的想法恰恰相反:“電視劇太燒腦不行。有句話叫‘食色性也’,食是人生命中第一位的本能需求,那麼我以為電視劇最好是成為飯桌上的那盤菜,讓人隨時吃都能吃的下去。歷史,不是可以擺在家家飯桌上的,那麼,戲就不能是歷史。要是對的就好看,大家也就不用看戲了,那些答案百度上都有。”

在吳秀波看來,《三國志》是歷史,《三國演義》是劇本,“從桃園三結義起,到草船借箭,到借東風,到望梅止渴,到空城計,全是假的,但《三國演義》的讀者數量遠超《三國志》,在某種程度上,文化歷史遠遠大於真實歷史。觀眾更樂於接受戲中的歷史,戲是人性,一定是借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和時間,講述人物角色的內心矛盾。三國我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董卓之亂起講了合久必分,講分久必合時卻在避實就虛,作者為什麼要那麼寫?那是他的內心需求,他就要站在劉備的立場寫這段故事,我佩服。而我自己小時候也是個三國迷,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沒有司馬懿的故事。最初的念頭,如此而已。”

《軍師聯盟》果然一如當初設想,一家人一起追劇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丈夫得意顯擺,妻子埋頭苦查。不過,採訪時吳秀波笑著賣了個官子:“先生們開始都很自在,因為他可以在哪兒吹牛,他知道太太不懂三國,太太們別著急,等過了40集,他們就不出聲了,我一定會把話語權交給太太,因為我講的是家裡的三國故事。《三國演義》是魏蜀吳三家奪天下,《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用上了,可太太們才不關心天下歸誰,她們只關心誰來管家,那麼馬上柏靈筠進門,和司馬懿還有夫人張春華也湊成三個人,司馬家的‘三國’就要開始了。”

不下30個人勸過我別拍司馬懿

《軍師聯盟》也在避實就虛,上半部幾乎沒有戰爭場面,而張春華不讓柏靈筠進司馬家,連著鬧了好幾集。看到這裡,三國迷們迅速倒戈討伐,抱怨這簡直是古裝家庭倫理劇嘛。也有人評價,《軍師聯盟》拍成了三國版《琅琊榜》,把所有與功勞都記在了司馬懿頭上,與史不符。這下終於明白,吳秀波所謂“古裝現代劇”的寓意,早把《軍師聯盟》與史詩正劇劃清界限。

吳秀波總結,一般正劇都是要圍繞著一個可歌可泣的人物講故事,給歷史一個鮮明的答案,而他沒有答案,只有滿心的困惑想與觀眾交流。他舉例,如果戰爭場面用在所謂的戰爭輸贏上,觀眾會感覺贏得一方厲害,這是給答案;但如果把戰爭場面和這一首哀戰的兒歌放在一起,是否會有人困惑,以此等殘酷所換來的東西是否值得?

“我拍戲,絕不是有一個答案要告訴你,那是聖人的樂趣。因為如果已經有了答案,大可以去寫書或者當科學家,而心裡還有問題,還有矛盾,還有疑惑,就去拍戲、看戲吧。戲劇工作者最大的樂趣在於:我有問題,內心有矛盾,有不解,想哭,邀觀眾來一起感受。”

於是,《軍師聯盟》裡裝滿了現代人的情感與思考。楊修被處決前問司馬懿:“可知你我有什麼分別?你能忍,我不能,我在那邊等著你,若你能忍到最後,過來告訴我,那時走與此時走有什麼分別?”司馬懿含淚相送。

曹操看到洛陽滿目狼藉,孩童唱起“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民歌時不禁淒然,眼眶帶淚對司馬懿說:“孤留下你,就是要你輔佐子桓,重建一個太平富庶的國家。暫且休兵養民吧,百姓太苦了。”曹操臨終前的理想既有曹丕政權的天下大同,也有曹植的人盡其才,他最後的一句話是:“這江山,誰也帶不走。”

劉協禪讓皇位稱臣,是苦苦哀求曹丕,他說:“我年輕時也有夢想,想憑我一己之力挽救漢室天下,簡直是笑話,若沒有你父親,劉協早已死了不知多少次。這麼多年來,我早就想通了。”曹丕問他沒有了皇位,最想要什麼。劉協說:“臣想出去走一走,看看那山,看看那水,看看那陽光照在樹枝上。整整26年來,臣從來沒敢離開皇宮半步,伴隨臣的只有這高高的圍牆和恐懼。”

諸如這些情節,或許不是真實的歷史,可這樣的楊修、曹操、劉協,無論成王敗寇都充滿了人性之美,他們最終與人生和解了,這是今人所樂見的。

“劇本前後修改四年,籌拍時不下30個人勸過我別拍,用看著一個老藝術家走在即將腐朽的末路上的眼神看著我。”吳秀波聊發感慨,而當人們發現此三國不同彼三國時,又迅速質疑他,憑什麼給司馬懿洗白?

