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勺媽答疑|孩子太自私?只需一個小遊戲就能改變TA

作者:勺子媽媽

教育孩子,最難的其實在於改變他的思維方式。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很少懂得為他人著想,都很”自私“。

自私,這個詞要看放在哪個年齡段。如果放在一兩歲的孩子身上,看到他開始護著自己的東西,不願意分享,這個不是壞事。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懂得劃清界限,哪些是自己的。但是如果放在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身上,還是什麼事都只考慮到自己,那麼這個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慢慢會出現問題了。

那如何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呢,換言之,如何去改變他的思維呢?

在這裡,跟大家講一個關於資源分享的課堂實例。

1

那是6個孩子的小課堂,最大的7歲,最小的5歲半。在講遊戲規則的時候,每個人都躍躍欲試,大家都覺得按指令來找自己的任務物品實在太簡單了。的確,按實物、顏色、數位的特徵在課室尋找,“任務卡片”是沒有難度。

於是第一輪遊戲,在大家的激烈競爭中落幕。

在討論的環節,孩子們總結出來,要先認真看任務卡,完成任務的速度會更快。同樣的遊戲再玩一輪,每個人都明確的知道,“目標”有多重要。

2

第二輪換了玩法,將所有的物品均分給在場的每個人,然後再分配任務卡,規則是可以與別人交換。也就是拿到手的任務卡中,有可能會有自己的“目標”,也有可能“目標”在別人手上。

孩子們還是按常規,先找自己要的,找完之後,就在那裡全場問:“我要XX,

誰有?”於是場面一片混亂,每個人都只想著要自己的,可別人不會專門去關注你要什麼呀?

好不容易交換一兩張卡片之後,有個孩子很聰明的走出來,到另外一個孩子的桌面看了一下,然後說:“我有XX,你要的,你能把XX給我交換嗎?”最後,這個擅於發現別人需求的孩子,第一個完成任務。

孩子們討論完之後,再重新進入遊戲的時候,井然有序。沒有人再大聲嚷嚷我要什麼,

而是默默地過去找自己需要的,和別人需要的進行公平交換。

3

可能很多人都好奇,在討論的環節,孩子們到底說了什麼。這裡截取兩段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覺得,首先要看到我的任務卡在誰手上,然後再看看他需要什麼。”

“我覺得不能只看自己手上的,或者自己想要的,還得看別人要什麼。我幫他們找卡片,他們也會幫我找”

……

幫助孩子們懂得一些社會的規則,有時候只需要一個遊戲。

如果“霸”著資源不分享的孩子,往往是手上物品最貧瘠的那個。每個人都有能幫助別人,和需要幫助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互相幫助。

對了,那次課堂,最先完成任務的孩子並沒有退出遊戲,而是很積極的幫助那些沒完成“交換”的同學。這是一個沒有輸贏的遊戲,孩子領悟到了過程中的意義,就已經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