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調查|一群“95後”的洱海治汙報告:當生態撞上生活

在許巍的歌中有那麼一句——“我愛藍色的洱海,散落著點點白帆”。洱海,就是大理的“母親”。

今年以來,大理州大力實施以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治理、面源污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提速、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全民保護洱海為主要內容的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

據雲南網6月30日報導,洱海保護治理已取得階段性初步成效:1至5月全湖水質綜合類別均為Ⅱ類,這是10多年來第3次保持5月達Ⅱ類水質情況;6月全湖水質綜合類別為Ⅲ類;6月透明度比2015年、2016年同期均高……

洱海越來越好了。在整個保護治理的過程中,生活在洱海邊的人們似乎更有感觸。他們將擁抱清澈水質帶來的未來,

卻也親身經歷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陣痛。

帶著好奇,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2015級學生從7月9日開始,從大理古城出發,環洱海經過洱源縣右所鎮、大理市雙廊鎮、挖色鎮、海東鎮、大理鎮、銀橋鎮,展開為期一周的暑期調研。澎湃新聞記者一路隨行。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2015級學生環洱海展開為期一周的暑期調研。攝/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環洱海經過洱源縣右所鎮、大理市雙廊鎮、挖色鎮、海東鎮、大理鎮、銀橋鎮。製圖/劉魯蘇

第一站:洱源縣右所鎮南天神村、後湖村

在“七大行動”中,洱源縣和大理市走在了最前面。

其中,洱源縣是洱海主要水源的流經區和產水區,永安江、羅時江、彌苴河均由北向南流經此地,歸入洱海。

據人民網5月12日消息,洱源縣在“七大行動”之“面源污染減量行動”中加快永安江、羅時江、彌苴河下段三條主要入湖河流兩側100米的生態隔離帶建設。當時洱源縣已完成永安江兩側50米範圍內1200畝土地流轉。

“是這樣,說是河道兩側100米都不能種大蒜。

”今年56歲的南天神村村民陳伯向學生們證實。

南天神村位於洱源縣右所鎮,當地村民曾以種大蒜為主要收入來源。眼下,河道邊的田地今後種上特定的作物形成生態隔離帶。這樣一來,田地裡的廢水、化肥水不會直接排到河道裡,而是經隔離帶淨化後再排進河道。

但治理保護難免和村民經濟利益發生衝突。陳伯家有八分地要建成“生態隔離帶”,他估計每年收入會減少三到四千元。

陳伯的鄰居左阿姨則告訴學生們,雖然她家田地受到的影響也不大,但家裡男人之前在雙廊打工。眼下雙廊的客棧餐館都關了。

永安江由北向南歸入洱海。攝/曹曦丹

南天神村的村民則告訴學生們,直線距離一公里外的後湖村其實受到了更大影響。那裡分佈著大片水域,猶如一個“生活在河道中”的村落。

今年40歲的村民杜明說,和南天神村部分村民因田地位於“河道邊”而流轉土地不同,後湖村的田地基本被用以發展濕地。

“我們村水多,田地低且水源密集,以前主要的經濟收入就是這些水田。”杜明回憶,2014年當地政府向農民“租”水田,“因為濕地可以淨化洱海水源。”

杜明感慨,水田本可以養魚、種蓮藕,近年還能發展海菜。“海菜這幾年的收入是最好的。一是價值高,二是產量還可以,差不多一年一畝地收入一萬元。剛好這幾年海菜是新興經濟水產作物,在我們右所鎮這一片發展還不錯。你看我們這一片基本都是新房子,最近五年很少看到老房子。我們這靠海菜在三五年發家致富的人還是蠻多的。”

“但是以後難了。”杜明苦笑。

被問及發展濕地的效果,杜明認為濕地確實可以起到淨化作用,提高水質。“但濕地越挖越多,活水源少,注入濕地後形不成有效水流。沒有水流,水不動就變成死水,臭水。”杜明直言,“我們(指農民)生活在水邊,我們知道水要流動,才會清。”

