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雞毛飛上天》:張譯&殷桃上演“絕命糖師”,值得一看

文/戴桃疆

很難講是巧合還是有早有預謀,在輿論對年輕演員轟鳴般的批判聲中,許多復古款電視劇重新回歸螢屏。遺憾的是,這些在題材、表演和拍攝方式上都更加傳統的電視劇沒有一部能在坊間揚起網路小說改編電視劇般的大浪,

有的只是一點漣漪、一點水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討論表演體系問題時曾經描述過俄國劇院的風貌,劇院失去了自身進步的社會立場,去上演那些供人消遣的戲,或是滾到那些企圖使藝術脫離當代生活的泥沼中去。聽上去和當下的影視作品選題現狀有一點點相像,歷史洪流退去,留下平和生活的淺灘。

如果不架空故事的背景,即便是雞毛蒜皮的平淡生活也會自然而然地被打上時代的烙印,時間線抻得越長,時代的烙印就會越明顯。作為浙商三部曲中最後一部的《雞毛飛上天》就是依靠延展時間跨度形成時代顯影的電視劇。

故事將聚光燈照在一男一女幾十年的生活歷程上,這一歷程與浙江義烏小商品交易的發展歷程重疊在一起,富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口號也喊,好在並沒有幹喊口號,重點還是在人,以人物生存狀態的變化印證政策變化與時代發展情況。男女主人公被歷史的浪潮推著走,

一步步從“絕命糖師”做大做強,做到到國際舞臺上談大單子大生意的大集團老闆。

《雞毛飛上天》的時間跨度相當長,跨越了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男主人公陳江河(張譯飾)與女主人公駱玉珠(殷桃飾)抓住了政策變化給商品經濟帶來的每一次機會,

堅守道義,活用規則,樹立典範。陳江河與駱玉珠被選為義烏商人的男女代表,背後閃現的地方政治訴求要求這部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主人公人生觀、價值觀正確並不意味著主人公必然等同于一個高大全的形象。也得虧男女主人公並不是那種刻板角色,

在近三十集的草創期及漫長曲折的上升期裡,兩位主人公的市井生活饒有趣味,過程並不全是在喊口號,平凡但不枯燥。

演員的表演給平常人的奮鬥故事增色不少,依託表演,人物從地方誌中活了過來,用一顰一笑勾住耐下心來觀看的觀眾。張譯、殷桃、陶澤如都不在當下的吸睛快速路上,吸引觀眾不靠臉,全靠演。

《雞毛飛上天》圍繞著主人公展開的人際關係圈多以日常化的人際交往為表現形式,這是反應現當代生活歷史的切實需要,同時也給演員表演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多數場景需要演員通過表演產生戲劇感,演員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場景的全部意義,這是熱播架空題材劇碼中很難見到的。

劇集前期,陳江河和駱玉珠拉鋸戰式曲折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的部分原因,在於演員通過表演讓觀眾相信兩人之間是有真情實感的,這種真情實感無需擁抱、親吻亦能傳遞到觀眾那裡,這就是表演的力量,觀眾仍然信這套、吃著口。

作為一部從歷史長河中昇華出的作品,《雞毛飛上天》對敲糖幫向小商品商人的發展過程做了相當程度的精簡。義烏敲糖幫在清朝乾隆年間規模已達數萬人,活動範圍以義烏為核心擴展到浙、蘇、皖三省,甚至一度延長江拓展至湖南省。太平天國以後,敲糖與貨郎開始結合,逐漸形成了雞毛換糖的交易模式。

雞毛換糖看似是一種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形態,但從經濟上講卻十分複雜。敲糖幫提供的飴糖並非生活必須品。就使用價值而言,雞毛的價值要高於飴糖,雞毛可以用來做肥料,可以覆蓋土地保溫以便加速農作物成熟。敲糖幫賺錢的途徑有二,一是用最無用的飴糖換取有使用價值的雞毛,二是賺取物與物之間的價差。

雞毛換糖並不是依靠個體能夠完成的,敲糖幫是一個金字塔型結構的龐大組織,糖坊是有糖可敲的前提。1950年代糖坊公私合營之後,糖坊無法為敲糖幫提供依託,敲糖最初的組織形式被瓦解。改革開放後,社會環境改變,敲糖幫轉型從事小商品製作和小商品貿易。這些敲糖擔或是敲糖擔的後人瞭解地方的需求和商品的價值,只要政策允許、時機合適,小商品經濟發展壯大似乎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義烏小商販的這種特質在陳江河身上被集中體現出來,喜歡琢磨事兒,能屈能伸,不嫌利小,比較務實。陳江河在從敲糖擔轉型做小商品交易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重大挫折,所有的困難都能借力打力挺過去。五十多集的電視劇,前半程搞定與駱玉珠的關係,後半部分江側重點轉向商戰。

張譯和殷桃都是從主人公十幾歲時演起,演到兩口子成了大學生家長、做了大集團老闆,歲月的痕跡幾乎都體現在了服裝造型上。殷桃的造型比張譯的造型更加豐富,也更能體現出特定的時代特徵,八十年代的闊腿褲、蛤蟆鏡,九十年代的大波浪頭……對於稍有些年紀的人來講都可能是觸發憶崢嶸歲月稠的機關。

