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影像醫療|珍貴照片講述百年醫事

醫院歷史和人文的沉澱是一個醫院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資源,是推動醫院建設發展的內在力量。同時,醫院歷史和人文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一個醫院品牌形象的塑造的基礎,

是醫院管理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

2017年7月28-29日,健康界傳媒聯合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醫學史專業委員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中國醫院歷史與醫學人文論壇”即將舉辦。我們於2017年5月1日-6月30日,面向各級醫院徵集能夠體現醫院風貌、歷史文化、醫院人文建設等相關方面的醫院老照片,我們整理精選了其中九家醫院的老照片,

帶領大家一起領略百年之前的醫院風貌,傾聽醫院歷史故事,追溯醫學人文本源。(以投稿順序排序)

一:寧波市第二醫院

華美醫院是寧波市第二醫院的前身。1843年美國傳教士瑪高溫受浸禮會派遣到寧波傳教,在寧波江北佑聖觀開設“浸禮醫局”,

從此開啟了西醫在中國華東地區的傳播。1875年,傳教士白保羅來寧波接替瑪高溫的診療所和傳教工作,在“浸禮醫局”的基礎上,于寧波姚江邊擴建了“大美浸禮會醫院”,增開住院病房。1889年,白保羅醫生因病離開寧波去上海,加拿大人蘭雅谷繼任院長,從此投身寧波的醫療事業,將西醫的技術和理念帶入寧波,至1927年去世,在甬37載,為寧波醫療事業發展傾其所有。

圖1:美國傳教士瑪高溫在“浸禮醫局”門口拍照留念。

圖2:白保羅先生在“浸禮醫局”的修建的“大美浸禮會醫院”。

圖3:蘭雅谷先生。1922年,華美醫院決定進一步擴建,建造新大樓。但由於缺乏資金,蘭雅穀把他過去擔任海關港口檢疫官13年的酬金和社會人士祝他六十大壽的500餘份賀禮悉數捐給了醫院。

圖4:1923年,蘭雅谷醫生在美國為華美醫院住院大樓的建造進行募捐時的手繪募捐圖,

意為中方已經捐助很多,而外方沒有任何行動。

圖5:1930年,寧波華美醫院住院大樓落成投入使用,大樓以拆掉的寧波北門城牆磚為建築用磚,並仿製寧波北城門的外觀建成。圖為以大樓為背景做成的明信片。

圖6:1925年,鮑爾祿醫生在用顯微鏡查看薑片蟲,當時沒有電燈,所以他在室外自然光線下查看,條件簡陋就用一塊大石頭做為工作臺。更為可貴是他以身體做為培養體,

回國前特意喝下寧波的生水,利用美國的先進設備查看寄生蟲的種類。

二: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

浙江省台州醫院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台州臨海,是一家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其前身是1901年英國傳教士創建的恩澤醫局,現為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總部所在地和龍頭醫院。恩澤醫局既是台州的西醫發源地,也是當時基督教聖公會在浙江創建的三大姊妹醫院之一。

1940年陳省幾籌款購得醫局完全產權,改稱恩澤醫院。隨後1949~1969年,醫院名稱幾經更改,先後改為台州公立醫院、浙江省立台州醫院、浙江省台州醫院、台州地區人民醫院,1978年恢復為浙江省台州醫院。2008年,充足台州市中心醫院,並組建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這個名字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變遷,重新回到台州百姓中。

圖1:清光緒25年(1899年)的浙江省台州恩澤醫局設計圖,至今已110多年歷史,是目前發現的浙江省最古老的醫院設計圖紙(現珍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

圖2:1901年台州恩澤醫局成立時,台州府知府及臨海縣知縣等清朝政府官員與醫局醫生及百姓在恩澤醫局門前合影留念。

圖3:1905年,恩澤醫局就診場景,英國醫生白明登拍攝。

圖4:1942年4月28日,恩澤醫院搶救首次轟炸日本東京的美國“杜利特爾”行動受傷飛行員,這些受傷飛行員在恩澤醫院療傷28天。後因日寇發動浙贛大會戰,搜尋飛行員,為確保他們安全,中國政府將美國大兵轉移至桂林。圖為受傷美國大兵轉移前在恩澤醫院門前合影留念。