杜明的家其實就在永安江邊上。“以前永安江的水可以直接喝,現在水發黑,還有味。”杜明告訴學生們,對於保護洱海本身,大部分村民還是接受的,只是大家希望還有人多為他們考慮未來的出路。

“以後環境好了,造福子孫後代,大家也開心。”

村民在水田中勞作。攝/曹昶

第二站:大理市雙廊鎮大建旁村

近年雙廊鎮以其獨特的觀海優勢成為大理旅遊的名片之一。據大理市人民政府門戶網1月消息,四年來雙廊累計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約980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86億元,旅遊從業人數超過5000人。

3月31日,大理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即日起,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內暫停審批餐飲、客棧,並對現有餐飲、客棧服務業進行整治和規範。大理市政府還發佈通告,要求自當日起10日內,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所有餐飲、客棧經營戶一律自行暫停營業,接受核查。

現在走進雙廊鎮大建旁村,大路邊上正有人鋪設排汙管子,小巷裡則冷冷清清。

雙廊鎮大建旁村,大路邊上正有人鋪設排汙管子,小巷裡則冷冷清清。攝/龔蕾

大建旁村超市里的過期酒水。攝/林微

一路上,學生們碰見了來自四川的遊客小嚴。“去年我也來過雙廊,人很多,今年都沒什麼好玩的了。”小嚴說,“午飯沒地方吃,更沒地方住。”

有意思的是,經過一家客棧,一位本地白族女老闆看到這麼一群學生,還主動喊了句:“要住店不?”

來自廣東的蕭水,已在雙廊經營了四年海景客棧。蕭水告訴學生們從四月關停至今。

“我們(指客棧經營者)其實都處於謎一樣的狀態,不知道什麼樣算是核查合格,什麼樣可以儘早複業。”蕭水一臉無奈,“如果說是為了洱海的保護,我們寧可犧牲這一年的最寶貴的時間,包括七八月份,旺季中的旺季。但有關複業的說法一直在變。”

“我想說,客棧是需要去汙名化的。首先,我們不是黑戶。”蕭水透露,很多證件需要年檢與覆核。“證照齊全的客棧”的數字也一直在變化,多的時候或許接近200家,少的時候整個雙廊只有2家。

“第二,官方認為客棧污染是這麼多年 ‘增長最快’的洱海污染源,這是成立的,但這不等於我們客棧就是洱海污染的主要來源。”蕭水舉出2015年《新聞聯播》的報導資料:洱海污染40%來自禽畜糞便,35%來自生活垃圾,20%來自農業,5%是其它污染。“客棧既可以歸為生活污水,也可以歸類為其他,不管歸到哪一類,都不是洱海污染主要的污染源。”

雙廊鎮隨處可見的環保宣傳標語,不少還附上客棧名字。攝/翟夢麗

在蕭水看來,很多客棧業主不僅是投資商,更是像他這樣的因為不喜歡城市的霧霾、交通、治安、職場而來到大理的人,也有一點所謂的“小情懷”,希望能以一家美麗的小客棧安身立命。

“實際上我們確實把情感和生活浸透在裡面的。我們不像投資者,認為失敗是一個正常投資應該承擔的風險,我們這批人不是。”

俯瞰雙廊客棧,頗有“人去樓空”之感。攝/龔蕾

第三站:大理市大理鎮才村

海嶺灣客棧、老船長客棧、海天一客棧......在大理鎮才村路口的兩電線杆上,十多個客棧的指標牌齊齊指向洱海。

近年來,憑藉3公里長的唯美海岸線和距離大理古城不到10公里的地理位置,才村迅速發展為大理的旅遊重地。據《人民日報》2016年8月報導,才村每年湧入70萬遊客,客棧數量更是從40多家猛增到170家。

而在此番“七大行動”中,才村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停在村裡各個角落的旅遊觀光車甚至落滿樹葉和灰塵。

