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浙江打響劣V類水剿滅戰:蕩滌一切污泥濁水

杭州的湘湖三期。 供圖

中新網杭州3月22日電(趙曄嬌 宋唯嵐)“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浙江山水畫卷聞名全國,治水大軍又為此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6年是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鋪開的第三年,

當年,浙江省221個地表水省控監測斷面中,Ⅲ類以上水質斷面占比77.4%,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占比2.7%,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一個個鮮明的資料彰顯著浙江鐵腕治水的決心。今年,浙江一開年便吹響了“剿滅劣V類水”的號角,立誓在2017年徹底消滅劣V類水,並採取一切措施鞏固成果,保證不反彈,還浙江一片綠水青山。

“要加大兵力、加猛火力、加快速度將‘五水共治’推向縱深,

以鐵軍精神蕩滌一切污泥濁水。”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語氣堅定。

麗水最美河道毛垟溪。 供圖

三改一拆掀污水“老巢”:水岸同治顯成效

水是一面鏡子,污水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日前,夏寶龍在浙江全省剿滅劣Ⅴ類水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堅持破字當頭、治拆聯手、以拆助治,

以‘三改一拆’堅決斬除劣Ⅴ類水的源頭‘老巢’。”

溫州甌海區牛山村正因“拆”實現了華麗蛻變。4個“一百天”的整治使其完成了74萬平方米舊房拆除改造,並建成了牛山公園廣場。原先垃圾遍地,滿目瘡痍的牛山村如今已是噴泉湧動、綠樹成蔭。

這驚人的“牛山速度”顯現著溫州的決心。截至目前,溫州市已拆除違法建築1400萬平方米以上。而其也只是浙江“治拆聯手、以拆助治”的一個縮影。

2016年,浙江累計淘汰和整治“低小散”企業(作坊)30000家以上,完成年度目標的300%;新改擴建標準廠房850萬方,完成年度目標的140%。

“三改一拆”僅是治水重拳中的一記,與此同時,浙江也將目光瞄準水下,實現水岸同治。

嘉興南湖區的五豐養豬場與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生豬—沼液—狐尾藻”治理工程便在水裡形成了迴圈生態。狐尾藻不僅能有效吸納養豬廢水,

還能成為豬飼料。

“狐尾藻性價比高,能對劣V類水治理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綜合部部長尤建宏說。如今,該技術已從嘉興推廣至金華、湖州、紹興、舟山等地,應用於51條河流,共計31.6公里。

“水岸同治”正是“截、治、清、修”四字經的生動體現。這正如夏寶龍所說,全面提升水質,重點是抓“截、清、治、修”四個環節,實現從污水控源、汙水處理、污泥清理到水體修復的全領域治理。

湖州的苕溪鷺洲。 供圖

浙商回歸為治本“利器”:青山綠水喚歸人

治水贏得了優美的生態環境,更吸引了浙商回歸的腳步,“青山綠水喚歸人”的佳話也在浙江大地不斷傳頌。

隨著浙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其回歸投資項目數量也在增加,層次也越來越高。據統計,2016年浙商回歸到位資金3492.59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13.9%,完成全年任務的102.7%。“浙商回歸”工作全面鋪開五年來,浙江省累計到位資金已達11844億元。

浙江綠野生物質鍋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虎便是其中之一。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的西苕溪邊碧波蕩漾,綠植環繞的美景吸引了他的目光。“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生產研發了節能環保系列鍋爐和成型生物質燃料。”鄭虎表示,“回來主要也是因為故土令人嚮往的生態與人文環境。”如今,西苕溪畔已吸引浙商項目回歸25個,總投資額達37億元。

類似的,去年,台州商人王正海的光伏產業小微園項目也從甘肅落戶回溫嶺,其主要生產太陽能矽晶片,總投資兩億元,預計年產值8億元。眼下,浙商回歸興建小微園,參與特色小鎮開發,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風景。

治水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也倒逼著當地人才結構的調整。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義烏,曾彙集大量低小散企業。治水改變了這一現狀,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2016年義烏全市初中以下流動人口下降5%,新增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3.33萬人,比2015年新增數翻了一番,同比增長36.1%;入境義烏的歐美發達國家7.03萬人,同比上升17%。”義烏市委書記盛秋平道出一組喜人數據。

歸治同向、以歸促治,治水為回家的浙商“騰籠換鳥”,贏得空間,也使浙江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依舊迎難而上,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據初步核算,2016年浙江地區生產總值46485億元,比上年增長7.5%。