圖5:1951年,浙江省台州醫院醫生自願組成的“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啟程前合影留念。

圖6:1971年,浙江省台州醫院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區級醫院腫瘤專科,在全市開展腫瘤“三早”普查。圖為1977年,浙江省台州醫院率領的台州地區腫瘤調查組在雁蕩山合影。

圖7:1975年,浙江省台州醫院醫務人員49人分成4個衛生支農醫療隊深入基層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巡迴醫療,共診治疾病16679人次,搶救危重病人73人次,手術242人次,透視及化驗1365人次,培養赤腳醫生近200名。

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地壇醫院 (原名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 )始建於 1946年,北京大佛寺西街11號,是由政府投資管理的北京市最早的傳染病專科醫院。1950年,醫院遷址到東城區安定門外地壇公園13號。1959年,醫院改名為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院。1970年,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按原建制整體遷往甘肅。1973年,市政府在安定門原址重新組建了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2008年9月醫院遷址落戶北京市朝陽區北皋。70年來,從建國前後的天花、霍亂、鼠疫,到收治第一例國人愛滋病患者,再到非典、人感染H7N9禽流感、黃熱病……地壇人為保護患者生命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疫情來臨時敢打硬仗 維護社會穩定地壇擔當”。

圖1:1946年3月1日,北平市立肺病療養院奉令改組為北平市立傳染病醫院。

圖2:醫院職工在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院門前拍照。

圖3:20世紀50年代,我國宣導“全面學習蘇聯”,大規模引進蘇聯專家來華工作。圖為蘇聯傳染病專家高爾捷夫碩士來院講學、查房。

圖4:1970年全院300多名職工懷著一顆樸素的為邊疆人民服務的念頭來到大西北,分佈在甘肅各個縣、鄉衛生院。

圖5:1977年,醫院開辦了首屆醫師培訓班,培養醫師28人,他們在醫院的臨床診治中逐漸成為了中堅力量,其中李興旺現在已成為了全國著名的傳染病專家。

圖6: 2003年,非典疫情襲擊北京,歷經143天,醫院共收治患者329名,是北京堅持時間最長、收治的患者最重、特殊患者最多的醫療機構。

四:南京鼓樓醫院

南京鼓樓醫院1892年由美國基督會資助的加拿大籍穿傳教士威廉•愛德華•麥克林醫學博士(William E. Macklin,中文譯音馬林”)創建的一所“基督醫院”,民間也稱“馬林醫院”,目前為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也是全國成立較早的西醫院。自1892年創建至今,始終秉承“給人提供幫助”、“日行一善”、“平等對待王子與乞丐”、“無損于患者為先”、“建設國內最好的人文醫院”之理念,以責任、擔當、創新之精神,踐行著諾言。一張張、一幅幅舊時珍貴的照片予以佐證。

圖1:馬林院長(中)街頭救治乞丐

圖2:馬林院長(右一)在紅十字會

圖3:談和敦院長(前排右二)與高級護校畢業生合影(1936年)

圖4:為缺乏營養的患者發放魚肝油及奶粉,發放棉衣,送醫到田頭

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仁濟醫院建於1844年,是上海開埠後第一所西醫醫院。1844年,威廉·洛克哈脫(William Lockhart,英國醫學傳教士來華第一人)創建了上海第一家西式醫院——“雒氏診所”,仁濟醫院的前身就此悄然開張。醫院一設立,建院宗旨就廣為人知,每日都有大批人群向醫院湧來,人醫院開業的最初8個月,就接診約8000名患者。洋醫傳教,西醫東漸,這是中國西醫史的發端,也是上海仁濟醫院悠長而輝煌歷史的開頭。