從才村看去,洱海仿佛飄著一層“綠漆”。攝/蔡歡

在才村碼頭,一行學生發現了三位坐在碼頭邊上百無聊賴的中年男子。

他們都是當地人。年紀最小的趙三說,現在村裡的客棧都關停了。

“以前暑假期間客棧 ‘一房難求’。現在到暑假了,也是 ‘一房難求’。”趙三自己家就開著客棧,眼下客棧開不成,三層高的房子只能用來自己住。

而從趙三家的落地窗往外看是一片滿目綠色的田地。據才村村委會2014年公開資料,才村有耕地3100.32畝,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近年土地肥力越來越差,為了提高產量,村民多少都使用了化肥。這些化肥亦是洱海污染的“兇手”。

對於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村民也不是沒看在眼裡。特別在幾天前,兒子帶著趙三去了趟昆明。“我不想洱海變成滇池那樣。”

才村洱海沿岸藍藻密集。攝/劉蘇儀

此前,才村的800多口水井因央視財經今年5月的調查頗受關注。這些井要按照七大行動中“節水治水”的要求在五月底前被填掉,村民改用自來水。

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波瀾。自來水每噸三塊多,對於習慣免費打井的村民可謂一筆不小的開銷。

另一方面,曾經村民敢直飲洱海水,但他們現在對抽自洱海水的自來水“很不放心”。

才村的水井。攝/袁麥青

第四站:大理市銀橋鎮下波淜村

下波淜村的吳大今年到了知命之年,他從八九歲開始打魚,是地道的白族漁民。

今年初,大理市人民政府發佈了關於2017年洱海全湖封湖禁漁的通告。通告稱從2017年1月25日上午8時開始實行全年封湖禁漁;開海時間根據洱海生態系統恢復情況及協力廠商跟蹤監測情況確定,具體時間以市人民政府公告為准。這讓吳大心裡有些忐忑。

“通常每年有四五個月的開海期,前幾年甚至有半年的開海期。”吳大回憶,好的時候,打魚能為他的六口之家帶來一年十萬的收入。“但今年春節(1月底)以後我就沒再打過魚,家裡收入也少了。”

下波淜村地處大麗路以東、洱海西岸。攝/劉魯蘇

不過,通告第四項也提及“封湖禁漁期間設立銀魚可控性捕撈期,對銀魚實行專業化捕撈。”7月6日,吳大終於盼到了辦理銀魚特許捕撈證的通知,立即帶上《漁業捕撈許可證》趕早去辦。這本墨綠色的《漁業捕撈許可證》是吳大的寶貝,他小心翼翼地從櫃子裡拿出來,翻給學生們看。

“這個證一年檢審一次,合格蓋章,就獲得了次年的捕魚許可。往年都是五月送檢,但今年還沒通知我們送檢,也就是我們還沒獲得2018年的打魚許可。如果只有證,沒有審核蓋章,我們明年也沒有打魚資格。”吳大說,若要辦理銀魚特許捕撈證,蓋了章的《漁業捕撈許可證》可是一大前提。

“現在也就是說,我可以捕魚,但只可以捕銀魚。”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捕、能捕多久,吳大還沒有得到確切消息。

對於現在風風火火的洱海保護行動,吳大說:“應該說,洱海的水確實變差了,但不是這幾年,而是近十幾年都差。我們還是支持保護洱海的。”

有村民認為正是外地客棧老闆“害”村民地不能種、魚不能捕。攝/劉蘇儀

第五站:大理市海東汙水處理廠

路經海東鎮南七場村,在村民的指引下,學生們來到大理市海東汙水處理廠。

一位學生觀察到,汙水處理廠辦公主樓掛牌“大理宗逸柏悅置業有限公司”,只有一層右側6個房間為汙水處理廠辦公室。主樓大廳宣傳牆上貼著員工配置、汙水處理效果圖、汙水處理進度表等資訊。根據員工資訊圖,這裡配有一名主管、一名副主管、三名操作工、一名門衛和一名綠化員。

