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正街轉型:不破不立

如果漢正街人都搬走了,那如何傳承漢正街精神?

本來就不存在精神,是因為大家敢於創新、闖出新路,才有了所謂的精神。

《支點》記者 鐘河

6月18日,位於漢正街的300多位漢派女裝企業,同一天內集體關閉鋪面,開始在漢口北品牌服裝城經營,譜寫新漢正街傳奇。漢正街核心商戶的集體外遷,被視為漢正街小商品批發市場整體搬遷的重大突破。

江漢匯流,三鎮鼎立。500年生生不息的漢正街,有著“天下第一街”的美譽,是大漢口的發源地,

是武漢商業文明之根,也是時代發展的弄潮者。

然而,進入本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幾年,漢正街面臨著巨大挑戰:市場萎縮、業態落後、基礎設施缺乏,等等。“漢正街轉型”“振興漢正街”,成為熱門話題和重要議題。

2011年8月 ,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建設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的戰略目標。2013年2月,武漢市委、市政府聯合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建設的意見》,啟動漢正街外遷內升戰略。

同年5月,《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核心區實施性規劃》獲批。

今年4月,武漢市領導在漢正街調研時再次強調,漢正街是長江主軸的重要節點和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功能區。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輝煌,一個市場有一個市場的榮光。漢正街轉型的當務之急是什麼,它該如何書寫新的傳奇,又該怎樣傳承敢為人先的商業精神?我們特此邀請了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漢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長胡潤州、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等多位權威專家,

縱論漢正街發展。

關鍵字一:遵循規律

“漢正街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交通物流進化史。”作為老武漢人,胡潤州對漢正街的感情特別深,細說著一頁頁歷史。

“十裡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明朝中葉始,漢正街因水陸舟楫之便,成長為全國轉輸貿易中心。

沿江從西至東,出現宗三廟、楊家河、武聖廟、老官廟和集家嘴等碼頭,吞吐糧食,分銷鹽茶。到清代康乾時期,漢正街已成“漢口之正街”。

20世紀初,漢口開埠,隨著租界設立、鐵路開通,漢口商業中心下移至長江岸邊。漢正街則演變成小商品市場,商賈雲集,交易興盛。

新中國成立後,因商業流通需遵守嚴格的“線路圖”,漢正街一度停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重獲新生,

不僅受到本地人熱捧,還深受浙江、江蘇、上海、湖南、廣東、廣西、江西、安徽、福建等13個省市生產者及消費者喜愛。

《人民日報》社論稱“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經驗值得重視”,“漢正街模式”成為全國商品流通領域改革開放的風向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給出極高的評價:“漢正街的出現,衝破了‘三級批發、禁止長途販運、統一工業品價格’的政策限制。從宏觀上說,它在短缺時代優化有限消費品資源的配置、在取代‘配給制’下的消費品流通管道和連接生產與消費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可見,漢正街的成功,也是中國商品流通體系的重大突破。”胡潤州說,漢正街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水路、陸路極其發達,相比之前,商品流通特別是從城市進入農村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漢正街由盛轉衰,也跟商品流通效率有極大關係。

“漢正街的各條街道都不寬,商品出街、出城都不暢通。”胡潤州說,上世紀90年代在漢正街流行的“扁擔”、人力三輪車等,足以證明當時市場的物流體系已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沒有現代化的物流中心,連市場內部的交通都不暢,只能靠人工搬運,這種效率當然就慢了。

後來,高速公路、航空、高鐵等逐漸成為商品物流的主通道,而地處鬧市區的漢正街,在物流方面更是顯得捉襟見肘。“從武漢的地理位置看,漢正街無論是到出城高速,還是去火車站、機場,都不是太便捷。原地再怎麼改造,漢正街畢竟還是在市中心。而漢口北,在物流及相關配套服務上有很大優勢。”胡潤州表示,漢正街要想浴火重生、再現輝煌,就得遵循經濟規律,與時俱進。

漢正街300多漢派女裝企業整體搬遷至漢口北。圖為漢口北漢派女裝城。

關鍵字二:自我超越

伍新木教授是區域研究專家,長期跟蹤研究漢正街現象。他直言不諱地說,漢正街轉型升級的速度太慢了,應加快步伐。

在伍新木看來,漢正街的興旺,除了早期的交通因素外,還得益於三個核心競爭力:面向三農、主打小商品市場及“前店後廠”模式。從成本角度考慮,“前店後廠”模式對漢正街的競爭力有突出貢獻。