1849年,仁濟開始用氯仿進行外科手術;1856年,仁濟開始招收中國人佐理醫務,為上海培養了第一位中國西醫師;1894年仁濟開出40張床位的女病房,來自倫敦會的海莉(Miss Halley)擔任護士長,從這年起她以女病房為基地開始招收中國婦女,進行護士職業培訓;1896年,醫院又開辦高級看護學校;1914年民國時期註冊的仁濟護校是中國最早的護校之一。

仁濟的創立,引領了西醫以循證醫學為治病出發點的西醫理念,宣導了與臨床醫學相濡以沫的公共衛生,體現了醫院在防疫中的作用,確立了西醫的教育、培訓和經營管理體系,在中國醫療制度變革史上,仁濟這所綜合性西醫院的出現,尤其具有革命性意義。

圖1:20世紀10-20年代,仁濟醫院外籍醫師在一等病房查房。當時仁濟醫院的病房分三等,只向醫院的董事會成員、捐款人、社會名流及其親屬開放的一等病房(相當於今天的“特需”);向經濟條件較好的普通民眾開放的二等病房(付費病房);向貧民開放的三等病房(免費病房)。三者只是在病房設施條件上有所區別,而在醫療上是完全一視同仁的,生動體現了仁濟醫院“仁心仁術,濟世濟眾”的院訓精神。

圖2:20世紀30-40年代的仁濟醫院出入院結帳處。通過此照片可以看見當時的醫院財務系統視窗崗位的運作情況,並可以從工作人員數量上看出當時仁濟醫院住院部的大體量。照片中有女性工作人員的身影,可見在當時的上海,婦女已不再局限於家庭,而是和男子一樣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大放光芒。

圖3:1932年仁濟醫院住院樓模型照片。1926年5月14日,上海一位英國僑民雷士德(Henry Lester)病故,他生前立遺囑留給仁濟醫院100萬銀元用於重建新院。1932年元旦,新院舍竣工啟用,建築總面積為13808平方米。醫院的英文名稱為“Lester Chinese Hospital”,中文名稱“德和醫院”(因雷士德設立的公司為德和洋行),正式名稱仁濟醫院。仁濟醫院從此進入全國大醫院的行列。

圖4:1942年,幾位護士在仁濟醫院與當時的救護車合影。當時仁濟醫院對護士有著嚴格的規定:護士必須住在醫院的宿舍內,一個月夜班,一個月日班,如要結婚就得辭職。工作時應著全套制服,配筆和手錶;宿舍內須著整潔便服,嚴禁將制服穿入宿舍。有些珍惜自己專業的護士只能過著獨身生活,終身奉獻於護理事業。

圖5:1951年,職工籃球友誼賽賽後合影。在當時,籃球還是一項洋氣、時尚的運動,是進步青年的一種象徵。

圖6:1978年元旦,仁濟醫院第三批唐山抗震救災醫療隊員在豐潤抗震醫院門前合影。

六: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

1931年,“海上聞人”杜月笙在高橋鎮小浜路創辦“時疫醫院”,設床位8張,有醫護人員14人,同年10月改名為“濟群醫院”,除治療一般疾病外,還開展接種疫苗工作以及為吸鴉☆禁☆片的人戒毒。後因原址房屋面積較小,杜月笙於1935年將醫院遷至高橋陸家堰杜家祠堂(杜月笙於1930年購地10.5畝建造,規模宏大,1931年舉行落成典禮)東側平房內應診,病床增加到40張。1946年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七醫院”, 1949年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七人民醫院”。1960年 醫院定名“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市七醫院8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高橋地區乃至浦東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歷程。

圖1:1959年,一名廚工被絞肉機軋斷了整個手掌,僅剩1.5公分的皮連著。一般這樣的傷勢處理起來就是截肢,但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黃碩麟主任決定給他做斷手再植手術,最終成功完成了國際第一例、上海第一例斷手再植手術。病人病癒後仍舊可以從事生產工作。這例手術的成功轟動全球,外媒紛紛報導,顯微外科之父Buncky教授看到這例斷掌的照片後,十分興奮地說道:“1959年斷肢就能夠成功接活了,這是人類的歷史”。