大理市海東汙水處理廠。攝/曹昶

廠裡一位師傅僅透露這個汙水處理廠負責海東鎮的生活污水,現在日處理量是1500方,處理後的水肯定不排進洱海裡,也不會給居民飲用。其餘不願多說。

據央廣網3月20日消息,經過該汙水處理廠淨化處理後的污水先存放到再生水水池中,通過再生水泵站提升、加壓,經再生水輸送管道向中心區方向輸送,實現再生水回用。汙水處理廠主管李帥曾介紹回用的再生水主要用於景觀用水、公共綠地和社區綠化用水、洗車用水等。

大理市海東污水廠及中水回工程效果圖。攝/曹昶

學生們走訪一圈後,就洱海污染與治理現狀諮詢了雲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的一位老師。在這位老師看來,洱海污染惡化有兩大原因: 一是流域範圍內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二是近海客棧的無序發展。前者是從前主要的污染源,後者則是近期內讓污染加快的原因。

“農業,包括畜牧業,是主因,每年都有大量的面源污染沖到洱海裡去。而近年來海岸線周圍擴建了大量客棧,特別是海東一帶,大多數的客棧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洱海,對洱海的水質影響可想而知。但是這種影響相對可控,只要客棧污水能進行集中或分散處理,且從總體上控制旅遊人數,旅遊業對當地水質問題影響不大。”

才村路口的磷肥。攝/韓寧宇

但他也強調,如果大理對旅遊業造成的環境問題不夠重視,單從農業角度治汙,效果也會不好。“洱海污染的問題一直存在,但以前沒有超過洱海的自淨能力,每年還是能維持II~III類的水質。現在外來的旅遊人口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

這位老師稱,雲南的幾大高原湖泊多少都存在環境問題,包括藍藻爆發問題,洱海也不例外。藍藻爆發肯定說明水質出了問題,但是不代表洱海的水體功能整體上出了問題。目前需要系統監測和掌握藍藻爆發的頻率與爆發的範圍、地點。”

最後,該老師認為大理的旅遊和環保還是可以相容的,關鍵在於看當地政府的政策導向,另外如何選擇技術可靠、經濟可行的客棧治汙技術是當前問題的關鍵,當然未來如何提升洱海周邊旅遊從業者和遊客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很重要,下一步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該如何進行意識培育。意識的提升會帶來行為的改變,從長遠來看,這才是解決洱海水問題的關鍵”。

【後記】

如今的大理隨處可見兩件事物:一是大力鋪設的排汙管道,二是碩大的標語——從“洱海清,大理興”到“保護一片濕地,撐起一片藍天”,應有盡有。

這一路上,這群“95後”學生遇到了許多農民、漁民與客棧經營者,有人世代血脈流淌於此,有人追尋詩和遠方移居至此。幾乎人人都是洱海治汙親歷者,人人都參與到了“七大行動”,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響。但他們無人否認近年大理環境的變化,以及“洱海確實需要保護”。

此番調研帶隊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暢暢表示,該暑期調研是獲上海市教委審批的“卓越新聞人才培養計畫”的內容之一。今年之所以選擇洱海治汙議題,不僅因為洱海污染及其治理從去年開始成為熱議的社會公共話題,它還包括旅遊、文化、地方經濟等複雜問題。“重要的是,洱海污染所指涉的核心,即環保,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內容,更是生態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負面效應。攝/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在華東師範大學新聞系2015級學生曹曦丹看來,大理本地人尤其要承受發展與環境失衡的結果,選擇將賴以生存的土地獻給濕地,將祖祖輩輩飲用的井水還給洱源,將維持生計的魚兒還給洱海:“他們既盼望著高原明珠重現光芒,也盼望著獲得新的生存根基。”

