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D列印怎樣修復殘缺遺體面部?

千龍網北京3月11日訊只需一張逝者照片,就可以通過3D列印對面部受損遺體進行修復,這一技術在八寶山殯儀館得以運用。3D列印修復殘缺的遺體面部怎樣進行?技術難點在哪?效果怎麼樣?帶著疑問,

千龍網記者來到八寶山殯儀館3D列印工作室一探究竟。

記者在工作室看到,只需一台電腦、一部3D印表機即可完成遺體面部列印。列印前,工作人員先將逝者電子證件照片錄入電腦,通過三維立體圖像生成軟體,自動識別人臉照片68個特徵點,而後生成人體面部三維立體圖,在進行電腦技術處理後即可通過3D印表機列印。

八寶山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列印前在電腦操作的過程很簡單,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只需點擊幾下滑鼠,幾分鐘內就可以輕鬆完成,開啟3D列印。

不過,這一看似簡單的技術背後,是3D列印與殯葬行業相結合的創新所在。

記者瞭解到,八寶山殯儀館3D列印工作室推出的3D列印修復遺容技術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研發。其創新點在於“一鍵式”遺體面部數位建模系統,以及矽膠面具材料的研製。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基礎研究室副主任李玉光告訴千龍網記者,

3D列印技術目前已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不過,現有的3D列印技術採用的3DMAX等建模技術比較複雜,且廣泛應用於人像製作的全彩3D列印技術所使用的材質太硬,只能一次成型,無法後期調整。一零一研究所經過多年研究實驗,解決了這一難題。

李玉光告訴記者,針對3D列印中三維圖像建模複雜的特點,其團隊研發的“一鍵式”遺體面部數位建模系統則可以化繁為簡,

“我們把電腦生成3D列印指令程式簡化到僅有四個步驟,這一技術降低了3D列印技術在殯葬行業應用的門檻。”

記者瞭解,殯葬工作人員將逝者基本資訊管理和電子圖片輸入軟體程式中,就會自動與用戶提供的單張正面照片相對應的3D頭模,而後電腦程式對載入的3D頭模進行流覽、檢查、編輯後,就會生成並對3D印表機輸出三角網格模型檔,

十二個小時後,即可列印完成。

不過,3D列印生成的模具並不是最終成果,需要整容師後期加工。“整容師需要對模具打磨(微調)、拋光後,注入矽膠並在矽膠上化妝,達到逼真效果。”八寶山殯儀館整容班工作人員張洋介紹,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發的特製矽膠面皮的膚色以及手感更加接近人類皮膚,更適合後期加工。

作為八寶山殯儀館整容班的班長,張洋已經從事了遺體整容工作十多年,

“以往遺體面部塑型主要靠手捏,相似度最高也只有70%-80%,採用3D列印技術,相似度可以提高至90%以上,並且可以根據逝者親屬要求隨時調整,給予逝者親屬最大安慰。”

八寶山殯儀館日前成立3D列印工作室。圖為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基礎研究室副主任李玉光向記者展示3D列印遺體面部模具。千龍網記者 陳建男攝

八寶山殯儀館日前成立3D列印工作室。圖為工作室利用3D技術正在列印人臉模型半成品。千龍網記者 陳建男攝

八寶山殯儀館日前成立3D列印工作室。圖為工作室利用3D技術列印出來的人臉模型。千龍網記者 陳建男攝

千龍網記者 陳建男攝

八寶山殯儀館日前成立3D列印工作室。圖為工作室利用3D技術正在列印人臉模型半成品。千龍網記者 陳建男攝

八寶山殯儀館日前成立3D列印工作室。圖為工作室利用3D技術列印出來的人臉模型。千龍網記者 陳建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