圖2:1954年,上海高橋修海塘,有一批工人得了原蟲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當時首先採用西醫治療,但是西醫副作用大,同時病患人數多,藥物緊缺,所以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蔣鈍儒、施允成、葉景華決定採用中醫療法,使用了《傷寒論》中的“白頭翁湯”,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病人在服藥二三天內痢疾症狀大大改善,部分病人連腸道內原有的原蟲滋養體都消失了。 1955年,中華醫學雜誌刊登了«白頭翁治療原蟲性痢疾初步報告»,1956 年,華東地區和上海召開了“華東地區和上海中醫代表大會”蔣鈍儒主任應邀出席大會並做了彙報。

圖3:1981年6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陳善慶的發起指導下,護理部主任薛禮、副主任周新吾接受舉辦我國南方各省市總護士長學習班任務。

圖4: “海上聞人”杜月笙在上海市所建的杜家祠堂其他建築均已毀損,僅存藏書樓保存完好,據時疫醫院老員工回憶,當時醫院的職工經常在杜氏藏書樓舉辦活動。

七:武漢市中心醫院

1880年,漢口天主堂診所掛牌應診,為普通民眾治病。歷經137年的建設,發展成為今天的武漢市中心醫院,是一所學科齊全、醫術精湛、人才輩出、管理科學、設備先進的融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三級甲等醫院,綜合實力位居湖北省三級醫院第一方陣。

圖1:1918年漢口天主堂醫院全景。

圖2:1931年7月發生全長江流域大洪水,漢口天主堂醫院醫務人員乘小舟為災民送醫送藥。

圖3: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武漢市第二醫院高欣榮教授,將一生奉獻給她摯愛的患者。耋耄之年,仍堅持在臨床一線查房、帶教,傳授醫術。

圖4:1972年,武漢市第二醫院(現武漢市中心醫院)口腔科主任文宗政在應山縣陳巷打穀場為農民屈膝檢查口腔疾病。

圖5:1972年,武漢市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陳信康教授開展選擇性 頸肌及神經切斷術,創造性摸索出痙攣性斜頸這一疑難疾病治療方法,享譽世界。1980年8月,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代表團訪問該院神經外科(右一為陳信康教授)

圖6:2003年,我院呼吸內科主任趙蘇作為武漢地區第一位踏入非典隔離病區的呼吸專家,擔任“非典”重症病人搶救治療組組長,將生死置之度外,整整與SARS苦戰了28天,為武漢非典病人全部治癒立下了汗馬功勞。

八: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發展史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命運一脈相承,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北平大學醫學院部分師生西遷組建了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隨之誕生,存續了中國最早國立西醫高等教育的薪火。1956年一分為二,搬遷現址者命名為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數十載奮鬥不息,醫院現已發展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國家衛計委委管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圖1:1984年,在“一附院”手把手幫扶下成立了周至聯合醫院,這是陝西省農民集資聯合辦院規模最大、全國首家村辦綜合醫院,是從民間生根,為村民服務,卻得到省城最好的醫療資源的對接與支援。周至聯合醫院成立剪綵儀式。一附院教授在指導查房。

圖2:1959年7月,由陳向志教授等組成的手術組首次為患有巨型心房間隔缺損的25歲女病人成功施行了低溫麻醉下心內直視手術。

圖3:王秉正教授,新中國第一代女博士。從醫50餘年的路上,這位婦科病人的救星把她一生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成為患者心中的豐碑。

圖4:殷培璞教授為防治大骨節病用了40多年的時間,走遍麟游、永壽等大骨節病區。他視大骨節病區為“故鄉”,視患者為親人,僅做晚期大骨節病手術1000餘例,開辦“防病育才學校”,被譽為“老百姓的教授”、“頁梁山區的白求恩”。

九: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896年,前身為加拿大傳教士、醫學博士羅維靈等創辦的博濟醫院。豫北屬中原腹地,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排外思想濃郁,初入豫北的加籍傳教士被看成“異類”,不為民眾接受。他們駕著馬棚車和租用客棧在鄉間行醫傳教。1903年博濟醫院建成,羅維靈任院長,加拿大傳教士開始有固定行醫場所。曾更名為基督教惠民醫院、平原省省立醫院、豫北醫專附屬醫院等,1982年更為現名。1988年河南省結核病醫院(原河南省幹部療養院)併入,現為醫院第二名稱。

