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綠寶書”」不要讓第一手的證據從我們手邊溜走——心電圖機使用的小技巧(3)

由我國一百多位一線骨幹醫生共同創作的《心血管內科醫生成長手冊》(小編將其簡稱為“綠寶書”),

正在緊張地印刷中,很快就要與廣大醫生見面了。“心線上”將摘取該書精華中的精華,陸續推出,關注該書的廣大醫生可以先睹為快啦。

小編本次摘取的是該書第3章第4節的“心電圖解讀與臨床案例”部分。這部分內容超級實用,可以說心臟科醫生在每天的工作中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作者以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形象地講解了心電圖重要波形改變的研判。

其中,ST段抬高的故事就有11個。

首先,讓我們從心電圖機使用的小技巧開始,再次強調“不要讓第一手的證據從我們手邊溜走”這一概念。這一章節的作者是該書主編,福建省立醫院鄭煒平副主任醫師。

案例故事

病房裡收住了一位心悸待查的女性患者,反復心悸1個月,入院後症狀卻再也沒發作過,做了心電圖、動態心電圖、二維超聲心動圖也沒有發現什麼有價值的線索。

有時候這種不明原因的心悸確實很難纏,當你刻意要檢查它的時候,它卻喜歡跟你玩捉迷藏。

患者住院一周,心悸症狀也再沒發作,只能先動員她先出院。剛辦完出院手續,正在病房收拾東西,這個時候患者忽然覺得心悸又發了,經管醫生趕緊給她描床邊心電圖,心率大概120次/分,P波形態大致符合竇P的特點。基本上能排除室速、房室折返性室上速、房室結折返性室上速、房撲和房顫的可能性。

最終的討論焦點在於,這是普通的竇速還是起源于右房高位的房速,有的醫生甚至都考慮要不要做個電生理檢查。這時候老主任進來,囑咐把心電圖導聯接上,先描一段長II導,然後在描記過程中囑患者深吸氣屏氣,如此兩三次。患者的心率沒有明顯變化,主任說基本可以肯定這是房速,因為竇性心律在用這種方法時心率一般會明顯下降,

而房速不會明顯受到迷走神經的影響。

正說著,患者心率突然轉複,由120次/分降到76次/分。謎底就這樣揭開,沒有用太複雜的手段,更沒有必要去做電生理檢查。

心得與體會

有的時候,臨床醫生的水準差別不在於他能動用多麼高端的醫療檢查手段來診斷或治療一種疾病,而在於他恰到好處的把握,能夠用最高性價比的手段來診治一種疾病。其實只要抓住疾病的特點,

在描記心電圖時用一些簡單的方法,比如興奮迷走神經、通過藥物增加或減慢心率,就可以很方便地診斷一種疾病。

相反,如果當時沒有很好的把握,我們事後就只能對著這張心電圖猜測,診斷準確性大打折扣。所以又回到我們的主題——善於使用心電圖機的小技巧,不要讓第一手的證據從我們手邊溜走。

專家簡介

鄭煒平,醫學碩士,福建省立醫院心血管專業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心血管專業10餘年,對心血管內科常見病的診治和無創電生理診斷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丁香園心血管專業版塊、醫學統計學版塊負責人。擔任《實用心電學雜誌》編委及國內多個專業期刊審稿專家。第一作者在SCI、CSCD等專業期刊發表論著10余篇,專家筆談、系統綜述、譯著10余篇,主編《聰明統計學》、《內分泌那些事兒》。主持和參與國家基金及省廳級科研專案多項。對主流3D建模軟體和程式設計軟體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設計的三維心臟模型及醫學軟體獲國家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2項,其成果在臨床、教學和科研中得到廣泛應用。

座右銘: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鄭煒平,醫學碩士,福建省立醫院心血管專業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心血管專業10餘年,對心血管內科常見病的診治和無創電生理診斷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丁香園心血管專業版塊、醫學統計學版塊負責人。擔任《實用心電學雜誌》編委及國內多個專業期刊審稿專家。第一作者在SCI、CSCD等專業期刊發表論著10余篇,專家筆談、系統綜述、譯著10余篇,主編《聰明統計學》、《內分泌那些事兒》。主持和參與國家基金及省廳級科研專案多項。對主流3D建模軟體和程式設計軟體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設計的三維心臟模型及醫學軟體獲國家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2項,其成果在臨床、教學和科研中得到廣泛應用。

座右銘: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