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全國人大代表,渝中區公安分局大陽溝派出所所長鄭尚倫: 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實現“一人一碼、一信一生”

兩會期間,鄭尚倫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立法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日常執法中,被處以罰款行政處罰的人以各種理由不按規定時間去銀行繳納罰款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人乾脆不繳納罰款。”鄭尚倫說,這樣處理起來很麻煩,而且程式繁瑣、成本很高。

鄭尚倫說,“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很多失信行為處罰就無章可循;沒有法律的強制力作後盾,

失信懲戒在許多時候就成了一句空話。目前我國亟須建立一部統一的法律法規,切實把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納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軌道上來。”他就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4方面建議。

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全國信用資訊統一平臺建設,作為信用資訊的“總樞紐”“總視窗”。有關部門可將公民、企業失信記錄在案,並可根據有關制度對其信用情況進行評定。

二是以身份證號碼為基礎,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實現“一人一碼、一信一生”,信用體系伴隨公民和企業的“一生”。

三是加強對失信人和失信企業的懲罰力度,通過資金限制、出行限制、貸款限制等,讓失信人寸步難行,並對守信公民和單位提供多種政策“優先”扶持。

四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快開展有關誠信建設的立法工作,推動出臺政務誠信建設、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電子商務誠信建設等相關法律法規。

全國政協委員,力帆集團品質中心成品檢驗部組長鄒先榮: 扶貧工作做到精准 關鍵是打通“最後一公里”

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

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

扶持誰、誰來持、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重要講話,讓農家出身的鄒先榮非常感動。總書記用“繡花”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在脫貧攻堅中“精准”的重要性。19年前,

鄒先榮高中畢業後在家務農3年,本以為這輩子都會待在農村,整日與鋤頭、背簍、糞桶為伴。由於不甘心這樣過一輩子,他開始學著做點小買賣,後於1999年加入力帆集團。

進入力帆後,鄒先榮只是裝配線上的一名普通工人。“休息時間我也不願閑著。”鄒先榮說,他開始向廠裡的老師傅學習拆卸和裝配摩托車發動機,瞭解零部件構造。在不斷摸索中,他逐漸掌握了摩托車的裝配技術。

“我的工作就是要講究精准,這與扶貧工作中的精准有相通之處。”鄒先榮表示,做到精准,關鍵是要打通扶貧工作“最後一公里”。他說,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支援,在加大投入的同時,還要在農村引導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形成品牌,從而贏得消費者的喜愛。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建工第三建設有限公司員工劉鐘俊: 校企結合加大安全生產培訓投入 工人和企業都能從中得到實惠

在建築一線幹了25年的劉鐘俊最關心的還是施工現場的安全問題。他認為,每次安全事故都有其必然性,除了企業受損失外,受到傷害的往往是一線的操作工人。

工人是安全生產的基石,如果對工人的培訓不到位,基石如何打得牢呢?根據劉鐘俊的經驗,建築工人大部分成長于20世紀60-80年代,文化程度與專業系統培訓相對欠缺。在劉鐘俊看來,很多工地雖然按要求設立了民工夜校,但存在培訓不規範、不系統,形式大於內容的情況。“施工現場的工種較多,各工種上崗前都應該接受專業系統的培訓。”劉鐘俊建議,應該校企結合加大安全教育經費投入,定向培養,從基礎、源頭抓安全生產,在待遇上採取等級評定、級薪掛鉤。

例如,工人的理論水準和應用水準達到一定程度,給予待遇的提升,而不是簡單地以做工數量來體現收入。這樣一來,企業雖投入了一定成本,但激發了工人接受專業系統培訓的積極性,工人在安全教育、專業培訓中得到了實惠,其實也是企業得到了實惠。

