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古至今,哀傷無處不在

文:哀傷關懷師楹瀅

雖處於太平盛世的現在,也仍會有身經哀痛的人,

更何況在古代的亂世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的人生,用曲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喪夫與戰亂,使她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的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滿滿的都是對丈夫無盡的思念,只恐雙溪舴舟,載不動許多愁。上善若水,卻載不動她對丈夫思念的愁……

晚年的她,鬢髮斑白,身臥病床,雖不為病苦,卻也掩藏不了內心的孤苦哀愁,“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只有那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終日陪伴著……

丈夫對亡妻的思念,多了份陽剛。蘇軾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他看著亡妻的孤墳,淒涼悲傷從心而起,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雖已經過了那麼多年,在夢裡也忘不了你那梳妝的年輕模樣,只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

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腸斷之時,也無法灑脫放下……

失偶之後,誰更悲痛? (單選) 0人 0% 男性,內心很悲痛,只是不表達出 0人 0% 女性,感性勝於理性,很難走出悲 投票

哀傷關懷師。

走出哀傷,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