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噴火器算什麼,二戰美軍靠這種武器槍能把衝鋒的日軍打成篩子

打野獸,自然就要用打野獸的槍。

二戰後期,日軍的萬歲衝鋒(一般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不願投降而進行的絕死衝鋒)可謂是給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留下了噩夢般的記憶。

在多數關於太平洋戰場作戰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日本人如發狂了的野獸般端著步槍沖向美軍陣地,而美軍則多以噴火器和威力超大的M1911進行近距離反擊,手槍就不說了,因為這也是中國軍隊常用的近戰反擊武器,很多人認為噴火器這玩意按一下就把一片日本兵燒成烤豬已經夠殘忍了吧?其實噴火器還真不是最殘忍的,

實際上美軍在面對小日本萬歲衝鋒時使用的最殘忍也是最常見的武器是——霰彈槍。

美軍是二戰期間唯一將霰彈槍和獵槍納入了正規制式武器的軍隊。作為美軍專門的近戰武器,

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師會配備500多支霰彈槍,這種情況不論是在德軍還是蘇軍中都是從沒發生過的。後來因為日本人的衝鋒太瘋狂,基層作戰部隊強烈要求配備更多的霰彈槍,於是自1944年開始,更大批量的霰彈槍便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太平洋戰場上。

霰彈槍起源於獵槍,早在一戰中便有著“塹壕清掃器”的大名,一戰期間美國遠征軍遠征歐洲,在那裡,

他們要與冷酷無情且裝備精良的德國人對抗,作為第一個展開無限制潛艇戰、並大規模使用毒氣和火焰噴射器的國家,德國人經常自詡完全不害怕火槍,他們在19世紀的一首民歌中這樣唱到:“槍彈只能打穿一個小洞,炮彈只能打穿一個大洞,但不是每發子彈都打得中。”——然而,1918年,情況發生了改變,德國人也突然害怕了,因為這一年,美國人把霰彈槍給帶了過去。

儘管到1918年6月,美軍的步兵師只裝備了50把霰彈槍,但這些槍在戰場上製造了毀天滅地的效果。一名美國士兵這樣描述迎戰德國人時的景象:

“戴著尖頭鋼盔的德國人湧了上來,足足有200人以上,軍官拿著手槍在隊伍中拼命地呼喊著,但就在他們跳進塹壕的時候,

遭到了霰彈槍的密集阻擊,火力所及之處騰起一片片血霧,有些德國人舉起雙手,拼命地喊著‘同志!’——於是他們得救了,但絕大多數人被無情地打倒——我們永遠記得他們撕心裂肺慘叫時的情景。”

需要指出,霰彈槍的用途不止限於防禦。當士兵們手持這種武器沖入敵陣時,他們只需要向左右各開一槍,就能肅清一大片塹壕。同時,槍管短小的特點則方便了士兵們攜帶,並且使其可以從角落開火,正是因此,美國遠征軍中曾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如何在1分鐘內清空一條滿是德國兵的塹壕?沒錯,你需要一把M1897。”

1918年,美國士兵在法國進行霰彈槍射擊訓練

而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場,簡直就是為霰彈槍量身定制的主場了,在那裡它們絕對是最受海軍陸戰員們歡迎的武器,沒有之一。在面積狹小的島嶼上,密佈熱帶雨林和山丘,在50米距離以內的交火非常頻繁。霰彈槍的射程雖然很短,但是在50米距離內,則處於無敵狀態。哪怕是一群日軍突然沖出來,在極近的距離上,霰彈槍打出密集的鉛彈,對方渾身傷口,很快就會全部躺在地面上。甚至美軍會在20米距離,將日軍打出一個直徑4英寸的巨大血洞。

尤其是在執行搜索任務時,站在每只隊伍最前方的基本上都是使用霰彈槍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現敵人,那麼就可以無需瞄準,直接沖著那個方向甩手一槍,就是一團密集的鉛彈飛過去。

而在使用霰彈槍的行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海軍陸戰隊第2突擊營了,他們也被稱為“工合營”,因為1942年8月17-18日的馬金島之戰(這一戰也是《使命召喚5》第一關的素材)而名垂史冊。和其它海軍陸戰隊不同的是,第2營的裝備極為精良,每個火力小組都擁有三把BAR自動步槍,三把湯普森衝鋒槍和四支M1半自動步槍——這些都是當時美國最好的武器,但許多突擊隊員還是偏愛霰彈槍,這不只是因為鉛彈橫飛的景象太讓人著迷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殺敵和保命。

後來,有人這樣描述第2營用霰彈槍伏擊日軍時的景象:

“背對太陽展開伏擊是弗朗索瓦中尉喜歡的方式,因為它讓敵人無法睜眼,並將金光曹長(注,日本馬金島守備隊的指揮官)下屬的輪廓照得分外清晰。當日本人逐漸逼近時,托馬森軍士昂首挺胸地來回踱步,鼓勵他的下屬,提醒他們需要得到命令後才能射擊……現在,日本人就在20碼外,突擊隊員們將武器握得更緊了,身體因為緊張瑟瑟發抖。托馬森軍士小聲下達了命令:‘給他們點顏色!’隨後打空了所有的霰彈槍子彈。”一名叫卡普蘭的海軍陸戰隊員則回憶說:“如果你朝迎面而來的敵人當胸一槍,他身上就會出現一個直徑4英寸的血洞。”

沖繩戰役中攜帶霰彈槍對日進攻的美軍士兵

美軍後來甚至還配備了雙管獵槍,幾把雙管獵槍再配合其他武器,足以讓一次小規模的日軍白刃衝鋒瞬間冷靜下來。哪怕打不到日軍也可以打野獸,改善伙食啊!

