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經濟資料向好 為何股市仍然下跌?

國家統計局公佈今年2季度經濟資料:中國二季度GDP同比6.9%,持平一季度前值6.9%,高於預期的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1987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52987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206516億元,

增長7.7%。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7%。6月份分項資料方面;中國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11%,預期10.6%,前值10.7%;中國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7.6%,預期6.5%,前值6.5%。總體而言,二季度整體經濟資料表現良好,經濟增長超預期,被解讀為超預期的短週期反彈。

然而全線好於預期的經濟資料並為帶來股市的上漲,昨日收盤,滬指跌逾1%,創業板指跌逾5%,兩市近500支股票跌停。股市與經濟資料再次背離。

實際上,從歷史來看,經濟指標與股市背離的情況較為常見,比如2015年就出現了較大的背離,當時股市上漲過快,而經濟增速放緩。股市難以成為經濟的晴雨錶,背後原因到底有哪些?

1.下游盈利仍然堪憂

2017年以來,一直存在PPI和CPI剪刀差,目前雖然剪刀差收斂,

但近期,上游週期品價格再次走強,CPI雖小幅上揚,但仍保持在1時代。即半年來,PPI、CPI傳導仍存在問題。需求不強,導致下游議價能力較弱,上游原材料漲價進一步擠壓中下游利潤。這也導致經濟資料亮眼的情況下,以中下游產業為主的創業板整體盈利水準出現回落,三成公司業績下跌。

看起來很美的經濟資料,並不能掩蓋創業板盈利回落的現實。加之,目前A股投資風格轉向藍籌白馬,

業績下滑使得投資預期更加悲觀,導致創業板大跌。

2.防範金融風險

此外,上週末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強調,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新聞通稿中的詞頻進行統計,“風險”為最高頻詞彙,共出現31次。防範金融風險,貨幣政策穩健等表述,

再次證明貨幣環境難以放鬆,市場流動性不會放鬆。此外,經濟資料較好,進一步為去杠杆、防風險提供空間。這種預期也會使得股市投資情緒難以進一步樂觀。

3.上市公司結構問題

除了,目前經濟和股市的大背景,中國股市特有的一些特點,也使得股市難以同步反應經濟資料。例如,國有企業在股市中佔據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結構的代表性有限,並且上市公司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受限,

品質需要提高,體現在幾個方面:中國經濟的最大一塊是中游的製造業,上市公司卻以上游原材料行業為主;中國經濟結構中中外合資和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部分,而上市公司權重股基本上都是國企。資源集中程度過多,資金不僅向主機板市場集中,而且是向主體市場的大藍籌股集中,過多的資金追逐幾十隻大盤權重股,導致指數失真,指數成為權重股的表演舞臺。

上市公司本來就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角。也就是說經濟成長更多的是依賴於政府支出和仍未上市的非國有企業、而並非來源於上市公司。因此,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場相對國民經濟而言就缺乏足夠的覆蓋率和代表性。

4.政策干預

此外,中國股市雖然一直沿著市場化方向進行改革,但目前仍保留著一些計劃經濟的痕跡,股票市場仍難以完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中國的股市正處於建設完善過程中,存在制度性、系統性的缺陷。這種制度的變化會對股價產生或正或負的影響。如投資功能、最佳資源配置功能,公眾監督及搞好企業內部治理功能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和傷害。政府通過政策干預市場,影響市場。IPO核准制、退市制度不完善、新股定價機制扭曲等等都存在一些問題。政策導向在股市的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策市”的屬性使得宏觀經濟對於股市的影響偏弱。

導致指數失真,指數成為權重股的表演舞臺。

上市公司本來就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角。也就是說經濟成長更多的是依賴於政府支出和仍未上市的非國有企業、而並非來源於上市公司。因此,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場相對國民經濟而言就缺乏足夠的覆蓋率和代表性。

4.政策干預

此外,中國股市雖然一直沿著市場化方向進行改革,但目前仍保留著一些計劃經濟的痕跡,股票市場仍難以完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中國的股市正處於建設完善過程中,存在制度性、系統性的缺陷。這種制度的變化會對股價產生或正或負的影響。如投資功能、最佳資源配置功能,公眾監督及搞好企業內部治理功能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和傷害。政府通過政策干預市場,影響市場。IPO核准制、退市制度不完善、新股定價機制扭曲等等都存在一些問題。政策導向在股市的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策市”的屬性使得宏觀經濟對於股市的影響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