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衡水三院牽頭成立市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

通訊員 王真 申健 記者 趙益彬

市三院院長竇勇進大會致辭

為醫聯體單位授牌

簽約現場

內鏡洗消中心

大會現場

支氣管鏡下治療

肝纖維化治療

重症病房

現場表決

授牌儀式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春暖花開。3月18日,以衡水市第三人民醫院為主體,全市38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為成員的衡水市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經過精心策劃、緊張籌備,正式成立。成立大會現場選舉產生了聯合體理事組織,通過了《衡水市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章程》和相關文件,

成立了醫聯體理事會,建立了醫聯體組織運行構架,標誌著衡水市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成功起航。在38家成員單位領導共同見證下,醫聯體將在市衛計委的領導、監督、關照下順利運行。

市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王鳳鳴指出,《國務院“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模式實現轉變,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建立。我市就建立分級診療制度要求,

構建醫聯體網路,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感染性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區域性暴發、新發傳染病種不斷出現等特點,控制感染性疾病必須強化區域協作,加強資訊溝通共用,提高預警與反應能力。衡水市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的成立,就是要整合感染性疾病防治資源,建立分工協作、幫扶指導等合作機制,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市三院院長竇勇進表示,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的成立,不僅是為了貫徹國家醫改精神、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落實《衡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指導意見》,不斷提高全市感染性疾病整體診療水準,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分享,降低區域內傳染病的發病率,本著誠信、互利的原則,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項目。

戰國·莊子《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句話: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大意是:水積蓄得不深厚,就沒有負載大船的力量。市三院牽頭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歷史沉澱。

衡水市第三人民醫院始建於1975年,醫院位於衡水市市區東南部,占地46.7畝,總建築面積約2萬餘平方米,編制床位345張。現有在職職工350余人,醫院現設11個住院病區,其中肝病病區三個、肺病病區三個,外科、綜合內科、婦產科、ICU等。醫院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分區收治,感染性疾病重點收治肝病、結核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在學科建設上,結核病科被衡水市醫學會確定為重點學科,肝病科、肝膽外科、超聲診斷科被衡水市醫學會確定為重點發展學科,衡水市醫學會肝炎病學分會、結核病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分會、衡水市肝病研究所、衡水市肝病、肺病診治中心均設在該院。醫院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北京胸科醫院建立遠端會診中心。近幾年,醫院大力發展新技術新項目,先後引進開展了胃鏡下套紮硬化止血、人工肝、超濾腹水回收、三氧自體血治療、支氣管鏡下治療、氬氣刀治療、微波治療、腹腔鏡、超聲造影、射頻消融、肝纖維化掃描、γ-干擾素釋放試驗、導管介入治療等國內先進的診療技術,大大提升了我院在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上的診療水準。尤其是在支氣管鏡下治療、射頻消融等多個領域走在了全省同行的前頭,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冀東南感染性疾病診療中心。

“但求所在不求所有,要讓醫療資源在流動中發揮最大效用。”院長竇勇進說,目前,組建醫聯體是醫改的大趨勢,各地都在積極推進,不斷的優化創新。組建醫聯體對市三院為主體的成員單位可持續性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同時促進醫聯體成員單位之間從軟合作走向真融合,彼此提升“造血功能”、迎來發展良機的同時,也是當地百姓的福音,關係重大,意義深遠。尤其重要的是能夠讓技術“跑”起來,從而減少患者“跑”起來的現象。醫聯體的終極目標,就是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市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成立後,聯合體內的成員單位之間在業務、人才、技術、管理、資訊、設備等方面實現資源分享,最大受益者還是患者。一方面市區具有優勢醫療資源的醫生輪流下基層醫院坐診,開展醫療技術的經驗“扶貧”,這樣技術就“跑”了起來。各縣市區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級醫院及專科醫院的醫療服務,同時,基層醫院的醫生也可以到市區優勢資源醫院學習,從中得到較好的鍛煉提高,提升了他們的醫療救治能力;另一方面,在基層醫院就可以解決就診難題的患者,先在基層就診,解決不了可隨時方便地轉到市區相關醫聯體單位接受進一步治療,康復階段回到基層醫院繼續治療,少花錢又能看好病,如此,患者就不用經常“跑”冤枉路、不用花冤枉錢。兩個“跑”字背後,實現的是醫院和患者的“雙贏”。

“以前,遇到相對複雜的病症,我們只有建議患者去上級醫院就診。現在,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和市三院的專家團隊進行網上會診。如果適合在我們本地治療,可以請相關專家來院指導;如果必須轉診,我們可以直接聯繫其他醫聯體醫療單位,為患者簡化手續,及時醫治,節省開支。”來自武強縣醫院的白平章院長對於醫聯體的巨大意義,並不諱言,他十分贊同醫聯體模式下各層級醫院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大型綜合醫院的技術優勢和龍頭作用,推進形成分級醫療服務模式。

與會代表們形成的共識還包括:一般的常見病,到大醫院等待檢查時間長、治療費用高。根據醫保的相關規定,大醫院的報銷比例遠低於縣鄉基層醫院,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對於一些老年性疾病、慢性病患者的一般性檢查和複診、行動困難患者的常見問題處理等,患者大可不必到大醫院去排隊、掛號、候診……在當地醫院就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既讓患者省時省事,也讓大醫院減輕就診壓力。像醫聯體這樣的分級醫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另一方面體現的是防治結合的大衛生理念。