所謂“前店後廠”,即當街的店鋪做批發生意,店鋪後則是家庭作坊或小工廠。對很多漢正街商人來說,既要負責前端的設計與生產,又要負責後端的銷售與售後,同時還要負責物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小商品市場還不是很發達,“前店後廠”的低成本模式,給漢正街商人帶來極強的競爭力。

但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商品供給越來越豐富,市場分工越來越細,包攬整條產業鏈的家庭式作坊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再加之中心地價不斷上漲,漢正街的“前店後廠”模式優勢不再,搬遷勢在必行。如漢正街的眾多服裝廠,多年前就開始在黃陂、東西湖等遠城區以及孝感、漢川設廠。

“從目前來看,工廠外遷仍沒有讓漢正街再次騰飛。”伍新木認為,若要重振昔日輝煌,漢正街還需要在空間和業態上實現自我超越。

空間上,伍新木提出 “分離不分體”的經營理念。所謂“分離不分體”,指的是漢正街、漢口北以及後方的工廠,還應進一步細化各自的商業功能,共同形成大武漢在全國商貿大格局中的優勢,比如漢正街應徹底告別批發功能,可打造為集電商、旅遊、文物保護於一體的綜合街區;批發功能則轉至漢口北,依託那邊完善的物流體系提升競爭力;工廠則可圍繞漢口北周邊佈局。

業態上,漢正街可在高端服務業、金融業上發力,重塑品牌價值。

關鍵字三:時不我待

“振興漢正街,談了十年了,還是沒有根本改觀。漢正街跟義烏、柯橋相比,差距太大。”說到漢正街發展,經濟學家鐘朋榮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失望。

鐘朋榮是實戰型、調查型學者,為了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他跑遍中國幾百個縣市、上千個鄉鎮,尤其是江浙地區的鄉鎮更是反復調研。早在10年前,在“2007中國漢正街論壇”上,鐘朋榮一針見血地指出,要用發展眼光看問題,過去,人多車多意味著繁榮,現在,人多車多就是障礙和瓶頸,必須把物流遷出市中心。他提出,要解決或反思三個問題:“大包啥時變大單?佔據地利為何落後?裝修就能變高檔?”

今年4月,武漢市領導在漢正街調研時再次強調,漢正街是長江主軸的重要節點和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功能區。同時,主流媒體紛紛報導漢正街中央服務區的全新定位——面向全球的現代服務業核心功能區,建設以現代金融、高端商貿、高尚住宅及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世界級濱水中央服務區。

對於漢正街的全新規劃,鐘朋榮表示,漢正街必須告別傳統批發市場,這個已說了好多年,而找准定位之後就要有執行力,“我前年又去了紹興柯橋,那裡發展很好,這幾年一直在轉型升級,開啟了三次創業。”

有人提出,如果漢正街人都搬走了,那如何傳承漢正街精神?鐘朋榮認為,本來就不存在精神,是因為大家敢於創新、闖出新路,才有了所謂的精神。像柯橋輕紡城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最早的“棚戶市場”。在當下,僅靠當年的勤奮是遠遠不行了,還得有智慧,要看得遠。

不少專家都持相同觀點。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陳波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年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和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並駕齊驅,但後者不斷轉型升級,著力發展對外貿易,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多年一直停滯不前。如今漢口北肩負市場採購貿易試驗區的重任,大力建設電商平臺,這是漢正街批發商戶轉型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商戶通過搬遷對接統一的電商體系,突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有利於建立現代信用體系,跟上國家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步伐,將能夠實現彎道超車,佔領更大的市場。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此前表示,漢正街整治從未間斷,但始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久居鬧市的種種弊端,制約了漢正街的長期發展。漢正街未來定位就是高端服務業、國際金融業,建設一個全新的中心商務區,為武漢城市轉型再作貢獻。

從宏觀上說,它在短缺時代優化有限消費品資源的配置、在取代‘配給制’下的消費品流通管道和連接生產與消費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可見,漢正街的成功,也是中國商品流通體系的重大突破。”胡潤州說,漢正街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水路、陸路極其發達,相比之前,商品流通特別是從城市進入農村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漢正街由盛轉衰,也跟商品流通效率有極大關係。

“漢正街的各條街道都不寬,商品出街、出城都不暢通。”胡潤州說,上世紀90年代在漢正街流行的“扁擔”、人力三輪車等,足以證明當時市場的物流體系已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沒有現代化的物流中心,連市場內部的交通都不暢,只能靠人工搬運,這種效率當然就慢了。