“或許我用一個更準確的詞,不是洗白,是洗牌。

如果打牌不洗牌的話,打牌就不是遊戲了,成了記牌。牌就那麼幾十張,一套遊戲規則,洗牌是帶來不測感、突兀感,才會有遊戲的樂趣。所謂娛樂之心不過是看輸贏、高低、貴賤,以滿足自己的快樂、得失。這是歷史嗎?不,這是樂趣。所以戲劇要遵循這種樂趣,與觀眾交流,不然戲就變成夢了。夢自己一個人做就可以了。拍戲,因為孤獨;看戲,因為孤獨;看戲時還發彈幕,因為更孤獨。

我在生命中感受到的難易解決的矛盾,難易表達的情感,不為人知的態度時,能與人交流總快樂得多。”吳秀波渴望交流,在他看來,真正的交流無關結果,只關乎回答,“我很慶倖我能做現在這個工作,在每個時段能表達一下我說不出口的困惑。”

生命中就是被用來準確浪費的

《軍師聯盟》拍了333天,被業內戲稱“橫店釘子戶”。因為順拍,消耗掉了同類劇三至四倍的成本,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這是相當任性的做法。劇組上下每天所有的棘手問題最後都會壓給吳秀波,求一個最終解決。接受採訪時,吳秀波用手比劃成接電話的樣子,繪聲繪色的學起來。

“秀波,已經超預算七千萬了。”

“秀波,XXX合同到期了,不能再拍了,後邊還有400場戲,他說他肯定不能再拍了,他的經紀人說怎麼也不能再拍了。”

“吳老師,人家不能給咱們那十二輛發電車,說只能給兩輛,那半邊的燈是打不亮的。”

“哥,咱倆得聊聊劇,再這麼演下去,我是不能演了,根本都是錯的。”

“吳老師,不行了,那個景必須得要撤,再不給別人,全橫店都不給咱們景了。”

“秀波,網站說了,再不交片咱們得賠一億五”……

每天這一堆電話處理完,甚至整宿熬夜後,回到片場,吳秀波作為演員繼續演戲。他要求自己,不發怒,不發火,時刻保持愉悅和平靜的口氣跟所有人說話,他做到了。每當有點難受時,他就提醒自己,“你活得也太不司馬懿了。”然後他發現,當可以不因對過去和未來擔憂而爆發情緒時,原本焦灼的事情常常意想不到地化解了。“我不知道事情是如何解決的,但我知道解決過程中的態度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他把這種態度稱為“活在當下”。

《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站定的立場是:沒有輸贏,只有對錯,這是吳秀波的態度。在他看來,所有的憂慮、恐懼、憤怒都來自對未來的無從預知,輸贏是與人對比的結果,而對錯是當下的分辨。順拍的成本太高昂,吳秀波認為對,為了讓演員體味角色的一生,之後的表達最準確。演員們到片場把劇本聊透再演,有時一場戲拍兩天,吳秀波認為對,因為所有角色都需要被尊重。

吳秀波最快一部戲四周就拍完了,拿的是中國演員頂級片酬。如此勞心費力,四年時光都耗在一部結局莫測的電視劇上?值嗎?經紀人也會苦著臉問他。

“生命中的時間就是被用來準確浪費的,對於我來說就浪費在戲上。”吳秀波解釋說,“現在是一個特好當演員的階段,錄錄節目就好了。但我要每一個當下讓自己活到自己滿意。這些年,我看不到自己想拍的劇本,或者是創作方式不是我所期望的,別人揶揄我,想要什麼你都得付出成本,自己掏一個億,兩年時間,可能還賺不到錢,行嗎?”吳秀波拍手叫好,視如明路。

“我是為了當演員才做製片人,絕不是因為演員當的特牛了就想要更大的權利去。我這人,不好吃,不好玩,不好穿,迄今為止我唯一的樂趣就是我能演戲,拍戲可以讓我忘憂。別說花四年,花十年,我也要做一部滿意的戲,反哺我的行當。這個行當給了我這麼年的好生活,就算全賠進去了,也應該做個報答。”

