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該如何走向未來、中國怎麼辦?這個“時代之問”,該如何作答?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

深入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和重大突破,十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昨晚(17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將連續播出十天。

從今天開始,央廣每天將播出一集《將改革進行到底》專題片的錄音剪輯。

第一集

《時代之問》

戳音訊,聽習聲迴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風險與挑戰隨時相伴而行,問題與矛盾始終擺在面前。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肩負著人民的期待,歷史的重托。

習近平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這個重大的責任,就是對人民的責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2012年11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的第二天,新一屆中央最高領導層首次公開集體亮相。這是一份滿載承諾的政治宣言。

殷殷話語背後,一個驚豔世界的中國故事正悄然萌動,徐徐開啟。

2012年12月8日,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二十多天的習近平在溫暖的深圳開啟了他履新後的第一次國內調研。

習近平

鄧小平同志不愧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不愧為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

現在我們也看到了,黨中央做出的改革開放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們今後仍然要走這條正確的道路,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要上新水準。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正式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

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後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由習近平任組長,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任副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党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掛帥,再次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中央成立這個小組,我們大家都覺得是非常有針對性,而且都寄很大的希望。因為我們改革越是進入深水區,到攻堅克難的階段了。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動,越來越難。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成立為標誌,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幕壯麗開啟。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來,堅持問題導向是其鮮明特徵。同時,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場注重法治引領,強化制度創新的根本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我們改革實踐中,有些制度、有些實踐探索、有些成功的經驗,上升到法律層面,那麼就是完善法治。同時呢,改革也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這樣就增強我們改革的這種權威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反復強調,無論改革推進到什麼階段,人民首創精神都不能忽視。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將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二者有機結合。

經濟學家劉世錦:作為頂層設計,第一是指方向,第二就是要劃底線。方向搞清楚了,底線劃清楚了,剩下就是到底一種什麼樣的體制機制是管用的,是符合實際的,這個還是要讓我們各級地方政府、我們的企業、我們的人民群眾、大膽地去試。

“獲得感”一詞詮釋著改革永恆不變的價值底色。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體這一論斷格外醒目。強調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服務人民,這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民本情懷。

習近平

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陝西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子。在那裡度過了七年的時光,我瞭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又一次偉大覺醒。從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集結號,從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到五中全會以新發展理念佈局“十三五”,再到六中全會全面從嚴治黨的新部署,一幕幕宏大佈局漸次展開。放眼今日,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的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人民民主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中華民族復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化社會體制改革,關照百姓冷暖,提高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深化党的建設制度和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永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緊緊圍繞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健全產權保護制度,回應了億萬公眾有恆產者有恒心的期待;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促進了人口均衡發展;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人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努力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起了以藥養醫的總攻;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龍頭,教育改革力促均衡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為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徵。它讓全體中國人民受益,也為全球治理提供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信心。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了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一個更加堅強有力的中國共產黨正穩健地領導著改革的恢弘進程。

習近平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中央成立這個小組,我們大家都覺得是非常有針對性,而且都寄很大的希望。因為我們改革越是進入深水區,到攻堅克難的階段了。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動,越來越難。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成立為標誌,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幕壯麗開啟。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來,堅持問題導向是其鮮明特徵。同時,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場注重法治引領,強化制度創新的根本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我們改革實踐中,有些制度、有些實踐探索、有些成功的經驗,上升到法律層面,那麼就是完善法治。同時呢,改革也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這樣就增強我們改革的這種權威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反復強調,無論改革推進到什麼階段,人民首創精神都不能忽視。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將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二者有機結合。

經濟學家劉世錦:作為頂層設計,第一是指方向,第二就是要劃底線。方向搞清楚了,底線劃清楚了,剩下就是到底一種什麼樣的體制機制是管用的,是符合實際的,這個還是要讓我們各級地方政府、我們的企業、我們的人民群眾、大膽地去試。

“獲得感”一詞詮釋著改革永恆不變的價值底色。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體這一論斷格外醒目。強調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服務人民,這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民本情懷。

習近平

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陝西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子。在那裡度過了七年的時光,我瞭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又一次偉大覺醒。從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集結號,從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到五中全會以新發展理念佈局“十三五”,再到六中全會全面從嚴治黨的新部署,一幕幕宏大佈局漸次展開。放眼今日,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的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人民民主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中華民族復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化社會體制改革,關照百姓冷暖,提高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深化党的建設制度和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永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緊緊圍繞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健全產權保護制度,回應了億萬公眾有恆產者有恒心的期待;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促進了人口均衡發展;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人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努力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起了以藥養醫的總攻;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龍頭,教育改革力促均衡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為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徵。它讓全體中國人民受益,也為全球治理提供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信心。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了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一個更加堅強有力的中國共產黨正穩健地領導著改革的恢弘進程。

習近平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