後來,高速公路、航空、高鐵等逐漸成為商品物流的主通道,而地處鬧市區的漢正街,在物流方面更是顯得捉襟見肘。“從武漢的地理位置看,漢正街無論是到出城高速,還是去火車站、機場,都不是太便捷。原地再怎麼改造,漢正街畢竟還是在市中心。而漢口北,在物流及相關配套服務上有很大優勢。”胡潤州表示,漢正街要想浴火重生、再現輝煌,就得遵循經濟規律,與時俱進。

漢正街300多漢派女裝企業整體搬遷至漢口北。圖為漢口北漢派女裝城。

關鍵字二:自我超越

伍新木教授是區域研究專家,長期跟蹤研究漢正街現象。他直言不諱地說,漢正街轉型升級的速度太慢了,應加快步伐。

在伍新木看來,漢正街的興旺,除了早期的交通因素外,還得益於三個核心競爭力:面向三農、主打小商品市場及“前店後廠”模式。從成本角度考慮,“前店後廠”模式對漢正街的競爭力有突出貢獻。

所謂“前店後廠”,即當街的店鋪做批發生意,店鋪後則是家庭作坊或小工廠。對很多漢正街商人來說,既要負責前端的設計與生產,又要負責後端的銷售與售後,同時還要負責物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小商品市場還不是很發達,“前店後廠”的低成本模式,給漢正街商人帶來極強的競爭力。

但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商品供給越來越豐富,市場分工越來越細,包攬整條產業鏈的家庭式作坊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再加之中心地價不斷上漲,漢正街的“前店後廠”模式優勢不再,搬遷勢在必行。如漢正街的眾多服裝廠,多年前就開始在黃陂、東西湖等遠城區以及孝感、漢川設廠。

“從目前來看,工廠外遷仍沒有讓漢正街再次騰飛。”伍新木認為,若要重振昔日輝煌,漢正街還需要在空間和業態上實現自我超越。

空間上,伍新木提出 “分離不分體”的經營理念。所謂“分離不分體”,指的是漢正街、漢口北以及後方的工廠,還應進一步細化各自的商業功能,共同形成大武漢在全國商貿大格局中的優勢,比如漢正街應徹底告別批發功能,可打造為集電商、旅遊、文物保護於一體的綜合街區;批發功能則轉至漢口北,依託那邊完善的物流體系提升競爭力;工廠則可圍繞漢口北周邊佈局。

業態上,漢正街可在高端服務業、金融業上發力,重塑品牌價值。

關鍵字三:時不我待

“振興漢正街,談了十年了,還是沒有根本改觀。漢正街跟義烏、柯橋相比,差距太大。”說到漢正街發展,經濟學家鐘朋榮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失望。

鐘朋榮是實戰型、調查型學者,為了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他跑遍中國幾百個縣市、上千個鄉鎮,尤其是江浙地區的鄉鎮更是反復調研。早在10年前,在“2007中國漢正街論壇”上,鐘朋榮一針見血地指出,要用發展眼光看問題,過去,人多車多意味著繁榮,現在,人多車多就是障礙和瓶頸,必須把物流遷出市中心。他提出,要解決或反思三個問題:“大包啥時變大單?佔據地利為何落後?裝修就能變高檔?”

今年4月,武漢市領導在漢正街調研時再次強調,漢正街是長江主軸的重要節點和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功能區。同時,主流媒體紛紛報導漢正街中央服務區的全新定位——面向全球的現代服務業核心功能區,建設以現代金融、高端商貿、高尚住宅及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世界級濱水中央服務區。

對於漢正街的全新規劃,鐘朋榮表示,漢正街必須告別傳統批發市場,這個已說了好多年,而找准定位之後就要有執行力,“我前年又去了紹興柯橋,那裡發展很好,這幾年一直在轉型升級,開啟了三次創業。”

有人提出,如果漢正街人都搬走了,那如何傳承漢正街精神?鐘朋榮認為,本來就不存在精神,是因為大家敢於創新、闖出新路,才有了所謂的精神。像柯橋輕紡城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最早的“棚戶市場”。在當下,僅靠當年的勤奮是遠遠不行了,還得有智慧,要看得遠。

不少專家都持相同觀點。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陳波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年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和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並駕齊驅,但後者不斷轉型升級,著力發展對外貿易,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多年一直停滯不前。如今漢口北肩負市場採購貿易試驗區的重任,大力建設電商平臺,這是漢正街批發商戶轉型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商戶通過搬遷對接統一的電商體系,突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有利於建立現代信用體系,跟上國家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步伐,將能夠實現彎道超車,佔領更大的市場。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此前表示,漢正街整治從未間斷,但始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久居鬧市的種種弊端,制約了漢正街的長期發展。漢正街未來定位就是高端服務業、國際金融業,建設一個全新的中心商務區,為武漢城市轉型再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