有句話叫‘食色性也’,食是人生命中第一位的本能需求,那麼我以為電視劇最好是成為飯桌上的那盤菜,讓人隨時吃都能吃的下去。歷史,不是可以擺在家家飯桌上的,那麼,戲就不能是歷史。要是對的就好看,大家也就不用看戲了,那些答案百度上都有。”

在吳秀波看來,《三國志》是歷史,《三國演義》是劇本,“從桃園三結義起,到草船借箭,到借東風,到望梅止渴,到空城計,全是假的,但《三國演義》的讀者數量遠超《三國志》,在某種程度上,文化歷史遠遠大於真實歷史。觀眾更樂於接受戲中的歷史,戲是人性,一定是借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和時間,講述人物角色的內心矛盾。三國我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董卓之亂起講了合久必分,講分久必合時卻在避實就虛,作者為什麼要那麼寫?那是他的內心需求,他就要站在劉備的立場寫這段故事,我佩服。而我自己小時候也是個三國迷,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沒有司馬懿的故事。最初的念頭,如此而已。”

《軍師聯盟》果然一如當初設想,一家人一起追劇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丈夫得意顯擺,妻子埋頭苦查。不過,採訪時吳秀波笑著賣了個官子:“先生們開始都很自在,因為他可以在哪兒吹牛,他知道太太不懂三國,太太們別著急,等過了40集,他們就不出聲了,我一定會把話語權交給太太,因為我講的是家裡的三國故事。《三國演義》是魏蜀吳三家奪天下,《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用上了,可太太們才不關心天下歸誰,她們只關心誰來管家,那麼馬上柏靈筠進門,和司馬懿還有夫人張春華也湊成三個人,司馬家的‘三國’就要開始了。”

不下30個人勸過我別拍司馬懿

《軍師聯盟》也在避實就虛,上半部幾乎沒有戰爭場面,而張春華不讓柏靈筠進司馬家,連著鬧了好幾集。看到這裡,三國迷們迅速倒戈討伐,抱怨這簡直是古裝家庭倫理劇嘛。也有人評價,《軍師聯盟》拍成了三國版《琅琊榜》,把所有與功勞都記在了司馬懿頭上,與史不符。這下終於明白,吳秀波所謂“古裝現代劇”的寓意,早把《軍師聯盟》與史詩正劇劃清界限。

吳秀波總結,一般正劇都是要圍繞著一個可歌可泣的人物講故事,給歷史一個鮮明的答案,而他沒有答案,只有滿心的困惑想與觀眾交流。他舉例,如果戰爭場面用在所謂的戰爭輸贏上,觀眾會感覺贏得一方厲害,這是給答案;但如果把戰爭場面和這一首哀戰的兒歌放在一起,是否會有人困惑,以此等殘酷所換來的東西是否值得?

“我拍戲,絕不是有一個答案要告訴你,那是聖人的樂趣。因為如果已經有了答案,大可以去寫書或者當科學家,而心裡還有問題,還有矛盾,還有疑惑,就去拍戲、看戲吧。戲劇工作者最大的樂趣在於:我有問題,內心有矛盾,有不解,想哭,邀觀眾來一起感受。”

於是,《軍師聯盟》裡裝滿了現代人的情感與思考。楊修被處決前問司馬懿:“可知你我有什麼分別?你能忍,我不能,我在那邊等著你,若你能忍到最後,過來告訴我,那時走與此時走有什麼分別?”司馬懿含淚相送。

曹操看到洛陽滿目狼藉,孩童唱起“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民歌時不禁淒然,眼眶帶淚對司馬懿說:“孤留下你,就是要你輔佐子桓,重建一個太平富庶的國家。暫且休兵養民吧,百姓太苦了。”曹操臨終前的理想既有曹丕政權的天下大同,也有曹植的人盡其才,他最後的一句話是:“這江山,誰也帶不走。”

劉協禪讓皇位稱臣,是苦苦哀求曹丕,他說:“我年輕時也有夢想,想憑我一己之力挽救漢室天下,簡直是笑話,若沒有你父親,劉協早已死了不知多少次。這麼多年來,我早就想通了。”曹丕問他沒有了皇位,最想要什麼。劉協說:“臣想出去走一走,看看那山,看看那水,看看那陽光照在樹枝上。整整26年來,臣從來沒敢離開皇宮半步,伴隨臣的只有這高高的圍牆和恐懼。”

諸如這些情節,或許不是真實的歷史,可這樣的楊修、曹操、劉協,無論成王敗寇都充滿了人性之美,他們最終與人生和解了,這是今人所樂見的。

“劇本前後修改四年,籌拍時不下30個人勸過我別拍,用看著一個老藝術家走在即將腐朽的末路上的眼神看著我。”吳秀波聊發感慨,而當人們發現此三國不同彼三國時,又迅速質疑他,憑什麼給司馬懿洗白?