此外,提升基層醫護人員的服務能力組建醫聯體後,不是大醫院接收地方醫院,也不是把員工或調離,或靠邊,或辭退,這些都屬於過度擔憂。醫聯體不僅注重對成員單位的對口幫扶,還側重加強人才培養。在實際工作中,當遇到比較複雜的病情時,有些同志總恨自己醫術有限,想去進修深造。而這些問題都將在醫聯體傳幫帶作用下迎刃而解。進一步發揮醫聯體作用,不僅讓基層醫院的醫師獲得新的知識,讓他們更新知識、技術和理念,不斷進步,在加深成員單位之間的友誼的同時,有效推進醫聯體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基層衛生服務水準的提升和一些專科領域的發展,帶動基層醫療技術和服務實現質的飛躍。

市三院院長竇勇進表示,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的成立,不僅是為了貫徹國家醫改精神、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落實《衡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指導意見》,不斷提高全市感染性疾病整體診療水準,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分享,降低區域內傳染病的發病率,本著誠信、互利的原則,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項目。

戰國·莊子《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句話: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大意是:水積蓄得不深厚,就沒有負載大船的力量。市三院牽頭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歷史沉澱。

衡水市第三人民醫院始建於1975年,醫院位於衡水市市區東南部,占地46.7畝,總建築面積約2萬餘平方米,編制床位345張。現有在職職工350余人,醫院現設11個住院病區,其中肝病病區三個、肺病病區三個,外科、綜合內科、婦產科、ICU等。醫院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分區收治,感染性疾病重點收治肝病、結核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在學科建設上,結核病科被衡水市醫學會確定為重點學科,肝病科、肝膽外科、超聲診斷科被衡水市醫學會確定為重點發展學科,衡水市醫學會肝炎病學分會、結核病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分會、衡水市肝病研究所、衡水市肝病、肺病診治中心均設在該院。醫院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北京胸科醫院建立遠端會診中心。近幾年,醫院大力發展新技術新項目,先後引進開展了胃鏡下套紮硬化止血、人工肝、超濾腹水回收、三氧自體血治療、支氣管鏡下治療、氬氣刀治療、微波治療、腹腔鏡、超聲造影、射頻消融、肝纖維化掃描、γ-干擾素釋放試驗、導管介入治療等國內先進的診療技術,大大提升了我院在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上的診療水準。尤其是在支氣管鏡下治療、射頻消融等多個領域走在了全省同行的前頭,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冀東南感染性疾病診療中心。

“但求所在不求所有,要讓醫療資源在流動中發揮最大效用。”院長竇勇進說,目前,組建醫聯體是醫改的大趨勢,各地都在積極推進,不斷的優化創新。組建醫聯體對市三院為主體的成員單位可持續性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同時促進醫聯體成員單位之間從軟合作走向真融合,彼此提升“造血功能”、迎來發展良機的同時,也是當地百姓的福音,關係重大,意義深遠。尤其重要的是能夠讓技術“跑”起來,從而減少患者“跑”起來的現象。醫聯體的終極目標,就是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市感染性疾病醫療聯合體成立後,聯合體內的成員單位之間在業務、人才、技術、管理、資訊、設備等方面實現資源分享,最大受益者還是患者。一方面市區具有優勢醫療資源的醫生輪流下基層醫院坐診,開展醫療技術的經驗“扶貧”,這樣技術就“跑”了起來。各縣市區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級醫院及專科醫院的醫療服務,同時,基層醫院的醫生也可以到市區優勢資源醫院學習,從中得到較好的鍛煉提高,提升了他們的醫療救治能力;另一方面,在基層醫院就可以解決就診難題的患者,先在基層就診,解決不了可隨時方便地轉到市區相關醫聯體單位接受進一步治療,康復階段回到基層醫院繼續治療,少花錢又能看好病,如此,患者就不用經常“跑”冤枉路、不用花冤枉錢。兩個“跑”字背後,實現的是醫院和患者的“雙贏”。

“以前,遇到相對複雜的病症,我們只有建議患者去上級醫院就診。現在,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和市三院的專家團隊進行網上會診。如果適合在我們本地治療,可以請相關專家來院指導;如果必須轉診,我們可以直接聯繫其他醫聯體醫療單位,為患者簡化手續,及時醫治,節省開支。”來自武強縣醫院的白平章院長對於醫聯體的巨大意義,並不諱言,他十分贊同醫聯體模式下各層級醫院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大型綜合醫院的技術優勢和龍頭作用,推進形成分級醫療服務模式。

與會代表們形成的共識還包括:一般的常見病,到大醫院等待檢查時間長、治療費用高。根據醫保的相關規定,大醫院的報銷比例遠低於縣鄉基層醫院,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對於一些老年性疾病、慢性病患者的一般性檢查和複診、行動困難患者的常見問題處理等,患者大可不必到大醫院去排隊、掛號、候診……在當地醫院就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既讓患者省時省事,也讓大醫院減輕就診壓力。像醫聯體這樣的分級醫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另一方面體現的是防治結合的大衛生理念。

此外,提升基層醫護人員的服務能力組建醫聯體後,不是大醫院接收地方醫院,也不是把員工或調離,或靠邊,或辭退,這些都屬於過度擔憂。醫聯體不僅注重對成員單位的對口幫扶,還側重加強人才培養。在實際工作中,當遇到比較複雜的病情時,有些同志總恨自己醫術有限,想去進修深造。而這些問題都將在醫聯體傳幫帶作用下迎刃而解。進一步發揮醫聯體作用,不僅讓基層醫院的醫師獲得新的知識,讓他們更新知識、技術和理念,不斷進步,在加深成員單位之間的友誼的同時,有效推進醫聯體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基層衛生服務水準的提升和一些專科領域的發展,帶動基層醫療技術和服務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