二戰結束之後,在朝鮮戰場上霰彈槍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與太平洋島嶼相比,當地的地形更為開闊,即使能找到零星的灌木叢,也往往會在秋冬兩季被作為取暖木材而砍伐殆盡。在這種開闊地形下,制式步兵武器反而能發揮射速和射程上的優勢,而霰彈槍的地位就更尷尬了,它們不僅沒有自動發射的能力,殺傷半徑也只能達到50米。也正因如此,朝戰之後,美軍中的霰彈槍熱便逐漸消散。而到了越戰時期,由於戰場環境近似太平洋戰場,美軍再次開始配備霰彈槍對付那些神出鬼沒的越南遊擊隊。而且正如一位美軍士兵所說的——“你不需要看到它,因為那獨特的槍聲,就足夠讓你冷靜下來了。”

正是因此,美國遠征軍中曾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如何在1分鐘內清空一條滿是德國兵的塹壕?沒錯,你需要一把M1897。”

1918年,美國士兵在法國進行霰彈槍射擊訓練

而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場,簡直就是為霰彈槍量身定制的主場了,在那裡它們絕對是最受海軍陸戰員們歡迎的武器,沒有之一。在面積狹小的島嶼上,密佈熱帶雨林和山丘,在50米距離以內的交火非常頻繁。霰彈槍的射程雖然很短,但是在50米距離內,則處於無敵狀態。哪怕是一群日軍突然沖出來,在極近的距離上,霰彈槍打出密集的鉛彈,對方渾身傷口,很快就會全部躺在地面上。甚至美軍會在20米距離,將日軍打出一個直徑4英寸的巨大血洞。

尤其是在執行搜索任務時,站在每只隊伍最前方的基本上都是使用霰彈槍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現敵人,那麼就可以無需瞄準,直接沖著那個方向甩手一槍,就是一團密集的鉛彈飛過去。

而在使用霰彈槍的行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海軍陸戰隊第2突擊營了,他們也被稱為“工合營”,因為1942年8月17-18日的馬金島之戰(這一戰也是《使命召喚5》第一關的素材)而名垂史冊。和其它海軍陸戰隊不同的是,第2營的裝備極為精良,每個火力小組都擁有三把BAR自動步槍,三把湯普森衝鋒槍和四支M1半自動步槍——這些都是當時美國最好的武器,但許多突擊隊員還是偏愛霰彈槍,這不只是因為鉛彈橫飛的景象太讓人著迷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殺敵和保命。

後來,有人這樣描述第2營用霰彈槍伏擊日軍時的景象:

“背對太陽展開伏擊是弗朗索瓦中尉喜歡的方式,因為它讓敵人無法睜眼,並將金光曹長(注,日本馬金島守備隊的指揮官)下屬的輪廓照得分外清晰。當日本人逐漸逼近時,托馬森軍士昂首挺胸地來回踱步,鼓勵他的下屬,提醒他們需要得到命令後才能射擊……現在,日本人就在20碼外,突擊隊員們將武器握得更緊了,身體因為緊張瑟瑟發抖。托馬森軍士小聲下達了命令:‘給他們點顏色!’隨後打空了所有的霰彈槍子彈。”一名叫卡普蘭的海軍陸戰隊員則回憶說:“如果你朝迎面而來的敵人當胸一槍,他身上就會出現一個直徑4英寸的血洞。”

沖繩戰役中攜帶霰彈槍對日進攻的美軍士兵

美軍後來甚至還配備了雙管獵槍,幾把雙管獵槍再配合其他武器,足以讓一次小規模的日軍白刃衝鋒瞬間冷靜下來。哪怕打不到日軍也可以打野獸,改善伙食啊!

二戰結束之後,在朝鮮戰場上霰彈槍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與太平洋島嶼相比,當地的地形更為開闊,即使能找到零星的灌木叢,也往往會在秋冬兩季被作為取暖木材而砍伐殆盡。在這種開闊地形下,制式步兵武器反而能發揮射速和射程上的優勢,而霰彈槍的地位就更尷尬了,它們不僅沒有自動發射的能力,殺傷半徑也只能達到50米。也正因如此,朝戰之後,美軍中的霰彈槍熱便逐漸消散。而到了越戰時期,由於戰場環境近似太平洋戰場,美軍再次開始配備霰彈槍對付那些神出鬼沒的越南遊擊隊。而且正如一位美軍士兵所說的——“你不需要看到它,因為那獨特的槍聲,就足夠讓你冷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