“或許我用一個更準確的詞,不是洗白,是洗牌。

如果打牌不洗牌的話,打牌就不是遊戲了,成了記牌。牌就那麼幾十張,一套遊戲規則,洗牌是帶來不測感、突兀感,才會有遊戲的樂趣。所謂娛樂之心不過是看輸贏、高低、貴賤,以滿足自己的快樂、得失。這是歷史嗎?不,這是樂趣。所以戲劇要遵循這種樂趣,與觀眾交流,不然戲就變成夢了。夢自己一個人做就可以了。拍戲,因為孤獨;看戲,因為孤獨;看戲時還發彈幕,因為更孤獨。

我在生命中感受到的難易解決的矛盾,難易表達的情感,不為人知的態度時,能與人交流總快樂得多。”吳秀波渴望交流,在他看來,真正的交流無關結果,只關乎回答,“我很慶倖我能做現在這個工作,在每個時段能表達一下我說不出口的困惑。”

生命中就是被用來準確浪費的

《軍師聯盟》拍了333天,被業內戲稱“橫店釘子戶”。因為順拍,消耗掉了同類劇三至四倍的成本,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這是相當任性的做法。劇組上下每天所有的棘手問題最後都會壓給吳秀波,求一個最終解決。接受採訪時,吳秀波用手比劃成接電話的樣子,繪聲繪色的學起來。

“秀波,已經超預算七千萬了。”

“秀波,XXX合同到期了,不能再拍了,後邊還有400場戲,他說他肯定不能再拍了,他的經紀人說怎麼也不能再拍了。”

“吳老師,人家不能給咱們那十二輛發電車,說只能給兩輛,那半邊的燈是打不亮的。”

“哥,咱倆得聊聊劇,再這麼演下去,我是不能演了,根本都是錯的。”

“吳老師,不行了,那個景必須得要撤,再不給別人,全橫店都不給咱們景了。”

“秀波,網站說了,再不交片咱們得賠一億五”……

每天這一堆電話處理完,甚至整宿熬夜後,回到片場,吳秀波作為演員繼續演戲。他要求自己,不發怒,不發火,時刻保持愉悅和平靜的口氣跟所有人說話,他做到了。每當有點難受時,他就提醒自己,“你活得也太不司馬懿了。”然後他發現,當可以不因對過去和未來擔憂而爆發情緒時,原本焦灼的事情常常意想不到地化解了。“我不知道事情是如何解決的,但我知道解決過程中的態度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他把這種態度稱為“活在當下”。

《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站定的立場是:沒有輸贏,只有對錯,這是吳秀波的態度。在他看來,所有的憂慮、恐懼、憤怒都來自對未來的無從預知,輸贏是與人對比的結果,而對錯是當下的分辨。順拍的成本太高昂,吳秀波認為對,為了讓演員體味角色的一生,之後的表達最準確。演員們到片場把劇本聊透再演,有時一場戲拍兩天,吳秀波認為對,因為所有角色都需要被尊重。

吳秀波最快一部戲四周就拍完了,拿的是中國演員頂級片酬。如此勞心費力,四年時光都耗在一部結局莫測的電視劇上?值嗎?經紀人也會苦著臉問他。

“生命中的時間就是被用來準確浪費的,對於我來說就浪費在戲上。”吳秀波解釋說,“現在是一個特好當演員的階段,錄錄節目就好了。但我要每一個當下讓自己活到自己滿意。這些年,我看不到自己想拍的劇本,或者是創作方式不是我所期望的,別人揶揄我,想要什麼你都得付出成本,自己掏一個億,兩年時間,可能還賺不到錢,行嗎?”吳秀波拍手叫好,視如明路。

“我是為了當演員才做製片人,絕不是因為演員當的特牛了就想要更大的權利去。我這人,不好吃,不好玩,不好穿,迄今為止我唯一的樂趣就是我能演戲,拍戲可以讓我忘憂。別說花四年,花十年,我也要做一部滿意的戲,反哺我的行當。這個行當給了我這麼年的好生活,就算全賠進去了,也應該做個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