學生袁麥青的老家就在大理,她對洱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洱海不僅是大理人所賴以生存的母親湖,也是帶領當地人在近幾年發家致富的一大法寶。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卻帶來了負面效應。”

袁麥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去年她回故鄉就發現洱海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藍藻遍佈湖面,水質惡化。“這次回到故鄉的調研讓我印象深刻。一方面看到因客棧關停而日漸沉寂的村落,我感到有些無奈,另一方面看到洱海水質好轉,我又感到由衷欣慰。”

“現在洱海邊沒有那麼多熙熙攘攘的遊客,也是一件好事,我相信政府保護洱海的行動能夠還大理人一片青山綠水。這才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

環洱海走訪後,學生們還就“大理未來的種種可能”暢所欲言。有人說可以發展生態農業,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人說汙水處理廠可以提供給當地人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有人說控制遊客人數,這樣以“客棧文化”聞名於世的大理才能讓到來的每一個人感受真正的寧靜與美麗。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沒有一座山的資源會取之不盡,亦沒有哪一片海用之不竭。在環保與發展的博弈中,或許所有人都需要一份思考。

大理隨處可見保護洱海的標語。攝/韓寧宇

【注:本文受訪者均使用化名。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2015級學生袁麥青、林微、韓甯宇、龔蕾、劉蘇儀、曹曦丹、蔡歡、曹昶、翟夢麗、劉魯蘇對本文亦有貢獻。】

那裡分佈著大片水域,猶如一個“生活在河道中”的村落。

今年40歲的村民杜明說,和南天神村部分村民因田地位於“河道邊”而流轉土地不同,後湖村的田地基本被用以發展濕地。

“我們村水多,田地低且水源密集,以前主要的經濟收入就是這些水田。”杜明回憶,2014年當地政府向農民“租”水田,“因為濕地可以淨化洱海水源。”

杜明感慨,水田本可以養魚、種蓮藕,近年還能發展海菜。“海菜這幾年的收入是最好的。一是價值高,二是產量還可以,差不多一年一畝地收入一萬元。剛好這幾年海菜是新興經濟水產作物,在我們右所鎮這一片發展還不錯。你看我們這一片基本都是新房子,最近五年很少看到老房子。我們這靠海菜在三五年發家致富的人還是蠻多的。”

“但是以後難了。”杜明苦笑。

被問及發展濕地的效果,杜明認為濕地確實可以起到淨化作用,提高水質。“但濕地越挖越多,活水源少,注入濕地後形不成有效水流。沒有水流,水不動就變成死水,臭水。”杜明直言,“我們(指農民)生活在水邊,我們知道水要流動,才會清。”

杜明的家其實就在永安江邊上。“以前永安江的水可以直接喝,現在水發黑,還有味。”杜明告訴學生們,對於保護洱海本身,大部分村民還是接受的,只是大家希望還有人多為他們考慮未來的出路。

“以後環境好了,造福子孫後代,大家也開心。”

村民在水田中勞作。攝/曹昶

第二站:大理市雙廊鎮大建旁村

近年雙廊鎮以其獨特的觀海優勢成為大理旅遊的名片之一。據大理市人民政府門戶網1月消息,四年來雙廊累計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約980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86億元,旅遊從業人數超過5000人。

3月31日,大理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即日起,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內暫停審批餐飲、客棧,並對現有餐飲、客棧服務業進行整治和規範。大理市政府還發佈通告,要求自當日起10日內,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所有餐飲、客棧經營戶一律自行暫停營業,接受核查。

現在走進雙廊鎮大建旁村,大路邊上正有人鋪設排汙管子,小巷裡則冷冷清清。

雙廊鎮大建旁村,大路邊上正有人鋪設排汙管子,小巷裡則冷冷清清。攝/龔蕾

大建旁村超市里的過期酒水。攝/林微

一路上,學生們碰見了來自四川的遊客小嚴。“去年我也來過雙廊,人很多,今年都沒什麼好玩的了。”小嚴說,“午飯沒地方吃,更沒地方住。”

有意思的是,經過一家客棧,一位本地白族女老闆看到這麼一群學生,還主動喊了句:“要住店不?”