圖1:傳教路上的羅維靈和季理斐。

圖2:1920年,惠民醫院建成。因封建思想男女授受不親,故男女看病分開,12歲以下兒童在女門診看病。體現出傳教士所建醫院適應當時國情。

圖3:1937年7月7日後,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要求當時在華的外籍人員注明國籍。當時英屬加拿大傳教士為避免被日軍轟炸,在惠民醫院房頂和牆面畫上米字形國旗。

圖4:1938年2月,日軍佔領汲縣,日本軍官來惠民醫院搜索中國傷兵,副院長艾德與其合影周旋拖延時間,為中國傷兵隱藏爭取時間。

圖5:1965年10月1日,豫北醫學專科學校醫院農村醫療隊在延津縣朱砦公社衛生院,在廟會上給農民治病。

7月28-29日以 “凝練歷史精髓 增強文化自信”為主題的“中國醫院歷史與醫學人文論壇”即將舉辦,屆時我們邀請到兩院院士、行業專家等重量級嘉賓期望通過對“歷史”與“人文”深入研討,從而增強醫療行業文化自信,為醫院文化建設、醫院人文管理提供可參考建議。七月,邀您相約上海!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報名

↓↓↓

現為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總部所在地和龍頭醫院。恩澤醫局既是台州的西醫發源地,也是當時基督教聖公會在浙江創建的三大姊妹醫院之一。

1940年陳省幾籌款購得醫局完全產權,改稱恩澤醫院。隨後1949~1969年,醫院名稱幾經更改,先後改為台州公立醫院、浙江省立台州醫院、浙江省台州醫院、台州地區人民醫院,1978年恢復為浙江省台州醫院。2008年,充足台州市中心醫院,並組建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這個名字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變遷,重新回到台州百姓中。

圖1:清光緒25年(1899年)的浙江省台州恩澤醫局設計圖,至今已110多年歷史,是目前發現的浙江省最古老的醫院設計圖紙(現珍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

圖2:1901年台州恩澤醫局成立時,台州府知府及臨海縣知縣等清朝政府官員與醫局醫生及百姓在恩澤醫局門前合影留念。

圖3:1905年,恩澤醫局就診場景,英國醫生白明登拍攝。

圖4:1942年4月28日,恩澤醫院搶救首次轟炸日本東京的美國“杜利特爾”行動受傷飛行員,這些受傷飛行員在恩澤醫院療傷28天。後因日寇發動浙贛大會戰,搜尋飛行員,為確保他們安全,中國政府將美國大兵轉移至桂林。圖為受傷美國大兵轉移前在恩澤醫院門前合影留念。

圖5:1951年,浙江省台州醫院醫生自願組成的“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啟程前合影留念。

圖6:1971年,浙江省台州醫院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區級醫院腫瘤專科,在全市開展腫瘤“三早”普查。圖為1977年,浙江省台州醫院率領的台州地區腫瘤調查組在雁蕩山合影。

圖7:1975年,浙江省台州醫院醫務人員49人分成4個衛生支農醫療隊深入基層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巡迴醫療,共診治疾病16679人次,搶救危重病人73人次,手術242人次,透視及化驗1365人次,培養赤腳醫生近200名。

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地壇醫院 (原名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 )始建於 1946年,北京大佛寺西街11號,是由政府投資管理的北京市最早的傳染病專科醫院。1950年,醫院遷址到東城區安定門外地壇公園13號。1959年,醫院改名為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院。1970年,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按原建制整體遷往甘肅。1973年,市政府在安定門原址重新組建了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2008年9月醫院遷址落戶北京市朝陽區北皋。70年來,從建國前後的天花、霍亂、鼠疫,到收治第一例國人愛滋病患者,再到非典、人感染H7N9禽流感、黃熱病……地壇人為保護患者生命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疫情來臨時敢打硬仗 維護社會穩定地壇擔當”。

