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分析報告:中國經濟發展企穩 消費拉動漸成支撐

《2016中國產業發展年度分析報告——需求變化的視角》22日正式出版發行。

該報告指出,經濟發展逐步企穩,消費拉動漸成支撐。消費對於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增加,2016年三季度末,占比高達71%。 孫睿 攝

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2016中國產業發展年度分析報告——需求變化的視角》22日正式出版發行。該報告指出,經濟發展逐步企穩,消費拉動漸成支撐。消費對於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增加,2016年三季度末,占比高達71%。

據介紹,該書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芮明傑教授、上海市產業發展和評估中心主任王小沙帶領的研究團隊主持編寫,

從消費需求變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國2016年產業發展狀況,並提出了對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據瞭解,該報告關注中國需求結構的新變化,並建議通過引導和擴大有效消費需求的方式推動消費品產業的升級,進而“倒逼”投資品產業結構性改革,以新的消費需求結構確立有效投資和供給範圍,
構建面向未來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新型產業體系。

根據這份報告,2016年,從國際環境來看,黑天鵝事件頻出,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經濟無顯著增長,外需疲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持續低迷。國內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高企的貨幣量與低收益率之間矛盾凸顯,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作用有限。

根據報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增長,生活必需品佔據居民消費的絕大部分;海外消費快速增長,

不斷擠佔國內消費空間。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放緩,其中第三產業投資額最多。

報告從消費需求變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國2016年產業發展狀況,指出,居民支出增速有所放緩,房地產擠出效應明顯。中國民眾的消費結構正逐步向以中高端消費品為主的階段過度。從人口結構視角來看,各個年齡段消費者的偏好都有所不同:老年人對旅遊、養生、健康、醫療等服務需求上升,

90後個性化消費偏好要求產品升級,家庭消費需求偏好帶動眾多消費領域升級,優質產品備受青睞。

《2016中國產業發展年度分析報告——需求變化的視角》指出,經濟發展逐步企穩,消費拉動漸成支撐。消費對於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增加,

2016年三季度末,占比高達71%。 孫睿 攝

報告指出,消費品產業各行業發展分化明顯,傳統消費品產業需求萎縮,發展停滯不前,而新興消費品產業需求旺盛,消費級無人機、智慧硬體產業爆發式增長。然而,消費品產業發展市場供需結構矛盾突出:低端產品供應過剩,中高端產品供應不足;海淘海購消費日趨增多,國內此類消費品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同時,新興投資品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已悄然成為引領中國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2016中國產業發展年度分析報告——需求變化的視角》還提出了對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報告提出,應進一步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包括加大創新投入,提升技術能級,引導傳統產業引進、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模式,開發高品質產品;建立公平市場環境,鼓勵兼併重組,實現落後產能的有序退出等。

當下,傳統投資品發展大幅放緩,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峻,而產業供需結構錯配、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凸顯。報告指出,當前供給側結構改革是解決此問題的新嘗試,應建立適應未來需求變化的新型產業供給體系,即建立面向未來的、全球產業分工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符合中國未來全球市場定位的新型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尋找並確立引領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產業發展新動力。(完)

同時,新興投資品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已悄然成為引領中國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2016中國產業發展年度分析報告——需求變化的視角》還提出了對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報告提出,應進一步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包括加大創新投入,提升技術能級,引導傳統產業引進、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模式,開發高品質產品;建立公平市場環境,鼓勵兼併重組,實現落後產能的有序退出等。

當下,傳統投資品發展大幅放緩,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峻,而產業供需結構錯配、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凸顯。報告指出,當前供給側結構改革是解決此問題的新嘗試,應建立適應未來需求變化的新型產業供給體系,即建立面向未來的、全球產業分工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符合中國未來全球市場定位的新型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尋找並確立引領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產業發展新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