來自廣東的蕭水,已在雙廊經營了四年海景客棧。蕭水告訴學生們從四月關停至今。

“我們(指客棧經營者)其實都處於謎一樣的狀態,不知道什麼樣算是核查合格,什麼樣可以儘早複業。”蕭水一臉無奈,“如果說是為了洱海的保護,我們寧可犧牲這一年的最寶貴的時間,包括七八月份,旺季中的旺季。但有關複業的說法一直在變。”

“我想說,客棧是需要去汙名化的。首先,我們不是黑戶。”蕭水透露,很多證件需要年檢與覆核。“證照齊全的客棧”的數字也一直在變化,多的時候或許接近200家,少的時候整個雙廊只有2家。

“第二,官方認為客棧污染是這麼多年 ‘增長最快’的洱海污染源,這是成立的,但這不等於我們客棧就是洱海污染的主要來源。”蕭水舉出2015年《新聞聯播》的報導資料:洱海污染40%來自禽畜糞便,35%來自生活垃圾,20%來自農業,5%是其它污染。“客棧既可以歸為生活污水,也可以歸類為其他,不管歸到哪一類,都不是洱海污染主要的污染源。”

雙廊鎮隨處可見的環保宣傳標語,不少還附上客棧名字。攝/翟夢麗

在蕭水看來,很多客棧業主不僅是投資商,更是像他這樣的因為不喜歡城市的霧霾、交通、治安、職場而來到大理的人,也有一點所謂的“小情懷”,希望能以一家美麗的小客棧安身立命。

“實際上我們確實把情感和生活浸透在裡面的。我們不像投資者,認為失敗是一個正常投資應該承擔的風險,我們這批人不是。”

俯瞰雙廊客棧,頗有“人去樓空”之感。攝/龔蕾

第三站:大理市大理鎮才村

海嶺灣客棧、老船長客棧、海天一客棧......在大理鎮才村路口的兩電線杆上,十多個客棧的指標牌齊齊指向洱海。

近年來,憑藉3公里長的唯美海岸線和距離大理古城不到10公里的地理位置,才村迅速發展為大理的旅遊重地。據《人民日報》2016年8月報導,才村每年湧入70萬遊客,客棧數量更是從40多家猛增到170家。

而在此番“七大行動”中,才村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停在村裡各個角落的旅遊觀光車甚至落滿樹葉和灰塵。

從才村看去,洱海仿佛飄著一層“綠漆”。攝/蔡歡

在才村碼頭,一行學生發現了三位坐在碼頭邊上百無聊賴的中年男子。

他們都是當地人。年紀最小的趙三說,現在村裡的客棧都關停了。

“以前暑假期間客棧 ‘一房難求’。現在到暑假了,也是 ‘一房難求’。”趙三自己家就開著客棧,眼下客棧開不成,三層高的房子只能用來自己住。

而從趙三家的落地窗往外看是一片滿目綠色的田地。據才村村委會2014年公開資料,才村有耕地3100.32畝,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近年土地肥力越來越差,為了提高產量,村民多少都使用了化肥。這些化肥亦是洱海污染的“兇手”。

對於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村民也不是沒看在眼裡。特別在幾天前,兒子帶著趙三去了趟昆明。“我不想洱海變成滇池那樣。”

才村洱海沿岸藍藻密集。攝/劉蘇儀

此前,才村的800多口水井因央視財經今年5月的調查頗受關注。這些井要按照七大行動中“節水治水”的要求在五月底前被填掉,村民改用自來水。

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波瀾。自來水每噸三塊多,對於習慣免費打井的村民可謂一筆不小的開銷。