治水是民本思想的“試金石”:百姓享生態紅利

治水治出了浙商回歸之路,也治出了百姓幸福之路。

杭州市余杭區運河街道曾是浙江省遠近聞名的“黑魚之鄉”。然而,在靠黑魚致富的背後,卻有著讓當地人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2015年起,該區194戶黑魚養殖戶開展了蓮藕生態種植。藕帶收益比黑魚高,藕杆還可以做中藥和肥料,形成迴圈生態。

“一畝荷塘產藕帶約1000公斤,每公斤賣8元錢,效益一點不比養黑魚差,明年我得再承包20畝!”當地居民李國敘樂呵呵地盤算。

“治水使老百姓的獲得感明顯增強。”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由衷地說。環境經濟雙豐收使百姓收穫幸福感,如今,他們也自發投入治水中,成為民間河長。

杭州江幹筧橋街道六號港河道的民間河長張華毅是典型代表。“這是我的母親河,前幾年水非常渾濁,現在變清了。”他說。記者瞭解到,依託“5+2特色河長制”,並結合“四清”整治和雨汙分流等行動,六號港渾濁的污水漸漸沒了蹤影。

河長制正是浙江全民治水的機制保障之一。浙江8萬多條大小河流如今都有了“父母官”。現在,浙江還出現了池塘長、溝渠長,默默地守護著“五水共治”的成果。

回顧過去,當年浙江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很多地區面臨的問題,浙江省“五水共治”的鮮活實踐,生動展現了綠色發展在中國大地的美麗生長,浙江省剿滅“劣V類水”的這場硬仗,是建好“浙江的今天”的“奠基石”,更是向“中國的明天”鮮活樣本挺進的“先遣戰”。(完)

層次也越來越高。據統計,2016年浙商回歸到位資金3492.59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13.9%,完成全年任務的102.7%。“浙商回歸”工作全面鋪開五年來,浙江省累計到位資金已達11844億元。

浙江綠野生物質鍋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虎便是其中之一。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的西苕溪邊碧波蕩漾,綠植環繞的美景吸引了他的目光。“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生產研發了節能環保系列鍋爐和成型生物質燃料。”鄭虎表示,“回來主要也是因為故土令人嚮往的生態與人文環境。”如今,西苕溪畔已吸引浙商項目回歸25個,總投資額達37億元。

類似的,去年,台州商人王正海的光伏產業小微園項目也從甘肅落戶回溫嶺,其主要生產太陽能矽晶片,總投資兩億元,預計年產值8億元。眼下,浙商回歸興建小微園,參與特色小鎮開發,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風景。

治水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也倒逼著當地人才結構的調整。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義烏,曾彙集大量低小散企業。治水改變了這一現狀,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2016年義烏全市初中以下流動人口下降5%,新增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3.33萬人,比2015年新增數翻了一番,同比增長36.1%;入境義烏的歐美發達國家7.03萬人,同比上升17%。”義烏市委書記盛秋平道出一組喜人數據。

歸治同向、以歸促治,治水為回家的浙商“騰籠換鳥”,贏得空間,也使浙江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依舊迎難而上,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據初步核算,2016年浙江地區生產總值46485億元,比上年增長7.5%。

治水是民本思想的“試金石”:百姓享生態紅利

治水治出了浙商回歸之路,也治出了百姓幸福之路。

杭州市余杭區運河街道曾是浙江省遠近聞名的“黑魚之鄉”。然而,在靠黑魚致富的背後,卻有著讓當地人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2015年起,該區194戶黑魚養殖戶開展了蓮藕生態種植。藕帶收益比黑魚高,藕杆還可以做中藥和肥料,形成迴圈生態。

“一畝荷塘產藕帶約1000公斤,每公斤賣8元錢,效益一點不比養黑魚差,明年我得再承包20畝!”當地居民李國敘樂呵呵地盤算。

“治水使老百姓的獲得感明顯增強。”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由衷地說。環境經濟雙豐收使百姓收穫幸福感,如今,他們也自發投入治水中,成為民間河長。

杭州江幹筧橋街道六號港河道的民間河長張華毅是典型代表。“這是我的母親河,前幾年水非常渾濁,現在變清了。”他說。記者瞭解到,依託“5+2特色河長制”,並結合“四清”整治和雨汙分流等行動,六號港渾濁的污水漸漸沒了蹤影。

河長制正是浙江全民治水的機制保障之一。浙江8萬多條大小河流如今都有了“父母官”。現在,浙江還出現了池塘長、溝渠長,默默地守護著“五水共治”的成果。

回顧過去,當年浙江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很多地區面臨的問題,浙江省“五水共治”的鮮活實踐,生動展現了綠色發展在中國大地的美麗生長,浙江省剿滅“劣V類水”的這場硬仗,是建好“浙江的今天”的“奠基石”,更是向“中國的明天”鮮活樣本挺進的“先遣戰”。(完)