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年茶道,千年飄香,它是離天空最近的茶

從成都出發,1個多小時就到茶馬古城。離開大城市的擁堵與喧囂,

一到這裡,古遠淳樸的建築,讓人仿佛穿越時空。

茶馬古城幾乎所有建築都被標注了“三雅文化”符號,右邊茶文化建築,左邊是馬文化建築,門是“雨”字門,牆上掛的是“雅魚”。

不僅如此,你甚至可以從這裡出發,自駕去探尋川藏茶馬古道的悠遠,遊覽香格里拉的美景和挖掘“南絲綢之路”的秘密……

趁著天氣好的時候坐在茶馬古城小店裡,坐下來喝個下午茶,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能讓你找到放鬆的環境。

在茶馬古城裡,感覺時空穿越回到千年以前,你一定會懊惱手機記憶體不足,因為有太多美麗的風景要留戀,每一個角落都是風景。

而說起,關於茶馬古城的由來,就不得不說起茶馬古道,而關於茶馬古道,被提得最多的便是已有千年歷史的雅安藏茶了。

雨城

藏茶發源歷史

早在西漢年間,當地人吳理真就在蒙山種植茶葉,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明發祥地,茶文化發源地。

蒙頂山,四川雅安,華夏西南腹地,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

西漢人王褒在《僮約》寫有蒙山種茶的典故,這也是最早關於蒙山茶的記載。

從茶祖吳理真在蒙山種下七株仙茶,已有一千七百餘年。千百年來,蒙山茶綿延萬里,享譽海外,養育了無數的茶人。

而迄今一千七百餘年的蒙頂茶歷史中,有一段並不為世人所熟知的歷史。

這段歷史始于文成公主進藏,綿延唐宋明清,至今一千三百餘年。

這段歷史,就是藏茶的歷史,就是茶馬古道的歷史。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攜茶入藏和親,由此拉開了藏茶1300多年歷史的序幕。

藏茶由文成公主和親時傳入藏區,並由此進入藏區人們的生活之中,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雨城

非遺製作工藝

每年5月到 9月,是採摘藏茶原料的時節。原料選擇當年生、一芽兩葉至一芽五葉的紅苔綠梗。

所謂紅苔是指靠近茶葉枝頭的紅色嫩枝,綠梗指枝頭頂端的綠色茶梗,藏茶的紅苔綠梗,通常指20至30釐米的帶葉枝條。

茶人們用半月形的茶刀,將原料收割下來,用背篼揹運至茶廠,集中攤涼。

茶人們根據天氣、濕度,以及千百年傳承的經驗,來判斷攤涼的時間,並準備下一步——殺青。

在古老的制法裡,一口傾斜的炒鍋,便是殺青的核心器具。將炒鍋加熱,手離鍋底五寸以便感受鍋溫,待到鍋底變紅熱浪翻滾,將攤涼後的毛茶放置鍋中,迅速翻炒。

在陣陣爆炒聲中,茶葉獨有的香氣,茶人翻炒的韻律,這是一幅生動的畫面。待到葉面轉青,茶葉六成幹,殺青完成。

將茶葉稍事攤涼,便可繼續下一步—三蒸三揉,製作做莊茶。

雅安製作技藝,主要依靠茶號和茶廠的傳統藝人、工匠在加工過程中代代口授心。

藏茶,這種幾近于道的傳世技藝,是千百年來,人們從自然之道中領悟的結果。

對自然的感恩,對生存的敬畏,對世事百態的豁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雙手的觸摸中,小心翼翼的傳襲下來,並繼續傳襲下去。

茶人們用半月形的茶刀,將原料收割下來,用背篼揹運至茶廠,集中攤涼。

茶人們根據天氣、濕度,以及千百年傳承的經驗,來判斷攤涼的時間,並準備下一步——殺青。

在古老的制法裡,一口傾斜的炒鍋,便是殺青的核心器具。將炒鍋加熱,手離鍋底五寸以便感受鍋溫,待到鍋底變紅熱浪翻滾,將攤涼後的毛茶放置鍋中,迅速翻炒。

在陣陣爆炒聲中,茶葉獨有的香氣,茶人翻炒的韻律,這是一幅生動的畫面。待到葉面轉青,茶葉六成幹,殺青完成。

將茶葉稍事攤涼,便可繼續下一步—三蒸三揉,製作做莊茶。

雅安製作技藝,主要依靠茶號和茶廠的傳統藝人、工匠在加工過程中代代口授心。

藏茶,這種幾近于道的傳世技藝,是千百年來,人們從自然之道中領悟的結果。

對自然的感恩,對生存的敬畏,對世事百態的豁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雙手的觸摸中,小心翼翼的傳襲下來,並繼續傳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