另一方面,曾經村民敢直飲洱海水,但他們現在對抽自洱海水的自來水“很不放心”。

才村的水井。攝/袁麥青

第四站:大理市銀橋鎮下波淜村

下波淜村的吳大今年到了知命之年,他從八九歲開始打魚,是地道的白族漁民。

今年初,大理市人民政府發佈了關於2017年洱海全湖封湖禁漁的通告。通告稱從2017年1月25日上午8時開始實行全年封湖禁漁;開海時間根據洱海生態系統恢復情況及協力廠商跟蹤監測情況確定,具體時間以市人民政府公告為准。這讓吳大心裡有些忐忑。

“通常每年有四五個月的開海期,前幾年甚至有半年的開海期。”吳大回憶,好的時候,打魚能為他的六口之家帶來一年十萬的收入。“但今年春節(1月底)以後我就沒再打過魚,家裡收入也少了。”

下波淜村地處大麗路以東、洱海西岸。攝/劉魯蘇

不過,通告第四項也提及“封湖禁漁期間設立銀魚可控性捕撈期,對銀魚實行專業化捕撈。”7月6日,吳大終於盼到了辦理銀魚特許捕撈證的通知,立即帶上《漁業捕撈許可證》趕早去辦。這本墨綠色的《漁業捕撈許可證》是吳大的寶貝,他小心翼翼地從櫃子裡拿出來,翻給學生們看。

“這個證一年檢審一次,合格蓋章,就獲得了次年的捕魚許可。往年都是五月送檢,但今年還沒通知我們送檢,也就是我們還沒獲得2018年的打魚許可。如果只有證,沒有審核蓋章,我們明年也沒有打魚資格。”吳大說,若要辦理銀魚特許捕撈證,蓋了章的《漁業捕撈許可證》可是一大前提。

“現在也就是說,我可以捕魚,但只可以捕銀魚。”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捕、能捕多久,吳大還沒有得到確切消息。

對於現在風風火火的洱海保護行動,吳大說:“應該說,洱海的水確實變差了,但不是這幾年,而是近十幾年都差。我們還是支持保護洱海的。”

有村民認為正是外地客棧老闆“害”村民地不能種、魚不能捕。攝/劉蘇儀

第五站:大理市海東汙水處理廠

路經海東鎮南七場村,在村民的指引下,學生們來到大理市海東汙水處理廠。

一位學生觀察到,汙水處理廠辦公主樓掛牌“大理宗逸柏悅置業有限公司”,只有一層右側6個房間為汙水處理廠辦公室。主樓大廳宣傳牆上貼著員工配置、汙水處理效果圖、汙水處理進度表等資訊。根據員工資訊圖,這裡配有一名主管、一名副主管、三名操作工、一名門衛和一名綠化員。

大理市海東汙水處理廠。攝/曹昶

廠裡一位師傅僅透露這個汙水處理廠負責海東鎮的生活污水,現在日處理量是1500方,處理後的水肯定不排進洱海裡,也不會給居民飲用。其餘不願多說。

據央廣網3月20日消息,經過該汙水處理廠淨化處理後的污水先存放到再生水水池中,通過再生水泵站提升、加壓,經再生水輸送管道向中心區方向輸送,實現再生水回用。汙水處理廠主管李帥曾介紹回用的再生水主要用於景觀用水、公共綠地和社區綠化用水、洗車用水等。

大理市海東污水廠及中水回工程效果圖。攝/曹昶

學生們走訪一圈後,就洱海污染與治理現狀諮詢了雲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的一位老師。在這位老師看來,洱海污染惡化有兩大原因: 一是流域範圍內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二是近海客棧的無序發展。前者是從前主要的污染源,後者則是近期內讓污染加快的原因。

“農業,包括畜牧業,是主因,每年都有大量的面源污染沖到洱海裡去。而近年來海岸線周圍擴建了大量客棧,特別是海東一帶,大多數的客棧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洱海,對洱海的水質影響可想而知。但是這種影響相對可控,只要客棧污水能進行集中或分散處理,且從總體上控制旅遊人數,旅遊業對當地水質問題影響不大。”