圖1:1946年3月1日,北平市立肺病療養院奉令改組為北平市立傳染病醫院。

圖2:醫院職工在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院門前拍照。

圖3:20世紀50年代,我國宣導“全面學習蘇聯”,大規模引進蘇聯專家來華工作。圖為蘇聯傳染病專家高爾捷夫碩士來院講學、查房。

圖4:1970年全院300多名職工懷著一顆樸素的為邊疆人民服務的念頭來到大西北,分佈在甘肅各個縣、鄉衛生院。

圖5:1977年,醫院開辦了首屆醫師培訓班,培養醫師28人,他們在醫院的臨床診治中逐漸成為了中堅力量,其中李興旺現在已成為了全國著名的傳染病專家。

圖6: 2003年,非典疫情襲擊北京,歷經143天,醫院共收治患者329名,是北京堅持時間最長、收治的患者最重、特殊患者最多的醫療機構。

四:南京鼓樓醫院

南京鼓樓醫院1892年由美國基督會資助的加拿大籍穿傳教士威廉•愛德華•麥克林醫學博士(William E. Macklin,中文譯音馬林”)創建的一所“基督醫院”,民間也稱“馬林醫院”,目前為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也是全國成立較早的西醫院。自1892年創建至今,始終秉承“給人提供幫助”、“日行一善”、“平等對待王子與乞丐”、“無損于患者為先”、“建設國內最好的人文醫院”之理念,以責任、擔當、創新之精神,踐行著諾言。一張張、一幅幅舊時珍貴的照片予以佐證。

圖1:馬林院長(中)街頭救治乞丐

圖2:馬林院長(右一)在紅十字會

圖3:談和敦院長(前排右二)與高級護校畢業生合影(1936年)

圖4:為缺乏營養的患者發放魚肝油及奶粉,發放棉衣,送醫到田頭

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仁濟醫院建於1844年,是上海開埠後第一所西醫醫院。1844年,威廉·洛克哈脫(William Lockhart,英國醫學傳教士來華第一人)創建了上海第一家西式醫院——“雒氏診所”,仁濟醫院的前身就此悄然開張。醫院一設立,建院宗旨就廣為人知,每日都有大批人群向醫院湧來,人醫院開業的最初8個月,就接診約8000名患者。洋醫傳教,西醫東漸,這是中國西醫史的發端,也是上海仁濟醫院悠長而輝煌歷史的開頭。

1849年,仁濟開始用氯仿進行外科手術;1856年,仁濟開始招收中國人佐理醫務,為上海培養了第一位中國西醫師;1894年仁濟開出40張床位的女病房,來自倫敦會的海莉(Miss Halley)擔任護士長,從這年起她以女病房為基地開始招收中國婦女,進行護士職業培訓;1896年,醫院又開辦高級看護學校;1914年民國時期註冊的仁濟護校是中國最早的護校之一。

仁濟的創立,引領了西醫以循證醫學為治病出發點的西醫理念,宣導了與臨床醫學相濡以沫的公共衛生,體現了醫院在防疫中的作用,確立了西醫的教育、培訓和經營管理體系,在中國醫療制度變革史上,仁濟這所綜合性西醫院的出現,尤其具有革命性意義。

圖1:20世紀10-20年代,仁濟醫院外籍醫師在一等病房查房。當時仁濟醫院的病房分三等,只向醫院的董事會成員、捐款人、社會名流及其親屬開放的一等病房(相當於今天的“特需”);向經濟條件較好的普通民眾開放的二等病房(付費病房);向貧民開放的三等病房(免費病房)。三者只是在病房設施條件上有所區別,而在醫療上是完全一視同仁的,生動體現了仁濟醫院“仁心仁術,濟世濟眾”的院訓精神。

圖2:20世紀30-40年代的仁濟醫院出入院結帳處。通過此照片可以看見當時的醫院財務系統視窗崗位的運作情況,並可以從工作人員數量上看出當時仁濟醫院住院部的大體量。照片中有女性工作人員的身影,可見在當時的上海,婦女已不再局限於家庭,而是和男子一樣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大放光芒。