劉鐘俊說,有的企業和用人單位為節約成本,給工人提供的安全防護用品品質低劣,根本起不到安全防護的作用。有的設施設備陳舊、年久失修,本身就存在安全隱患。因此,他建議職能部門要嚴厲打擊這類生產經營者,查封偽劣安全防護品,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監督和檢查。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夏慶友: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光改就行 最重要的要看農民是否增收

這幾天,夏慶友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的幾次重要講話,讓他這樣的科研人員備感振奮。

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夏慶友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扎實開展創新創造,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感觸良多。

要扎實開展創新創造,怎樣去創新,以什麼樣的標準檢驗創新?夏慶友說,創新創造的一個重點是基礎領域研究,另一個是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需要一個長久的支援,不能急功近利。而應用研究則應該遵照總書記所講的“創新評價”,用市場來核對總和配置,要依託深化改革予以細化,不能為創新而創新,不唯專利論文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像繡花一樣精准推動脫貧。夏慶友認為,這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因地制宜,做好市場半徑、市場容量研判,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突出優勢特色產業。同時,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光改就行,最重要的是要看效益,農民是否增收了,改了之後能否可持續發展。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特派記者 羅強 任明勇 陳翔 羅薛梅 黎勝斌 高科 北京報導

“我的工作就是要講究精准,這與扶貧工作中的精准有相通之處。”鄒先榮表示,做到精准,關鍵是要打通扶貧工作“最後一公里”。他說,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支援,在加大投入的同時,還要在農村引導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形成品牌,從而贏得消費者的喜愛。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建工第三建設有限公司員工劉鐘俊: 校企結合加大安全生產培訓投入 工人和企業都能從中得到實惠

在建築一線幹了25年的劉鐘俊最關心的還是施工現場的安全問題。他認為,每次安全事故都有其必然性,除了企業受損失外,受到傷害的往往是一線的操作工人。

工人是安全生產的基石,如果對工人的培訓不到位,基石如何打得牢呢?根據劉鐘俊的經驗,建築工人大部分成長于20世紀60-80年代,文化程度與專業系統培訓相對欠缺。在劉鐘俊看來,很多工地雖然按要求設立了民工夜校,但存在培訓不規範、不系統,形式大於內容的情況。“施工現場的工種較多,各工種上崗前都應該接受專業系統的培訓。”劉鐘俊建議,應該校企結合加大安全教育經費投入,定向培養,從基礎、源頭抓安全生產,在待遇上採取等級評定、級薪掛鉤。

例如,工人的理論水準和應用水準達到一定程度,給予待遇的提升,而不是簡單地以做工數量來體現收入。這樣一來,企業雖投入了一定成本,但激發了工人接受專業系統培訓的積極性,工人在安全教育、專業培訓中得到了實惠,其實也是企業得到了實惠。

劉鐘俊說,有的企業和用人單位為節約成本,給工人提供的安全防護用品品質低劣,根本起不到安全防護的作用。有的設施設備陳舊、年久失修,本身就存在安全隱患。因此,他建議職能部門要嚴厲打擊這類生產經營者,查封偽劣安全防護品,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監督和檢查。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夏慶友: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光改就行 最重要的要看農民是否增收

這幾天,夏慶友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的幾次重要講話,讓他這樣的科研人員備感振奮。

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夏慶友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扎實開展創新創造,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感觸良多。

要扎實開展創新創造,怎樣去創新,以什麼樣的標準檢驗創新?夏慶友說,創新創造的一個重點是基礎領域研究,另一個是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需要一個長久的支援,不能急功近利。而應用研究則應該遵照總書記所講的“創新評價”,用市場來核對總和配置,要依託深化改革予以細化,不能為創新而創新,不唯專利論文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像繡花一樣精准推動脫貧。夏慶友認為,這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因地制宜,做好市場半徑、市場容量研判,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突出優勢特色產業。同時,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光改就行,最重要的是要看效益,農民是否增收了,改了之後能否可持續發展。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特派記者 羅強 任明勇 陳翔 羅薛梅 黎勝斌 高科 北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