才村路口的磷肥。攝/韓寧宇

但他也強調,如果大理對旅遊業造成的環境問題不夠重視,單從農業角度治汙,效果也會不好。“洱海污染的問題一直存在,但以前沒有超過洱海的自淨能力,每年還是能維持II~III類的水質。現在外來的旅遊人口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

這位老師稱,雲南的幾大高原湖泊多少都存在環境問題,包括藍藻爆發問題,洱海也不例外。藍藻爆發肯定說明水質出了問題,但是不代表洱海的水體功能整體上出了問題。目前需要系統監測和掌握藍藻爆發的頻率與爆發的範圍、地點。”

最後,該老師認為大理的旅遊和環保還是可以相容的,關鍵在於看當地政府的政策導向,另外如何選擇技術可靠、經濟可行的客棧治汙技術是當前問題的關鍵,當然未來如何提升洱海周邊旅遊從業者和遊客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很重要,下一步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該如何進行意識培育。意識的提升會帶來行為的改變,從長遠來看,這才是解決洱海水問題的關鍵”。

【後記】

如今的大理隨處可見兩件事物:一是大力鋪設的排汙管道,二是碩大的標語——從“洱海清,大理興”到“保護一片濕地,撐起一片藍天”,應有盡有。

這一路上,這群“95後”學生遇到了許多農民、漁民與客棧經營者,有人世代血脈流淌於此,有人追尋詩和遠方移居至此。幾乎人人都是洱海治汙親歷者,人人都參與到了“七大行動”,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響。但他們無人否認近年大理環境的變化,以及“洱海確實需要保護”。

此番調研帶隊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暢暢表示,該暑期調研是獲上海市教委審批的“卓越新聞人才培養計畫”的內容之一。今年之所以選擇洱海治汙議題,不僅因為洱海污染及其治理從去年開始成為熱議的社會公共話題,它還包括旅遊、文化、地方經濟等複雜問題。“重要的是,洱海污染所指涉的核心,即環保,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內容,更是生態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負面效應。攝/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在華東師範大學新聞系2015級學生曹曦丹看來,大理本地人尤其要承受發展與環境失衡的結果,選擇將賴以生存的土地獻給濕地,將祖祖輩輩飲用的井水還給洱源,將維持生計的魚兒還給洱海:“他們既盼望著高原明珠重現光芒,也盼望著獲得新的生存根基。”

學生袁麥青的老家就在大理,她對洱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洱海不僅是大理人所賴以生存的母親湖,也是帶領當地人在近幾年發家致富的一大法寶。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卻帶來了負面效應。”

袁麥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去年她回故鄉就發現洱海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藍藻遍佈湖面,水質惡化。“這次回到故鄉的調研讓我印象深刻。一方面看到因客棧關停而日漸沉寂的村落,我感到有些無奈,另一方面看到洱海水質好轉,我又感到由衷欣慰。”

“現在洱海邊沒有那麼多熙熙攘攘的遊客,也是一件好事,我相信政府保護洱海的行動能夠還大理人一片青山綠水。這才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

環洱海走訪後,學生們還就“大理未來的種種可能”暢所欲言。有人說可以發展生態農業,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人說汙水處理廠可以提供給當地人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有人說控制遊客人數,這樣以“客棧文化”聞名於世的大理才能讓到來的每一個人感受真正的寧靜與美麗。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沒有一座山的資源會取之不盡,亦沒有哪一片海用之不竭。在環保與發展的博弈中,或許所有人都需要一份思考。

大理隨處可見保護洱海的標語。攝/韓寧宇

【注:本文受訪者均使用化名。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2015級學生袁麥青、林微、韓甯宇、龔蕾、劉蘇儀、曹曦丹、蔡歡、曹昶、翟夢麗、劉魯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