圖3:1932年仁濟醫院住院樓模型照片。1926年5月14日,上海一位英國僑民雷士德(Henry Lester)病故,他生前立遺囑留給仁濟醫院100萬銀元用於重建新院。1932年元旦,新院舍竣工啟用,建築總面積為13808平方米。醫院的英文名稱為“Lester Chinese Hospital”,中文名稱“德和醫院”(因雷士德設立的公司為德和洋行),正式名稱仁濟醫院。仁濟醫院從此進入全國大醫院的行列。

圖4:1942年,幾位護士在仁濟醫院與當時的救護車合影。當時仁濟醫院對護士有著嚴格的規定:護士必須住在醫院的宿舍內,一個月夜班,一個月日班,如要結婚就得辭職。工作時應著全套制服,配筆和手錶;宿舍內須著整潔便服,嚴禁將制服穿入宿舍。有些珍惜自己專業的護士只能過著獨身生活,終身奉獻於護理事業。

圖5:1951年,職工籃球友誼賽賽後合影。在當時,籃球還是一項洋氣、時尚的運動,是進步青年的一種象徵。

圖6:1978年元旦,仁濟醫院第三批唐山抗震救災醫療隊員在豐潤抗震醫院門前合影。

六: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

1931年,“海上聞人”杜月笙在高橋鎮小浜路創辦“時疫醫院”,設床位8張,有醫護人員14人,同年10月改名為“濟群醫院”,除治療一般疾病外,還開展接種疫苗工作以及為吸鴉☆禁☆片的人戒毒。後因原址房屋面積較小,杜月笙於1935年將醫院遷至高橋陸家堰杜家祠堂(杜月笙於1930年購地10.5畝建造,規模宏大,1931年舉行落成典禮)東側平房內應診,病床增加到40張。1946年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七醫院”, 1949年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七人民醫院”。1960年 醫院定名“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市七醫院8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高橋地區乃至浦東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歷程。

圖1:1959年,一名廚工被絞肉機軋斷了整個手掌,僅剩1.5公分的皮連著。一般這樣的傷勢處理起來就是截肢,但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黃碩麟主任決定給他做斷手再植手術,最終成功完成了國際第一例、上海第一例斷手再植手術。病人病癒後仍舊可以從事生產工作。這例手術的成功轟動全球,外媒紛紛報導,顯微外科之父Buncky教授看到這例斷掌的照片後,十分興奮地說道:“1959年斷肢就能夠成功接活了,這是人類的歷史”。

圖2:1954年,上海高橋修海塘,有一批工人得了原蟲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當時首先採用西醫治療,但是西醫副作用大,同時病患人數多,藥物緊缺,所以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蔣鈍儒、施允成、葉景華決定採用中醫療法,使用了《傷寒論》中的“白頭翁湯”,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病人在服藥二三天內痢疾症狀大大改善,部分病人連腸道內原有的原蟲滋養體都消失了。 1955年,中華醫學雜誌刊登了«白頭翁治療原蟲性痢疾初步報告»,1956 年,華東地區和上海召開了“華東地區和上海中醫代表大會”蔣鈍儒主任應邀出席大會並做了彙報。

圖3:1981年6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陳善慶的發起指導下,護理部主任薛禮、副主任周新吾接受舉辦我國南方各省市總護士長學習班任務。

圖4: “海上聞人”杜月笙在上海市所建的杜家祠堂其他建築均已毀損,僅存藏書樓保存完好,據時疫醫院老員工回憶,當時醫院的職工經常在杜氏藏書樓舉辦活動。

七:武漢市中心醫院

1880年,漢口天主堂診所掛牌應診,為普通民眾治病。歷經137年的建設,發展成為今天的武漢市中心醫院,是一所學科齊全、醫術精湛、人才輩出、管理科學、設備先進的融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三級甲等醫院,綜合實力位居湖北省三級醫院第一方陣。