略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後半程故事開始後,無論是劇情還是劇中的各色人物都變得不如前半部分真實可信了,玉珠集團的故事總體上是飄著的,沒了腳踏實地的踏實感。

前後兩部分中間的時間跨度較大,陳駱家庭資產膨脹得厲害,被忽略的這部分生活中斷了觀眾對於人物成長性的理解,讓有些突然長大的人物(例如駱玉珠與前夫的兒子王旭)變得極為陌生。觀眾對這種看著長大的小朋友往往容易投入更多的情感,成長的斷裂割裂人物的同時也割裂了劇情。

虎頭蛇尾是做事的大忌,卻也是做實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58集長度的《雞毛飛上天》能否踏踏實實地走完全程,是對創作者功力的考驗,也是對觀眾耐力的考驗。

《雞毛飛上天》算是近期比較有可看性的電視劇,是傳統拍攝手法重現的一點亮光,這點亮光能找亮多大的地方,就電視劇後半程的表現而言,實在難講。

張譯、殷桃、陶澤如都不在當下的吸睛快速路上,吸引觀眾不靠臉,全靠演。

《雞毛飛上天》圍繞著主人公展開的人際關係圈多以日常化的人際交往為表現形式,這是反應現當代生活歷史的切實需要,同時也給演員表演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多數場景需要演員通過表演產生戲劇感,演員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場景的全部意義,這是熱播架空題材劇碼中很難見到的。

劇集前期,陳江河和駱玉珠拉鋸戰式曲折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的部分原因,在於演員通過表演讓觀眾相信兩人之間是有真情實感的,這種真情實感無需擁抱、親吻亦能傳遞到觀眾那裡,這就是表演的力量,觀眾仍然信這套、吃著口。

作為一部從歷史長河中昇華出的作品,《雞毛飛上天》對敲糖幫向小商品商人的發展過程做了相當程度的精簡。義烏敲糖幫在清朝乾隆年間規模已達數萬人,活動範圍以義烏為核心擴展到浙、蘇、皖三省,甚至一度延長江拓展至湖南省。太平天國以後,敲糖與貨郎開始結合,逐漸形成了雞毛換糖的交易模式。

雞毛換糖看似是一種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形態,但從經濟上講卻十分複雜。敲糖幫提供的飴糖並非生活必須品。就使用價值而言,雞毛的價值要高於飴糖,雞毛可以用來做肥料,可以覆蓋土地保溫以便加速農作物成熟。敲糖幫賺錢的途徑有二,一是用最無用的飴糖換取有使用價值的雞毛,二是賺取物與物之間的價差。

雞毛換糖並不是依靠個體能夠完成的,敲糖幫是一個金字塔型結構的龐大組織,糖坊是有糖可敲的前提。1950年代糖坊公私合營之後,糖坊無法為敲糖幫提供依託,敲糖最初的組織形式被瓦解。改革開放後,社會環境改變,敲糖幫轉型從事小商品製作和小商品貿易。這些敲糖擔或是敲糖擔的後人瞭解地方的需求和商品的價值,只要政策允許、時機合適,小商品經濟發展壯大似乎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義烏小商販的這種特質在陳江河身上被集中體現出來,喜歡琢磨事兒,能屈能伸,不嫌利小,比較務實。陳江河在從敲糖擔轉型做小商品交易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重大挫折,所有的困難都能借力打力挺過去。五十多集的電視劇,前半程搞定與駱玉珠的關係,後半部分江側重點轉向商戰。

張譯和殷桃都是從主人公十幾歲時演起,演到兩口子成了大學生家長、做了大集團老闆,歲月的痕跡幾乎都體現在了服裝造型上。殷桃的造型比張譯的造型更加豐富,也更能體現出特定的時代特徵,八十年代的闊腿褲、蛤蟆鏡,九十年代的大波浪頭……對於稍有些年紀的人來講都可能是觸發憶崢嶸歲月稠的機關。

略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後半程故事開始後,無論是劇情還是劇中的各色人物都變得不如前半部分真實可信了,玉珠集團的故事總體上是飄著的,沒了腳踏實地的踏實感。

前後兩部分中間的時間跨度較大,陳駱家庭資產膨脹得厲害,被忽略的這部分生活中斷了觀眾對於人物成長性的理解,讓有些突然長大的人物(例如駱玉珠與前夫的兒子王旭)變得極為陌生。觀眾對這種看著長大的小朋友往往容易投入更多的情感,成長的斷裂割裂人物的同時也割裂了劇情。

虎頭蛇尾是做事的大忌,卻也是做實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58集長度的《雞毛飛上天》能否踏踏實實地走完全程,是對創作者功力的考驗,也是對觀眾耐力的考驗。

《雞毛飛上天》算是近期比較有可看性的電視劇,是傳統拍攝手法重現的一點亮光,這點亮光能找亮多大的地方,就電視劇後半程的表現而言,實在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