圖1:1918年漢口天主堂醫院全景。

圖2:1931年7月發生全長江流域大洪水,漢口天主堂醫院醫務人員乘小舟為災民送醫送藥。

圖3: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武漢市第二醫院高欣榮教授,將一生奉獻給她摯愛的患者。耋耄之年,仍堅持在臨床一線查房、帶教,傳授醫術。

圖4:1972年,武漢市第二醫院(現武漢市中心醫院)口腔科主任文宗政在應山縣陳巷打穀場為農民屈膝檢查口腔疾病。

圖5:1972年,武漢市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陳信康教授開展選擇性 頸肌及神經切斷術,創造性摸索出痙攣性斜頸這一疑難疾病治療方法,享譽世界。1980年8月,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代表團訪問該院神經外科(右一為陳信康教授)

圖6:2003年,我院呼吸內科主任趙蘇作為武漢地區第一位踏入非典隔離病區的呼吸專家,擔任“非典”重症病人搶救治療組組長,將生死置之度外,整整與SARS苦戰了28天,為武漢非典病人全部治癒立下了汗馬功勞。

八: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發展史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命運一脈相承,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北平大學醫學院部分師生西遷組建了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隨之誕生,存續了中國最早國立西醫高等教育的薪火。1956年一分為二,搬遷現址者命名為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數十載奮鬥不息,醫院現已發展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國家衛計委委管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圖1:1984年,在“一附院”手把手幫扶下成立了周至聯合醫院,這是陝西省農民集資聯合辦院規模最大、全國首家村辦綜合醫院,是從民間生根,為村民服務,卻得到省城最好的醫療資源的對接與支援。周至聯合醫院成立剪綵儀式。一附院教授在指導查房。

圖2:1959年7月,由陳向志教授等組成的手術組首次為患有巨型心房間隔缺損的25歲女病人成功施行了低溫麻醉下心內直視手術。

圖3:王秉正教授,新中國第一代女博士。從醫50餘年的路上,這位婦科病人的救星把她一生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成為患者心中的豐碑。

圖4:殷培璞教授為防治大骨節病用了40多年的時間,走遍麟游、永壽等大骨節病區。他視大骨節病區為“故鄉”,視患者為親人,僅做晚期大骨節病手術1000餘例,開辦“防病育才學校”,被譽為“老百姓的教授”、“頁梁山區的白求恩”。

九: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896年,前身為加拿大傳教士、醫學博士羅維靈等創辦的博濟醫院。豫北屬中原腹地,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排外思想濃郁,初入豫北的加籍傳教士被看成“異類”,不為民眾接受。他們駕著馬棚車和租用客棧在鄉間行醫傳教。1903年博濟醫院建成,羅維靈任院長,加拿大傳教士開始有固定行醫場所。曾更名為基督教惠民醫院、平原省省立醫院、豫北醫專附屬醫院等,1982年更為現名。1988年河南省結核病醫院(原河南省幹部療養院)併入,現為醫院第二名稱。

圖1:傳教路上的羅維靈和季理斐。

圖2:1920年,惠民醫院建成。因封建思想男女授受不親,故男女看病分開,12歲以下兒童在女門診看病。體現出傳教士所建醫院適應當時國情。

圖3:1937年7月7日後,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要求當時在華的外籍人員注明國籍。當時英屬加拿大傳教士為避免被日軍轟炸,在惠民醫院房頂和牆面畫上米字形國旗。

圖4:1938年2月,日軍佔領汲縣,日本軍官來惠民醫院搜索中國傷兵,副院長艾德與其合影周旋拖延時間,為中國傷兵隱藏爭取時間。

圖5:1965年10月1日,豫北醫學專科學校醫院農村醫療隊在延津縣朱砦公社衛生院,在廟會上給農民治病。

7月28-29日以 “凝練歷史精髓 增強文化自信”為主題的“中國醫院歷史與醫學人文論壇”即將舉辦,屆時我們邀請到兩院院士、行業專家等重量級嘉賓期望通過對“歷史”與“人文”深入研討,從而增強醫療行業文化自信,為醫院文化建設、醫院人文管理提供可參考建議。七月,邀您相約上海!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